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7年12月,陈云接替博古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当时全面抗战刚刚开始,为了使党能够承担起领导全国人民抗战的历史重任,1937年5月,毛泽东在中共全国代表会议上提出了组织工作的重要任务:“我们党的组织要向全国发展,要自觉地造就成万数的干部,要有几百个最好的群众领袖。”陈云来到中央组织部后,为适应抗日战争的新形势、新任务,着重抓了四个要点:干部政策、群众工作、学习、党性党风教育。
爪干部政策;了解人,气量大、用得好、爱护人
组织部是管干部的。抗战开始以后,干部奇缺,当时全党只有4万党员,3万干部。陈云感慨地说:“全中国1800多个县,假如每个县能够保存3个党员,我们党开展工作的力量就大得多了。”
1938年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说:“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因此,有计划地培养大批的新干部,就是我们的战斗任务。”中国共产党创办了抗日军政大学、中央党校、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马列学院、延安女子大学等学校。陈云领导中组部参与了这些学校的培训工作,还自办了干部培训班,短期培训青年学生、部队人员,派赴前方,以解决干部短缺的问题。陈云把这种办法称为“热炒热卖”。抗战期间,这些学校约培训了20万人次干部。
干部工作除了要有大量的干部,还要有正确的干部政策。当时干部工作仍留有内战时期王明路线的影响。比如关门主义,动不动就要“百分之百的布尔什维克”。陈云批评说:“当我们发展党员的时候,凡是会说话的,有胡子的,懂得各党各派情形的,就以为他背景复杂,不敢吸收。”还有宗派主义,王明路线在党内斗争中,对党的干部搞“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一套,对不同意见上纲上线。陈云认为:
“把每个问题都提到原则高度是不对的,这种机械的了解十分危险。”
1938年9月,陈云在给一批即将奔赴前线的抗大学员讲话时,提出了干部政策的十二字“用人之道”:了解人,气量大,用得好,爱护人。“了解人”就是要全面看待干部的长处和短处,用其所长。陈云的观点是:“在革命队伍里,无一人不可用”;“气量大”就是要广泛地团结人,只要有一技之长就要用,不要怕复杂;“用得好”就是正确地对待干部,要让下级“敢说话、敢做事”;“爱护人”就是耐心彻底地帮助干部解决工作、生活、政治上的各种问题。陈云讲了一个原则:“做父母的爱护他们的子女是非常周到的,但是共产党爱护党员也并不下于父母爱护子女。”
在随后召开的六届六中全会上,陈云正式向全党提出了十二字干部政策。十二字干部政策,与王明路线的干部政策形成鲜明对比,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以人为本”。
为做到了解干部,陈云上任后,就领导中组部对抗大、陕北公学、马列学院等延安各学校的学员和延安党政干部进行了广泛考察,熟悉了一大批干部。1938年9月各地来延安参加六届六中全会的领导,纷纷向中组部要干部,中组部及时解决了他们的需要。
气量大,当时突出问题就是如何对待大批拥向延安和各个根据地的知识分子。过去强调工人成分,把知识分子作为小资产阶级分子加以排斥。陈云认为,“我们国家里,大多数的知识分子是愿意为工农阶级服务的,他们有较多的革命积极性”。他提出“如果把广大知识分子都争取到我们这里来,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那么,我们虽不能说天下完全是我们的,但是至少也有三分之一是我们的了”。
当年组织部干部,后来当过冶金部长和中纪委副书记的王鹤寿回忆,有些高级知识分子经过干部科谈话,陈云还要再亲自谈,目的除了了解情况,更重要的是希望他们再多邀他们的同学或朋友到延安来。
傅连唪是长汀福音医院的医生,他抛弃了优越的生活加入红军,一路长征到达陕北。但他所在单位的支部有人看不惯他的一些做派,就是不同意他入党。陈云就和副部长李富春亲自当介绍人,说服了支部党员,批准傅连唪入党。
1938年8月,著名留法肺结核专家何穆和夫人陈学昭来到延安。陈云和李富春亲自接待了他们,并分配何穆到边区医院任肺科主任,陈学昭到“边区文艺界抗敌后援会”工作。11月,日军飞机三次轰炸延安,陈云为了照顾何的安全,请他搬到中组部招待所的窑洞里居住,并送给他一匹马以方便他到医院上班时骑用。但何穆夫妇在延安一度很不适应,提出要回重庆“休养”。陈云就交给他们买药品、招医护人员的任务,为他们回来留后路。1940年12月11日,何、陈果然带着从大后方购买的医疗用品和招聘的6名医护人员回到了延安。
陈云做干部工作,自己的办公室大门总是敞开着的。他说:“做干部工作,无论大事小事,都要不怕麻烦。除非不接受人家的要求,既然接受了,就得彻底替人家解决,花一些时间,决不是白白浪费的。”那时候最难处理的问题是审干。内战时期各种肃反有过严重教训,伤害、错杀了大批干部。陈云领导中组部彻底抛弃了这种错误做法。他要求:“当着解决一个干部的问题,关系到他的政治生命的时候,要很郑重、很谨慎、很细心地去处理它。”
有个已有7年党龄的干部,因为别人有口供说他是托派,就被开除党籍,好不容易恢复党籍,又不算以前党龄。这个干部找到陈云申诉,说他有证人,一个在西安,一个在延安,一个在一二九师,一个在外国。陈云很负责地一一写信调查,经过两个月收齐了复信,证明以前的处理不对,恢复计算他以前的党龄。组织上帮他解决问题后,他一下子就恢复了工作热情和信心。陈云很感慨地说,两个月的调查时间花得值,两个月绝对培养不出一个干部来。
