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朗读是阅读教学中一种重要的训练方式。自由式朗读,就是让学生通过喜欢的方式,自主去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去朗读,从而更好地掌握文章内容、知识点的一种朗读方式。就中年级的阅读教学现状而言,自由式朗读更适合运用于阅读教学中。只要为朗读创造好条件,给予学生充裕的时间,在教学中教师再进行适时的方法指导,那么,阅读教学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那是水到渠成的事。
【关键词】自由式朗读;小学中年级;阅读教学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一种最重要且最常见的阅读训练方式。学生通过阅读获得属于自己的知识,这样才是真正的阅读、有效的阅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立足文本,尊重文本,通过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阅读训练,去体味、感悟文章的丰富思想和内涵,这样一来阅读课才是有效的。
以中年级(人教版第二学段,即小学3—4年级)为例,对于中年级的阅读教学,《语文课程标准》其实有提出明确的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在诵读的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大意。在阅读方面,我们不难看到,绝大多数中年级的学生表现得不太感兴趣,通过了解发现,学生身边有太多的诱惑,例如,丰富的电视节目以及电子产品的干扰,再加上他们没有得到正确的方法指导,往往阅读能力并没能很好地提高。鉴于这样的现状,笔者针对中年级的语文老师做了一份简单的调查问卷,并让她们根据实际情况认真填答,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我校小学语文中年级阅读教学的现状。现将老师答题情况总结如下图:
根据调查所得的数据,我们可以知道,大多数老师虽然也都能认识到朗读训练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但她们的教学方法与自身的能力水平,知识素养明显影响着阅读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除了提高自己的专业教学能力水平以外,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
小学语文新教材中,阅读的容量大、篇幅长,而课时却只有40分钟,如何进行有效的朗读训练,才能让朗读在语文课堂中提高教学效益呢?依笔者看来,自由式的朗读是不错的训练方式。
教学实践中,很多时候的阅读教学,老师都会采用齐读的方式让学生去朗读课文、句段,但学生往往为了读出“齐”的效果,而忽略了在读的过程中注重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文中的感情。在有的课堂上,朗读训练单纯地只是为教师下一步的教学环节服务的。当一两个学生读正确了、读流利了、读出相应的语气了,老师就马上进行下一个教学环节,从而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朗读情况。最终课堂中看不出教师布置学生朗读的意图是什么,也看不出朗读在课堂上起到何种作用。
小学中年级的语文阅读是在低年级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的,它也是为高年级的语文学习而做好准备的。在多年的中年级阅读教学中,笔者一直认为学生应该具备三种能力:一是具有一定的读书能力;二是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第三则是具有能通过阅读获取知识的能力。实现这三个目标的最好方法就是学会自学,学会自由朗读。
何为朗读?其实就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而自由式朗读就是让学生通过喜欢的方式,自主去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去朗讀,从而更好地掌握文章内容、知识点的一种朗读方式。它可以是大声地朗读,可以是小声地自由读。这种朗读方式应该是断断续续的、反反复复的,需要边读边思考、边读边写、边读边画,既不影响别人读书,也不被别人所影响的全身心投入的朗读。那么,怎样才可以更好地在阅读教学中运用自由式朗读呢?
