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音乐在四川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传承策略研究

来源 :当代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_yank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地方传统音乐在高校的传承是当下全国高等艺术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将川剧音乐纳入四川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展开传承实践,是落实国家相关政策、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区域优质未来音乐教师的重要举措,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对川剧音乐在四川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传承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川剧音乐在四川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传承的策略。
  [关键词] 川剧;川剧音乐;音乐学(教师教育);传承
  [中图分类号]J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HTSS]1007-2233(2021)02-0033-03
  [基金项目\] 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绵阳师范学院教改课题项目(18SB0254;Mnu-JY18085)。
  [作者简介\] 王宬葓(1986— ),男,绵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教师。(绵阳 621000)
  一、川剧音乐在四川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传承的必要性分析
  (一)传承川剧音乐的需要
  川剧是中国戏曲艺术中的璀璨明珠,是巴蜀文明的典型代表。它“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囊括吸收了全国戏曲各大声腔体系的营养,并与四川的地方语言、声韵、音乐融汇结合,衍变形成了集高腔、昆腔、胡琴、弹戏、灯戏五种声腔艺术为一体的形式多样、曲牌丰富、剧目繁多、结构严谨、风格迥异的大型地方戏曲艺术”\[1\]。2006年5月20日,川剧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川剧音乐个性鲜明,别具一格,是川剧艺术地域风格的集中体现。然而,现阶段对于川剧音乐的研究多侧重于史料汇编、理论梳理、改革对策、唱腔设计经验分享等方面的探讨,对川剧音乐的传承多限于川剧表演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川剧院团演员的演出排练。其研究、传承多基于剧种生态链条之上,存在着受众规模小、途径模式单一、传播渠道有限等问题。将川剧音乐纳入四川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展开传承实践,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能够改善这些问题。
  (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需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世界各国本土音乐文化意识逐步觉醒,围绕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所展开的研究与实践,正以各种渠道和途径走向全球,被世界知晓接纳。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已经成为全球音乐教育关注的热点和发展的总趋势\[2\]。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作用,是使学生认知世界上存在着互不相同却同样卓越的音乐文化。当前,四川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在学校音乐教育与川剧音乐传承方面还存在着割裂脱节现象,其原因在于高师音乐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多沿袭专业音乐院校表演与理论专业的课程设置,其主要部分均采至欧洲音乐院校教学体系”\[3\],地方传统音乐在所有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微乎其微。这无疑不利于学生接受立足本土、面向世界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作为构成世界多元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川剧音乐,应作为课程资源引入四川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进行传承实践,以帮助学生形成对待自身文化及其他文化的得当方式,提高学生参与多元文化的能力,使他们形成多元文化教育观。
  (三)深化音乐学(教师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决议内容之一,是地方高师音乐学专业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目标。四川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如何因地制宜、特色鲜明地进行专业发展,以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出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并肩负起地域文化、传统音乐传承使命的音乐教育人才,是当下面临的重大问题。既定的发展目标与面临的重大问题,要求我们必须在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深化改革。而将川剧音乐作为课程资源引入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展开传承实践,是解决这一难题的举措之一。以川剧音乐融入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展开教学改革为契机,可以对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培养目标进行重新梳理,可以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对教学模式、教学管理、教学评价进行重新审视,达到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个性能力发展、办学特色彰显的目的。
