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作文教学三感

来源 :教育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tela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听学生感叹:“作文,作文,就似捉魂!”语文教师常常困惑于作文教学的无计可施,困惑于弟子们写作水平的太过低下,困惑于自己不能让学生尽快大面积提高作文成绩。那种无奈,那种茫然,几乎皆然。即使学生中偶尔有幸能出个把凤毛麟角者,也让师者倍感“陌生得很”,甚至惊诧与自己的“指导”截然无关。于是,大家便异口同声地在呼唤作文教学的秘诀,千方百计地寻找写作教学的回天之术。作文教学的秘诀,自然绝无仅有。但,通往“秘诀”的大道,确实于冥冥中隐隐约约地闪烁着——它,就在你脚下;它,就在你身旁,下面是笔者在作文教学中的“三感”,与大家交流。
  1 感染论
  1.1 身教感染。作为教师,选择教语文,首先自己得会作文,能作文,常作文。这是先决条件,就像你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口吃一吃,除此之外,别无二论。抱着“梨子”,你这样大大方方、认认真真、堂堂正正地“一吃”,而且显露出一脸的“香甜”(尽管心中浸着几分艰涩),那,你的弟子们的劲头就会潮水般涌来。于是大家便都去吃梨子,抢着吃,争先恐后;接下来再去吃地瓜,吃香蕉,吃午餐肉,甚至吃螃蟹……一路吃下去,还愁吃不成“文学巨匠”,至少也得吃个“文学小胖子”。这是一种感染,叫身教感染。
  1.2 美文感染。现在的语文教材,太干枯,有美文,但不多。可眼下的报纸杂志,古今中外名著,确是美文如林啊!拿来,一篇一篇,一类一类拿来(可以节选),剪成样文,分批分期发给学生,然后让他们读,读,读它个滚瓜烂熟,读它个天昏地暗。先不要期待什么,要知道让古今中外的大师“作指导”,绝非易事。读完之后,过几天再读,循环往复,不厌其烦。记住了,这时你千万不要去讲,至少不要去多讲,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学生终有一天会从那些美文里闻出点写作的味来。
  1.3 榜样感染。“允许少数人先富起来”,这是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话,用到作文教学上照常管用。我们总不能都穷呀!都穷,谁也没出路。怎么办?“发展是硬道理”!人为制造差距,用政策制造差距,就有了矛盾。而有了矛盾,解决矛盾之日,也就到了推动整体发展之时,这个道理简单而又深刻。培养榜样,运用榜样,是榜样感染的全部工作。教师通过对每个班发现并培植五至七名“作文尖子”。采用“一带二帮”的方法,消灭班中过低档次作文,使一大批“尖尖小荷”脱颖而出。运用榜样,感染带动整体,是一种非常科学而有意义的教学方式,奉劝同仁,不妨一试。感染就是启发,就是发轫,就是培植写作冲动的空气、阳光、水分与土壤。写作教学,缺它不行。
  2 感悟论
  学生常抱怨:作文没有东西写,即使勉强写出来,也干巴巴的不耐看。究其原因,是作文中没有打动人心的内容。罗曼·罗兰说:“要照亮别人,自己心中要有亮光。”写作时没有真情实感的投入,怎能引起他人的共鸣呢?没有感触怎能写出内容充实的作文呢?感触不深又怎能写出震撼人心的佳作呢?所以,学生写好作文的前提是对生活要敞开心灵去感受、去领悟,即感悟。我认为:感悟就是面对生活,人们在思想上、心灵上深刻的感动、感受和感慨中,悟出某种人生的意义、价值或道理。感悟是一个人的思想,也是一个人的智慧。人们把自己对生活的领悟写到文章中去,无论是情感的,还是认识的,都会赋予文章活力,都会深深地打动读者。可见,感悟是写作的灵魂。事实上,写作的实质就是用准确恰当的文字反映生活,感悟生活。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必须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作为切入点。对此,有以下途径:
  2.1 拥抱生活。什么样的说教也不及亲身体验来得有效。教师要有意识地把周围的世界作为“课本”,让学生用整个心灵来感知。例如:在做了“值周班”工作以后,我让学生写心得。一位学生写道:“每天早上要擦一段瓷砖。初春时节,春寒料峭,寒气沁人,但为了做好这件事,我不得不把手伸进冷水里去拧抹布,以擦净瓷砖上的污垢。课间保洁,不得不充当垃圾工,捡拾他人留下的渣滓。一周的辛苦可想而知”,但这样,她有了生活,有了感受,才能写出:“瓷砖也曾踩过,现在才体会到擦瓷砖的辛苦;纸屑也曾扔过,现在才体会到你扔我捡的劳累。”感受之后便悟到:“不要因为恶小而为之,善小而不为。乱扔纸屑恶虽小,但人人皆扔,便影响了校园的美观,也影响了自己作为文明人的形象。捡拾垃圾,擦洗瓷砖善虽小,但美化了校园,提升了自己的行为品质,乐在其中。”叶圣陶说得好:“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己活泼泼地昼夜不息。”的确,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但要把生活提炼成文字需要一双慧眼,我认为慧眼就是对生活的感悟力。感悟力弱的人面对生活如同荒漠,感悟力强的人在荒漠中也会发现人生。