一、创造自由式朗读的条件
朗读是一种艺术,是一种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表达艺术。古人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要能理解、明白其义,首先能正确地读出文本,正确朗读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一)打好朗读的基础
普通话朗读其实是一门学问。朗读文本,除了不加字、漏字、改字之外,还需注意普通话语音语调的规范。或许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百分之百的正确,但是朗读一篇作品,如果连普通话都读不准确,甚至错漏较多,那就足以影响读者对文本的理解了,听者的感受也会随之影响。所以,虽然有难度,但最起码能做到音调力求准确,减少失误。
(二)掌握朗读的基本技巧
朗读时,必须注意朗读的语音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以及节奏的停顿,这些基本技巧的掌握会使读者对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虽然,每个人的先决条件都不一样,不能做到十全十美,更不能为了迎合别人,强行改变。然而,只有掌握基本的朗读技巧,才能更好地发挥朗读的水平。
二、给予自由式朗读的时间
《新课程标准》明确(下转第33版)(上接第32版)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它还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语文老师的确逐渐越来越重视朗读这一环节了,也在想方设法用各种朗读方式去提高教学效果。很多时候,我们走进语文课堂,都会听到课堂上书声琅琅。不过,语文课堂还是没有摆脱“讲问教学”。“讲问教学”还是挤掉了很多学生读书的时间。课堂上,老师总是太注重分析和提问了,唯恐学生有太多的不懂。老师只要拿到一篇课文,就用提问的方式进行逐字逐句地理解和分析,目的就是为了疏通课文情节、文章的脉络。课堂上安排的朗读,其实就是形式上的朗读,很多时候是在老师的指引要求下展开的,往往是为了解决某一个教学环节上的问题而创设的朗读环节。这样,学生课堂上就没有时间真正去读书,事实上,当课程结束后,学生想要的阅读效果绝大多数都是没有达到的,因为多方式以及短时间的朗读,仍没有解决他们想知道的问题,也没有对教材中优美的语言文字、丰富的知识和情感进行亲自去品味、感受,还没有真正理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更别说是受到情感的熏陶了。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学生若有足够的时间朗读,很多问题将会迎刃而解。如果是这样,老师怎么就不能把课堂的时间教给学生自己去掌握支配呢?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10分钟,朗读往往是来去匆匆,他们又怎能满足呢?
三、指导自由式朗读的方法
自由式朗读之所以能够有效地被运用,关键就在于它让学生想自己所想,读自己所读,写自己所写。但实际上,小学生是不具备自由朗读的能力的。我们不难发现,当学生在老师的点拨指导下,他能够轻而易举地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好某个词语或句子,读得活灵活现,甚至淋漓尽致。然而,如果单纯地让他自由地朗读课文,他除了一字不漏地念上一遍,却不知道自由朗读该干些什么,也就是说,关键在于老师的点拨以及专业的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而自由式朗读并不是放手让学生“想怎样读就怎样读”,而是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地引导朗读,最终达到阅读的目标。
(一)设计问题,牵引朗读
问题作为组织阅读教学各个环节的纽带,它的设计成为教学的重心,如果没有问题的牵引,单纯的朗读就变得很纯粹、很虚无。教师往往在处理教材时会发现一篇文章可以提炼出很多的问题,但如果问题设计得过多过烦,就会造成满堂灌,学生容易懈怠,所以这就要求老师设计问题时要深入文本,设计简单易懂的问题,正因为中年级的学生不具备自由朗读的能力,在问题的指引下,他们的朗读就会变得有目的性、有方向性。
(二)提供时间,加强朗读
其实,每个学生都是热爱阅读的。当他们静下心来阅读的时候,就会发现原来他们是那么的可爱。如果限制了他们读的时间,他们会表现出意犹未尽的样子。笔者在教学四年级上册《小木偶的故事》时,以为这个故事学生理应已经比较熟悉,况且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就打算借助问题,让学生快速浏览,然后解决课前问题就算了,笔者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由的朗读去了解故事情节,理清事情的经过就算结束了。谁知道,当笔者想要结束他们的阅读时间时,他们先是发出抗议的声音,接着是摆出一副可怜兮兮的模样,拼命地哀求着,一定要让他们好好地读完整个故事,好好地感受小木偶的心情变化。看着他们渴望的眼神,笔者妥协了。没想到的是,筆者的妥协反而得到了更大的收获。在周记中,不少同学充分发挥了想象力,续写了小木偶的故事,他们的情感是那么真切。那一次,再次让笔者感受到充裕的朗读时间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激励评价,指导朗读
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及时对学生的朗读作出适度地评价,就能保持、激励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评价,一般有自评和他评两种。在学生有限的词语积累的基础上,他们很难做到客观准确地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朗读,那老师的评价无疑是举足轻重的。因此,在课堂教学的朗读训练中,老师要特别重视以评促读,培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在进行《搭石》一文的教学时,笔者抓住中心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展开朗读指导。不管是看得见的美还是看不见的美,笔者都让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在小组内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出来。笔者则不断地在各小组之间流连,边听边感受边评价,当发现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时,笔者甚至会做示范,让学生得到更准确的指导,这样一来,学生既能得到学习上的满足,也能受到美的熏陶。
