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缺乏对技术环境进行探讨的技术系统研究是不完善的,深入研究技术环境可以揭示技术发明与应用的外部动因,阐明技术扩散与转移的过程机理,开辟技术创新研究的新视野。
[关键词] 技术 系统 环境
将技术视为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的系统,从系统论的观点、方法考察技术的哲学、社会学、管理学方面的著述已经很多。然而,系统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技术作为系统是如何与它的环境发生关系的?技术环境对技术的发展有何影响?技术发展又如何影响其环境的变迁?目前学界很少有对这些问题的探讨,缺乏对技术环境研究的技术系统研究显然是不完善的,本文尝试对技术环境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技术环境的概念与层次
对技术环境的理解,依赖于我们对技术、环境以及技术环境字面意义的理解。
技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技术泛指一切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如法国技术哲学家埃吕尔把技术定义为“在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通过理性获得的(在特定发展阶段)有绝对效率的所有方法。”这样的技术定义必定将一些在一般技术专家看来是非技术的东西包括进来,它不仅难以得到技术专家的认可,而且容易引起歧义和混乱,于技术的研究有害无益。狭义的技术是指根据生产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的创造、控制、应用、改进人工自然系统的手段和方法。这种定义力图区分自然技术与所谓的“社会技术”,并将所谓的“社会技术”排除在技术之外。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范围的迅速扩大,这种定义实际上也很难将自然技术与所谓的“社会技术”截然分开。还有更狭义的理解,即认为技术是一种知识体系,如德国的贝克曼最早把技术定义为“指导物质生产过程的科学或工艺知识”。不可否认,科学或工艺知识是现代技术中的核心部分,但决不是技术的全部。从系统的观点看,技术是一个由诸要素构成的、有内在联系的系统,它是主体的知识、经验、技能和客体的工具、机器在社会生产中的动态整合过程。技术系统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技术系统的功能,而功能作为系统所具有的能力,必须通过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才能表现出来。
环境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系统的观点看,广义的环境是指一个系统之外的所有东西,而狭义的环境则是指与系统的组成要素发生相互作用而又不属于该系统的事物。广义的环境因其含义过于宽泛而难以发现系统与环境的具体关系,因此一般意义上的环境多是指狭义的环境。本文所讲的环境是狭义的环境,即与系统内部要素发生直接的物质、能量、信息相互作用而又不属于系统的那些事物。
技术环境,从字面意义上看可以有两种理解,第一种理解是以技术为中心,即理解为“技术的环境”或“技术的生存环境”。第二种理解是以人为中心,可以理解为“人的技术环境”或“人生活的技术环境”。埃吕尔比较充分地阐明了第二种理解,即“人生活的技术环境”,他认为人类的环境经历了由自然环境到社会环境再到技术环境的发展。本文探讨的是第一种意义上的技术环境,即技术的生存环境,也就是与某技术系统发生关系而又不属于该技术系统的各种技术和非技术要素。系统存在于环境之中,任何一项技术都有其生存的环境,而缺乏相应的技术与非技术条件下,该技术就不能正常发挥其能力。由于技术不是孤立的存在,从另一个角度看,作为系统的技术可能又是另外某项技术的环境,它与其它技术与非技术因素一起构成更高层次的技术系统。也就是说,技术的系统特征不仅指技术自身具有系统性,而且指技术与技术之间的组织结构及相互作用也具有系统的特征。
技术环境的层次划分依赖于技术系统的层次划分。技术系统有许多层次,以钢铁冶金行业为例,炼钢中的转炉技术属于较低层次的技术系统,该技术外的与其构成要素发生关系的其它技术和非技术要素构成该技术的生存环境。转炉技术与电炉技术、制氧技术、炉外精练技术、浇铸技术及其他非技术要素等一起又构成炼钢技术系统。与炼钢技术系统的构成要素发生关系而又不属于该技术系统的技术和非技术要素构成它的环境。炼钢技术与选矿、炼铁技术、轧钢技术及其他非技术要素等一起又构成更高层次的钢铁冶金企业或产业的技术系统。同样,与一个钢铁冶金企业的技术系统发生关系而不属于该系统的技术系统和其他经济的(如产品需求)、社会的(如技术政策)因素等构成它赖以生存的环境。
