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 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的防治以及护理措施。方法: 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内出现院内感染的新生儿60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体重不超过2500克、胎龄小于37周、男性、平均住院时间超过14小时、侵入性操作超过5次、抗生素使用种类超过2种的患儿发生院内感染的几率明显更高,P<0.05。结论: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的影响因素包括多方面因素,通过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减少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关键词】 新生儿 重症监护室 院内感染 防治及护理
近年来,为了提高新生儿存活率,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在医院中逐渐受到重视,获得建立以及发展。在本文中主要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的防治以及护理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内出现院内感染的新生儿6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患儿共有35例,女患儿共有25例,日龄为3.5天-21天,平均日龄为16+-1.5天,平均体重为2.3+-0.5千克,其中进行机械通气患儿共有45例,占比为75%;肠外营养治疗患儿共有15例,占比为25%。
1.2 研究方法
对所有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资料包括患儿的一般资料和治疗情况,例如性别、胎龄、抗生素治疗情况等等,对这些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了SPSS18.0的统计学软件进行计算,采用了t值检验,P<5%表示数据的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
2 结果
2.1 体重
体重不超过2500克的新生儿发生院内感染的几率明显更高,两组数据之间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的意义,P<0.05。
2.2 胎龄
胎龄小于37周的新生儿发生院内感染的几率明显更高,两组数据之间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的意义,P<0.05。
2.3 性别
男患儿发生院内感染的几率明显高于女患儿,两组数据之间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的意义,P<0.05。
2.4 住院时间
平均住院时间超过14小时的患儿发生院内感染的几率明显更高,两组数据之间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的意义,P<0.05。
2.5 侵入性操作次数
侵入性操作超过5次的患儿发生院内感染的几率明显更高,两组数据之间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的意义,P<0.05。
2.6 抗生素使用的种类
抗生素种类 院内感染病例数(n=60) P值
抗生素使用种类超过2种的患儿发生院内感染的几率明显更高,两组数据之间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的意义,P<0.05。
3 结论
根据本文研究结果发现,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的影响因素包括患儿的性别、胎龄、体重、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的次数以及抗生素使用的种类等方面因素。然而,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患儿由于身体异常,免疫机能处于较差的状态中,院内受到感染的机会很大,因此为了提高新生儿存活率,减少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的情况出现,必须采取有效地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具体的防治以及护理措施包括:
3.1 基础护理措施
需要对患儿进行全方位的清洁护理,包括眼部、脸部、口腔、肚脐部位、臀部。每天帮助患儿清洁,使用青霉素盐水对眼部的脓性分泌物进行清除;使用生理盐水对口腔进行清洁,每天清洗两次,在清洗的过程中必须保持动作柔和,避免对患儿口腔膜造成损伤,增加感染的机会;使用双氧水对肚脐部位的脓性分泌物进行清洁。感染程度比较轻的患儿可以进行淋浴,感染程度较重的患儿应该进行擦浴,同时注重消毒处理。如果发生感染,需要进行隔离治疗。此外,要求护理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的规定进行护理[1],对护理用品以及医疗器械进行消毒方可使用,在接触患儿之前必须对手进行彻底的清洁,使用肥皂流水清洁5分钟,在使用过氧乙酸(0.2%)对手部进行浸泡三分钟。
3.2 抗生素的使用需要合理与具有针对性
尽量选择效果好且毒副作用低的抗生素进行使用,对于广谱抗生素的使用,必须根据细菌培养的结果进行选择,同时控制抗生素使用的时间,避免使用抗生素治疗时间过长,容易导致激发感染的发生[2]。
3.3 加强生命体征的观察
对所有病患者继续进行生命体征的监护,尤其是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3]。在插管之前与之后进行床旁胸片,对肺部的情况以及插管的深度进行观察,在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过程中,根据病患者的实际病情来对胸片进行随访。如果出现呼吸道感染的病症,应当及时行痰培养,在拔出插管后,常规进行插管培养。在进行通气治疗的时候,应当根据病患者实际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通气治疗。对于血气检测为I型的呼吸衰竭、自主呼吸能力较强患儿,采用NCPAP的治疗方式,设置流量为6-8L每分钟;对于血气检测为II型呼吸衰竭、自主呼吸能力较弱患儿,采用MV的治疗方式,设置模式为sIMV。
综上,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的影响因素包括多方面因素,通过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减少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黄训勤.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感染分析及护理对策[J]. 中外医疗. 2011(12):147-148;
[2] 赵芳荣. 新生儿感染合并心肌损伤患儿的护理[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4(02):126-127;
[3]李永莲,邱燕碧,邱晓敏. 预见性护理预防新生儿感染的临床效果[J]. 白求恩医学杂志. 2014(01):16-17.
