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奥巴马竞选美国总统时曾誓言要促进全球发展,对世界做出了“非同一般的承诺”。奥巴马执政后,为了实现输出民主和反恐的双重战略目标,积极推动和落实其全球发展战略。美国具有通过进行对外援助以服务于国家战略的深厚历史传统,奥巴马政府的全球发展战略是对这一历史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其理念与实践不仅在国内外引发了激烈争论,而且对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产生了冲击。无论奥巴马政府全球发展战略推行的成效和结果如何,美国对发展中国家态度的转变,已经彰显了国际社会开始出现从“民主和平”向“民主发展”转型这个重大问题。
【机 构】
:
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北京100084
【基金项目】
:
《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匿名评审专家对本文提出了非常中肯的建设性修改意见和建议,使笔者受益匪浅,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奥巴马竞选美国总统时曾誓言要促进全球发展,对世界做出了“非同一般的承诺”。奥巴马执政后,为了实现输出民主和反恐的双重战略目标,积极推动和落实其全球发展战略。美国具有通过进行对外援助以服务于国家战略的深厚历史传统,奥巴马政府的全球发展战略是对这一历史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其理念与实践不仅在国内外引发了激烈争论,而且对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产生了冲击。无论奥巴马政府全球发展战略推行的成效和结果如何,美国对发展中国家态度的转变,已经彰显了国际社会开始出现从“民主和平”向“民主发展”转型这个重大问题。
其他文献
二战后,联邦德国的国际关系学经历了从借鉴美国国际关系理论到逐渐突出德国特色的发展过程。其国际关系的德国特色主要体现在对现实主义的排斥以及对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借鉴上。德国纳粹的历史和战败的经历导致德国国际关系学界排斥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而东西方缓和以及反战运动又催生了德国的和平研究兴起。此外,德国政治学的学科建制也促进了跨学科研究。德国特色的国际关系学经验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特别是在研究问题的领域、学科建设和突出研究特色等三个方面都具有借鉴意义。
多哈谈判的失败使区域一体化组织成为许多成员国选择的发展战略。由此,自由贸易区原产地规则的职能也发生了一定变化,即在最初确定商品是否享有优惠待遇资格、防止贸易偏转等职能的基础上增添了反映区域成员国的利益、与生产阶段紧密结合的职能。这种职能的变化致使自由贸易区优惠原产地规则充当了区域贸易的保护工具,加大了区域贸易的转移效应、降低了全球福利水平,与多边贸易体制之间产生了一定的冲突。然而,优惠原产地规则推动并提高了区域内部的开放度和自由度,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宗旨相一致,使二者具有了协调的基础。成员国之间需要采用渐进
当前国际关系中的集体认同形成问题较为引人注目。欧洲社会心理学的认同理论为此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它以成员身份作为核心概念,通过群体内和群体外的双重进程来分析群体认同的形成。冷战后出现了几种颇有争议的国际集体认同(如欧洲认同、文明认同和自由民主认同等)。它们从不同角度界定其成员身份,其特性在对内、对外建构进程中得到了一定的展现。欧洲社会心理学的认同理论有利于学者对国际集体认同进行更为深入的解读和分析。通过概念分析、集体认同的内在建构和外在建构三个层面的比较,作者认为欧洲社会心理学的认同理论虽然与建构主义存在一
作者以开放的地区主义为理论框架解析当今的国际政治现象,认为这一框架比全球化理论或国际化理论更能捕捉世界政治的实质。作者着重讨论美国帝权体系的特征及其对美国化进程的影响,并对中国崛起前提下的中国化进程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探讨。美国帝权下的美国化进程是在美国帝权以及与之相通的地区之间的双向互动进程,美国在主导和影响世界的同时也为世界所重塑。中国化的进程也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中国的崛起涉及地区间文明的重组与结合,却并不意味着与现行秩序的决裂或者向某一特定秩序的回归。
在现代历史上,自由霸权国为确保自身优势地位采取的手段一般有两种:一是创建必要的国际制度,二是在权力地位上保持足够的领先优势。历史上,由于自由霸权国与主导性海洋强国这两种身份历来是重合的,因此保持欧洲(欧亚)大陆强国间的均势一直是霸权国用以维护自身权力地位的重要手段之一。保持欧洲(欧亚)大陆强国间均势不仅是历史上主导性海洋强国兼自由霸权国始终面临的根本性战略问题,而且在实现强国间均势的手段上也一直存在激烈的争论。这种争论主要是围绕“离岸制衡”与“选择性干预”而展开。作者认为,由于“离岸制衡”赖以成功的前提在
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对国际关系的解读大多都坚持本体上的还原论,在解读世界政治时容易出现简单、静态和线性思维,进而导致在解读事物变化和趋势时出现盲点和误区,如果借鉴系统演化的观点,则可以补充和丰富国际关系的诠释能力。系统演化可以更好地分析事物的相对性、相关性和相互性,将局部与整体、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置于一个分析框架之下。系统性思维认为,虽然现有的国际关系理论仍无法全面准确地解释这个世界,但可以从哲学层面以复杂性、整体性、相对性、系统性和辩证性对其进行审视,从而客观地分析国际关系的发展变化。作者认为,分析系统演
情报与决策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依存和制约的共生关系。作者通过分析二者的互动关系,探讨了美国情报界超强的防核扩散监控能力与其实际表现不相匹配的原因,并认为美国政府的防核扩散政策理念对情报界的监控活动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导致情报界的核态势评估偏倾于“相关性”而使“客观性”受损。美国把防核扩散问题作为实现其自我安全、推行其全球战略目标的工具。美国这种以防核扩散之名,行打压对手、牵制他国之实的做法势必会引起他国的安全焦虑。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核扩散,甚至会引发新的一轮核竞赛。从长远看,这也与美国的安全利益相悖。
作为欧亚大陆边缘地带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地区,中东、东欧和东北亚地区在美国地区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而美国的地区战略与其核不扩散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在,美国借推行其核不扩散政策之机在欧亚大陆边缘地带积极进行地缘政治布局,既是为了打击对其地区战略构成挑战的它所谓的“邪恶轴心”国家和恐怖主义组织等地区性势力,更重要的则是企图以这些地区为跳板进一步向欧亚大陆腹地扩张,压缩其潜在全球性竞争对手的战略空间,防止它们挑战自已的全球超强地位。美国的这些举措势必会影响到它与上述地区相关国家之间的战略互信,导致美国与这些国家
在国际政治局势持续深刻变化及中国日益崛起的大背景下,如何总结国际政治的新经验,并在国际关系理论方面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是当前中国国际关系学界的重要课题。有鉴于此,2007年10月20日,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主办了“国际政治新经验与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发展”青年学者论坛。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外交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外交部、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国防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以及《环球时报》社的20余名青年学者与外交官参加了本次论坛。
文章是对美中关系涵盖的广泛领域所做的评论。它不求面面俱到,而是为深化历史背景意识所做的一次个人的尝试,这种历史背景意识对于加强当代和将来的中关关系不可或缺。一些关于中国的经济和地缘政治历史性转型的讨论,大家耳熟能详,作者试图与它们有所不同,为此借用了西方美术传统中的“透视法(Perspective)”一词,取其时间而非空间的意义,用于透视中关关系。作者从三种“景距(grounds)”——近景、中景、远景——讨论了这些关系。三种“景距”的划分方式是:“近景”系指1992年至今,“中景”系指1949年至20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