还有两个年轻知识分子丁秀、刘志兰,到延安想进学校学习,却被人检举说是托派分子,两人都吓哭了。陈云亲自处理这件事,用两星期查清他们不是托派,挽救了他们的政治生命。
1940年8月,陈云主持中组部总结出审干的一整套经验,写出《关于审查干部经验的初步总结》。总结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审干的目的。过去审干是为了清洗,受审查的干部总是未审先判。这份文件提出,审干首先是为使用干部而了解干部,然后才是清洗。二是审干的原则。陈云特别强调:“实事求是的审查才是真正的严格。”这份文件规定,审干要用坚守原则而不感情用事的干部,审干既要看细节又要看本人全部历史,审干结论必须有充分根据而不能武断,对干部的错误作结论时应该让本人出席。这份文件是对党在审干问题上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总结,来之不易。
抓群众工作:要向群众要东西,也要想着给群众东西
1937年5月3日,毛泽东在全国代表会议上曾讲到,抗战时期党的斗争方式将发生转变, “主要是从武装的转到和平的,非法的转到合法的”。党的组织工作必须适应这种斗争方式的转变,要根据与内战时期不同的情况,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的独立自主。
在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的组织是在工农运动中自下而上地发展壮大的。陈云就是在商务印书馆的工人运动中加入党组织的。而全面抗战中各根据地党的大发展,却是自上而下,先有军队和政权,再大规模建党,第三阶段才是大规模群众运动。党组织如何发展、如何巩固,有着许多需要探索的课题。
陈云是在革命斗争实践中成长起来的,他深知调查研究、了解情况是做好任何一项工作的基础,在调查研究方面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1938年十一二月份,陈云指示中央组织部组织了两个巡视团,前往华北前线。一个巡视团去晋东南,由地方工作科科长刘锡五任团长;一个巡视团去晋察冀,由李华生当团长。两个巡视团去了近一年时间,了解华北各根据地的党建工作,回来后向陈云作了汇报。
但由于组织部人手很少,再加上前后方交通不便,耗时很长,因此更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是请各地派人来汇报情况。
1938年3月,在中央书记处讨论中央组织部工作时,陈云提出要调人来延安汇报,得到书记处同意。
通过巡视组的检查,和听取各地的汇报,陈云掌握了大量第一手的情况。他认为,抗战中党的建设,群众工作是最薄弱的一环。就做好群众工作,他在《共产党人》杂志还有边区党代表大会等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和讲话,如《巩固党和加强群众工作》、《开展群众工作是目前地方工作的中心》、 《陕甘宁边区的群众工作》。
陈云指出:“华北工作最弱的一环,是群众工作。这不但是华北的问题,也是华中、华南、其他战区和敌占区的问题,是全国一切地方的问题。要使抗战前进一步,要使我们党的工作前进一步,问题的根本,在于开展群众工作。这是目前地方工作的中心。”
陈云举了中组部华北巡视团碰到的一件事。巡视团参加一个乡支部的小组会,区委干部和支部书记都参加了,没有提出任何要讨论的问题就要求党员发言,结果大家你推我让,最后公推一个平常会说话的党员发言,他说:“我不会说话,不知说得对不对。我们是共产党员,每个同志要缴党费,这是为了惦记党。党费是每月3个大子儿,没有大子儿,缴鸡子儿也行,小米也行,完了。”接着发言的3个人就都是“缴党费”,小组会很快就散会了。陈云说:“完全脱离群众的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的区委、支部和小组,一定会失去群众的支持,是非常危险的。”
陈云还讲了一件自己了解的事。他分别问了4个村支部书记同一个问题:“你的老婆参加了党没有?参加了妇救会没有?”结果这几个人不约而同地回答:“她懂什么事?有什么用?”陈云说,这几个人抽象地说“妇女工作重要”的时候似乎也很认真,但他们“连自己的老婆都看不起,说服教育不了,那还说什么领导民众、组织民众呢”。
根据这些调查研究中了解到的情况,陈云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思想。
他主张,在根据地和党的建设中,开展党政军民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是群众工作。在执政条件下党群关系有了新特点,有两个方面很重要。
一是要注意为群众谋利益。“当权的党容易只是向群众要东西,而忘记也要给群众很多的东西。如果真是那样,群众就会把我们看成强迫摊派的命令机关。所以,我们不应该只知道向群众要东西,更应该时刻注意为群众谋福利。”区委和支部“经常议事日程,应该是研究本区、本乡、本村群众的切身问题。群众的情绪如何,有些什么困难,有些什么要求,如何解决,都是地方党部,尤其是区委和支部,应该严重注意的”。
二是要主动深入群众。“在党的领导之下,从维护群众自己的利益出发,从群众内部去发动群众斗争,把群众团体自下而上地建立起来。”“解决群众切身问题的办法,必须在群众中去讨论,到群众中去找寻。因为只有群众才真正了解他们自己的问题,只有在群众中才能讨论出在当时当地解决问题最适当的办法。”
