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逾六旬的江西省新干县荷浦乡张坊村贫困户阮一凡并不知道啥叫“滴灌式扶贫”,不过,去年,他在本村近400亩的莲子产业基地打工领取了1万多元的务工费,他知道只要莲子产业能发展得好,每年可获得一笔不小的收入,小康梦的实现离得不远了。
荷浦乡张坊村是“十二五”省级贫困村,“一亩田,七分涝”是该村耕地的真实写照。全村耕地5304.3亩,2510人,其中贫困户119户336人。在这里,平均每8个人中就有一个是贫困户。而在新干县这个原中央苏区县中,已识别并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有7764户、15732人。
2013年6月,新干县派出扶贫工作组来到张坊村,帮助农民挖“穷根”,“对症下药”找项目。经过驻村走访村民,摸“家底”,工作组最终决定,在张坊村发展莲子产业。
忽如一夜春风来,2014年初,贫困村张坊村拥有了自己的莲子专业合作社。107户321名贫困户加入进来,采取土地入股的形式将土地流转到合作社作为种植莲子的产业基地。新干县扶贫办提供的精准扶贫资金20万元,县房管等部门提供的基建资金30万元,乡政府提供的产业启动资金20万元都纷纷到位。新干县扶贫办聘请的技术顾问、县农业局安排的技术员也都纷纷进驻村里,曾经冷清的村庄顿时热闹起来。
“我在基地做事一年有8000多元务工费,到年终还能分红,这扶贫真是扶到我们心坎上了!”村民付建瑞高兴地说。张坊村的莲子产业当年就产生了效益,基地共产新鲜莲子20余万斤,实现销售收入160万元,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并带动了7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赚钱。村支部书记刘飞江介绍说,今年要扩大面积160亩,继续把莲子产业做大。
张坊村莲子产业的“试水”成功得益于新干县实施精准扶贫中的产业扶贫。全县紧紧抓住国家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政策和省委、省政府“四个一”组合式扶贫战略部署,改过去“大水漫灌式”为“滴灌式”扶贫,走出了一条“核定对象、因户施策、责任帮扶、限期摘帽”的精准扶贫新路子。
新干县坚持覆盖贫困村和贫困户的原则,按照“突出重点、连片开发、规模经营”的发展思路,投入1000万元产业扶贫资金,重点打造了绿色蔬菜、中药材、花卉苗木等扶贫产业,组建了134个扶贫工作组进村入户,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制定并实施发展规划和脱贫计划,并采取“县领导包乡(镇)、县直单位包村、党员干部包户”的方式,对全县6674户贫困户实行“无缝”对接帮扶,定点帮扶一定三年不变。目前,全县涌现出溧江镇桃湾村的千亩油茶产业、桃溪乡桃溪村的百亩辣椒产业、城上乡山坳村的肉牛养殖产业等“一村一品”产业格局,扶贫呈现多处开花的态势,受益农户达6000余户,其中贫困户2800余户,户平均增收达5000元以上。“引导贫困村发展1-2个致富项目,这样的扶贫不只是‘帮急’,更深层次的是培植‘造血机制’,使农村的经济发展呈现出持续的动力和强劲的后劲。”新干县扶贫办副主任吕军介绍说。
一些沟壑纵横、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为了切实解决当地村民因居住环境恶劣而导致的贫困问题,新干县启动了搬迁扶贫工程,对部分深居偏远山区、易涝区的村民实施搬迁。截止去年年底,全县累计有861户群众搬出了“穷窝”。
新干县沂江乡浒岗村委会水东村是一个正在建设中的“原址”新村,全村142户、482人是第二次搬家。原来,京九铁路紧邻水东村穿过,将村庄一分为二,沂江河环绕村一圈,村庄三面环水,水灾经常发生,无奈之下,全体村民自发到山上建房居住,但狭窄的铁路涵洞以及沂江河改道工程的建设严重影响了村民的生活和出行,村民们的生活长期处于贫困状态。
水东村村民将何去何从,如何摆脱这种困境?县里的扶贫工作组来了,实地调查研究,协调各方力量,拿出了“沂江乡浒岗村委会水东村搬迁移民扶贫项目书”,制定了详细的搬迁规划,除村民按照统一设计方案自行建设房子外,政府还为新村设计建设休闲广场、村庄绿化亮化及“七通一平”等配套工程。“去年年底,我们一家四口从山上迁下来,搬进了新建的三层小洋楼,再也不用过提心吊胆的日子了。”52岁村民刘记生高兴地说。
新干县在大力推进产业扶贫、搬迁扶贫的同时,针对扶贫对象的不同原因,在贫困村还大力实施智力扶贫等各类扶贫,累计实施扶贫项目68个,投入扶贫到户资金700多万元。2014年,全县贫困人口减少3183人,贫困村人均纯收入达到4950元,增长21%,全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增长13.8%。
同时,新干县依托原中央苏区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县、西部大开发政策延伸县等政策“叠加”优势,积极对接扶贫项目,在紧跟2013年确定的20个扶贫开发项目的基础上,根据发展实际,认真梳理了关于扶贫项目资金、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项目、三湖红桔产业化工程项目等10个事关新干长远发展、百姓福祉的扶贫开发项目,为同步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李佳佳
