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际交往障碍是影响大学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对大学生健康成长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社会学角度出发,分析大学生这一社会群体在完成该时期社会化任务——自我同一性时,出现的自我观念与自我发展的误区对大学生正常人际交往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大学生 人际交往 自我同一性 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0-236-02
人际交往是在社会生活活动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意见沟通,信息情报交流与相互作用的过程。一般来说,人际交往是两个以上的人都有一种心理的需要,这种需要可以是知识和经验的分享,可以是情感,欲望以及感受的分享和交流,这种需要转化在现实中的信息交流就变成了人际交往。而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心理、认知偏差就会形成人际交往的障碍。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是维持其心理健康的需要。大学生的交往状况对于他们心理健康和成长发展都是极为重要的。近期,高等教育出版社社会学习资源分社针对28所高等院校的747名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59%的受调查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比其他的心理问题相对更普遍。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目前在校的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消极影响
(一)交往障碍有损于身心健康
与人交往,从中获得安全感与归属感,这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若这一需要得不到满足,将会导致孤独等多种消极的情绪体验,影响身心健康。大学生交往障碍的出现,导致情感上的孤寂、惆怅、空虚等,影响了大学生的正常心理,而且成为各种疾病的催化剂,削弱人的抗病能力,使正常的生理机能减退,有害身心健康。
(二)交往障碍不利于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象
“自我意象”就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包括自己的特点、能力、外貌以及各种各样的表现等。这是对自己的主观认识,如果自己认为的自我与实际的自我存在不一致,往往会带来人际交往以及个人的适应问题。可见,积极的自我意象对人际交往十分必要。而人对自己的认识总是以他人为镜,从他人对自己的反应、态度和评价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找到自己恰当的位置。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阻止了人与人之间的真实信息的交流,不利于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象。
(三)交往障碍影响了良好个性的塑造
一个人的个性除了受遗传因素影响外,重要的是受后天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学校教育的影响。大学生的个性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同时又有可塑性,大学校园同样是个性塑造的熔炉。在这里,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以个性作用于个性,以性格影响性格,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往达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他们生活在一个互助互爱、充满热情、友好和睦的人际关系气氛中,则有利于乐观、开朗、积极、主动等良好个性的形成。相反,如果生活在人际关系充满冲突的环境中,将会出现内向、压抑、孤僻、暴躁、疑心猜忌等不良个性特征,严重的导致个性变态。因此,大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也是塑造良好个性的需要。
(四)交往障碍影响了学生的学业成绩
大学生正处于情感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事物具有丰富的情感色彩,这种情感倾向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有重大影响。在教学中,良好的同学关系被证明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促进和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反之,由交往障碍所引起的紧张、焦虑、孤独等消极情感体验,使学生注意力分散,联想贫乏、思维水平不能正常发挥,往往导致学业成绩下降。不仅如此,有时因消极情绪,影响了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以至于影响了学习效果。
二、有关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研究的理论回顾
国内学者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研究已有不少,入手分析的角度各有不同,有关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各个方面几乎都有所涉及,主要包括: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消极影响、表现、原因、对策或解决办法。其中以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表现及其原因分析居多。
对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障碍的表现,国内的学者主要有以下的分析:陈明银先生把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出现的种种障碍的表现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不利的心理因素,具体包括:羞涩心理、自卑心理、嫉妒心理。(2)文化差异的冲突,具体包括:身体语言、观念以及习俗。(3)人际认知的偏差,主要包括:首因效应、刻板印象、晕轮效应。而丛茂国、孙华峰等人则把大学生常见的交往障碍分为:社交恐惧感、孤独感、自卑感、嫉妒感以及猜疑心。