陈云参与了中央《关于巩固党的决定》、《关于深入群众工作的决定》的起草和讨论,提出巩固党、改造政权都要依靠群众斗争,必须将群众工作列入党支部工作的议事日程,还要在文件中增加对游击区域、国民党统治区域群众工作的内容。在中央讨论各地工作时,他都把群众工作作为巩固根据地、巩固党的重要环节提出来。各个根据地积极贯彻中央的指示精神,坚决开展减租减息、发展生产、民主建设,为动员群众坚持敌后抗战、打败反共高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抓学习:学习是共产党员的责任
由于长期处于严酷的地下斗争和战争环境,中国共产党长期没有时间进行系统的马列主义教育,许多工农出身的党员干部缺乏文化知识,广大党员的文化、理论水平有待提高。这是王明路线得以打着马克思主义招牌在党内取得统治地位、给党的事业带来重大损失的重要原因。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普遍地深入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的任务,对于我们,是一个亟待解决并须着重地致力才能解决的大问题。”他号召“来一个全党的学习竞赛”。
陈云与王明教条主义者不同,他是从革命斗争的实践中成长起来的领导人,但他也未能辨别“左”的错误。对此,他一直在思考,并三次同毛泽东讨论。他认为,过去自己犯错误,是因为经验少。毛泽东说是思想方法问题,建议他学习哲学。
陈云接受了毛泽东的建议,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并领导中组部机关学习。当时中央机关成立了若干学习小组。中组部的学习小组,部领导带头,其他干部是“后排议员”。从1938年开始坚持了5年,一直到1943年陈云离开中组部。1940年五五学习节,中组部学习小组被评为模范学习小组。
陈云对学习抓得非常紧。他的秘书刘家栋回忆说:“他在延安组织部工作的时候,整个工作可分为3大块,一是学习,包括读书、看文件;二是谈话,中央组织部的谈话与别的单位不一样,很多;三是开会,不光是部里的会,他是中央书记处书记,又是政治局委员,中央的会他都得参加。这3大块,从占用时间来说,学习是排在第一位的。”陈云的夫人于若木说,那时候陈云学习“有时到了拼命的程度”。
陈云刻苦学习的精神,受到毛泽东的赞扬。1939年5月20日,毛泽东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就以陈云为榜样,赞扬陈云“有‘挤’的经验”,“他有法子‘挤’出时间来看书、来开会”。
陈云在中组部时期的工作笔记,有大量的内容是他当时学习的笔记。1987年7月17日,陈云同中央负责人谈话时回忆说:“先学哲学,再学《共产党宣言》,然后再学哲学和政治经济 学等。那时我们读的书,除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有关著作外,还有毛主席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等,也读点别人的著作。”
1943年3月,陈云生病了,毛泽东让他到自己枣园的住地疗养。陈云在那里大量阅读毛泽东的著述。这些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
陈云深切地感受到自己学习前后的变化。他1945年在党的七大上发言说:“如果以后要少犯错误,就要有这种精神”,“就是要认真地实事求是地分清是非这样一种精神”,“就是说当一个主张决定了,就要看一看,这个决定和客观情况符合不符合?这个情况不是局部的而是全面的情况。”
陈云提出“学习是共产党员的责任”,认为“一天到晚工作而不读书,不把工作和学习联系起来,工作的意义就不完整,工作也不能得到不断改进。因为学习是做好工作的一个条件,而且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他认为学习理论最重要的是把思想方法搞对头。他说:“努力学习,加强自己。学习什么呢?学理论,学正确的思想方法。”“理论上、思想方法上搞好了,对党对革命是有很大好处的。”
1942年5月,陈云担任中央总学习委员会成员,参与领导延安整风,为推动全党整风学习运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抓党教育;抗日更要增强党性,强制的纪徨要自觉遵守
抗日战争时期党员数量的急剧增加,对党员特别是大量新党员的教育工作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陈云说:“由于我们党内接收了大批新党员,这些新党员极大部分是散漫的小资产阶级成分”,“他们之中的许多人还带着浓厚的非无产阶级的思想和习惯,这就需要引起我们极大的注意,加强对新党员的思想意识的教育。”宋平是当时在抗日救亡高潮中奔赴延安的新党员之一,1938年3月陈云曾与他谈话。对于这批新党员的思想状况,他回忆说:“大批青年怀着抗日救亡的激情来到延安,他们向往共产党,但对党的性质、纲领并不甚了解。”
