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小伙子结婚,请全部门同事参加婚礼,财务科的10多个同事集体送来200元礼金“凑份子”。小伙子很是傻眼,觉得非常尴尬。
俗世的约定里,红白宴会都免不了随礼。当然,随礼也有一定的讲究。亲人、朋友、同事的距离感不同,随礼的数目也不一样。在具体的细节上,不同的地方可能有不同的约定,但其中一条约定俗成,一般红喜事请的人会多一些,白喜事以家人和挚交为主。
在随礼之前,邀请什么人参与宴会,着实是一个审视人情距离的过程。亲人之间反倒好说,不出三代,活动半径不出百里,基本上都可以邀请。朋友就更容易判定,关系的亲疏,自己一目了然,也不在话下。唯独同事之间,利益关系比较明显,请与不请之间,牵扯甚多,把握不好分寸还可能对今后的工作有一定影响。
当然,這里边也有很多微妙心思的存在。如若是一个日常表现比较低俗的同事办喜事,大概多数同事不太愿意参加。毕竟,对外而言,跟低俗之辈共事,显得自己不够上进。另一方面随礼本身也是一笔开销,很多同事在掏钱包之前,会在心里判断“值不值得”,然后随大流给个“不出错”的数目。
如若是明星同事、骨干同事办喜事,情况就大大不同了:很多同事会不请自来。有时候明知道当事者对谁来谁不来没有那么计较,但作为同事,大家害怕丢礼数,落面子,甚至好多人会把这个随礼看成一个“拉近距离和情感”的机会。这种潜在的规则,大概很多人都明白。
说到底,随礼本身而言,就是一种社交。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都不会掺杂太多真情实意。有时候细想想,人们对于随礼这种看起来人情十足,却功利满满的行为,早已心知肚明,却也要装出几分糊涂。随礼这件事上,即便是兄弟姐妹之间的礼数来往,也是三分情面,七分颜面。亲人之间尚且如此,对于原本没有什么交集的职场同事而言,情面的成分更是低到可怜。
一个朋友在事业单位上班,办公室主任的岳父过世。按说,作为女婿的他并非葬礼的主要操持者,宴请也不是他来操办。可是,办公室所有同事都自发前去参加宴会,虽不是喜宴,却胜似喜宴。很明显,人们并不是真正去吊唁主任的岳父,而是想多在主任面前“刷刷脸”。
很多人总说,随礼的“人情距离”很是不好衡量。因为在我们的生活里,有主动获取的关系链,也有被动获取的关系链,有靠情感维系的关系链,也有靠利益维系的关系链。于是才会出现很多需要考量随礼“人情距离”的情况。这么说的人,其实是没有认清楚自己的圈层和位置。我有一个不成熟的小经验分享:我们在发出邀请函的时候,我们去参加宴席的时候,都不要看别人能带给我们什么,而是要看我们能带给别人什么,大概以这样的心态和标准去发邀请函,去参加宴席,才不会让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如若自己没有进入既定的圈层,想通过随礼走捷径,最终的结果可能并不如人意。说到底,人情的距离,往往由你与他人的见识决定,见识越相近,距离就会越近。
另外,也说一个常识问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亲疏,真不是靠随礼随出来的。
俗世的约定里,红白宴会都免不了随礼。当然,随礼也有一定的讲究。亲人、朋友、同事的距离感不同,随礼的数目也不一样。在具体的细节上,不同的地方可能有不同的约定,但其中一条约定俗成,一般红喜事请的人会多一些,白喜事以家人和挚交为主。
在随礼之前,邀请什么人参与宴会,着实是一个审视人情距离的过程。亲人之间反倒好说,不出三代,活动半径不出百里,基本上都可以邀请。朋友就更容易判定,关系的亲疏,自己一目了然,也不在话下。唯独同事之间,利益关系比较明显,请与不请之间,牵扯甚多,把握不好分寸还可能对今后的工作有一定影响。
当然,這里边也有很多微妙心思的存在。如若是一个日常表现比较低俗的同事办喜事,大概多数同事不太愿意参加。毕竟,对外而言,跟低俗之辈共事,显得自己不够上进。另一方面随礼本身也是一笔开销,很多同事在掏钱包之前,会在心里判断“值不值得”,然后随大流给个“不出错”的数目。
如若是明星同事、骨干同事办喜事,情况就大大不同了:很多同事会不请自来。有时候明知道当事者对谁来谁不来没有那么计较,但作为同事,大家害怕丢礼数,落面子,甚至好多人会把这个随礼看成一个“拉近距离和情感”的机会。这种潜在的规则,大概很多人都明白。
说到底,随礼本身而言,就是一种社交。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都不会掺杂太多真情实意。有时候细想想,人们对于随礼这种看起来人情十足,却功利满满的行为,早已心知肚明,却也要装出几分糊涂。随礼这件事上,即便是兄弟姐妹之间的礼数来往,也是三分情面,七分颜面。亲人之间尚且如此,对于原本没有什么交集的职场同事而言,情面的成分更是低到可怜。
一个朋友在事业单位上班,办公室主任的岳父过世。按说,作为女婿的他并非葬礼的主要操持者,宴请也不是他来操办。可是,办公室所有同事都自发前去参加宴会,虽不是喜宴,却胜似喜宴。很明显,人们并不是真正去吊唁主任的岳父,而是想多在主任面前“刷刷脸”。
很多人总说,随礼的“人情距离”很是不好衡量。因为在我们的生活里,有主动获取的关系链,也有被动获取的关系链,有靠情感维系的关系链,也有靠利益维系的关系链。于是才会出现很多需要考量随礼“人情距离”的情况。这么说的人,其实是没有认清楚自己的圈层和位置。我有一个不成熟的小经验分享:我们在发出邀请函的时候,我们去参加宴席的时候,都不要看别人能带给我们什么,而是要看我们能带给别人什么,大概以这样的心态和标准去发邀请函,去参加宴席,才不会让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如若自己没有进入既定的圈层,想通过随礼走捷径,最终的结果可能并不如人意。说到底,人情的距离,往往由你与他人的见识决定,见识越相近,距离就会越近。
另外,也说一个常识问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亲疏,真不是靠随礼随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