【关键词】 新生儿 重症监护室 院内感染 防治及护理
近年来,为了提高新生儿存活率,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在医院中逐渐受到重视,获得建立以及发展。在本文中主要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的防治以及护理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内出现院内感染的新生儿6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患儿共有35例,女患儿共有25例,日龄为3.5天-21天,平均日龄为16+-1.5天,平均体重为2.3+-0.5千克,其中进行机械通气患儿共有45例,占比为75%;肠外营养治疗患儿共有15例,占比为25%。
1.2 研究方法
对所有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资料包括患儿的一般资料和治疗情况,例如性别、胎龄、抗生素治疗情况等等,对这些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了SPSS18.0的统计学软件进行计算,采用了t值检验,P<5%表示数据的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
2 结果
2.1 体重
体重不超过2500克的新生儿发生院内感染的几率明显更高,两组数据之间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的意义,P<0.05。
2.2 胎龄
胎龄小于37周的新生儿发生院内感染的几率明显更高,两组数据之间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的意义,P<0.05。
2.3 性别
男患儿发生院内感染的几率明显高于女患儿,两组数据之间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的意义,P<0.05。
2.4 住院时间
平均住院时间超过14小时的患儿发生院内感染的几率明显更高,两组数据之间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的意义,P<0.05。
2.5 侵入性操作次数
侵入性操作超过5次的患儿发生院内感染的几率明显更高,两组数据之间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的意义,P<0.05。
2.6 抗生素使用的种类
抗生素种类 院内感染病例数(n=60) P值
抗生素使用种类超过2种的患儿发生院内感染的几率明显更高,两组数据之间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的意义,P<0.05。
3 结论
根据本文研究结果发现,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的影响因素包括患儿的性别、胎龄、体重、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的次数以及抗生素使用的种类等方面因素。然而,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患儿由于身体异常,免疫机能处于较差的状态中,院内受到感染的机会很大,因此为了提高新生儿存活率,减少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的情况出现,必须采取有效地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具体的防治以及护理措施包括:
3.1 基础护理措施
需要对患儿进行全方位的清洁护理,包括眼部、脸部、口腔、肚脐部位、臀部。每天帮助患儿清洁,使用青霉素盐水对眼部的脓性分泌物进行清除;使用生理盐水对口腔进行清洁,每天清洗两次,在清洗的过程中必须保持动作柔和,避免对患儿口腔膜造成损伤,增加感染的机会;使用双氧水对肚脐部位的脓性分泌物进行清洁。感染程度比较轻的患儿可以进行淋浴,感染程度较重的患儿应该进行擦浴,同时注重消毒处理。如果发生感染,需要进行隔离治疗。此外,要求护理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的规定进行护理[1],对护理用品以及医疗器械进行消毒方可使用,在接触患儿之前必须对手进行彻底的清洁,使用肥皂流水清洁5分钟,在使用过氧乙酸(0.2%)对手部进行浸泡三分钟。
3.2 抗生素的使用需要合理与具有针对性
尽量选择效果好且毒副作用低的抗生素进行使用,对于广谱抗生素的使用,必须根据细菌培养的结果进行选择,同时控制抗生素使用的时间,避免使用抗生素治疗时间过长,容易导致激发感染的发生[2]。
3.3 加强生命体征的观察
对所有病患者继续进行生命体征的监护,尤其是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3]。在插管之前与之后进行床旁胸片,对肺部的情况以及插管的深度进行观察,在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过程中,根据病患者的实际病情来对胸片进行随访。如果出现呼吸道感染的病症,应当及时行痰培养,在拔出插管后,常规进行插管培养。在进行通气治疗的时候,应当根据病患者实际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通气治疗。对于血气检测为I型的呼吸衰竭、自主呼吸能力较强患儿,采用NCPAP的治疗方式,设置流量为6-8L每分钟;对于血气检测为II型呼吸衰竭、自主呼吸能力较弱患儿,采用MV的治疗方式,设置模式为sIMV。
综上,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的影响因素包括多方面因素,通过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减少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黄训勤.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感染分析及护理对策[J]. 中外医疗. 2011(12):147-148;
[2] 赵芳荣. 新生儿感染合并心肌损伤患儿的护理[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4(02):126-127;
[3]李永莲,邱燕碧,邱晓敏. 预见性护理预防新生儿感染的临床效果[J]. 白求恩医学杂志. 2014(01):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