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皇城最明显的符号,西安的城墙差点也遭遇到类似北京城墙那样的厄运,但幸运的是,它勉强算躲过了。
在整个西安人的记忆里,这座城墙的存废已经被彻底符号化,与两个人尽皆知的人物密不可分。一个是习仲勋,一个是后来的市长张铁民。而事实上,回头看这个城的幸运,的确颇具戏剧性,那只决定城墙存废背后的无形之手,还是西安人自己。
1958年,西安市人民委员会作出了拆除城墙的决定。
当时,城墙已是满目疮痍,岌岌可危。解放前,由于历史原因利用城墙挖了好多防空洞,13.7公里的城墙,防空洞的长度就达40多公里。到了大跃进时期,搞社办工业,又利用城墙的空间挖房子,城墙基本上已被蛀空。而护城河更不像样,起初规划是排雨水的,但到了后来污水也排进来了,护城河成了污水沟和垃圾坑。
是年6月17日,全国拆墙运动呈现一面倒的趋势。西安市人民委员会召集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对西安城墙的存废进行了座谈。
如今,还能在西安市档案馆找到一份《关于拆除西安城墙工作的来往文书》,其中翔实记录了当时决定拆除城墙的过程。
座谈会上,当时意见,拆保对立,针尖麦芒。
拆派继承由北京自上而下砸烂一切的风气,认为城墙是封建社会的城堡,如今已无功用,保留不仅劳命伤财,而且处处险情,已经威胁到人民的生命安全。如果单从保存文物的角度着想,不如只留城门楼子。
保派多以文物界专家为主,但声势明显处于下风。
伴随着政府层面的讨论,消息不胫而走,市民已经开始了自发的毁城运动,城墙上的垛墙、墩楼以及城四角的角楼,毁于旦夕。城墙墙体被挖断了二处,近两万平方米的外墙青砖流落民间。
那时候,西安旧城满大街,走路随处踢块石头或许就是文物。
作家肖云儒回忆,当年他就住在城边。城墙底下遗砖无数,市民抢着搬回家铺地,他随手也捡了几块秦砖,回家做了砚台,有一块幸好留住了。后来一次到临潼博物馆参观,有一块跟他捡来的竟然一模一样。
1958年9月,西安市委向省委请示,经研究认为,西安城墙可以不予保留,今后总的方向是拆。为了便于人民以后瞻仰,只保存几个城门楼子。
10月,陕西省委复函表示“原则同意”。
12月,西安市建设局报送了拆除城墙工作计划意见书。
眼看形势危急,城内几个老文物看不下去了。以陕西省文化局副局长武伯纶为首,几个文保老人,试着越过陕西省政府,以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的名义向国务院打电报,请国务院出面干预。
于是,西安城墙遇到决定命运的第一个人物。
那时候,国务院副总理是老陕的自己人,习仲勋。习随即发来电报,坚决制止拆除城墙。 作家林牧后来在一篇回忆中写道,1962年,北京批判习仲勋。会上,张德生揭发习的八个问题,其中一条就是不许拆西安的城墙。
1959年9月,西安市收到了《国务院关于保护西安城墙》的通知。
通知附着文化部关于建议保护西安城墙的报告。其中提到,西安城墙是我国现存保存最完整而规模较大的一座封建社会城市的城墙。应该保存,并加以保护。国务院的意见是,同意文化部的报告,请陕西省人民委员会研究办理。
这份文件,挽救了命悬一线的城墙。
当年底,西安市市长刘庚签署了一份文件,“自即日起严禁拆取城砖、挖取城土以及其他破坏城墙的行为”。
西安城墙自此逃过一劫。
到了七十年代初,一场“深挖洞,广积粮”的政治运动漫卷全国。古城墙再一次告急。西安工防工程指挥部当时提出了一个方案,要拆掉古城墙,修建环城地铁。而已经军管了的陕西省委很快批准了这项计划。
