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如何“后院防火”

来源 :领导之友·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zhe6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领导者“身边人”的作用不容低估。如何管理好“身边人”,做好“后院防火”工作,是领导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晚清重臣曾国藩克己修身,严管“身边人”,严防“后院起火”,为我们提供了可师之道。
  一、正己以率人,自身不“玩火”
  打铁还需自身硬,正人必须先正己。官员的“前院”和“后院”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作为晚清第一名臣的曾国藩深谙儒家修身之道,明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道理,谨遵官员的从政纪律,守住为人做官的底线,时时谨戒、处处慎思、事事笃行,守纪律、讲规矩,严格修身、律己、用权,克勤克俭,戒骄戒躁,做到自己不“玩火”。
  其一,严守政治纪律、讲政治规矩。曾经担任过吏部和礼部侍郎的曾国藩对官员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一清二楚,烂熟于心,他忠于国家、忠于朝廷、顾全大局,不拉帮结派、不结党营私,具有高度的政治素养。面对在自己荣升两江总督时出过大力的肃顺权臣的拉拢,能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没有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政治纪律上的底线思维确保了曾国藩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上的正确性及政治言论与政治行为上的得体性,做到了不踩“黄线”、不越“红线”。
  其二,严守廉政纪律、做廉洁官员。曾国藩初入官场就曾立誓,要立君子之志,以济天下苍生为己任,决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要神明监督,并通过公开日记让朋友们监督自己,决不食言。他说:“吾以为变人为己,为小人之欲,为吾立世一大忌讳”,并且通过节俭、朴素的生活方式来养廉。他衣不尚新、食不尚精、住不尚奢,生活方式与平民百姓无异,正如他自己所说,“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气息,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寒素生活大大减少了开支,抑制了贪欲冲动,确保了廉洁从政。
  其三,严守用人纪律,做公正用人之官。曾国藩身兼两江总督、湘军统帅、钦差大臣多重角色,集军、政、吏、财等大权于一体,在用人问题上,始终坚持德才兼备、用人唯贤的原则,从国家利益、事业大局着眼,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把湘军幕府打造成大清人才的摇篮,把恰当使用人才作为成就大事的关键。由于处处谨遵从政的政治纪律、道德底线与法律规范,曾国藩在晚清官场上独善其身,为身边人及其他官员作出了榜样。
  二、严格齐家,家人不“走火”
  曾国藩从一个农家子弟经过艰辛的科举之路步入官场,并经过不懈努力跻身高官行列,家庭的支持和投入十分惊人,家庭成員的付出不可忽视。但是,身处高位的曾国藩,面对家人盼望获得回报之情,能保持清醒的头脑,自觉践行儒家的“修、齐、治、平”之道。他深刻认识到,“严是爱,宽是害”,严格齐家,爱之以道,使家人成为人生事业的帮助者、抵制诱惑的“守门员”,把家庭建设成拒腐防变的重要防线和抵御腐败的重要阵地。
  其一,以家书为主要载体,勤于“言教”。家书是在外为官者对不在身边的家庭成员进行家教的重要方式,常通家书,把自己的思想在家书中表达出来,让家庭成员理解接受并践行,从而达到齐家目的。曾国藩的家教对象包括全体家庭成员,但也有着重点,早期主要是四个弟弟,后期则是子侄。对于先在京城为官、后来又长期带兵打仗的曾国藩来说,不能耳提面命地教导弟弟及子侄,家书是其进行家教的有效媒介。他把这一工具用到了极致。他的家书数量庞大,达1000多封,无论是身兼数职、日理万机的六部侍郎时期,还是战火纷飞、有时危在旦夕的战地统帅时期,曾国藩都坚持勤写家书。曾国藩家书有鲜明特色,内容丰富,以立身处世、读书做人、励志勉学为核心,注重人格塑造;方法独特,其教诲有时如春雨润物,有时如老友推心置腹,有时似长者循循善诱,很少居高临下、板着面孔训人。曾国藩以书信为“函授”教材,将自己的学问、见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子弟,使其子弟日后成为其事業的得力助手。
  其二,以家规为准绳,匡正家人行为。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制定了许多家规,曾国藩将祖父的家规、家教加以总结、提炼,形成了一整套家规体系,主要内容有:“八本”,即读书以训诂为本,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八宝”,即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四字要诀,即勤、俭、孝、友;“三不信”,即不信僧巫、不信地仙、不信医药;“三致祥”,即孝致祥、和致祥、恕致祥。这些家规使家人行有所止,知道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不踏红线、不越雷池,总是在道德与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行动。
