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5月22日,为充分发挥文学优势,在全社会为党的十九大召开营造良好氛围,由河南省文联、省作协主办的“喜迎十九大中原更出彩——著名作家看河南”采风活动启动仪式在郑州举行。
河南地处中原,人文荟萃。新时期以来,河南省广大作家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出了一大批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作品,形成了一个以强烈的现实感和浓厚的历史感为基调、以现实主义为主要创作方法的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创作群体,延续了河南文学事业的辉煌。中原大地,孕育无数奇山秀水,铸就灿烂辉煌文明,此次邀请全国文坛大家来河南走走、看看,希望通过采风考察,感受河南、书写河南,把一个不断砥砺奋进、创造奇迹、日新月异的新河南展示给世人、展示给世界。
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芳草》杂志主编、茅盾文学奖得主刘醒龙代表来豫作家表示,在如今的大时代,文学的责任重大,文学有地域但没有地界,作家们应该经常到各地走走,把视野、胸怀打开,带入自己的情感才能出好作品,中原大地的人文自然景觀,一定能给我们新的感受和启迪。
此次采风团由来自湖北、浙江、山西等十几个省份的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骏马奖得主组成。我们随行采访了其中5位知名作家,从本期开始为您精彩呈现。
王祥夫,山西大同人。他有着作家、画家的双重身份。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199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为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西作家协会副主席,云冈画院院长。文学作品曾获“鲁迅文学奖”“林斤澜短篇小说奖·杰出作家奖”“赵树理文学奖” “小说月报百花奖”“上海文学奖”“滇池文学奖”,并屡登“中国小说排行榜”。著有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集三十余部。美术作品曾获“第二届中国民族美术双年奖”“2015年亚洲美术双年奖”。
王祥夫老师的文字把一件件小事叙述的津津有道,有滋有味,直逼人性中最柔软、最动情的那部分。他说,作家应该既是植物而同时又是动物,植根在那一片土地上,感受这个时代的风霜雨露。
记者:请您谈谈您对河南的印象。
王祥夫:我每次来到这里都会发现它新的变化,但是它骨子里来自历史的厚重感是不变的。当你的脚步一踏上这片土地,就有一种瞬间走进历史的感觉。而相比较去上海、深圳、广州这些城市,那里就太现代了。这里会让我们想起我们的先人,想起我们的传统,想起我们的文化。
记者:作为一个有着作家和画家双重身份的人,您认为美术创作与文学创作这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的共通点是什么?
王祥夫:共通点就是互相影响,比如说短篇小说在写作中既要空灵又要点到主题,如同山水画一样,山水画不能画“死”了,需要留出大量的空白。空白就是云、空白就是水以及一些“莫名其妙”的空白需要留出来,不能太满了。画山水是这样,写小说也是这样。写小说的时候如果把所有的东西都告诉读者了,那小说就写烂了。
记者:您常说“一日不做,一日不食”,您为何对自己要求如此严格?
王祥夫:我写起东西画起画来就高兴,这是一种习惯。我认为人活着就要做事情,得有计划。今年我准备创作一到两部长篇小说,内容方面还是选择贴近生活的素材,写农村、写平民百姓的生活。
记者:您曾经说过写小说要避免煽情,请您就此谈谈如何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您觉得最重要的是什么?
王祥夫:最重要的是世道人心,面对底层生活、面对现实生活、面对整个社会,第一要有同情感,对弱势群体的同情;第二要有正义感,如果没有正义感,不明是非对错,还怎么当作家呢!最后还有要有斗争性,与社会上令人愤怒的现象做斗争,与腐败丑恶做斗争,决不妥协。我一直都是按照这三点来创作的。作家的创作并不是说写个故事就行,形而下是故事,形而上是思想与灵魂。
记者:您认为是什么决定着作家写作的高度和创作生命的长度呢?
王祥夫:作家水平的高低,并不是依学历而论的。我在大学里教书,教写作、文学概论、现当代文学,但似乎没有能通过认真听老师的写作课就会写作的学生。我认为一个好作家的修养是综合的,就好比一个好的京剧演员,他是唱生的但他还必须要会反串,生旦净末丑都能唱。好的作家是既能写小说又能写散文。一位优秀的作家他的修养必然是综合的。对一般人来说一些经历,有的是痛苦的,有的是喜悦的,有的是幸福的,有的是悲伤的,但对于作家来说任何经历对他而言都是财富。经历和阅历特别重要,一个人生长的环境,以后会进入他的小说和散文。然后他的家庭、教养、学校受到的教育、读过的书这些综合起来的一切都对他的创作产生影响。
记者:您觉得现在涌现出来的青年作家他们的水平怎么样?
王祥夫:我和一些80后、90后们关系很好。我刚刚出了一本小说集《金属脖套》,请一位90后作家为我写序,我对他说,以你的90之言看看我们50之后的小说,你肯定有新的感受。我觉得文学与年龄没有隔膜,现在很多网络青年作家会受网络语言的影响,但相信他们以后慢慢就会变得走向经典了。
记者:您觉得当代作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王祥夫:麻木不仁!现在普遍的麻木不仁。作为一个作家要对社会有责任心和责任感。
记者:您是如何获取创作素材的?