  (四)未来教师核心素养养成的需要
  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是未来音乐教师的“工作母机”,其目标主要是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师资力量,肩负起文化继承和传播的责任。2011年,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并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应将我国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标准》的颁布不仅对担负音乐课程教学任务的老师在知识结构、教学技能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与需求相对接,培养出具备优秀素质特别是在传统音乐、民族音乐方面有一定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的人才,是当下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所要思考探索的主要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则在于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设置,增加传统音乐、民族音乐在知识、技能、实践课程体系中的占比分量。作为四川普通高校,将川剧音乐纳入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展开传承实践,可以提升未来音乐教师在川剧音乐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加深对川剧音乐、川剧音乐传承的认识,为其从事中小学音乐教学工作奠定基础。
  二、川剧音乐在四川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传承的可行性分析
  (一)国家政策的引领与支持
  川剧音乐在高校的传承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引领与支持。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国务院、教育部、文化部以及四川省宣传部、文化厅、教育厅等单位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支持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教育部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高等教育”条目指出,要“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2014年颁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各地各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7年颁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四川省宣传部、文化厅、教育厅等单位2018年颁布的《四川省戏曲进校园实施方案》指出,要“推动以川剧为代表的戏曲传承发展”“形成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辅导相促进的戏曲传承发展新局面”。相关政策的出台不仅为川剧音乐在高校的傳承发展指明了方向,还为川剧音乐与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结合、传承、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二)川剧音乐资源丰富
  川剧音乐资源极为丰富,不但有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腔共和”的声腔体系,还有独立于唱腔之外的笛谱、唢呐音乐,以及将上述音乐形态熔于一炉使之川味浓郁、被称为“声腔粘合剂”的锣鼓音乐\[4\]。就川剧高腔而言,在“五袍四柱”“江湖十八本”等盈千累万的剧目中,囊括的曲牌类别就已不知凡几,多如牛毛,\[一枝花\]\[二郎神\]\[三学士\]\[四朝元\]\[五供养\]\[六旎令\]\[七(集)贤宾\]\[八声甘州\]\[九转回廊\]\[十串金\]等曲牌类型所呈现出的姿态各异、韵味悠然的音乐形态,使人回味无穷。包罗万象的高腔旋律、悲苦欢甜的弹戏音调、高雅闲淡的水磨昆腔、潇洒激越的弦索胡琴、风趣横生的筒筒灯调同明亮悠远的笛曲、高遏行云的唢呐、声色交融的锣鼓构成了丰富的川剧音乐资源。结合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特点,对这些音乐资源加以整理、分析、研究、利用,可以开发传统音乐课程、编写相关教材,可以选取素材、汲取营养创作川剧风味的音乐作品,并展开教学实践与演出实践,达到传承川剧音乐基因、促成其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交流、丰富和发展川剧文化的目的。这些资源是研究、传承川剧音乐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藏。
  (三)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有利的学习条件