  其三,以检查为手段,使家教家规得到切实执行。曾国藩家教的典型特色是既讲大道理,又讲具体的小操作,把对家人的要求具体化,而且还注重检查落实。例如,他要求子侄不染官气,就通过“不许坐轿,不许唤人取水添茶等事。其拾柴收粪等事须一一为之。插田莳禾等亦时时学之”来体现。再如,他说“欲去骄字,总以不轻非笑人为第一义;欲去惰字,总以不晏起为第一义。”他督促在家主持家政的四弟以身作则、监督执行,有些事还自己亲自督促、检查,使家人严格按家教家规行事,如要求老婆、女儿、媳妇按时给他寄手工缝制的衣服、鞋袜,以便检验她们的女红功夫,要求弟弟及子侄按时把诗文寄给他,既给予修改和指导,又可以督促他们按规定完成学习任务。通过持之以恒的教育与督促,使之成为一种恒定的行为方式和日常的行为习惯。
  曾国藩在齐家中讲感情、重亲情,但又能做到亲情再亲亦有度,恋亲不为亲徇私,济亲不为亲撑腰,在建设和谐家庭的同时不忘国家法纪,也不放弃应有的原则。倡导清廉家风,崇尚明廉知耻,为自己清廉为官、走好从政之路奠定了良好的家庭基础。
  三、“勤教严绳”幕与友,身边人不“点火”
  曾国藩的成功固然由于他自身的素质与努力,但在很大程度上还得益于在他身边聚集了一大批时代的英才,组成了一支庞大的幕僚队伍。其幕府绵延兴盛近二十年,举全国人才之精华,幕佐人才达四百多人。曾国藩如何管理这个庞大的团队,让幕僚们成为事业的得力帮手,而又防止他们狐假虎威、贪污受贿、玩火自焚?对于人才,他在广收、慎用的同时特别注重勤教与严绳。勤教与严绳是具有曾氏特色的管理身边人的两大重要举措。所谓“勤教”就是苦口婆心地反复教诲,尽职尽责地严格督促,他把“勤教”归纳为四项:“曰教诲,曰甄别,曰保举,曰超擢”,将教诲与提拔相结合。“勤教”又须与“严绳”配合,教而不管,譬若不教;管而不教,虽管无效。曾国藩深知,优秀人才必须要勤加培养,合理使用,不同于很多官员奉行的只用不教的做法,而是以教育培养造就人才为己任。所谓“严绳”就是严格要求,曾氏的幕府有一整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规范幕僚们的行为,如果敢越雷池一步,必将受到惩罚。具体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其一,言传。通过聊天、训话、书信、批牍等多种方式使自己的思想影响或启迪他人,把长官、老师、家长多重角色兼于一身,对幕府人员有师长课督之风,也有父兄期待之意,他把幕府办成了储才之所、育才之地。正如他自己所说“此间略似塾师约束,期共纳于轨范尔”,并在给丁汝昌的信中传授经验,要其把局中各员当作弟子,本人担当塾师角色,勖之以学,教之以身,诫之以言,考之以事,试之以文,诱导如父兄,督促如严师。在再次出任江督时,虽年事已高,体弱多病,仍然对僚属殷勤教诲,以期他们明理修德,确立正确的人生觀、價值观,为拒腐防变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其二,身教。曾国藩深知,身居高位者必须以德服人,以廉洁奉公、忠于职守来作表率。上梁不正下梁歪,一个贪婪的领导者不可能带出廉洁团队。因此,他处处廉洁自律,过着苦行僧式的简朴生活,他的幕僚兼知己赵烈文记载:“涤师(指曾国藩)来久谭,谭次,师脱马褂置榻上,又少坐即。余取视榻上衣:佛青洋呢面,布里,琵琶襟,极短而小;盖寒士所不屑者,为之太息不已。”曾国藩的以身作则极大地提高了教育的有效性,其身边的部属、学生、幕僚耳濡目染后,即使身处政治黑暗、军队腐败的时代,大多能清廉自守,一心为公,不枉取钱财。
  其三,实践锻炼。曾国藩把实践作为教育与培养人才的重要方法,要得到他的重用,必须先过任事这一关,他通常会把人才放在一个合适的位置让其经受考验。只有勤于任事、不畏艰难、不贪名贪利、德才兼备、通过考验的人才能升入更高职位。他提出了担当将才的四个标准: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汲汲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由于曾国藩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作为选人用人的标准,把不汲汲名利作为重要的一条,在实践岗位上对他们进行长期的全方位的考察,为“后院防火”做好了基础性工作。
  其四,以制度管人。曾国藩为了管好身边人,规定了三条要求。一是要求身边公职人员不要欺凌地方官员;二是不许给亲友安排工作;三是不准引荐私人。他说,作为官员的身边人,权势所在,他人不敢不从。或其亲族,或其旧识,或荐至营盘,或荐入州县衙门,纵有过失,互相袒护,为患甚大。他在衙门口设置一木匣,名为“举劾箱”,号召军民等人,举报不法官员,总督衙门对举报人加以保护,对查实的贪赃枉法者严惩不贷,做细、做实、做好身边人的“防火”工作。
  曾国藩通过修身养德、以身作则、严格齐家、勤教严绳幕与友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筑牢后院“防火墙”,建设了一个风清气正的廉洁后院,为自己走好从政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当今的领导干部“后院防火”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
