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5年5月毛泽东《关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材料〉的按语》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坚决、彻底、干尽、全部地将这些反动势力镇压下去”,毛泽东把“净”写成“尽”,虽然不影响理解,但是正确的写法应该是“干净”,而不是“干尽”。1977年4月出版《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时候,编辑人员曾考虑是否应该将“干尽”改成“干净”,但是最后还是尊重了伟大领袖的原作,没有改过来。
类似这样因为同音或者发音接近而写错字,还可以举出几个例子。1957年年初,臧克家整理了一些传抄的毛泽东旧体诗请毛泽东订正,不久收到毛泽东回信:“这些东西,我历来不愿意正式发表,因为是旧体,怕谬种流传,遗误青年;再则诗味不多,没有什么特色。”这里“遗误青年”的“遗”字应为“贻”字。
1958年7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毛主席诗词十九首》,文物出版社同时也刻印了一个大字线装本。这是毛泽东诗集的第一个版本。一时间社会上注解纷呈。毛泽东一向不主张为自己的诗词作注,但想到社会上许多注解阐发,未必符合自己本意,1958 年 12 月 21 日,毛泽东在文物出版社同年 9 月刻印的线装大字本《毛主席诗词十九首》第一页《沁园春·长沙》这首词的天头、地脚和标题下空隙处写注释说明:“我的几首歪诗,发表以后,注家锋起,全是好心。一部分说对了,一部分说得不对,我有说明的责任。”这里“注家锋起”中的“锋”字应该是“蜂”。在公开发表时,写成了“注家锋(蜂)起”,既尊重了作者,也纠正了一个笔误。
在毛泽东的诗词中还有一些令人费解之处,比如《沁园春·雪》中的“山舞银蛇,原驰腊象”中的“腊”字。古典文学家周振甫以为“腊”可能是“蜡”之误,取白蜡之白,状雪后的山姿如奔驰的白象。山和原、舞和驰、银和蜡、蛇和象,模状、比喻、对偶工整,用字严谨。后来臧克家向毛泽东当面求证,得到毛泽东的认可,“原驰腊象”从此改为“原驰蜡象”。
比起周振甫、臧克家的书生气,郭沫若在解释毛泽东的诗词时就带有了些浪漫性。对于《沁园春·雪》中那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郭沫若就认为毛主席没有用错字,因为“腊”就是柬埔寨的古地名真腊的简称,“腊象”可解释为雪后的秦晋高原如真腊的大象奔驰。
毛泽东手书《清平乐·蒋桂战争》中,把“一枕黄粱”写成了“一枕黄梁”,“粱”字写作了“梁”,而且“直下龙岩上杭”中的龙字写了两遍,这本属简单的笔误,但郭沫若却借题发挥热情洋溢地评论说:“主席并无心成为诗家或词家,但他的诗词却成了诗词的顶峰。主席更无心成为书家,但他的墨迹却成了书家的顶峰。例如以这首《清平乐》的墨迹而论,‘黄粱’写作‘黄梁’,无心中把‘粱’字简化了。龙岩多写了一个龙字,‘分田分地真忙’下没有句点。这就是随意挥洒的证据。然而这幅字写得多么生动、多么潇洒、多么磊落。每一个字和整个篇幅都充满着豪放不羁的气韵。在这里给我们从事文学艺术的人,乃至从事任何工作的人,一个深刻的启示,那就是人的因素第一、政治工作第一、思想工作第一、抓活的思想第一,‘四个第一’原则,极其灵活地、极其具体地呈现在了我们眼前。”
随着毛泽东的年迈,老人家的批示中也偶见错字。1975年10月27日毛泽东在江青的一封来信上写道:“改一改不要蹲点军队、地方都不要蹲点特别在北京我在北京没有去个任何一个地方说话不要冲口而出”,其中“我在北京没有去个任何一个地方”的“去个”显然是“去过”之误。
1976年4月30日,毛泽东在会见新西兰总理马尔登之后,听取华国锋的汇报,因为说话困难,在纸上为华国锋写下了著名的“你办事,我放心”那句话。其实这是第三句,毛泽东当时还写下了另外两句话, 第二句是“照过去方针办”(后来被“四人帮”改为“照既定方针办”作为临终嘱咐宣传),第一句是“慢慢来,不要招急”。“不要招急”当然是“不要着急”之误了。1976年12月17日《人民日报》编辑部文章《灭亡前的猖狂一跳——揭穿“四人帮”伪造“临终嘱咐”的大阴谋》中,用黑体字引用了这三句话,第一句写成:“慢慢来,不要招(着)急”。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毛泽东写过几个错字也很正常。实际上毛泽东的文字水平在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中是公认比较高的,他会在批阅文件时纠正其他领导人或者秘书写的错字。举例来说,1958年5月13日,毛泽东在审阅刘少奇八大二次会议工作报告稿时看到这样一段话:“对于不平衡的出现惊慌失措,因而要求先进向落后看齐,要求削足适履、因噎废食的平衡,这是完全错误的。” 毛泽东将这句中的“削足适履”的“履”改为“屦”,并写下了这样的批语:
