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问题:“现在的学生,读课文语不成句,背课文缺言少语,写作文胡言乱语,语文综合素质基础较为欠缺。”究其根源,主要是因为学生不爱读课外书,学生的阅读量少,语言的积累量严重不足,对语言文本的理解感悟有欠缺。那么学生为什么不爱读课外书,阅读量减少呢?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有哪些,解题策略是什么呢?
一、阅读时间少
多年来,在考试指挥棒的指引下,在考试功利的阴影下,好多教师担心课外阅读会抢占课内教学时间,影响教学成绩,从而校内课外阅读化为乌有。部分语文教师将一些高中新课标必读的课外书籍规定在寒暑假进行阅读,而家长又认为那是“不务正业”,一票否决。长此以往,学生真正捞到手的宽松阅读时间几乎是零。渐渐地,学生也就形成了一种错误认识:完成作业就完成了学业,除课本外都是“闲书”。久而久之,要想让学生将心灵放飞在语言的天空里去体验美丑善恶实在太难了。难道我们真的每天就拿不出一定的时间阅读吗?我认为当然不是,只不过是完全为了高考服务的一种托词或习惯而已。教师、家长天天保证定时给学生一段开放、自由、宽松的阅读时间,应该还是能做到的。存在的困难充其量也只是个“坚持”的问题。
二、阅读资源少
“家无藏书”,这是社会大环境造就的普遍现象。实际上,在课外读物泛滥的今天,确切说好多家长也真不知该给孩子“藏”什么书。为此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更艰巨了。如果学校能够定期配购课外读物,定期开放阅览室,学生能随时查阅解读各种图书,有这样的便利条件那当然更好。但目前阶段要达到这一条件并不容易。在现有的情况下,教师尽自己所能,组织学生将自己喜爱的书籍带到学校,组建班级图书角,班级阅览室,师生还可以力所能及地查找一些阅读材料充实班级的资源库。其实,这也是为了学生积累语言知识素材的需要,也是为高考取得好成绩打基础,只不过是见效不那么明显罢了。
三、阅读成效低
阅读不同于科学研究,更多的是一种审美的欣赏,情感的体验。因此,如何显示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让学生感觉到读而有获,他们才能有兴趣读,主动读。为此,为他们构建阅读效果,展示的平台就很重要。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开展个人读书笔记展览会,个人阅读点评集交流,小组阅读成果展示会,小组合作分门别类编写作品选等等,还可将这些资料充实到班级书库中。另外,阅读后还要去指导写作,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使阅读成为作文指导的重要部分。
四、教师作用的缺失
教师是语文教学的实施者,在课外阅读活动中也应起着关键的作用。但由于目前的课外阅读仍处于一种自发式的状态,教师指导不够,因而出现了教师作用缺失的情况。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作为:
1、推荐书目,培养有选择的阅读习惯.高中语文课本为学生提供了古今中外许多文化、科学、知识内涵丰富的好文章,这些自然是学生阅读的首选,不仅要读,还要精读。但仅读课本是不够的,因为教材文本篇数有限,数量上远远不能满足高中生的阅读需求;其次,教材文本的实效性较差,作为教材,它有相对的稳定性,好的时文不能及时入选,而具有时代特征的好文章正是學生及时了解时代和社会的媒介,应该及时补充阅读;再者,教材文本是被动阅读材料,还应该有属于学生这一阅读主体主动选择的阅读文本的补充。因而要鼓励课外的自主阅读,个性阅读和多元化阅读。古今中外、文哲史经、军政外交、诗词曲赋、报章杂志、单本套书等都应涉及,给学生充分选择的余地,能广泛地涉猎。对阅读个体而言,在指导选择读物时,应本着广与精相结合的原则。所谓广,即读书要杂,面要铺得大,拓展知识面,较全面了解时代和社会,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所谓精,即在“广”的基础上还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家作品、文学体裁或专题进行精读,这有利于初学写作者对某些作家的文章思想认识、谋篇布局、写作技巧、语言运用进行学习、模仿。这样坚持下去,能逐渐地感知某种写作风格和写作模式,下笔时有章法可循。久而久之,熟能生巧,就能突破,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或者对某种文学体裁的写作具有感性认识,或者掌握某类题材教丰富的资料和深刻的认识,这些都是写作的前期准备。
