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作者观察了41例麻风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并对比分析了其与临床分型、治疗情况、细菌数量的关系。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观察了41例麻风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并对比分析了其与临床分型、治疗情况、细菌数量的关系。
其他文献
用Digeon等的PEG(6000)-C4沉淀试验对61例银屑病患者作了血清循环免疫复合物(CIC)的测定.疗前多数病人的皮损是活动的,PUVA治疗1月后呈非活动性.治疗前测定了43例的CIC,治疗后测定了41例的CIC.
1964年Pettit等从临床和实验室首次在瘤型麻风中证实继发性氨苯砜耐药病例,并预言迟早会出现原发性耐砜类药病例。
1976年Scott等曾报告过一些临床上表现为丘疹或斑块的孤立性皮肤损害而组织病理学上呈现扁平苔癣改变的患者.作者报告4例这类疾病的患者.4例中3例为女性,年龄分别为65岁、66岁、54岁;1例为男性,年龄为80岁.皮损特点均为孤立性红色鳞屑性斑片,界限清楚,大小约1~2厘米,其中3例有轻度痒感.2例初步诊断为鲍温氏病,其他2例为鲍温氏病或基底细胞癌.所有病例组织病理学诊断均为扁平苔癣.
作者报告一例3个月的日本女孩在发热(38℃)、流涕等流感样症状出现1~2天以后,于1976年11月在脸上、臀部出现一些有触痛、暗红色隆起性红斑.皮损持续2周,口服抗菌素及外用类固醇后消失,一月后由于皮损再现,即入院治疗.体检:额、颊、臀和左大腿有一些暗红色,高出皮面直径为10cm的斑块,有触痛.臀部之皮损其中央有几个豌豆大小的水疱.实验室发现:白细胞16100/mm3、中性66%、血沉60mm/h
目前用于光化学疗法的补骨脂素如8-MOP具有二个反应位置,在UVA的作用下,可与细胞核的DNA发生交联结合,形成单加合物与双加合物,不易为细胞修复机制所去除,因此不仅能引起许多生物的细胞突变,而且可使小鼠致癌。因而有必要寻求其他具有光敏作用,而又无致癌可能的化合物以代替目前应用的补骨脂素。3-羰乙氧基补骨脂素(3-Carbethoxypsoralen,3-CPs)仅有一个反应位,在UVA的作用下,
外阴表皮内Paget氏病可伴发腺癌,因此,外阴切除为其首选疗法。然而在切除之边缘常复发,如再行切除往往又失败,且可发生类似于原发病的瘙痒及灼热症状。争光霉素在鳞状细胞组织中浓度高,已证明对起源于鳞状细胞的肿瘤有效,因此作者选择它作局部化疗。药物制备:105毫克硫酸争光霉素溶于1毫升蒸馏水,再与2克Aquaphor基质混匀制成3.5%的疏水性软膏3克,置冰箱保存,有效期30天。7例复发性外阴Page
由于药物的应用不断增加,所以药物反应每年均在增加,其主要表现为皮肤反应。药物反应的分类和机理过量:可分为绝对的和相对的。绝对的是由于有意多服或处方剂量过大,相对的是因为体内异常状态如肾功能衰竭可致药物排泄减少。不耐:对药物的正常药理作用有一低阈,因此,非常小的小剂量能产生药物的特异性作用。排泄缺陷和药理遗传机理,均能使个别患者易产生药物不耐。特异反应(Idiosyncrasy):非免疫机理所产生的
鉴于近来有人描述紫蓝色的肺炎球菌性眶周蜂窝织炎系由流感杆菌b型所致,故对幼儿的皮肤及软组织细菌感染的病因就不能单凭临床表现来确定.作者最近遇见一例8个月的患儿,由流感杆菌b型所致头皮的丹毒样蜂窝织炎.
瘤型麻风通常有血红蛋白、细胞压积和血清蛋白的降低以及血清维生素B12增多.这难以用营养状况不同来解释.作者根据瘤型麻风病情严重程度及治疗期限,对病人进行血液学观察.321名男性瘤型麻风患者.其中31%系未经治疗或治疗期限少于一年者.其余病人治疗期限13~60个月.观察的内容包括血清维生素B12、血清叶酸和血清铁.
鳞状细胞癌常见于成人,很少发生于儿童。电子计算机调查,过去报告仅有2例,本文报告的是第三例。患者为14岁男孩,主诉3个月前鼻梁部有持续性的硬红斑,2周前皮损被切除,创面一期愈合,病理检查证明是浸润性鳞状细胞癌。患者无服胂剂、化学药物或长期受日光照射病史。该处亦无溃疡、烧伤疤痕、创伤疤痕或慢性炎症史。检查所见鼻梁上有手术疤痕,长0.5厘米。未触到淋巴结。将手术疤痕及其周围在临床上看来是正常的组织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