对于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原因及影响因素的分析,学者们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蔡翥、姚立等人主要是从社会心理学、心理学的角度入手分析了形成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主要心理因素,包括:人格、态度、情绪情感以及认知模式。他们认为心理因素是导致人际交往障碍的主要原因。汪汉荣、龙健飞、李晓红等人把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因素分为:文化的、心理的和社会的三种因素。其中文化因素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与观念、如:“男女授受不亲”、“和气生财”、“防人之心不可无”等以及西方文化中的平等、权利、自由、个人主义等观念和价值观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心理因素有:首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印象和定势效应。社会因素则主要是指家庭、社会环境和学校等因素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张春秋、刘振滨等人则认为形成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原因是思想观念偏激、个性上的缺陷以及以往生活中的挫折。
三、社会学角度的原因分析
在对现阶段国内已有的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研究的回顾中,许多学者都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分析人际交往的障碍的表现和原因上,而且大部分的学者立足于人际交往不良的心理反应分析。有他们大都没有结合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青少年的实际心理特点来分析其人际交往现状。那么,大学阶段的青少年心理特点和人际交往障碍的产生有何关系呢?为什么在大学阶段青少年会有一些不良的心理反应或者说为什么在大学生阶段一些不良的心理反应会表现的尤为突出,进而形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障碍?这和大学生这一特定年龄的社会群体在这一阶段的自身发展任务有无关系呢?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E·H·埃里克森的理论,对青少年来说,他们在这一阶段的自身发展任务就是如何获得自我同一性的问题。
同一性是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基石之一。埃里克森在其《同一性:青少年及其危机》一书中承认,“同一性一词已经成为如同普遍性一样深奥的一个术语。”同一性涉及个体对往事的回忆,对未来的期望和抱负。具体来说,它是一种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应占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系列感觉。同一性是个体发展到青年时出现的。这时的自我已趋强大,逐渐形成了一种过去经验和现在经验的混合物。一个具有自我同一性的青少年至少有下述三方面的体验:(1)他感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独特的、有自己个性的个体,虽与别人一起活动,但他是可以与别人分离的;(2)自我本身是统一的,他的需求、动机、反应模式是可以整合一致的,而且从时间上看,自我有一种发展的连续感和相同感;(3)所设想的自我与所观察到的其他人对自我的看法是一致的,并深信自我追求的目标及为达到这个目标所采取的手段是被社会所承认的。
与同一性相反的是同一性危机,又称同一性混乱,是E·H·埃里克森在其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同一性是指个体的内部和外部互相整合的适应感。它要求个体根据期望的未来把所有原先的自居作用和自我表象加以整合或再构造。儿童在童年期里已通过自居作用形成了各种同一性,但到了青年期,早期形成的同一性已不能应付眼前必须做出的种种选择和决断了。这就使儿童对原来形成的同一性产生怀疑,从而在重新认识自我、认识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的过程中产生自我意识的混乱。这就是自我同一性危机。”同一性危机是一种严重的心理冲突,个体不能肯定自己的身份,也无法将已获得的对外界的认识与自我评价协调起来。这种现象将导致不能与别人建立较为满意的人际关系。
作为群体中的个体的人,需要在社会中生存下去,就需要学习人类生活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获得自身的生活目标和价值观,掌握并适应一定的社会规范,从而获得社会生活的资格。社会学把这一过程称为社会化。社会化贯穿了人的一生,而人的一生又有不同的发展阶段。社会化的内容与重点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各有不同。大学阶段是从青年期(12岁-22岁)向成年期转变的重要过程,从个体发展阶段看,大学生正处于青年的中后期,是一个人个性与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只有在个性与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上,个体才能顺利完成社会化的各种任务,而自我同一性的获得是青年人格发展的关键。但正如埃里克森所描述的,在青年期这个阶段,可能会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在探索同一性的过程中产生种种矛盾和冲突,从而引发各种问题的出现。
大学阶段社会化的主要任务就是探索自我同一性,寻求自我认同感。但因为大学生处在青春期,也是心理结构不稳定的时期,在探索自我同一性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关于自我观念与自我发展的误区,形成了认知障碍,导致许多不良的心理特点的产生,如自我意象消极,依赖性较强,自我保护意识过强等。这些不良的心理特点都会影响到大学生正常的人际交往,形成了人际交往障碍。
因此,各高校应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社会群体在完成社会化任务时所可能出现的不良心理特点,提前预防、及时疏导,并帮助有人际交往障碍的大学生走出有关自我观念与发展的误区,使其人际交往走上一种正常的,良性运行的发展趋势,进而使大学阶段的社会化的任务能顺利完成,为下个阶段的社会化做好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陈明银.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及其消除.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3(2).
[2]丛茂国.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及自我解决途径.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8).
[3]蔡翥.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社会心理学分析.锦州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4]姚立.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特点及其交往障碍浅析.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3).
[5]汪汉荣,等.浅谈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影响因素及其消除对策.经济师.2005(2).
[6]李晓红.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剖析及对策.丽水学院学报.2004(6).