2、强调阅读积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丰富着自己的思想和认识,不断地深化着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这时候,他们的写作素材的积累和储备也逐渐充实,但在这过程中,如果不做文字记载工作,可能很多素材会如同过眼烟云。所以及时让学生建立一个“信息资源库”是至关重要的。这个“信息资源库”可以通过日记、周记、随笔、读书笔记、做卡片等形式构建。学生平时直接的生活感受、思考和经历,可以用日记、周记、随笔等形式写下来,这些记载自己成长历程和心路历程的资料将是最有个性,最具真情实感的、与众不同的作文材料。读书笔记是阅读“信息资源库”。读书笔记应包括以下内容:(1)阅读文本中自己感兴趣、引人入胜的细节、人物和故事(学生的习作中如果细节、人物和事实的力量得到了加强,凌空蹈虚的东西少了,就不会显得空洞和滥情);(2)富有哲理的语句、语段或精辟的论证(这些能启迪读者的思考,合理借鉴会使文章显得厚重、深刻);(3)名人名言;(4)精彩的语言片段(广撷博采,通过消化吸收,为我所用,能提高语言的表现力);(5)阅读的精要心得(这些是读者思维的成果)。学生阅读积累的成果可以通过各种推广形式来促进资源共享。一方面学生阅读有收获、有心得,我们要创造机会,让他们充分体验自己的成功,激励阅读的兴趣。另一方面,个人积累的资料和心得通过交流,可以互相学习、借鉴,撞激思想的火花,达到促进学习的效果。
当然,教师的角色再重要,也不能替代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切忌走向不作为的反面,即管得太多太死,比如将自己的感知强加于学生,限制学生选择的自由等。教师在介绍书籍、分享经验、交流感受时应做到有的放矢,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给予学生自由的阅读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作品的闪光点,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形成自身对作品最真实的感受,在学生与书籍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以上有关问题若能得到解决,学生将会爱上阅读,阅读将会变成一件美好的事呵!文字的魅力是如此地无穷无尽,它就像阿拉伯的神灯一样,永远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它不只会消解人莫名的烦忧,不只会让你在一个人独处时也会快乐得笑出声来,更重要的是,阅读赋予了我们一双慧眼,让我们看到了生活梦幻罗曼蒂克的另一面,从而不再疲惫和厌倦。有人说,生命是一束纯净的火焰,我们依靠自己内心看不见的太阳而生存。文字,就是阅读者心中永远不落的太阳。让我们爱上阅读吧!
一、阅读时间少
多年来,在考试指挥棒的指引下,在考试功利的阴影下,好多教师担心课外阅读会抢占课内教学时间,影响教学成绩,从而校内课外阅读化为乌有。部分语文教师将一些高中新课标必读的课外书籍规定在寒暑假进行阅读,而家长又认为那是“不务正业”,一票否决。长此以往,学生真正捞到手的宽松阅读时间几乎是零。渐渐地,学生也就形成了一种错误认识:完成作业就完成了学业,除课本外都是“闲书”。久而久之,要想让学生将心灵放飞在语言的天空里去体验美丑善恶实在太难了。难道我们真的每天就拿不出一定的时间阅读吗?我认为当然不是,只不过是完全为了高考服务的一种托词或习惯而已。教师、家长天天保证定时给学生一段开放、自由、宽松的阅读时间,应该还是能做到的。存在的困难充其量也只是个“坚持”的问题。
二、阅读资源少
“家无藏书”,这是社会大环境造就的普遍现象。实际上,在课外读物泛滥的今天,确切说好多家长也真不知该给孩子“藏”什么书。为此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更艰巨了。如果学校能够定期配购课外读物,定期开放阅览室,学生能随时查阅解读各种图书,有这样的便利条件那当然更好。但目前阶段要达到这一条件并不容易。在现有的情况下,教师尽自己所能,组织学生将自己喜爱的书籍带到学校,组建班级图书角,班级阅览室,师生还可以力所能及地查找一些阅读材料充实班级的资源库。其实,这也是为了学生积累语言知识素材的需要,也是为高考取得好成绩打基础,只不过是见效不那么明显罢了。
三、阅读成效低
阅读不同于科学研究,更多的是一种审美的欣赏,情感的体验。因此,如何显示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让学生感觉到读而有获,他们才能有兴趣读,主动读。为此,为他们构建阅读效果,展示的平台就很重要。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开展个人读书笔记展览会,个人阅读点评集交流,小组阅读成果展示会,小组合作分门别类编写作品选等等,还可将这些资料充实到班级书库中。另外,阅读后还要去指导写作,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使阅读成为作文指导的重要部分。
四、教师作用的缺失