二、技术环境研究的意义
1.揭示技术发明与应用的外部动因
技术作为系统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技术发明不可能脱离一定的技术环境而凭空产生。一项发明的产生需要以其它技术的发展为条件,因为只有当某个特定的问题被解决,或者只有当一种新工具或新材料被创造时,它才有可能产生,就像只有在特定的土壤、阳光、水分等构成的环境中,一颗种子才能发芽一样。按照埃吕尔的观点,技术发明乃是先前的技术要素的组合,它本质上是先前技术增长的内在逻辑的产物。人在技术发明的过程中只有很小的灵活性和首创精神,只要具备相同的条件,发明可以在几个不同的地方几乎同时产生。也就是说,在技术发明产生的过程中,技术环境的作用往往是决定性的。反过来也可以这样说,一项发明的产生是为了满足其它技术发展的需求,是技术环境的压力造成的。
不仅技术发明的产生面临着技术环境的制约,技术的应用也是如此。公元一世纪左右的埃及亚历山大学者希罗(Hero)曾发明历史上第一部蒸气机原型,然而,蒸汽动力技术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发展。从技术环境的角度看,是因为没有该技术生存的环境,使得它难以作为动力机械在社会中出现。只有到了17世纪,近代工业的发展特别是工具机的发明,对蒸汽动力机提出了现实的需要,当时的社会条件也为蒸气机的出现提供了实际可能,蒸气机才作为近代工业革命的标志载入技术史册。
技术环境的制约使得任何一项技术都不可能孤立地向前发展。100多年前,英国的天才数学家巴贝奇就设计出了机械式“自动差分机”和“解析机”,其逻辑结构几乎和现代计算机完全一样,他在设计方案中还预见了现代计算机的主要组成部分即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和输出装置以及能够解决的各种基本问题。然而,在一个没有电子元件甚至连继电器都没有的技术环境中,想用反应速度不快的机械系统去完成“解析机”的功能,无疑是要失败的。
2.阐明技术扩散与转移的过程机理
技术的扩散与转移总是在企业之间进行的,因此研究技术的扩散与转移必须将其放在企业的活动中考察。就某一项技术而言,企业内部其他技术和非技术要素构成其生存环境。技术与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环境状况的改善有利于技术能力的发挥,而技术水平的提高也促进了环境状况的改善。任何一项技术要发挥其经济效益就必须与其周围的环境相结合,经济效益实际上就是技术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改善技术的生存环境,二是提高技术水平。任何一项技术在一定的企业经济系统内所创造的经济效益必定是有限的,为了进一步发挥技术的能力,扩大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可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来扩大技术的生存空间、改善技术的生存环境,或对外技术转让,形成技术输出方。企业在已经充分改善现有技术的生存环境的前提下,如果要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则需要引进新的核心技术或配套技术以提高技术水平,从而形成技术输入方。技术的扩散与转移由此在企业与企业之间得以进行。
从技术环境的角度研究技术扩散问题对区域技术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比如,在技术落后地区推广先进技术,政府的参与是必要的,但政府的主要作用并不是为技术发展提供资金,而是改善落后地区的恶劣的技术环境。
从技术环境的角度研究技术引进问题可以很好地解释技术引进的成败。撇开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不谈,决定一项技术引进能否成功的关键是企业能否提供引进技术所需的生存环境。国内许多企业通过引进技术来提高经济效益,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也就在于这些企业所提供的环境不能满足引进技术的需要。因此,企业在引进技术时,应当考虑选择合适的技术和改善技术的生存环境。
3.开辟技术创新研究的新视野
在技术创新概念的界定上,长期以来存在着两个争论:一是与经济收益增长直接联系的相关管理的创新是否属于技术创新的范畴;二是增量性改进(incremental improvement),即技术上的渐进改进导致规模效益的增长是否属于技术创新的范畴。从技术环境的角度看,适应现代劳动分工和生产规模等要求的对生产系统中所有资源进行有效组织与管理的知识经验与方法,属于技术环境的范畴,这方面的创新属于技术环境的变动和改善。增量性改进,可能属于技术创新的范畴,也可能属于技术环境的改善,这要视其在企业技术中的地位而定。