  (责编 / 傅建芬)

其他文献
随着北京经济发展率先进入增速下降、结构优化的深度转型期,北京市产业结构演变也随之呈现结构高端化、空间均衡化和区域融合化的新特征。在新区域战略和城市功能定位背景下,北
文化领导是以人为本、关注价值的领导,是以文化引导为手段,以激励被领导者的自觉行为为目的的一种现代领导思想,根本任务是重视人、相信人、理解人、激励人、引导人、教育人、培
领导讲话是领导者发表政见、部署工作的有效形式。每一位领导者都不希望自己的讲话“面目可憎,像个瘪三”,都不愿看到“台上领导滔滔不绝,台下听者鼾声一片”的场面。那么,怎样才
自2012年11月17日第1次集体学习至2016年2月初,3年多的时间里,中央政治局已经进行了整整30次集体学习。这些集体学习的话题多元、时间灵活,既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也有执政方略的阐释,还有对历史智慧的汲取,以及围绕重点工作的交流学习。  中央政治局都学了什么  “国内外都在看我们这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工作会以什么来开局,我们就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来开好局、起好步。”2012年
李大钊既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领导与推动作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1923年,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在直隶(1928年6月改为河北省)安平县成立,同样离不开李大钊的领导,得到了他亲切的关怀。  一、李大钊对农民问题的重视  在中国共产党人中,李大钊最早认识到
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企业发展中一大制约因素,同时,金融机构回款难、风险高也影响着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撑作用的发挥。为破解这一“两难”问题,河北省廊坊市持续加大金融创新力度、不断优化金融发展环境,努力推动政府、银行、企业良性互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一、背景  廊坊地处京津两大城市之间,具有特殊的地缘优势和良好的外部条件,廊坊市委、市政府把金融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多次对
在中共党内,董必武、林伯渠、谢觉哉、徐特立、吴玉章五人被称为“延安五老”。关于这一称呼的由来,起源于毛泽东的一次讲话。1940年,吴玉章六十大寿时,毛泽东曾说:“中国的青年人受封建家庭封建社会的苦太大了。但是现在世界变了,青年人欢喜老年人,就像我们的吴老、林老、徐老、董老、谢老,都是很受青年们欢迎的。为什么有这个转变呢?因为这些老同志不但不欺负青年,而且非常热心地帮助青年,他们的行为足为青年模范。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后,中國共产党成为苏维埃区域的执政党,苏区的各级党政干部,成为掌握权力的红色“官员”。随着角色的转换,一个新的考验摆在了党和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面前:苏区广大干部能否过好权力关,树立起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在毛泽东及其他苏区领导看来,要解决这一问题,最根本的是做好人的思想工作。  “没有发洋财的观念”  中华苏维埃政权刚刚建立不久,一次,谢觉
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九大报告的过程中,我有这样一个深刻体会:总书记的讲话很有特色,既通俗、亲切,又生动、深刻,具有强大的魅力,展示出高超的语言艺术和震撼人心的语言力量。领导者的话语水平是其“软实力”的一种表现,直接关系到领导形象和领导效能。“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的诸多事实说明,讲话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既反映领导者的内在素质及领导水平,也体现领导者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各级领
[摘 要]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道德教化和法治化两条基本路径,二者相互补充、缺一不可。在核心价值观提出初期,采取道德教化的路径培育核心价值观的社会效果会更好。随着道德教化出现边际效用递减,国家应重视法治在培育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我国以法治培育核心价值观既符合国际惯例,又有古人的经验可以借鉴。当前,以法治培育核心价值观,需要抓好政策导向、立法规范、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关键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