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文化历来重“名”。这个“名”有名声、名望、名节、名誉、名分、名位、名义的意思。
当“名”作“名声、名望、名誉、名节”解时,我们发现有许多意思精辟、饱含褒贬和爱憎情感的成语,能说明国人是多么的重“名”。
若名声与实际相符,人们就肯定为“名副其实”。反之,就否定说“徒有虚名”。
若是没有夸大、确实不错的名声流传开去,人们会称赞说“名不虚传”。否则,会被指责说“名过其实”。
好名声永远流传,人们颂之为“名垂千古”“名垂青史”。坏名声传扬开去,则被讥讽为“臭名远扬”。丑恶的名声让很多人知道了,人们便斥之以“臭名昭著”。
“名”作“名义、名分、名位”解时,这个“名”也很重要。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成语“名正言顺”由此而来,意思是:做事要有正当的名义,充足的理由。
“名”,还有“名字、名号”的意思。名号就是名字与别号。旧时许多文人雅士不但有名和字,还另起有别号,如: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卧龙则是诸葛亮的别号。
今人除姓名外,一般没有字、号。但在一部分属于头头脑脑的人当中有一种奇特怪诞的现象,就是在名片这个小物件上除有姓名外,还标明自己的头衔、官位、级别。此举固然有自我介绍的功能,省了不熟悉的人开口询问尊姓大名。但显然也有炫耀的目的,让对方知道其不一般的身份、地位,或是让别人去想象其有多大的权力、权威,总之有沽名钓誉之嫌。
一位名叫“狼迹狐步”的网友和余秋雨教授在各自的言论里说了同样一件事,说是见过一张名片上印着“副局级巡视员”,后面特地加了一个括号,括号里写着“本单位没有正局级”。他俩还都说见过很多名片上印着“国家一级演员”,却从未见过一张名片上印着“国家二级演员”。二人都认为:“君子重名节,小人重名号。”这句话改一个字较为妥当,即为“君子重名节,小人重名位”。
自古以来,正人君子——不是指假装正经,而是指品德高尚、正直无私的人,都把名誉和节操看得比泰山还重。而心术不正或是内心空虚的人,则把名位——名分与地位看得很重。 名节和名位,同样都顾着脸面,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名节是人的灵魂与支柱,维持着人的独立与尊严。而名位只是一个漂亮的符号,一个便于识别的标志而已。
虽然名位可能带来荣华富贵,但终究是过眼云烟。名节如同“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即如太阳和月亮每天经过天空,江河永远流经大地。名位如同云雾,变幻莫测,聚散无常。云雾再浓厚,也不能长久遮掩日月的光辉。所以君子不羡人之荣华富贵而羡自身之名节。
小人重名位,不是受膨胀的权欲所使,就是为满足于叫着响亮的虚荣。名位一旦失去,那虚空的失望的心灵立时就会委顿如泥。
身份地位显达,有钱有势,只能显耀一时。所以不要相信魔鬼的许愿,说什么可以让你终身享受荣华富贵,那完全是天方夜谭。眼前的名位及其所带来的好处,多是短暂的海市蜃楼,不是永久的实相。如今的人一有了时运,便以为拥有“万年不拔之基”,周围的人也跟着持一样的见识。其实,人事盛衰,波诡云谲,诚如汉代班固在《西都赋》中所说:“朝发河海,夕宿江汉,沉浮往来,云集雾散。” 重名节不重名位,不等于否定名位。人做事总是要有一定的身份地位,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很多情况下名位等于权位,有权好办事,这也是事实。如果真有本事,又心存社稷,希望有适当的名位,能为国为民作更大的贡献,这无可厚非,但不能为了得到名位、名分而不择手段。即使有了一定的名位和名分,也不要忘乎所以。做人应谦虚谨慎,在向别人作自我介绍时,摆出一大堆莫名其妙的名位让人莫测高深,这不是虚骄恃气,就是心虚、不自信。
若认为市场经济需要推销自己,那就拿出点反映真才实学的成果、业绩,大可不必故弄玄虚。教授已经是高校职别最高的教师,何必要在名片上的“教授”后面再加一个“博士生导师”的括号,让人家国外来的教授大惑不解?至于在名片上印着冠以“世界”“国际”的头衔,则多半是明目张胆地欺世盗名却不知羞耻。以为别人没法审定就会信以为真吗?除非这个人智商特别低下。俗话说:“真人不露相。”这种庸俗低级拙劣的把戏,卖弄的是小聪明,暴露的却是愚蠢。
“名节”中的“名”是指名声名誉,“节”是指气节操守。说到名声名誉,有个如何看待的问题。重名节就要珍惜自己的名声,珍惜已有的名誉,不能无所忌惮而坏了自己的名声,也不能不顾脸面地贪图甚至不择手段去攫取名声与美誉。
人都喜欢美誉而讨厌污名,但应该知道美誉很多情况下不完全属于你个人,该让的要让,实在让不掉时也要心怀感念,不能居功自傲。而不慎污名染身时,要面对现实,承担应有的责任,不可以全部推给别人,这是一个人的道德问题。
珍重名节要能经受得住考验,只要自己洁清不洿,便谁也不能丑辱。韩愈说:“士穷见节。”意思是:越是在困窘的境遇中越能看出一个人的气节。可今天,一些贪官却为声色货利所迷而“晚节不保”。
做人应当明白:功名一时,富贵难久,而精神不死,气节千秋。《菜根谭》云:“事业文章随身销毁,而精神万古如新;功名富贵逐世转移,而气节千载一日。君子信不当以彼易此也。”这里所说的文章当是指内容枯燥无味的文章,而非所有的文章。最后一句是说君子绝对不可以放弃气节,去换取没有价值的东西。