教师是语文教学的实施者,在课外阅读活动中也应起着关键的作用。但由于目前的课外阅读仍处于一种自发式的状态,教师指导不够,因而出现了教师作用缺失的情况。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作为:
1、推荐书目,培养有选择的阅读习惯.高中语文课本为学生提供了古今中外许多文化、科学、知识内涵丰富的好文章,这些自然是学生阅读的首选,不仅要读,还要精读。但仅读课本是不够的,因为教材文本篇数有限,数量上远远不能满足高中生的阅读需求;其次,教材文本的实效性较差,作为教材,它有相对的稳定性,好的时文不能及时入选,而具有时代特征的好文章正是學生及时了解时代和社会的媒介,应该及时补充阅读;再者,教材文本是被动阅读材料,还应该有属于学生这一阅读主体主动选择的阅读文本的补充。因而要鼓励课外的自主阅读,个性阅读和多元化阅读。古今中外、文哲史经、军政外交、诗词曲赋、报章杂志、单本套书等都应涉及,给学生充分选择的余地,能广泛地涉猎。对阅读个体而言,在指导选择读物时,应本着广与精相结合的原则。所谓广,即读书要杂,面要铺得大,拓展知识面,较全面了解时代和社会,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所谓精,即在“广”的基础上还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家作品、文学体裁或专题进行精读,这有利于初学写作者对某些作家的文章思想认识、谋篇布局、写作技巧、语言运用进行学习、模仿。这样坚持下去,能逐渐地感知某种写作风格和写作模式,下笔时有章法可循。久而久之,熟能生巧,就能突破,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或者对某种文学体裁的写作具有感性认识,或者掌握某类题材教丰富的资料和深刻的认识,这些都是写作的前期准备。
2、强调阅读积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丰富着自己的思想和认识,不断地深化着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这时候,他们的写作素材的积累和储备也逐渐充实,但在这过程中,如果不做文字记载工作,可能很多素材会如同过眼烟云。所以及时让学生建立一个“信息资源库”是至关重要的。这个“信息资源库”可以通过日记、周记、随笔、读书笔记、做卡片等形式构建。学生平时直接的生活感受、思考和经历,可以用日记、周记、随笔等形式写下来,这些记载自己成长历程和心路历程的资料将是最有个性,最具真情实感的、与众不同的作文材料。读书笔记是阅读“信息资源库”。读书笔记应包括以下内容:(1)阅读文本中自己感兴趣、引人入胜的细节、人物和故事(学生的习作中如果细节、人物和事实的力量得到了加强,凌空蹈虚的东西少了,就不会显得空洞和滥情);(2)富有哲理的语句、语段或精辟的论证(这些能启迪读者的思考,合理借鉴会使文章显得厚重、深刻);(3)名人名言;(4)精彩的语言片段(广撷博采,通过消化吸收,为我所用,能提高语言的表现力);(5)阅读的精要心得(这些是读者思维的成果)。学生阅读积累的成果可以通过各种推广形式来促进资源共享。一方面学生阅读有收获、有心得,我们要创造机会,让他们充分体验自己的成功,激励阅读的兴趣。另一方面,个人积累的资料和心得通过交流,可以互相学习、借鉴,撞激思想的火花,达到促进学习的效果。
当然,教师的角色再重要,也不能替代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切忌走向不作为的反面,即管得太多太死,比如将自己的感知强加于学生,限制学生选择的自由等。教师在介绍书籍、分享经验、交流感受时应做到有的放矢,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给予学生自由的阅读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作品的闪光点,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形成自身对作品最真实的感受,在学生与书籍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以上有关问题若能得到解决,学生将会爱上阅读,阅读将会变成一件美好的事呵!文字的魅力是如此地无穷无尽,它就像阿拉伯的神灯一样,永远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它不只会消解人莫名的烦忧,不只会让你在一个人独处时也会快乐得笑出声来,更重要的是,阅读赋予了我们一双慧眼,让我们看到了生活梦幻罗曼蒂克的另一面,从而不再疲惫和厌倦。有人说,生命是一束纯净的火焰,我们依靠自己内心看不见的太阳而生存。文字,就是阅读者心中永远不落的太阳。让我们爱上阅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