当时延安各校还没有很好的党建教材。陈云身为中央组织部长,还一度兼任中央党校校长。他亲自到各院校去讲党的建设课,他撰写的讲课稿和讲话、文章有30多篇,内容涉及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这些文章当时陆续发表在延安的报刊上,其中有《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党的支部》、《论干部政策》、《关于干部工作的若干问题》、《干部要严格要求自己》、《学会领导方法》、《严格遵守党的纪律》。
在讲课中,陈云针对抗日中入党的新党员的思想状况,特别强调了党性的教育。当年在马列学院听过陈云讲课的宋平说:我印象最深的是听陈云讲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怎样才算奋斗到底呢?陈云同志风趣地用上海话说,就是要奋斗到“翘辫子(死)”。
陈云的夫人于若木也是位新党员。她回忆说:“我们婚后不久,陈云同志曾用3个晚上给我讲党史,讲到大革命失败后盲动主义给党造成的损失,讲到向忠发、顾顺章叛变后对党中央的威胁,讲到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毛主席对党和红军的挽救等等。”“陈云同志在洞房给于若木上党课”,一时被中央组织部的干部传为佳话。
党纪教育则是陈云关注的另外一个党建重大课题。陈云说:“我们党内今天有大批的新党员,他们还没有受过党的纪律的教育,还没有养成遵守纪律的习惯。今天处在抗日战争的时代,共产党员遵守党的纪律是胜利的必要条件。我们共产党员在政权机关中、民众团体中工作着,他们行为的好坏就立刻影响到人民对共产党的观感。因此,今天在党内尤其是新党员中加强纪律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陈云告诫党员:“怎样才叫做真正遵守纪律呢?一句话:迅速确切地执行党的决议。”
陈云很重视用实际发生的典型案例来开展党纪教育。那时候,组织部分配党员工作常常碰到对党的决定讨价还价的现象,借口“量才使用”的干部政策来抵制党的决定。刘力功事件就是这样一个反面典型。
刘力功1938年入党,曾经在抗大学习,毕业以后又到中组部训练班学习。党组织安排他到基层工作,接受锻炼。刘力功不干,他提出要进延安马列学院,要不然就派他回到原籍去工作。即使去华北前线工作,也只去八路军总部。他还声称,如果不答应他的要求,他就要退党。考虑到他是新党员,党组织曾经派人与他谈了7次话,也没有做通他的工作。
陈云亲自找他谈话,但他仍固执己见。陈云当面批评他说:“你非要到上层工作,就在延安山头开荒去吧!”陈云还警告他说,如果还坚持不服从组织分配,党组织是要进行处分的,严重的要开除出党。刘力功见自己的个人要求达不到,竟然拒绝执行党的决定。在这种情况下,中组部同意中央党务委员会开除他的党籍。
1939年5月23日,陈云以刘力功事件为例,撰写了一篇文章《为什么要开除刘力功党籍》,发表在党中央机关刊物《解放》第73期上。文章指出:“不能只讲干部政策‘量才使用’的一个原则,而不讲干部政策的另一个原则,而且是主要的原则,这就是党的工作需要。”党员在组织分配工作的时候,只有说明自己意见的权利,只有在党决定以后无条件地执行决议的义务。“纪律虽然带有强制性,但必须自觉遵守。只有全体党员自觉地遵守纪律,纪律才能成为铁的、不可动摇的、有效的东西。”
1942年,敌后各根据地面临日军的反复而残酷的“扫荡”,敌占区受到敌伪极其严格的控制。这时,中组部要调一批干部到敌占区工作。这批干部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就是在敌后有可利用的社会关系,或能找到立足过渡的关系。通过在延安各机关、学校查找,确定了117人。但在与他们谈话时,除少数人表示服从党的分配、接受工作外,其他大部分人都找各种借口推诿,甚至当面拒绝。
陈云认为,在国内外斗争日益艰难的时期,尤其在整风时期,竟有这样多的新党员新干部的党性观念如此薄弱,实在是相当严重的问题。陈云提出增强党性的办法是:第一,利用整风的机会,以这些不接受工作的人为例,在各机关、学校展开讨论,以转移风气。“要使人们了解,没有党就没有个人,只有在党性建立之后,个性才有可能建立与发展。”第二,大批分派新党员新干部到基层锻炼。在整风后把他们派到地方上去,派到技术部门去,派到事务工作中去。第三,加强纪律教育。组织部门在分派工作时事先必须多加考虑,一经决定,绝不准讲价钱,严格纠正过去的迁就作风。各学校及党的建设上必须加强纪律教育,强调无条件地服从党,强调党的利益高于一切。要把纪律教育作为对各级组织与负责人日常考察的一个内容。
陈云要求党员自觉遵守纪律,要求领导干部带头遵守纪律,他自己也以身作则。他对自己的夫人于若木要求很严,刘家栋回忆说:“他们之间的谈话,从不涉及到中央组织部的工作。陈云同志自己不会说,于若木也从来不管陈云同志工作方面的问题。当于若木在家时,如遇到有人来汇报工作或谈问题,她总是回避开。一开始,陈云同志只有一间窑洞时,她就躲到外面去。大家实在不忍心这样,才动员陈云同志搬到一套间窑洞里。即使这样,她也不听不陪,躲到里间窑洞去干自己的事。”
1941年2月,中央决定中国女子大学的毕业学生一半要交给中央组织部统一分配。王明当时兼任女大校长,给陈云写了封信,偏要把交中央组织部分配的学生比例降低为25%。陈云并不因王明影响大、权力大就让步,在回信中明确拒绝了他的要求,表示“我们彼此仍以服从中央书记处多数同志通过的决定为好”,“妇女工作是全党工作的一部分,我是党的工作者,我的责任和我的要求,也仅仅是‘一视同仁’四个大字”。刘家栋评论说:“陈云同志以坚强的党性原则,抵制了王明的错误行为,成为当时对中央领导人不执行中央的决定也敢于监督的一个范例。”