王祥夫:我即使一个人静静地待在一个地方,比如花园,比如浴室,比如医院,比如会场,我都会有所得。我会观察周围的人们在做些什么,他们弯腰或他们站起,他们争吵或暧昧,我会从素描般的体味中得到充实和乐趣。我最好的朋友也可以是我心中一场戏的某一角色,我也介入其中,同时我也在静静观看,是两个我的同时进行式。训练是内心的,不是坐在那里用纸和笔一边写一边思考的练习。作家应该既是植物而同时又是动物,说贴近生活好像不那么准确,是植根,植根在那一片土地上,感受这个时代的风霜雨露。
河南地处中原,人文荟萃。新时期以来,河南省广大作家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出了一大批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作品,形成了一个以强烈的现实感和浓厚的历史感为基调、以现实主义为主要创作方法的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创作群体,延续了河南文学事业的辉煌。中原大地,孕育无数奇山秀水,铸就灿烂辉煌文明,此次邀请全国文坛大家来河南走走、看看,希望通过采风考察,感受河南、书写河南,把一个不断砥砺奋进、创造奇迹、日新月异的新河南展示给世人、展示给世界。
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芳草》杂志主编、茅盾文学奖得主刘醒龙代表来豫作家表示,在如今的大时代,文学的责任重大,文学有地域但没有地界,作家们应该经常到各地走走,把视野、胸怀打开,带入自己的情感才能出好作品,中原大地的人文自然景觀,一定能给我们新的感受和启迪。
此次采风团由来自湖北、浙江、山西等十几个省份的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骏马奖得主组成。我们随行采访了其中5位知名作家,从本期开始为您精彩呈现。
王祥夫,山西大同人。他有着作家、画家的双重身份。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199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为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西作家协会副主席,云冈画院院长。文学作品曾获“鲁迅文学奖”“林斤澜短篇小说奖·杰出作家奖”“赵树理文学奖” “小说月报百花奖”“上海文学奖”“滇池文学奖”,并屡登“中国小说排行榜”。著有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集三十余部。美术作品曾获“第二届中国民族美术双年奖”“2015年亚洲美术双年奖”。
王祥夫老师的文字把一件件小事叙述的津津有道,有滋有味,直逼人性中最柔软、最动情的那部分。他说,作家应该既是植物而同时又是动物,植根在那一片土地上,感受这个时代的风霜雨露。
记者:请您谈谈您对河南的印象。
王祥夫:我每次来到这里都会发现它新的变化,但是它骨子里来自历史的厚重感是不变的。当你的脚步一踏上这片土地,就有一种瞬间走进历史的感觉。而相比较去上海、深圳、广州这些城市,那里就太现代了。这里会让我们想起我们的先人,想起我们的传统,想起我们的文化。
记者:作为一个有着作家和画家双重身份的人,您认为美术创作与文学创作这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的共通点是什么?
王祥夫:共通点就是互相影响,比如说短篇小说在写作中既要空灵又要点到主题,如同山水画一样,山水画不能画“死”了,需要留出大量的空白。空白就是云、空白就是水以及一些“莫名其妙”的空白需要留出来,不能太满了。画山水是这样,写小说也是这样。写小说的时候如果把所有的东西都告诉读者了,那小说就写烂了。
记者:您常说“一日不做,一日不食”,您为何对自己要求如此严格?
王祥夫:我写起东西画起画来就高兴,这是一种习惯。我认为人活着就要做事情,得有计划。今年我准备创作一到两部长篇小说,内容方面还是选择贴近生活的素材,写农村、写平民百姓的生活。
记者:您曾经说过写小说要避免煽情,请您就此谈谈如何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您觉得最重要的是什么?
王祥夫:最重要的是世道人心,面对底层生活、面对现实生活、面对整个社会,第一要有同情感,对弱势群体的同情;第二要有正义感,如果没有正义感,不明是非对错,还怎么当作家呢!最后还有要有斗争性,与社会上令人愤怒的现象做斗争,与腐败丑恶做斗争,决不妥协。我一直都是按照这三点来创作的。作家的创作并不是说写个故事就行,形而下是故事,形而上是思想与灵魂。
记者:您认为是什么决定着作家写作的高度和创作生命的长度呢?
王祥夫:作家水平的高低,并不是依学历而论的。我在大学里教书,教写作、文学概论、现当代文学,但似乎没有能通过认真听老师的写作课就会写作的学生。我认为一个好作家的修养是综合的,就好比一个好的京剧演员,他是唱生的但他还必须要会反串,生旦净末丑都能唱。好的作家是既能写小说又能写散文。一位优秀的作家他的修养必然是综合的。对一般人来说一些经历,有的是痛苦的,有的是喜悦的,有的是幸福的,有的是悲伤的,但对于作家来说任何经历对他而言都是财富。经历和阅历特别重要,一个人生长的环境,以后会进入他的小说和散文。然后他的家庭、教养、学校受到的教育、读过的书这些综合起来的一切都对他的创作产生影响。
记者:您觉得现在涌现出来的青年作家他们的水平怎么样?
王祥夫:我和一些80后、90后们关系很好。我刚刚出了一本小说集《金属脖套》,请一位90后作家为我写序,我对他说,以你的90之言看看我们50之后的小说,你肯定有新的感受。我觉得文学与年龄没有隔膜,现在很多网络青年作家会受网络语言的影响,但相信他们以后慢慢就会变得走向经典了。
记者:您觉得当代作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王祥夫:麻木不仁!现在普遍的麻木不仁。作为一个作家要对社会有责任心和责任感。
记者:您是如何获取创作素材的?
王祥夫:我即使一个人静静地待在一个地方,比如花园,比如浴室,比如医院,比如会场,我都会有所得。我会观察周围的人们在做些什么,他们弯腰或他们站起,他们争吵或暧昧,我会从素描般的体味中得到充实和乐趣。我最好的朋友也可以是我心中一场戏的某一角色,我也介入其中,同时我也在静静观看,是两个我的同时进行式。训练是内心的,不是坐在那里用纸和笔一边写一边思考的练习。作家应该既是植物而同时又是动物,说贴近生活好像不那么准确,是植根,植根在那一片土地上,感受这个时代的风霜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