(选自《解放日报》2013年8月9日,荐稿人:阿门)
当“名”作“名声、名望、名誉、名节”解时,我们发现有许多意思精辟、饱含褒贬和爱憎情感的成语,能说明国人是多么的重“名”。
若名声与实际相符,人们就肯定为“名副其实”。反之,就否定说“徒有虚名”。
若是没有夸大、确实不错的名声流传开去,人们会称赞说“名不虚传”。否则,会被指责说“名过其实”。
好名声永远流传,人们颂之为“名垂千古”“名垂青史”。坏名声传扬开去,则被讥讽为“臭名远扬”。丑恶的名声让很多人知道了,人们便斥之以“臭名昭著”。
“名”作“名义、名分、名位”解时,这个“名”也很重要。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成语“名正言顺”由此而来,意思是:做事要有正当的名义,充足的理由。
“名”,还有“名字、名号”的意思。名号就是名字与别号。旧时许多文人雅士不但有名和字,还另起有别号,如: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卧龙则是诸葛亮的别号。
今人除姓名外,一般没有字、号。但在一部分属于头头脑脑的人当中有一种奇特怪诞的现象,就是在名片这个小物件上除有姓名外,还标明自己的头衔、官位、级别。此举固然有自我介绍的功能,省了不熟悉的人开口询问尊姓大名。但显然也有炫耀的目的,让对方知道其不一般的身份、地位,或是让别人去想象其有多大的权力、权威,总之有沽名钓誉之嫌。
一位名叫“狼迹狐步”的网友和余秋雨教授在各自的言论里说了同样一件事,说是见过一张名片上印着“副局级巡视员”,后面特地加了一个括号,括号里写着“本单位没有正局级”。他俩还都说见过很多名片上印着“国家一级演员”,却从未见过一张名片上印着“国家二级演员”。二人都认为:“君子重名节,小人重名号。”这句话改一个字较为妥当,即为“君子重名节,小人重名位”。
自古以来,正人君子——不是指假装正经,而是指品德高尚、正直无私的人,都把名誉和节操看得比泰山还重。而心术不正或是内心空虚的人,则把名位——名分与地位看得很重。 名节和名位,同样都顾着脸面,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名节是人的灵魂与支柱,维持着人的独立与尊严。而名位只是一个漂亮的符号,一个便于识别的标志而已。
虽然名位可能带来荣华富贵,但终究是过眼云烟。名节如同“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即如太阳和月亮每天经过天空,江河永远流经大地。名位如同云雾,变幻莫测,聚散无常。云雾再浓厚,也不能长久遮掩日月的光辉。所以君子不羡人之荣华富贵而羡自身之名节。
小人重名位,不是受膨胀的权欲所使,就是为满足于叫着响亮的虚荣。名位一旦失去,那虚空的失望的心灵立时就会委顿如泥。
身份地位显达,有钱有势,只能显耀一时。所以不要相信魔鬼的许愿,说什么可以让你终身享受荣华富贵,那完全是天方夜谭。眼前的名位及其所带来的好处,多是短暂的海市蜃楼,不是永久的实相。如今的人一有了时运,便以为拥有“万年不拔之基”,周围的人也跟着持一样的见识。其实,人事盛衰,波诡云谲,诚如汉代班固在《西都赋》中所说:“朝发河海,夕宿江汉,沉浮往来,云集雾散。” 重名节不重名位,不等于否定名位。人做事总是要有一定的身份地位,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很多情况下名位等于权位,有权好办事,这也是事实。如果真有本事,又心存社稷,希望有适当的名位,能为国为民作更大的贡献,这无可厚非,但不能为了得到名位、名分而不择手段。即使有了一定的名位和名分,也不要忘乎所以。做人应谦虚谨慎,在向别人作自我介绍时,摆出一大堆莫名其妙的名位让人莫测高深,这不是虚骄恃气,就是心虚、不自信。
若认为市场经济需要推销自己,那就拿出点反映真才实学的成果、业绩,大可不必故弄玄虚。教授已经是高校职别最高的教师,何必要在名片上的“教授”后面再加一个“博士生导师”的括号,让人家国外来的教授大惑不解?至于在名片上印着冠以“世界”“国际”的头衔,则多半是明目张胆地欺世盗名却不知羞耻。以为别人没法审定就会信以为真吗?除非这个人智商特别低下。俗话说:“真人不露相。”这种庸俗低级拙劣的把戏,卖弄的是小聪明,暴露的却是愚蠢。
“名节”中的“名”是指名声名誉,“节”是指气节操守。说到名声名誉,有个如何看待的问题。重名节就要珍惜自己的名声,珍惜已有的名誉,不能无所忌惮而坏了自己的名声,也不能不顾脸面地贪图甚至不择手段去攫取名声与美誉。
人都喜欢美誉而讨厌污名,但应该知道美誉很多情况下不完全属于你个人,该让的要让,实在让不掉时也要心怀感念,不能居功自傲。而不慎污名染身时,要面对现实,承担应有的责任,不可以全部推给别人,这是一个人的道德问题。
珍重名节要能经受得住考验,只要自己洁清不洿,便谁也不能丑辱。韩愈说:“士穷见节。”意思是:越是在困窘的境遇中越能看出一个人的气节。可今天,一些贪官却为声色货利所迷而“晚节不保”。
做人应当明白:功名一时,富贵难久,而精神不死,气节千秋。《菜根谭》云:“事业文章随身销毁,而精神万古如新;功名富贵逐世转移,而气节千载一日。君子信不当以彼易此也。”这里所说的文章当是指内容枯燥无味的文章,而非所有的文章。最后一句是说君子绝对不可以放弃气节,去换取没有价值的东西。
(选自《解放日报》2013年8月9日,荐稿人:阿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