“成语是削足适屦,不是适履。屦是草鞋,履是一般的鞋子。”
看了毛主席的批示,查了一下《说文》:“屦,履也。”段注:“今时所谓履者,自汉以前皆名屦。”
(责任编辑/叶 筱)
(电子邮箱:wind.0116@163.com)
类似这样因为同音或者发音接近而写错字,还可以举出几个例子。1957年年初,臧克家整理了一些传抄的毛泽东旧体诗请毛泽东订正,不久收到毛泽东回信:“这些东西,我历来不愿意正式发表,因为是旧体,怕谬种流传,遗误青年;再则诗味不多,没有什么特色。”这里“遗误青年”的“遗”字应为“贻”字。
1958年7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毛主席诗词十九首》,文物出版社同时也刻印了一个大字线装本。这是毛泽东诗集的第一个版本。一时间社会上注解纷呈。毛泽东一向不主张为自己的诗词作注,但想到社会上许多注解阐发,未必符合自己本意,1958 年 12 月 21 日,毛泽东在文物出版社同年 9 月刻印的线装大字本《毛主席诗词十九首》第一页《沁园春·长沙》这首词的天头、地脚和标题下空隙处写注释说明:“我的几首歪诗,发表以后,注家锋起,全是好心。一部分说对了,一部分说得不对,我有说明的责任。”这里“注家锋起”中的“锋”字应该是“蜂”。在公开发表时,写成了“注家锋(蜂)起”,既尊重了作者,也纠正了一个笔误。
在毛泽东的诗词中还有一些令人费解之处,比如《沁园春·雪》中的“山舞银蛇,原驰腊象”中的“腊”字。古典文学家周振甫以为“腊”可能是“蜡”之误,取白蜡之白,状雪后的山姿如奔驰的白象。山和原、舞和驰、银和蜡、蛇和象,模状、比喻、对偶工整,用字严谨。后来臧克家向毛泽东当面求证,得到毛泽东的认可,“原驰腊象”从此改为“原驰蜡象”。
比起周振甫、臧克家的书生气,郭沫若在解释毛泽东的诗词时就带有了些浪漫性。对于《沁园春·雪》中那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郭沫若就认为毛主席没有用错字,因为“腊”就是柬埔寨的古地名真腊的简称,“腊象”可解释为雪后的秦晋高原如真腊的大象奔驰。
毛泽东手书《清平乐·蒋桂战争》中,把“一枕黄粱”写成了“一枕黄梁”,“粱”字写作了“梁”,而且“直下龙岩上杭”中的龙字写了两遍,这本属简单的笔误,但郭沫若却借题发挥热情洋溢地评论说:“主席并无心成为诗家或词家,但他的诗词却成了诗词的顶峰。主席更无心成为书家,但他的墨迹却成了书家的顶峰。例如以这首《清平乐》的墨迹而论,‘黄粱’写作‘黄梁’,无心中把‘粱’字简化了。龙岩多写了一个龙字,‘分田分地真忙’下没有句点。这就是随意挥洒的证据。然而这幅字写得多么生动、多么潇洒、多么磊落。每一个字和整个篇幅都充满着豪放不羁的气韵。在这里给我们从事文学艺术的人,乃至从事任何工作的人,一个深刻的启示,那就是人的因素第一、政治工作第一、思想工作第一、抓活的思想第一,‘四个第一’原则,极其灵活地、极其具体地呈现在了我们眼前。”
随着毛泽东的年迈,老人家的批示中也偶见错字。1975年10月27日毛泽东在江青的一封来信上写道:“改一改不要蹲点军队、地方都不要蹲点特别在北京我在北京没有去个任何一个地方说话不要冲口而出”,其中“我在北京没有去个任何一个地方”的“去个”显然是“去过”之误。
1976年4月30日,毛泽东在会见新西兰总理马尔登之后,听取华国锋的汇报,因为说话困难,在纸上为华国锋写下了著名的“你办事,我放心”那句话。其实这是第三句,毛泽东当时还写下了另外两句话, 第二句是“照过去方针办”(后来被“四人帮”改为“照既定方针办”作为临终嘱咐宣传),第一句是“慢慢来,不要招急”。“不要招急”当然是“不要着急”之误了。1976年12月17日《人民日报》编辑部文章《灭亡前的猖狂一跳——揭穿“四人帮”伪造“临终嘱咐”的大阴谋》中,用黑体字引用了这三句话,第一句写成:“慢慢来,不要招(着)急”。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毛泽东写过几个错字也很正常。实际上毛泽东的文字水平在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中是公认比较高的,他会在批阅文件时纠正其他领导人或者秘书写的错字。举例来说,1958年5月13日,毛泽东在审阅刘少奇八大二次会议工作报告稿时看到这样一段话:“对于不平衡的出现惊慌失措,因而要求先进向落后看齐,要求削足适履、因噎废食的平衡,这是完全错误的。” 毛泽东将这句中的“削足适履”的“履”改为“屦”,并写下了这样的批语:
“成语是削足适屦,不是适履。屦是草鞋,履是一般的鞋子。”
看了毛主席的批示,查了一下《说文》:“屦,履也。”段注:“今时所谓履者,自汉以前皆名屦。”
(责任编辑/叶 筱)
(电子邮箱:wind.011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