  2.2 阅读领悟。对中学生来说,更多的是从书本、从大量的阅读中获得人生的感悟、生命的感悟,为写作积累思想,积累语言素材。鲁迅说得好:“文章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多练,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这清楚地阐明了读与写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如读毕淑敏的《提醒幸福》,许多同学便情不自禁地提笔写了作文《幸福》。有的认为和家人在一起是幸福,得好成绩是幸福;有的认为拥有朋友真情是幸福,甚至于沐浴春风感受阳光也是幸福。最后悟到幸福是无处不在的,关键在于是否用心去体会。这样,从阅读得感悟,由感悟到创造,整个学习过程水到渠成。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正是这个意思。
  2.3 能动互感。通过观察、阅读,让学生自谈感悟,把自己领悟到的东西与同学交流,从而唤起同伴的体验、认可或争辩,在碰撞中激活写作的灵感,使感悟的内容得以升华。这一过程中,由于各人的胸襟、见识、素养不同,观察阅读的角度、范围不同,对同一事物的感受强度是有差异的,其感受的自主性、思维的发散性会表现得特别明显。如学习《愚公移山》一文,同学们在学习之后纷纷表示:愚公移山的精神是可嘉的,但方法是不可取的。有的同学说:“愚公移山,还不如搬家。”有的同学说:“愚公把山搬走了,那山上的动物、植物怎么办呢?这岂不是破坏生态平衡?”有的同学说:“山上凿下来的那么多的石块成了垃圾,把渤海填埋,是否会影响对海洋的保护和防洪防涝?”又有的同学说:“愚公移山的故事不仅告诉我们人定胜天的道理,它还告诉我们团结就是力量。”同学们思维纷呈,各抒己见。课后我留题《我读〈愚公移山〉》,学生写出的作文角度五花八门。从课中的互感到课后练笔的互阅互赏,都提升了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开拓了思维空间,促其感悟上了一个台阶。   3 感动论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人的任何活动都有一种乞求达到成功的愿望。如何让学生对写作感动,对自己的文章感动,下面介绍两种,与同仁探讨。
  3.1 科学地使用表扬。不知为什么,人都喜欢表扬而厌恶批评,也许这是与生俱来的人的本性吧。将表扬科学地用在作文教学上,使学生对自己写作的文章有所感动,产生一种成就感,这不仅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人格尊重,是一种最能体现人本思想的无可替代的最佳举措。仔细想一想,人,从小到大,好的行为、好的道德思想,甚至每一种赖以生存、发展的人生能力的形成,哪一条不是伴随着表扬而产生发展的呢?学生在学习作文时期,在为获得写作能力打基础的时期,你不去科学地使用表扬,难道还要待到他们成为鲁迅式的文学巨匠之后(抑或沉沦为终生与写作无缘的庸人之时),再去表扬吗?有的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要求比较苛刻,常常自觉不自觉地以小作家的标准去要求学生。有的学生作文从来没有一次得过80分以上,难免心灰意冷。我打分喜欢“高高在上”,基本分为85分,比较好的就得90分,高的就可达95分甚至满分。同时,对学生不再“一视同仁”。倘若每次作文,受表扬的总是同样的几位学生,就会使其他学生自惭形秽,丧失信心,使这几位“稳坐钓鱼台”的学生骄傲自矜,缺乏积极的竞争意识。我的要求是,要让“每位”学生品尝成功的美酒,又要让他们不满足自我,不断跨越新的高度。所以,对基础差一些的,降低标准,鼓励,鼓励,再鼓励。我的意见是:把作文批改中的“挑刺”变成“插花”。我一向不赞成作文“全批全改”,尤其对初学写作和对作文一时还找不到“北”的学生,更是特别不宜。全篇见红,“鲜血淋漓”,惨不忍睹。学生既不领情,更不买账。为什么?把劲儿用反了。如果换一种思路,就会别开洞天,你想,再差的作文,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吧。某句话写得顺畅,总会有吧。那就是“花”,把它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捧出来,表扬,夸!带着一种爱、尊与惊喜,一鼓劲地去夸,夸……就这样由此一点,扩而大之,扩而大之……你所用心捧出来的这朵小花,就十有八九会成为一朵大花,真花。这种效应是神奇的,不信,尽可一试。