这一次,又一个胆识过人的陕西人站出来了。他就是张景佛,张在解放之初参与制订了西安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将古城墙在内的诸多古建筑、古遗址纳入保护规划。
在讨论实施拆古城墙修地铁方案时,张景佛据理力争,以工程浩大,资金难以筹措等理由,使这个计划最终不了了之。
在长达数十年的毁城风中,西安古城墙无疑是幸运的。
时间到了1983年,西安旅游开始日渐吃香,这个千年古都,急需一张拿得出手的城市名片。修复城墙,成为众望所归。
当年元月份,陕西省委提出报告,省委书记马文瑞特别召开了一次省委会议,听取了西安市的汇报。当时马提出几个原则,动员全市力量搞环城建设,以义务劳动为主,各区承包,难度大的再搞专业建设。
当时,陕西省财政困难,马文瑞以个人名义向中央写了报告,国务院批了5300万,后来追加到5700万。中央、省、市实行5:3:2的比例。工程主要以义务劳动为主,这些钱还是够花的。
义务劳动的点子,当时是西安市长张铁民出的。按照这个原则,西安市委特别成立了城墙管委会的机构。
张富春当年是城墙管委会的主任,后来升迁至西安主管城建的副市长。
据他回忆,当时规划分两个阶段整修,第一个阶段南城,从东门到西门,包括城墙和城河一起搞,组织义务劳动。
当时动员了城郊六个区的所有力量,按区分段承包,然后再由各区向下级单位逐步落实,层层转包。城墙附近的违章建筑,采取谁家的孩子谁负责,不补偿,限期搬迁。
1983年4月11日城墙修复动工,当年西安经历大雨,但用一年的时间把南城完成了。
被拆的城墙被修复起来,主体工程就用了两年,之后修修补补,一直持续到现在,中央当年5700万的拨款至今还没有花完。西安市城墙管委会至今还在,依旧履行维修和保护的职责。依靠义务劳动,西安人亲手整修了城墙,这个事情如今想来都让他们振奋不已。
在整个西安人的记忆里,这座城墙的存废已经被彻底符号化,与两个人尽皆知的人物密不可分。一个是习仲勋,一个是后来的市长张铁民。而事实上,回头看这个城的幸运,的确颇具戏剧性,那只决定城墙存废背后的无形之手,还是西安人自己。
1958年,西安市人民委员会作出了拆除城墙的决定。
当时,城墙已是满目疮痍,岌岌可危。解放前,由于历史原因利用城墙挖了好多防空洞,13.7公里的城墙,防空洞的长度就达40多公里。到了大跃进时期,搞社办工业,又利用城墙的空间挖房子,城墙基本上已被蛀空。而护城河更不像样,起初规划是排雨水的,但到了后来污水也排进来了,护城河成了污水沟和垃圾坑。
是年6月17日,全国拆墙运动呈现一面倒的趋势。西安市人民委员会召集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对西安城墙的存废进行了座谈。
如今,还能在西安市档案馆找到一份《关于拆除西安城墙工作的来往文书》,其中翔实记录了当时决定拆除城墙的过程。
座谈会上,当时意见,拆保对立,针尖麦芒。
拆派继承由北京自上而下砸烂一切的风气,认为城墙是封建社会的城堡,如今已无功用,保留不仅劳命伤财,而且处处险情,已经威胁到人民的生命安全。如果单从保存文物的角度着想,不如只留城门楼子。
保派多以文物界专家为主,但声势明显处于下风。
伴随着政府层面的讨论,消息不胫而走,市民已经开始了自发的毁城运动,城墙上的垛墙、墩楼以及城四角的角楼,毁于旦夕。城墙墙体被挖断了二处,近两万平方米的外墙青砖流落民间。
那时候,西安旧城满大街,走路随处踢块石头或许就是文物。
作家肖云儒回忆,当年他就住在城边。城墙底下遗砖无数,市民抢着搬回家铺地,他随手也捡了几块秦砖,回家做了砚台,有一块幸好留住了。后来一次到临潼博物馆参观,有一块跟他捡来的竟然一模一样。