陈云在中央组织部做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在党的建设史上,抗战时期是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取得飞跃的时期。陈云领导组织工作,为此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爪干部政策;了解人,气量大、用得好、爱护人
组织部是管干部的。抗战开始以后,干部奇缺,当时全党只有4万党员,3万干部。陈云感慨地说:“全中国1800多个县,假如每个县能够保存3个党员,我们党开展工作的力量就大得多了。”
1938年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说:“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因此,有计划地培养大批的新干部,就是我们的战斗任务。”中国共产党创办了抗日军政大学、中央党校、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马列学院、延安女子大学等学校。陈云领导中组部参与了这些学校的培训工作,还自办了干部培训班,短期培训青年学生、部队人员,派赴前方,以解决干部短缺的问题。陈云把这种办法称为“热炒热卖”。抗战期间,这些学校约培训了20万人次干部。
干部工作除了要有大量的干部,还要有正确的干部政策。当时干部工作仍留有内战时期王明路线的影响。比如关门主义,动不动就要“百分之百的布尔什维克”。陈云批评说:“当我们发展党员的时候,凡是会说话的,有胡子的,懂得各党各派情形的,就以为他背景复杂,不敢吸收。”还有宗派主义,王明路线在党内斗争中,对党的干部搞“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一套,对不同意见上纲上线。陈云认为:
“把每个问题都提到原则高度是不对的,这种机械的了解十分危险。”
1938年9月,陈云在给一批即将奔赴前线的抗大学员讲话时,提出了干部政策的十二字“用人之道”:了解人,气量大,用得好,爱护人。“了解人”就是要全面看待干部的长处和短处,用其所长。陈云的观点是:“在革命队伍里,无一人不可用”;“气量大”就是要广泛地团结人,只要有一技之长就要用,不要怕复杂;“用得好”就是正确地对待干部,要让下级“敢说话、敢做事”;“爱护人”就是耐心彻底地帮助干部解决工作、生活、政治上的各种问题。陈云讲了一个原则:“做父母的爱护他们的子女是非常周到的,但是共产党爱护党员也并不下于父母爱护子女。”
在随后召开的六届六中全会上,陈云正式向全党提出了十二字干部政策。十二字干部政策,与王明路线的干部政策形成鲜明对比,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以人为本”。
为做到了解干部,陈云上任后,就领导中组部对抗大、陕北公学、马列学院等延安各学校的学员和延安党政干部进行了广泛考察,熟悉了一大批干部。1938年9月各地来延安参加六届六中全会的领导,纷纷向中组部要干部,中组部及时解决了他们的需要。
气量大,当时突出问题就是如何对待大批拥向延安和各个根据地的知识分子。过去强调工人成分,把知识分子作为小资产阶级分子加以排斥。陈云认为,“我们国家里,大多数的知识分子是愿意为工农阶级服务的,他们有较多的革命积极性”。他提出“如果把广大知识分子都争取到我们这里来,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那么,我们虽不能说天下完全是我们的,但是至少也有三分之一是我们的了”。
当年组织部干部,后来当过冶金部长和中纪委副书记的王鹤寿回忆,有些高级知识分子经过干部科谈话,陈云还要再亲自谈,目的除了了解情况,更重要的是希望他们再多邀他们的同学或朋友到延安来。
傅连唪是长汀福音医院的医生,他抛弃了优越的生活加入红军,一路长征到达陕北。但他所在单位的支部有人看不惯他的一些做派,就是不同意他入党。陈云就和副部长李富春亲自当介绍人,说服了支部党员,批准傅连唪入党。
1938年8月,著名留法肺结核专家何穆和夫人陈学昭来到延安。陈云和李富春亲自接待了他们,并分配何穆到边区医院任肺科主任,陈学昭到“边区文艺界抗敌后援会”工作。11月,日军飞机三次轰炸延安,陈云为了照顾何的安全,请他搬到中组部招待所的窑洞里居住,并送给他一匹马以方便他到医院上班时骑用。但何穆夫妇在延安一度很不适应,提出要回重庆“休养”。陈云就交给他们买药品、招医护人员的任务,为他们回来留后路。1940年12月11日,何、陈果然带着从大后方购买的医疗用品和招聘的6名医护人员回到了延安。
陈云做干部工作,自己的办公室大门总是敞开着的。他说:“做干部工作,无论大事小事,都要不怕麻烦。除非不接受人家的要求,既然接受了,就得彻底替人家解决,花一些时间,决不是白白浪费的。”那时候最难处理的问题是审干。内战时期各种肃反有过严重教训,伤害、错杀了大批干部。陈云领导中组部彻底抛弃了这种错误做法。他要求:“当着解决一个干部的问题,关系到他的政治生命的时候,要很郑重、很谨慎、很细心地去处理它。”
有个已有7年党龄的干部,因为别人有口供说他是托派,就被开除党籍,好不容易恢复党籍,又不算以前党龄。这个干部找到陈云申诉,说他有证人,一个在西安,一个在延安,一个在一二九师,一个在外国。陈云很负责地一一写信调查,经过两个月收齐了复信,证明以前的处理不对,恢复计算他以前的党龄。组织上帮他解决问题后,他一下子就恢复了工作热情和信心。陈云很感慨地说,两个月的调查时间花得值,两个月绝对培养不出一个干部来。
还有两个年轻知识分子丁秀、刘志兰,到延安想进学校学习,却被人检举说是托派分子,两人都吓哭了。陈云亲自处理这件事,用两星期查清他们不是托派,挽救了他们的政治生命。