对技术创新过程的研究,历史上也有“技术推动说”与“需求拉动说”之争。从技术环境的角度看,“技术推动说”强调的是技术环境中的技术要素对技术创新的作用,而“需求拉动说”则是强调技术环境中的非技术要素对技术创新的作用。因此,无论是技术推动,还是需求拉动,都是技术环境对技术创新的作用的具体表现。研究表明,技术环境的压力越大,技术创新与变革就越频繁,而此时的技术环境也更加复杂多变;反之,技术环境的压力越弱,技术创新与变革越缓慢,企业的技术环境相对稳定。
对技术环境进行深入探讨,有助于深化对技术创新决策、创新过程管理、创新能力分析、创新效益评价、创新激励以及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关系等创新问题的研究,从而开辟技术创新研究的新视野。
此外,对技术环境的深入研究,可以弥补传统技术系统论研究的不足,厘清一些理论纷争,如技术决定论和社会建构论之争(技术决定论强调的是技术对环境的影响,而社会建构论强调的是环境对技术的影响),从而丰富技术哲学和技术社会学的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1]Jacques Ellul:The Technological Society. trans[M]. John Wilkinson.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1964. XXV
[2]Hans Lenk and Gunter Ropohl. Interdisciplinary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A], Research in Philosophy & Technology[C], Vol.2, 1979, 25
[3]Jacques Ellul:The Technological System[M],trans. Joachim Neugroschel. New York:Continuum, 1980,35~49
[4]郑春东 和金生:技术环境论[J].管理工程学报,2000(2):70~73
[5]谢荷峰 和金生 郑春东:基于技术环境论的技术扩散模型研究[J].预测,1999(5):57~59
[6]张 涛 余仁桥:产品生命周期中企业组织结构的选择[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1):89~91
[关键词] 技术 系统 环境
将技术视为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的系统,从系统论的观点、方法考察技术的哲学、社会学、管理学方面的著述已经很多。然而,系统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技术作为系统是如何与它的环境发生关系的?技术环境对技术的发展有何影响?技术发展又如何影响其环境的变迁?目前学界很少有对这些问题的探讨,缺乏对技术环境研究的技术系统研究显然是不完善的,本文尝试对技术环境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技术环境的概念与层次
对技术环境的理解,依赖于我们对技术、环境以及技术环境字面意义的理解。
技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技术泛指一切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如法国技术哲学家埃吕尔把技术定义为“在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通过理性获得的(在特定发展阶段)有绝对效率的所有方法。”这样的技术定义必定将一些在一般技术专家看来是非技术的东西包括进来,它不仅难以得到技术专家的认可,而且容易引起歧义和混乱,于技术的研究有害无益。狭义的技术是指根据生产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的创造、控制、应用、改进人工自然系统的手段和方法。这种定义力图区分自然技术与所谓的“社会技术”,并将所谓的“社会技术”排除在技术之外。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范围的迅速扩大,这种定义实际上也很难将自然技术与所谓的“社会技术”截然分开。还有更狭义的理解,即认为技术是一种知识体系,如德国的贝克曼最早把技术定义为“指导物质生产过程的科学或工艺知识”。不可否认,科学或工艺知识是现代技术中的核心部分,但决不是技术的全部。从系统的观点看,技术是一个由诸要素构成的、有内在联系的系统,它是主体的知识、经验、技能和客体的工具、机器在社会生产中的动态整合过程。技术系统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技术系统的功能,而功能作为系统所具有的能力,必须通过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才能表现出来。