[7]张春秋,等.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原因及对策.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1999(6).
[8]心理学百科全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关键词大学生 人际交往 自我同一性 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0-236-02
人际交往是在社会生活活动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意见沟通,信息情报交流与相互作用的过程。一般来说,人际交往是两个以上的人都有一种心理的需要,这种需要可以是知识和经验的分享,可以是情感,欲望以及感受的分享和交流,这种需要转化在现实中的信息交流就变成了人际交往。而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心理、认知偏差就会形成人际交往的障碍。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是维持其心理健康的需要。大学生的交往状况对于他们心理健康和成长发展都是极为重要的。近期,高等教育出版社社会学习资源分社针对28所高等院校的747名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59%的受调查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比其他的心理问题相对更普遍。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目前在校的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消极影响
(一)交往障碍有损于身心健康
与人交往,从中获得安全感与归属感,这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若这一需要得不到满足,将会导致孤独等多种消极的情绪体验,影响身心健康。大学生交往障碍的出现,导致情感上的孤寂、惆怅、空虚等,影响了大学生的正常心理,而且成为各种疾病的催化剂,削弱人的抗病能力,使正常的生理机能减退,有害身心健康。
(二)交往障碍不利于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象
“自我意象”就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包括自己的特点、能力、外貌以及各种各样的表现等。这是对自己的主观认识,如果自己认为的自我与实际的自我存在不一致,往往会带来人际交往以及个人的适应问题。可见,积极的自我意象对人际交往十分必要。而人对自己的认识总是以他人为镜,从他人对自己的反应、态度和评价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找到自己恰当的位置。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阻止了人与人之间的真实信息的交流,不利于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象。
(三)交往障碍影响了良好个性的塑造
一个人的个性除了受遗传因素影响外,重要的是受后天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学校教育的影响。大学生的个性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同时又有可塑性,大学校园同样是个性塑造的熔炉。在这里,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以个性作用于个性,以性格影响性格,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往达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他们生活在一个互助互爱、充满热情、友好和睦的人际关系气氛中,则有利于乐观、开朗、积极、主动等良好个性的形成。相反,如果生活在人际关系充满冲突的环境中,将会出现内向、压抑、孤僻、暴躁、疑心猜忌等不良个性特征,严重的导致个性变态。因此,大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也是塑造良好个性的需要。
(四)交往障碍影响了学生的学业成绩
大学生正处于情感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事物具有丰富的情感色彩,这种情感倾向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有重大影响。在教学中,良好的同学关系被证明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促进和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反之,由交往障碍所引起的紧张、焦虑、孤独等消极情感体验,使学生注意力分散,联想贫乏、思维水平不能正常发挥,往往导致学业成绩下降。不仅如此,有时因消极情绪,影响了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以至于影响了学习效果。
二、有关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研究的理论回顾
国内学者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研究已有不少,入手分析的角度各有不同,有关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各个方面几乎都有所涉及,主要包括: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消极影响、表现、原因、对策或解决办法。其中以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表现及其原因分析居多。
对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障碍的表现,国内的学者主要有以下的分析:陈明银先生把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出现的种种障碍的表现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不利的心理因素,具体包括:羞涩心理、自卑心理、嫉妒心理。(2)文化差异的冲突,具体包括:身体语言、观念以及习俗。(3)人际认知的偏差,主要包括:首因效应、刻板印象、晕轮效应。而丛茂国、孙华峰等人则把大学生常见的交往障碍分为:社交恐惧感、孤独感、自卑感、嫉妒感以及猜疑心。
对于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原因及影响因素的分析,学者们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蔡翥、姚立等人主要是从社会心理学、心理学的角度入手分析了形成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主要心理因素,包括:人格、态度、情绪情感以及认知模式。他们认为心理因素是导致人际交往障碍的主要原因。汪汉荣、龙健飞、李晓红等人把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因素分为:文化的、心理的和社会的三种因素。其中文化因素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与观念、如:“男女授受不亲”、“和气生财”、“防人之心不可无”等以及西方文化中的平等、权利、自由、个人主义等观念和价值观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心理因素有:首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印象和定势效应。社会因素则主要是指家庭、社会环境和学校等因素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张春秋、刘振滨等人则认为形成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原因是思想观念偏激、个性上的缺陷以及以往生活中的挫折。