荷浦乡张坊村是“十二五”省级贫困村,“一亩田,七分涝”是该村耕地的真实写照。全村耕地5304.3亩,2510人,其中贫困户119户336人。在这里,平均每8个人中就有一个是贫困户。而在新干县这个原中央苏区县中,已识别并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有7764户、15732人。
2013年6月,新干县派出扶贫工作组来到张坊村,帮助农民挖“穷根”,“对症下药”找项目。经过驻村走访村民,摸“家底”,工作组最终决定,在张坊村发展莲子产业。
忽如一夜春风来,2014年初,贫困村张坊村拥有了自己的莲子专业合作社。107户321名贫困户加入进来,采取土地入股的形式将土地流转到合作社作为种植莲子的产业基地。新干县扶贫办提供的精准扶贫资金20万元,县房管等部门提供的基建资金30万元,乡政府提供的产业启动资金20万元都纷纷到位。新干县扶贫办聘请的技术顾问、县农业局安排的技术员也都纷纷进驻村里,曾经冷清的村庄顿时热闹起来。
“我在基地做事一年有8000多元务工费,到年终还能分红,这扶贫真是扶到我们心坎上了!”村民付建瑞高兴地说。张坊村的莲子产业当年就产生了效益,基地共产新鲜莲子20余万斤,实现销售收入160万元,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并带动了7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赚钱。村支部书记刘飞江介绍说,今年要扩大面积160亩,继续把莲子产业做大。
张坊村莲子产业的“试水”成功得益于新干县实施精准扶贫中的产业扶贫。全县紧紧抓住国家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政策和省委、省政府“四个一”组合式扶贫战略部署,改过去“大水漫灌式”为“滴灌式”扶贫,走出了一条“核定对象、因户施策、责任帮扶、限期摘帽”的精准扶贫新路子。
新干县坚持覆盖贫困村和贫困户的原则,按照“突出重点、连片开发、规模经营”的发展思路,投入1000万元产业扶贫资金,重点打造了绿色蔬菜、中药材、花卉苗木等扶贫产业,组建了134个扶贫工作组进村入户,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制定并实施发展规划和脱贫计划,并采取“县领导包乡(镇)、县直单位包村、党员干部包户”的方式,对全县6674户贫困户实行“无缝”对接帮扶,定点帮扶一定三年不变。目前,全县涌现出溧江镇桃湾村的千亩油茶产业、桃溪乡桃溪村的百亩辣椒产业、城上乡山坳村的肉牛养殖产业等“一村一品”产业格局,扶贫呈现多处开花的态势,受益农户达6000余户,其中贫困户2800余户,户平均增收达5000元以上。“引导贫困村发展1-2个致富项目,这样的扶贫不只是‘帮急’,更深层次的是培植‘造血机制’,使农村的经济发展呈现出持续的动力和强劲的后劲。”新干县扶贫办副主任吕军介绍说。
一些沟壑纵横、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为了切实解决当地村民因居住环境恶劣而导致的贫困问题,新干县启动了搬迁扶贫工程,对部分深居偏远山区、易涝区的村民实施搬迁。截止去年年底,全县累计有861户群众搬出了“穷窝”。
新干县沂江乡浒岗村委会水东村是一个正在建设中的“原址”新村,全村142户、482人是第二次搬家。原来,京九铁路紧邻水东村穿过,将村庄一分为二,沂江河环绕村一圈,村庄三面环水,水灾经常发生,无奈之下,全体村民自发到山上建房居住,但狭窄的铁路涵洞以及沂江河改道工程的建设严重影响了村民的生活和出行,村民们的生活长期处于贫困状态。
水东村村民将何去何从,如何摆脱这种困境?县里的扶贫工作组来了,实地调查研究,协调各方力量,拿出了“沂江乡浒岗村委会水东村搬迁移民扶贫项目书”,制定了详细的搬迁规划,除村民按照统一设计方案自行建设房子外,政府还为新村设计建设休闲广场、村庄绿化亮化及“七通一平”等配套工程。“去年年底,我们一家四口从山上迁下来,搬进了新建的三层小洋楼,再也不用过提心吊胆的日子了。”52岁村民刘记生高兴地说。
新干县在大力推进产业扶贫、搬迁扶贫的同时,针对扶贫对象的不同原因,在贫困村还大力实施智力扶贫等各类扶贫,累计实施扶贫项目68个,投入扶贫到户资金700多万元。2014年,全县贫困人口减少3183人,贫困村人均纯收入达到4950元,增长21%,全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增长13.8%。
同时,新干县依托原中央苏区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县、西部大开发政策延伸县等政策“叠加”优势,积极对接扶贫项目,在紧跟2013年确定的20个扶贫开发项目的基础上,根据发展实际,认真梳理了关于扶贫项目资金、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项目、三湖红桔产业化工程项目等10个事关新干长远发展、百姓福祉的扶贫开发项目,为同步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李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