  众所周知,高校是“知识汇聚的殿堂,人才培养的摇篮,文明传播的土壤\[5\]”,是民族文化传承、人类文化遗产传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的重要基地,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时代重任。在四川普通高校中传承川剧音乐较于其他政府机构、社会研究团体更具突出优势,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高校的科研机构与教学单位为川剧音乐的传承提供了平台支持。科研机构展开相关课题研究为川剧音乐传承提供理论支撑,教学单位为川剧音乐传承提供实践场域。两大平台的结合互助,必然推动川剧音乐的传承发展。
  其二,四川普通高校音乐院系的雄厚师资为川剧音乐传承提供智力保障。四川高校音乐院校的教师多毕业于专业艺术院校,具有学历高、专业好、教学科研能力强的特点。老师们的学科专业与研究方向多元互补,易于组建团队,可以从理论研究、创作研究、教学研究、舞台实践研究等方面来推动川剧音乐传承教学。
  其三,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具备传承川剧音乐的良好条件。这些未来教师在入学之前就已经具备一定的音乐理论和唱奏实践基础,入学后通过系统学习,技艺和理论水平又得到大幅度提高。在此基础上展开川剧音乐的传承实践,他们能从本质上感知川剧音乐所显现出来的节奏节拍、调式调性、旋律特征、句法结构等音乐要素,在川剧音乐理论认知、川剧音乐唱奏实践方面相较于普通大学生具有更多的优势。
  三、川剧音乐在四川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传承策略
  (一)加强理论建设,增设《川剧音乐欣赏》课程
  当前高师音乐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涉及川剧音乐内容的课程仅有《中国民间音乐概述》,该课程所采用的教材系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与课程同名的“21世纪全国高师音乐系列教材”。教材中与川剧音乐有关的内容出现在第四章戏曲音乐中,该章选取川剧昆腔《思凡》片段、高腔《打神》片段、弹戏《拷红》片段作为教学实例来介绍川剧音乐知识。不论是基于川剧文化介绍、川剧音乐概述还是基于川剧音乐在高校的传承、发展以及未来音乐教师核心素养的形成,这些教学内容对于四川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内容都太少。因此,有必要对其内容进行拓展。结合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各地各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文件精神,[JP3]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可以增设《川剧音乐欣赏》课程,将川剧形成与发展、川剧声腔知识、曲牌唱段、帮腔、锣鼓、笛子、唢呐等音乐作为教学内容详细讲授,为川剧音乐在高校的传承发展、未来教师培养奠定基础。
  (二)强调参与实践,开设《川剧音乐演唱与演奏》课程
  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理论依赖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实践是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2017年,中宣部、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四部门联合印发了《中共中央宣传部等印发<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紧随其后,四川省宣传部、文化厅、教育厅等单位在2018年也印发了《四川省戏曲进校园实施方案》。戏曲进校园方案的实施,缩短了四川当代大学生与川剧艺术的距离。川剧演出、川剧文化讲座也培育了一大批川剧观众和川剧文化传承者。但是,对于肩负着文化传承重任的未来音乐教师来说,传承川剧音乐不能仅停留在理论感知、剧目欣赏了解的层面,应该将川剧音乐理论学习、欣赏感知与川剧音乐唱奏实践相结合。因此,有必要在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引入川剧音乐实践教学内容,開设《川剧音乐演唱与演奏》课程,将川剧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戏五种声腔类型的代表性唱段,川剧帮腔、川剧打击乐合奏、川剧乐器伴奏、川剧剧目表演等内容纳入教学范围,形成与《川剧音乐欣赏》艺脉相续、承递呼应的实践体系,打开川剧音乐传承的新局面。
  (三)推进课程融合,将川剧音乐渗透于高师音乐学专业课程中
  《川剧音乐欣赏》和《川剧音乐演唱与演奏》课程的开设,会增进学生对川剧艺术川剧音乐的了解和体验,为川剧音乐在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传承建构起了理论与实践互为支撑的课程框架,形成川剧音乐在高校传承的新局面。针对传承对象为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这一特点,还可以就川剧音乐与学科专业结合,做进一步的探索,将川剧音乐渗透至“乐理”“视唱练耳”“钢琴”“声乐”“合唱”“器乐”“舞台实践”等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之中,形成多维度立体的传承模式。譬如,将川剧帮腔旋律融入“乐理”课程之中作调式分析实例,将川剧打击乐节奏融入“视唱练耳”课程之中作节奏听辩实例,将川剧演唱方法、发声练习融入“声乐”课程中去演绎四川地域风格的声乐作品,将川剧曲牌音乐改编为钢琴曲融入“钢琴”课程展开教学,等等。
  此外,还可以结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文件精神,对川剧音乐“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交流互鉴、开放包容的态度与独奏、重奏、合奏、合唱等音乐体裁对接,运用川剧音调素材凝练动机,建构音乐主题创作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传承具有浓郁川剧风味的声乐、钢琴、民族器乐、合唱等音乐作品,探索民族文化川剧音乐与“世界文化对话交流”的新途径。