1940年8月,陈云主持中组部总结出审干的一整套经验,写出《关于审查干部经验的初步总结》。总结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审干的目的。过去审干是为了清洗,受审查的干部总是未审先判。这份文件提出,审干首先是为使用干部而了解干部,然后才是清洗。二是审干的原则。陈云特别强调:“实事求是的审查才是真正的严格。”这份文件规定,审干要用坚守原则而不感情用事的干部,审干既要看细节又要看本人全部历史,审干结论必须有充分根据而不能武断,对干部的错误作结论时应该让本人出席。这份文件是对党在审干问题上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总结,来之不易。
抓群众工作:要向群众要东西,也要想着给群众东西
1937年5月3日,毛泽东在全国代表会议上曾讲到,抗战时期党的斗争方式将发生转变, “主要是从武装的转到和平的,非法的转到合法的”。党的组织工作必须适应这种斗争方式的转变,要根据与内战时期不同的情况,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的独立自主。
在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的组织是在工农运动中自下而上地发展壮大的。陈云就是在商务印书馆的工人运动中加入党组织的。而全面抗战中各根据地党的大发展,却是自上而下,先有军队和政权,再大规模建党,第三阶段才是大规模群众运动。党组织如何发展、如何巩固,有着许多需要探索的课题。
陈云是在革命斗争实践中成长起来的,他深知调查研究、了解情况是做好任何一项工作的基础,在调查研究方面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1938年十一二月份,陈云指示中央组织部组织了两个巡视团,前往华北前线。一个巡视团去晋东南,由地方工作科科长刘锡五任团长;一个巡视团去晋察冀,由李华生当团长。两个巡视团去了近一年时间,了解华北各根据地的党建工作,回来后向陈云作了汇报。
但由于组织部人手很少,再加上前后方交通不便,耗时很长,因此更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是请各地派人来汇报情况。
1938年3月,在中央书记处讨论中央组织部工作时,陈云提出要调人来延安汇报,得到书记处同意。
通过巡视组的检查,和听取各地的汇报,陈云掌握了大量第一手的情况。他认为,抗战中党的建设,群众工作是最薄弱的一环。就做好群众工作,他在《共产党人》杂志还有边区党代表大会等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和讲话,如《巩固党和加强群众工作》、《开展群众工作是目前地方工作的中心》、 《陕甘宁边区的群众工作》。
陈云指出:“华北工作最弱的一环,是群众工作。这不但是华北的问题,也是华中、华南、其他战区和敌占区的问题,是全国一切地方的问题。要使抗战前进一步,要使我们党的工作前进一步,问题的根本,在于开展群众工作。这是目前地方工作的中心。”
陈云举了中组部华北巡视团碰到的一件事。巡视团参加一个乡支部的小组会,区委干部和支部书记都参加了,没有提出任何要讨论的问题就要求党员发言,结果大家你推我让,最后公推一个平常会说话的党员发言,他说:“我不会说话,不知说得对不对。我们是共产党员,每个同志要缴党费,这是为了惦记党。党费是每月3个大子儿,没有大子儿,缴鸡子儿也行,小米也行,完了。”接着发言的3个人就都是“缴党费”,小组会很快就散会了。陈云说:“完全脱离群众的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的区委、支部和小组,一定会失去群众的支持,是非常危险的。”
陈云还讲了一件自己了解的事。他分别问了4个村支部书记同一个问题:“你的老婆参加了党没有?参加了妇救会没有?”结果这几个人不约而同地回答:“她懂什么事?有什么用?”陈云说,这几个人抽象地说“妇女工作重要”的时候似乎也很认真,但他们“连自己的老婆都看不起,说服教育不了,那还说什么领导民众、组织民众呢”。
根据这些调查研究中了解到的情况,陈云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思想。
他主张,在根据地和党的建设中,开展党政军民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是群众工作。在执政条件下党群关系有了新特点,有两个方面很重要。
一是要注意为群众谋利益。“当权的党容易只是向群众要东西,而忘记也要给群众很多的东西。如果真是那样,群众就会把我们看成强迫摊派的命令机关。所以,我们不应该只知道向群众要东西,更应该时刻注意为群众谋福利。”区委和支部“经常议事日程,应该是研究本区、本乡、本村群众的切身问题。群众的情绪如何,有些什么困难,有些什么要求,如何解决,都是地方党部,尤其是区委和支部,应该严重注意的”。
二是要主动深入群众。“在党的领导之下,从维护群众自己的利益出发,从群众内部去发动群众斗争,把群众团体自下而上地建立起来。”“解决群众切身问题的办法,必须在群众中去讨论,到群众中去找寻。因为只有群众才真正了解他们自己的问题,只有在群众中才能讨论出在当时当地解决问题最适当的办法。”