三、社会学角度的原因分析
在对现阶段国内已有的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研究的回顾中,许多学者都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分析人际交往的障碍的表现和原因上,而且大部分的学者立足于人际交往不良的心理反应分析。有他们大都没有结合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青少年的实际心理特点来分析其人际交往现状。那么,大学阶段的青少年心理特点和人际交往障碍的产生有何关系呢?为什么在大学阶段青少年会有一些不良的心理反应或者说为什么在大学生阶段一些不良的心理反应会表现的尤为突出,进而形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障碍?这和大学生这一特定年龄的社会群体在这一阶段的自身发展任务有无关系呢?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E·H·埃里克森的理论,对青少年来说,他们在这一阶段的自身发展任务就是如何获得自我同一性的问题。
同一性是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基石之一。埃里克森在其《同一性:青少年及其危机》一书中承认,“同一性一词已经成为如同普遍性一样深奥的一个术语。”同一性涉及个体对往事的回忆,对未来的期望和抱负。具体来说,它是一种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应占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系列感觉。同一性是个体发展到青年时出现的。这时的自我已趋强大,逐渐形成了一种过去经验和现在经验的混合物。一个具有自我同一性的青少年至少有下述三方面的体验:(1)他感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独特的、有自己个性的个体,虽与别人一起活动,但他是可以与别人分离的;(2)自我本身是统一的,他的需求、动机、反应模式是可以整合一致的,而且从时间上看,自我有一种发展的连续感和相同感;(3)所设想的自我与所观察到的其他人对自我的看法是一致的,并深信自我追求的目标及为达到这个目标所采取的手段是被社会所承认的。
与同一性相反的是同一性危机,又称同一性混乱,是E·H·埃里克森在其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同一性是指个体的内部和外部互相整合的适应感。它要求个体根据期望的未来把所有原先的自居作用和自我表象加以整合或再构造。儿童在童年期里已通过自居作用形成了各种同一性,但到了青年期,早期形成的同一性已不能应付眼前必须做出的种种选择和决断了。这就使儿童对原来形成的同一性产生怀疑,从而在重新认识自我、认识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的过程中产生自我意识的混乱。这就是自我同一性危机。”同一性危机是一种严重的心理冲突,个体不能肯定自己的身份,也无法将已获得的对外界的认识与自我评价协调起来。这种现象将导致不能与别人建立较为满意的人际关系。
作为群体中的个体的人,需要在社会中生存下去,就需要学习人类生活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获得自身的生活目标和价值观,掌握并适应一定的社会规范,从而获得社会生活的资格。社会学把这一过程称为社会化。社会化贯穿了人的一生,而人的一生又有不同的发展阶段。社会化的内容与重点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各有不同。大学阶段是从青年期(12岁-22岁)向成年期转变的重要过程,从个体发展阶段看,大学生正处于青年的中后期,是一个人个性与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只有在个性与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上,个体才能顺利完成社会化的各种任务,而自我同一性的获得是青年人格发展的关键。但正如埃里克森所描述的,在青年期这个阶段,可能会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在探索同一性的过程中产生种种矛盾和冲突,从而引发各种问题的出现。
大学阶段社会化的主要任务就是探索自我同一性,寻求自我认同感。但因为大学生处在青春期,也是心理结构不稳定的时期,在探索自我同一性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关于自我观念与自我发展的误区,形成了认知障碍,导致许多不良的心理特点的产生,如自我意象消极,依赖性较强,自我保护意识过强等。这些不良的心理特点都会影响到大学生正常的人际交往,形成了人际交往障碍。
因此,各高校应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社会群体在完成社会化任务时所可能出现的不良心理特点,提前预防、及时疏导,并帮助有人际交往障碍的大学生走出有关自我观念与发展的误区,使其人际交往走上一种正常的,良性运行的发展趋势,进而使大学阶段的社会化的任务能顺利完成,为下个阶段的社会化做好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陈明银.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及其消除.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3(2).
[2]丛茂国.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及自我解决途径.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8).
[3]蔡翥.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社会心理学分析.锦州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4]姚立.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特点及其交往障碍浅析.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3).
[5]汪汉荣,等.浅谈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影响因素及其消除对策.经济师.2005(2).
[6]李晓红.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剖析及对策.丽水学院学报.2004(6).
[7]张春秋,等.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原因及对策.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1999(6).
[8]心理学百科全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