  3.2 让学生有成就感。大家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对于作文教学,我们更应该相信成就。成就,是每个人的终生追求。有了成就,无论其大小,就等于有了人生的辉煌。因此,成就愈大,奋斗愈甚,而奋斗愈甚,成就也就愈大。这是作文教学的一条基本法则,然而,它却在现实中被到处弥漫着的浮躁与急功近利掩埋着,很少有人去研究,去运用。作文教学长期陷入自我与沉寂,也就理所当然了。创造一切机会,让学生去充分展示自己的写作才华,从而不断使其以小成就来成就大成就,这就是所谓的写作教学“成就论”,也就是让学生为自己的作文感动。问题是怎样为学生“创造”展示写作才华的“机会”。是每周法定的作文课吗?不仅是!是教师指导下卓有成效地在班内开展的那些活动吗?也不仅是!我们所说的“创造”机会,还包含这样一个要素:就是社会性。这里的“社会”,是指教学班以外的“社会”,如年级间、学校间、县内外、市内外等,鼓励学生自己向报刊投稿,告诉他们“发表”不是目的,投稿本身就是一种提高,并给他们讲述一些名作家“屡败屡战”的轶事,从而使学生端正心态,又热情不退。当然,我自己也热情高涨,不时给报刊寄一些学生作文。
  可见,作文并非“捉魂”,它是智慧的花朵、心灵的表白、创新的舞台,只要正确引导,必将成为学生生活的必需。
其他文献
【摘要】灵活恰当地运用各种比较方法可以使教学内容直观化、形象化,使学生容易理解;可以使教学内容间的特点更加突出,便于记忆;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知识间的联系,对所学内容融会贯通。  【关键词】对比;借比;类比;联比;专比;群比  初中地理知识涉及面广,对初学者来讲,大量的地理概念、规律、特征等常常不易分辨和掌握。笔者在实践中体会到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复习巩固旧知识,形成统一的知识体系。下面举
期刊
【摘要】作文教学中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指导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同时也方便了作文的批改,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多媒体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有很大的优越性。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更能激活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因此,我们要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运用多媒体不断探索,不断更新,让它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多媒体;激发;观察;想象;提高
期刊
1 汉语拼音趣味入门  借助教材特点,诱发学生兴趣。  拼音教学一般来说较简单、枯燥,特别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小朋友来说,要他们记住汉语拼音的声母、韵母的读法、写法和声调、音节及整体认读音节,确实比较困难。苏教版国标本小语教材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特点,从诱发儿童兴趣出发,每一课拼音均配有生动形象的“情境图”,如“孙悟空大战哪吒”,“小刺猬学认字母”,“小猴子搭救同伴”等画面都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儿童一看便
期刊