陈云参与了中央《关于巩固党的决定》、《关于深入群众工作的决定》的起草和讨论,提出巩固党、改造政权都要依靠群众斗争,必须将群众工作列入党支部工作的议事日程,还要在文件中增加对游击区域、国民党统治区域群众工作的内容。在中央讨论各地工作时,他都把群众工作作为巩固根据地、巩固党的重要环节提出来。各个根据地积极贯彻中央的指示精神,坚决开展减租减息、发展生产、民主建设,为动员群众坚持敌后抗战、打败反共高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抓学习:学习是共产党员的责任
由于长期处于严酷的地下斗争和战争环境,中国共产党长期没有时间进行系统的马列主义教育,许多工农出身的党员干部缺乏文化知识,广大党员的文化、理论水平有待提高。这是王明路线得以打着马克思主义招牌在党内取得统治地位、给党的事业带来重大损失的重要原因。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普遍地深入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的任务,对于我们,是一个亟待解决并须着重地致力才能解决的大问题。”他号召“来一个全党的学习竞赛”。
陈云与王明教条主义者不同,他是从革命斗争的实践中成长起来的领导人,但他也未能辨别“左”的错误。对此,他一直在思考,并三次同毛泽东讨论。他认为,过去自己犯错误,是因为经验少。毛泽东说是思想方法问题,建议他学习哲学。
陈云接受了毛泽东的建议,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并领导中组部机关学习。当时中央机关成立了若干学习小组。中组部的学习小组,部领导带头,其他干部是“后排议员”。从1938年开始坚持了5年,一直到1943年陈云离开中组部。1940年五五学习节,中组部学习小组被评为模范学习小组。
陈云对学习抓得非常紧。他的秘书刘家栋回忆说:“他在延安组织部工作的时候,整个工作可分为3大块,一是学习,包括读书、看文件;二是谈话,中央组织部的谈话与别的单位不一样,很多;三是开会,不光是部里的会,他是中央书记处书记,又是政治局委员,中央的会他都得参加。这3大块,从占用时间来说,学习是排在第一位的。”陈云的夫人于若木说,那时候陈云学习“有时到了拼命的程度”。
陈云刻苦学习的精神,受到毛泽东的赞扬。1939年5月20日,毛泽东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就以陈云为榜样,赞扬陈云“有‘挤’的经验”,“他有法子‘挤’出时间来看书、来开会”。
陈云在中组部时期的工作笔记,有大量的内容是他当时学习的笔记。1987年7月17日,陈云同中央负责人谈话时回忆说:“先学哲学,再学《共产党宣言》,然后再学哲学和政治经济 学等。那时我们读的书,除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有关著作外,还有毛主席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等,也读点别人的著作。”
1943年3月,陈云生病了,毛泽东让他到自己枣园的住地疗养。陈云在那里大量阅读毛泽东的著述。这些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
陈云深切地感受到自己学习前后的变化。他1945年在党的七大上发言说:“如果以后要少犯错误,就要有这种精神”,“就是要认真地实事求是地分清是非这样一种精神”,“就是说当一个主张决定了,就要看一看,这个决定和客观情况符合不符合?这个情况不是局部的而是全面的情况。”
陈云提出“学习是共产党员的责任”,认为“一天到晚工作而不读书,不把工作和学习联系起来,工作的意义就不完整,工作也不能得到不断改进。因为学习是做好工作的一个条件,而且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他认为学习理论最重要的是把思想方法搞对头。他说:“努力学习,加强自己。学习什么呢?学理论,学正确的思想方法。”“理论上、思想方法上搞好了,对党对革命是有很大好处的。”
1942年5月,陈云担任中央总学习委员会成员,参与领导延安整风,为推动全党整风学习运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抓党教育;抗日更要增强党性,强制的纪徨要自觉遵守
抗日战争时期党员数量的急剧增加,对党员特别是大量新党员的教育工作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陈云说:“由于我们党内接收了大批新党员,这些新党员极大部分是散漫的小资产阶级成分”,“他们之中的许多人还带着浓厚的非无产阶级的思想和习惯,这就需要引起我们极大的注意,加强对新党员的思想意识的教育。”宋平是当时在抗日救亡高潮中奔赴延安的新党员之一,1938年3月陈云曾与他谈话。对于这批新党员的思想状况,他回忆说:“大批青年怀着抗日救亡的激情来到延安,他们向往共产党,但对党的性质、纲领并不甚了解。”
当时延安各校还没有很好的党建教材。陈云身为中央组织部长,还一度兼任中央党校校长。他亲自到各院校去讲党的建设课,他撰写的讲课稿和讲话、文章有30多篇,内容涉及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这些文章当时陆续发表在延安的报刊上,其中有《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党的支部》、《论干部政策》、《关于干部工作的若干问题》、《干部要严格要求自己》、《学会领导方法》、《严格遵守党的纪律》。