环境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系统的观点看,广义的环境是指一个系统之外的所有东西,而狭义的环境则是指与系统的组成要素发生相互作用而又不属于该系统的事物。广义的环境因其含义过于宽泛而难以发现系统与环境的具体关系,因此一般意义上的环境多是指狭义的环境。本文所讲的环境是狭义的环境,即与系统内部要素发生直接的物质、能量、信息相互作用而又不属于系统的那些事物。
技术环境,从字面意义上看可以有两种理解,第一种理解是以技术为中心,即理解为“技术的环境”或“技术的生存环境”。第二种理解是以人为中心,可以理解为“人的技术环境”或“人生活的技术环境”。埃吕尔比较充分地阐明了第二种理解,即“人生活的技术环境”,他认为人类的环境经历了由自然环境到社会环境再到技术环境的发展。本文探讨的是第一种意义上的技术环境,即技术的生存环境,也就是与某技术系统发生关系而又不属于该技术系统的各种技术和非技术要素。系统存在于环境之中,任何一项技术都有其生存的环境,而缺乏相应的技术与非技术条件下,该技术就不能正常发挥其能力。由于技术不是孤立的存在,从另一个角度看,作为系统的技术可能又是另外某项技术的环境,它与其它技术与非技术因素一起构成更高层次的技术系统。也就是说,技术的系统特征不仅指技术自身具有系统性,而且指技术与技术之间的组织结构及相互作用也具有系统的特征。
技术环境的层次划分依赖于技术系统的层次划分。技术系统有许多层次,以钢铁冶金行业为例,炼钢中的转炉技术属于较低层次的技术系统,该技术外的与其构成要素发生关系的其它技术和非技术要素构成该技术的生存环境。转炉技术与电炉技术、制氧技术、炉外精练技术、浇铸技术及其他非技术要素等一起又构成炼钢技术系统。与炼钢技术系统的构成要素发生关系而又不属于该技术系统的技术和非技术要素构成它的环境。炼钢技术与选矿、炼铁技术、轧钢技术及其他非技术要素等一起又构成更高层次的钢铁冶金企业或产业的技术系统。同样,与一个钢铁冶金企业的技术系统发生关系而不属于该系统的技术系统和其他经济的(如产品需求)、社会的(如技术政策)因素等构成它赖以生存的环境。
二、技术环境研究的意义
1.揭示技术发明与应用的外部动因
技术作为系统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技术发明不可能脱离一定的技术环境而凭空产生。一项发明的产生需要以其它技术的发展为条件,因为只有当某个特定的问题被解决,或者只有当一种新工具或新材料被创造时,它才有可能产生,就像只有在特定的土壤、阳光、水分等构成的环境中,一颗种子才能发芽一样。按照埃吕尔的观点,技术发明乃是先前的技术要素的组合,它本质上是先前技术增长的内在逻辑的产物。人在技术发明的过程中只有很小的灵活性和首创精神,只要具备相同的条件,发明可以在几个不同的地方几乎同时产生。也就是说,在技术发明产生的过程中,技术环境的作用往往是决定性的。反过来也可以这样说,一项发明的产生是为了满足其它技术发展的需求,是技术环境的压力造成的。
不仅技术发明的产生面临着技术环境的制约,技术的应用也是如此。公元一世纪左右的埃及亚历山大学者希罗(Hero)曾发明历史上第一部蒸气机原型,然而,蒸汽动力技术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发展。从技术环境的角度看,是因为没有该技术生存的环境,使得它难以作为动力机械在社会中出现。只有到了17世纪,近代工业的发展特别是工具机的发明,对蒸汽动力机提出了现实的需要,当时的社会条件也为蒸气机的出现提供了实际可能,蒸气机才作为近代工业革命的标志载入技术史册。
技术环境的制约使得任何一项技术都不可能孤立地向前发展。100多年前,英国的天才数学家巴贝奇就设计出了机械式“自动差分机”和“解析机”,其逻辑结构几乎和现代计算机完全一样,他在设计方案中还预见了现代计算机的主要组成部分即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和输出装置以及能够解决的各种基本问题。然而,在一个没有电子元件甚至连继电器都没有的技术环境中,想用反应速度不快的机械系统去完成“解析机”的功能,无疑是要失败的。
2.阐明技术扩散与转移的过程机理