学生具有独立阅读能力,要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知识积累,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和感悟能力,学生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和技巧,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唯有这样学生才能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1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阅读的内动力。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才会去全身心的投入到阅读阅读活动当中,学生的思维活动也才会活跃起来。故,我们教师必须想方设法,精
期刊
初上讲台的初中语文老师可能都抱怨过,学生的作文千篇一律,记事如记流水帐,写人如写同一人。更代写职称论文有甚者,篇幅不够,内容干瘪,每次草草几句就应付了事。就其原因我认为是初中学生的经历太少,他们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三点一线”的学习生活方式,使得他们没有太多的生活体验与感悟。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是对此事的真实写照。因此,在初一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作文素材的积累尤其重要。下面我针对在初一
期刊
中华民族是一个积极向上的民族,勤奋自强的精神表现得尤为突出。不论是善于治国的政治家,还是胸怀韬略的军事家;不论是思维敏捷的思想家,还是智慧超群的科学家,他们之所以在事业上取得成功,都是与他们从小的远大抱负和勤奋好学是分不开的。稍许浏览一下历史,一个个勤奋学习的动人故事就会争相跃入你的眼帘。车胤、孙康囊荧映雪方能入朝为官;苏秦孙敬悬梁刺股终以名垂青史;鲁迅方桌刻“早”、勤学苦读成一代文豪;茅以升少年
期刊
众所周知,记叙文写作是书面表达的关键,在初中英语书面表达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最基本、最常见、最重要的书面表达形式。因此,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要重点抓好记叙文写作教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 帮助学生了解记叙文的体裁格式  我们在写作教学活动中,要向学生强调或是介绍英语记叙文写作与母语记叙文写作有相同的地方,它是以写人、叙事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也是英语作文中最普遍、最基本的文体。一般说
期刊
1 问题的提问  一提起写作文,老师头疼,学生更头疼。要写一篇作文,学生坐在那里想半天,不知如何下笔。好不容易开了头,后边不知又该写些什么。许多小学生虽然把要写的事物表述明白了,但往往是罗列出“骨架”,却缺少“肉”,致使文章内容空洞,不仅达不到基本的字数要求,而且不生动不具体,给人印象不深,读起来如同嚼蜡。更有甚者信奉“天下文章一大抄”,抄完了事。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要把作文内容写具体,要达到一定
期刊
俗话说:“熟能生巧”。熟就是对课文读得“滚瓜烂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虽然,不能把万卷书的内容都全部背得出来,但对这“万卷书”是篇章结构,各色修辞能有很好的了解,比较…  如果学生能读破“万卷书”,并对一些精彩的片段,熟读与背诵,就能积累知识,锻炼记忆,积累词汇,加深对课文(文章)的理解,丰富语言,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可见,对语文课文的背诵非常重要。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长知识,打基础
期刊
【摘要】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教学语言的风格美既是教师艺术性.创造性劳动的表现,又是教师艺术性.创造性的结晶,政治教学更应该注重教学语言的风格美。  【关键词】政治课;教学语言;风格美  马克思有一句话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思想属于人类意识的范畴,是抽象的,不是现实。但是思想如果穿上语言的外衣,也就是说,借助于语言这个物质外壳,它就可以转化为现实,可以传播出去进而影响别人。一篇表达某种认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