在讲课中,陈云针对抗日中入党的新党员的思想状况,特别强调了党性的教育。当年在马列学院听过陈云讲课的宋平说:我印象最深的是听陈云讲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怎样才算奋斗到底呢?陈云同志风趣地用上海话说,就是要奋斗到“翘辫子(死)”。
陈云的夫人于若木也是位新党员。她回忆说:“我们婚后不久,陈云同志曾用3个晚上给我讲党史,讲到大革命失败后盲动主义给党造成的损失,讲到向忠发、顾顺章叛变后对党中央的威胁,讲到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毛主席对党和红军的挽救等等。”“陈云同志在洞房给于若木上党课”,一时被中央组织部的干部传为佳话。
党纪教育则是陈云关注的另外一个党建重大课题。陈云说:“我们党内今天有大批的新党员,他们还没有受过党的纪律的教育,还没有养成遵守纪律的习惯。今天处在抗日战争的时代,共产党员遵守党的纪律是胜利的必要条件。我们共产党员在政权机关中、民众团体中工作着,他们行为的好坏就立刻影响到人民对共产党的观感。因此,今天在党内尤其是新党员中加强纪律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陈云告诫党员:“怎样才叫做真正遵守纪律呢?一句话:迅速确切地执行党的决议。”
陈云很重视用实际发生的典型案例来开展党纪教育。那时候,组织部分配党员工作常常碰到对党的决定讨价还价的现象,借口“量才使用”的干部政策来抵制党的决定。刘力功事件就是这样一个反面典型。
刘力功1938年入党,曾经在抗大学习,毕业以后又到中组部训练班学习。党组织安排他到基层工作,接受锻炼。刘力功不干,他提出要进延安马列学院,要不然就派他回到原籍去工作。即使去华北前线工作,也只去八路军总部。他还声称,如果不答应他的要求,他就要退党。考虑到他是新党员,党组织曾经派人与他谈了7次话,也没有做通他的工作。
陈云亲自找他谈话,但他仍固执己见。陈云当面批评他说:“你非要到上层工作,就在延安山头开荒去吧!”陈云还警告他说,如果还坚持不服从组织分配,党组织是要进行处分的,严重的要开除出党。刘力功见自己的个人要求达不到,竟然拒绝执行党的决定。在这种情况下,中组部同意中央党务委员会开除他的党籍。
1939年5月23日,陈云以刘力功事件为例,撰写了一篇文章《为什么要开除刘力功党籍》,发表在党中央机关刊物《解放》第73期上。文章指出:“不能只讲干部政策‘量才使用’的一个原则,而不讲干部政策的另一个原则,而且是主要的原则,这就是党的工作需要。”党员在组织分配工作的时候,只有说明自己意见的权利,只有在党决定以后无条件地执行决议的义务。“纪律虽然带有强制性,但必须自觉遵守。只有全体党员自觉地遵守纪律,纪律才能成为铁的、不可动摇的、有效的东西。”
1942年,敌后各根据地面临日军的反复而残酷的“扫荡”,敌占区受到敌伪极其严格的控制。这时,中组部要调一批干部到敌占区工作。这批干部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就是在敌后有可利用的社会关系,或能找到立足过渡的关系。通过在延安各机关、学校查找,确定了117人。但在与他们谈话时,除少数人表示服从党的分配、接受工作外,其他大部分人都找各种借口推诿,甚至当面拒绝。
陈云认为,在国内外斗争日益艰难的时期,尤其在整风时期,竟有这样多的新党员新干部的党性观念如此薄弱,实在是相当严重的问题。陈云提出增强党性的办法是:第一,利用整风的机会,以这些不接受工作的人为例,在各机关、学校展开讨论,以转移风气。“要使人们了解,没有党就没有个人,只有在党性建立之后,个性才有可能建立与发展。”第二,大批分派新党员新干部到基层锻炼。在整风后把他们派到地方上去,派到技术部门去,派到事务工作中去。第三,加强纪律教育。组织部门在分派工作时事先必须多加考虑,一经决定,绝不准讲价钱,严格纠正过去的迁就作风。各学校及党的建设上必须加强纪律教育,强调无条件地服从党,强调党的利益高于一切。要把纪律教育作为对各级组织与负责人日常考察的一个内容。
陈云要求党员自觉遵守纪律,要求领导干部带头遵守纪律,他自己也以身作则。他对自己的夫人于若木要求很严,刘家栋回忆说:“他们之间的谈话,从不涉及到中央组织部的工作。陈云同志自己不会说,于若木也从来不管陈云同志工作方面的问题。当于若木在家时,如遇到有人来汇报工作或谈问题,她总是回避开。一开始,陈云同志只有一间窑洞时,她就躲到外面去。大家实在不忍心这样,才动员陈云同志搬到一套间窑洞里。即使这样,她也不听不陪,躲到里间窑洞去干自己的事。”
1941年2月,中央决定中国女子大学的毕业学生一半要交给中央组织部统一分配。王明当时兼任女大校长,给陈云写了封信,偏要把交中央组织部分配的学生比例降低为25%。陈云并不因王明影响大、权力大就让步,在回信中明确拒绝了他的要求,表示“我们彼此仍以服从中央书记处多数同志通过的决定为好”,“妇女工作是全党工作的一部分,我是党的工作者,我的责任和我的要求,也仅仅是‘一视同仁’四个大字”。刘家栋评论说:“陈云同志以坚强的党性原则,抵制了王明的错误行为,成为当时对中央领导人不执行中央的决定也敢于监督的一个范例。”
陈云在中央组织部做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在党的建设史上,抗战时期是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取得飞跃的时期。陈云领导组织工作,为此作出了杰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