技术的扩散与转移总是在企业之间进行的,因此研究技术的扩散与转移必须将其放在企业的活动中考察。就某一项技术而言,企业内部其他技术和非技术要素构成其生存环境。技术与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环境状况的改善有利于技术能力的发挥,而技术水平的提高也促进了环境状况的改善。任何一项技术要发挥其经济效益就必须与其周围的环境相结合,经济效益实际上就是技术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改善技术的生存环境,二是提高技术水平。任何一项技术在一定的企业经济系统内所创造的经济效益必定是有限的,为了进一步发挥技术的能力,扩大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可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来扩大技术的生存空间、改善技术的生存环境,或对外技术转让,形成技术输出方。企业在已经充分改善现有技术的生存环境的前提下,如果要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则需要引进新的核心技术或配套技术以提高技术水平,从而形成技术输入方。技术的扩散与转移由此在企业与企业之间得以进行。
从技术环境的角度研究技术扩散问题对区域技术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比如,在技术落后地区推广先进技术,政府的参与是必要的,但政府的主要作用并不是为技术发展提供资金,而是改善落后地区的恶劣的技术环境。
从技术环境的角度研究技术引进问题可以很好地解释技术引进的成败。撇开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不谈,决定一项技术引进能否成功的关键是企业能否提供引进技术所需的生存环境。国内许多企业通过引进技术来提高经济效益,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也就在于这些企业所提供的环境不能满足引进技术的需要。因此,企业在引进技术时,应当考虑选择合适的技术和改善技术的生存环境。
3.开辟技术创新研究的新视野
在技术创新概念的界定上,长期以来存在着两个争论:一是与经济收益增长直接联系的相关管理的创新是否属于技术创新的范畴;二是增量性改进(incremental improvement),即技术上的渐进改进导致规模效益的增长是否属于技术创新的范畴。从技术环境的角度看,适应现代劳动分工和生产规模等要求的对生产系统中所有资源进行有效组织与管理的知识经验与方法,属于技术环境的范畴,这方面的创新属于技术环境的变动和改善。增量性改进,可能属于技术创新的范畴,也可能属于技术环境的改善,这要视其在企业技术中的地位而定。
对技术创新过程的研究,历史上也有“技术推动说”与“需求拉动说”之争。从技术环境的角度看,“技术推动说”强调的是技术环境中的技术要素对技术创新的作用,而“需求拉动说”则是强调技术环境中的非技术要素对技术创新的作用。因此,无论是技术推动,还是需求拉动,都是技术环境对技术创新的作用的具体表现。研究表明,技术环境的压力越大,技术创新与变革就越频繁,而此时的技术环境也更加复杂多变;反之,技术环境的压力越弱,技术创新与变革越缓慢,企业的技术环境相对稳定。
对技术环境进行深入探讨,有助于深化对技术创新决策、创新过程管理、创新能力分析、创新效益评价、创新激励以及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关系等创新问题的研究,从而开辟技术创新研究的新视野。
此外,对技术环境的深入研究,可以弥补传统技术系统论研究的不足,厘清一些理论纷争,如技术决定论和社会建构论之争(技术决定论强调的是技术对环境的影响,而社会建构论强调的是环境对技术的影响),从而丰富技术哲学和技术社会学的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1]Jacques Ellul:The Technological Society. trans[M]. John Wilkinson.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1964. XXV
[2]Hans Lenk and Gunter Ropohl. Interdisciplinary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A], Research in Philosophy & Technology[C], Vol.2, 1979, 25
[3]Jacques Ellul:The Technological System[M],trans. Joachim Neugroschel. New York:Continuum, 1980,35~49
[4]郑春东 和金生:技术环境论[J].管理工程学报,2000(2):70~73
[5]谢荷峰 和金生 郑春东:基于技术环境论的技术扩散模型研究[J].预测,1999(5):57~59
[6]张 涛 余仁桥:产品生命周期中企业组织结构的选择[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1):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