1958年9月,西安市委向省委请示,经研究认为,西安城墙可以不予保留,今后总的方向是拆。为了便于人民以后瞻仰,只保存几个城门楼子。
10月,陕西省委复函表示“原则同意”。
12月,西安市建设局报送了拆除城墙工作计划意见书。
眼看形势危急,城内几个老文物看不下去了。以陕西省文化局副局长武伯纶为首,几个文保老人,试着越过陕西省政府,以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的名义向国务院打电报,请国务院出面干预。
于是,西安城墙遇到决定命运的第一个人物。
那时候,国务院副总理是老陕的自己人,习仲勋。习随即发来电报,坚决制止拆除城墙。 作家林牧后来在一篇回忆中写道,1962年,北京批判习仲勋。会上,张德生揭发习的八个问题,其中一条就是不许拆西安的城墙。
1959年9月,西安市收到了《国务院关于保护西安城墙》的通知。
通知附着文化部关于建议保护西安城墙的报告。其中提到,西安城墙是我国现存保存最完整而规模较大的一座封建社会城市的城墙。应该保存,并加以保护。国务院的意见是,同意文化部的报告,请陕西省人民委员会研究办理。
这份文件,挽救了命悬一线的城墙。
当年底,西安市市长刘庚签署了一份文件,“自即日起严禁拆取城砖、挖取城土以及其他破坏城墙的行为”。
西安城墙自此逃过一劫。
到了七十年代初,一场“深挖洞,广积粮”的政治运动漫卷全国。古城墙再一次告急。西安工防工程指挥部当时提出了一个方案,要拆掉古城墙,修建环城地铁。而已经军管了的陕西省委很快批准了这项计划。
这一次,又一个胆识过人的陕西人站出来了。他就是张景佛,张在解放之初参与制订了西安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将古城墙在内的诸多古建筑、古遗址纳入保护规划。
在讨论实施拆古城墙修地铁方案时,张景佛据理力争,以工程浩大,资金难以筹措等理由,使这个计划最终不了了之。
在长达数十年的毁城风中,西安古城墙无疑是幸运的。
时间到了1983年,西安旅游开始日渐吃香,这个千年古都,急需一张拿得出手的城市名片。修复城墙,成为众望所归。
当年元月份,陕西省委提出报告,省委书记马文瑞特别召开了一次省委会议,听取了西安市的汇报。当时马提出几个原则,动员全市力量搞环城建设,以义务劳动为主,各区承包,难度大的再搞专业建设。
当时,陕西省财政困难,马文瑞以个人名义向中央写了报告,国务院批了5300万,后来追加到5700万。中央、省、市实行5:3:2的比例。工程主要以义务劳动为主,这些钱还是够花的。
义务劳动的点子,当时是西安市长张铁民出的。按照这个原则,西安市委特别成立了城墙管委会的机构。
张富春当年是城墙管委会的主任,后来升迁至西安主管城建的副市长。
据他回忆,当时规划分两个阶段整修,第一个阶段南城,从东门到西门,包括城墙和城河一起搞,组织义务劳动。
当时动员了城郊六个区的所有力量,按区分段承包,然后再由各区向下级单位逐步落实,层层转包。城墙附近的违章建筑,采取谁家的孩子谁负责,不补偿,限期搬迁。
1983年4月11日城墙修复动工,当年西安经历大雨,但用一年的时间把南城完成了。
被拆的城墙被修复起来,主体工程就用了两年,之后修修补补,一直持续到现在,中央当年5700万的拨款至今还没有花完。西安市城墙管委会至今还在,依旧履行维修和保护的职责。依靠义务劳动,西安人亲手整修了城墙,这个事情如今想来都让他们振奋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