  总之,将川剧音乐纳入四川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展开传承实践,是传承川剧音乐、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深化音乐学(教师教育)教学改革、培养优质音乐教师的需要。国家政策的引领与支持、丰富的川剧音乐资源、音乐学教师教育有利的学习条件为传承实践奠定了基础。围绕着理论建设、参与实践和课程渗透三方面在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展开传承教学,必将会增强未来音乐教师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打开川剧音乐传承的新局面。
  注释:
  [1\]王宬葓川剧高腔音乐中的对比复调探究\[J\]四川戏剧,2015(05):53
  [2\]郭学智本土音乐作为高校课程资源的学理研究\[J\]音乐创作,2013(06):180
  [3\]张天彤论高师民族音乐教育——兼论文化与教育的相关性\[J\]中国音乐,2004(04):162
  [4\]同\[1\]
  [5\]严春燕,庄勤早高校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解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5):222
  (责任编辑:庄 唯)
其他文献
[摘要]  本文对丹麦皇家音乐学院伊娃·赫斯·泰森声乐大师班做概要式的回顾与述评,从严谨细致的教学过程、因材施教的教学手段、唱出自己的声音(Singwithyourownvoice)教学理念三个维度探讨了泰森教授的声乐教学艺术,最后提出了几点启示,以期对中国声乐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丹麦皇家音乐学院;伊娃·赫斯·泰森;声乐大师班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
期刊
是前线也是防線
期刊
[摘要]  音乐活动是幼儿艺术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钢琴弹奏则是音乐活动中实用性强、使用率高的一项基本技能,也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备的职业技能。本文通过对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钢琴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探索如何使学生高效地学习钢琴弹奏技能,提升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钢琴弹奏水平。  [关键词]高职高专;学前教育;钢琴弹奏;练琴效率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
期刊
曲譜
期刊
[摘 要\] 古琴之音以“中和”为本,“轻”“重”仅为“中和”之变化,此“变”离“中和”之声意不远。取音之轻重技巧,既在指到音绽、扎实有劲,也在于轻巧不绝,动如风发。情之于“轻”,是终会意人琴合一境界;气之于“重”,在于训练养气,畅游于天地之间,无入而不自得,合乎人之自然天性。由此,最终才可“轻”“重”之损益拿得体,万物与我妙趣可自生。  [关键词] 徐上瀛;《溪山琴况》;轻;重;和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  游戏是儿童主要的、不可或缺的活動形式,是实现儿童与环境、社会相融、相处的特殊活动,也是儿童真正展示自己形式。陇右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传统文化丰富,童谣更丰富,与游戏相结合,滋润孩童的壮大与成长。将这些优秀的童谣及游戏,结合孩子相应的年龄认知特点,渗入本土课程体系中,特别是音乐课与课外综合实践课程中,成为孩子们自我认识、健康成长、建立正确社会情感、乐意接受的内在动力,是对传统文化的发
期刊
[摘要]  徐元勇教授是一位资深、谦和的文化学者,又是一位知名的教授,在音乐理论研究和音乐表演两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长期从事中国音乐史学、中日音乐比较、音乐教育、流行音乐理论等方面的研究,为我国音乐理论研究和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关键词]徐元勇;学术成果;斜开唱法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5-0001-05  徐元
期刊
[摘 要\] 《康定情歌》又名《跑马溜溜的山上》,是四川康定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歌,20世纪40年代经吴文季整理、江定仙编配伴奏、喻宜萱演唱后,歌曲在全国流传,声名远扬海外,得到全国甚至全世界人民的喜爱。本文主要针对歌曲钢琴伴奏部分进行细致分析,通过对歌曲伴奏部分和声、织体、前奏、间奏、尾声、音区、速度等方面的研究,窥探我国早期民歌改编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编配艺术理念。  [关键词] 江定仙;《康
期刊
[摘 要\]林华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教育家、音乐理论家,为中国复调音乐的发展与创新创作做出巨大贡献。《桃花坞年画木刻图四幅》是林华教授创作的一首钢琴五重奏,作品有着浓厚的民族音乐韵味,其中也体现了林华教授细腻的创作风格和精湛的创作技巧。本人欲通过对这首作品的音乐本体进行分析,挖掘林华教授创作时所采用的复调民族化创作技法并进行总结和归纳,以期对未来复调音乐形态起到镜鉴作用。  [关键词] 林华;
期刊
[摘 要\] 管弦乐制作作为录音艺术或电子音乐作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近年来在各个高校已经陆续开设。与传统配器课不同,管弦乐制作不仅需要把谱例通过软件制作成音频,还需要学生有能力把一段单旋律扩展成为一首双管编制的管弦乐。但是受教学对象的基础和能力参差不齐所限,无法达到统一的授课和考核标准。因而,如何更多在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授课和考核方式,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长处,调动学习的积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