(四)交流分享,升华朗读
自由式的朗读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提高朗读能力的机会。为了使朗读更有效果,学生之间互读互评,积极交流分享自己的感悟,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再通过他评表达出对他人的外部感受,达到阅读与鉴赏相结合的目的,既能增加审美情趣,也能体会文中的情感,从而达到感情的升华。
著名特级语文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这么一句话: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笔者非常赞同,甚至认为阅读教学中的“亮点”更是充满灵动的自由式朗读,它会让阅读教学更富有魅力。真心希望有效的朗读方式能真正点亮我们的语文课堂,用精彩而实用的朗读实现我们追求的有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张洪玲.新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关键词】自由式朗读;小学中年级;阅读教学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一种最重要且最常见的阅读训练方式。学生通过阅读获得属于自己的知识,这样才是真正的阅读、有效的阅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立足文本,尊重文本,通过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阅读训练,去体味、感悟文章的丰富思想和内涵,这样一来阅读课才是有效的。
以中年级(人教版第二学段,即小学3—4年级)为例,对于中年级的阅读教学,《语文课程标准》其实有提出明确的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在诵读的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大意。在阅读方面,我们不难看到,绝大多数中年级的学生表现得不太感兴趣,通过了解发现,学生身边有太多的诱惑,例如,丰富的电视节目以及电子产品的干扰,再加上他们没有得到正确的方法指导,往往阅读能力并没能很好地提高。鉴于这样的现状,笔者针对中年级的语文老师做了一份简单的调查问卷,并让她们根据实际情况认真填答,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我校小学语文中年级阅读教学的现状。现将老师答题情况总结如下图:
根据调查所得的数据,我们可以知道,大多数老师虽然也都能认识到朗读训练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但她们的教学方法与自身的能力水平,知识素养明显影响着阅读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除了提高自己的专业教学能力水平以外,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
小学语文新教材中,阅读的容量大、篇幅长,而课时却只有40分钟,如何进行有效的朗读训练,才能让朗读在语文课堂中提高教学效益呢?依笔者看来,自由式的朗读是不错的训练方式。
教学实践中,很多时候的阅读教学,老师都会采用齐读的方式让学生去朗读课文、句段,但学生往往为了读出“齐”的效果,而忽略了在读的过程中注重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文中的感情。在有的课堂上,朗读训练单纯地只是为教师下一步的教学环节服务的。当一两个学生读正确了、读流利了、读出相应的语气了,老师就马上进行下一个教学环节,从而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朗读情况。最终课堂中看不出教师布置学生朗读的意图是什么,也看不出朗读在课堂上起到何种作用。
小学中年级的语文阅读是在低年级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的,它也是为高年级的语文学习而做好准备的。在多年的中年级阅读教学中,笔者一直认为学生应该具备三种能力:一是具有一定的读书能力;二是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第三则是具有能通过阅读获取知识的能力。实现这三个目标的最好方法就是学会自学,学会自由朗读。
何为朗读?其实就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而自由式朗读就是让学生通过喜欢的方式,自主去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去朗讀,从而更好地掌握文章内容、知识点的一种朗读方式。它可以是大声地朗读,可以是小声地自由读。这种朗读方式应该是断断续续的、反反复复的,需要边读边思考、边读边写、边读边画,既不影响别人读书,也不被别人所影响的全身心投入的朗读。那么,怎样才可以更好地在阅读教学中运用自由式朗读呢?
一、创造自由式朗读的条件
朗读是一种艺术,是一种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表达艺术。古人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要能理解、明白其义,首先能正确地读出文本,正确朗读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一)打好朗读的基础
普通话朗读其实是一门学问。朗读文本,除了不加字、漏字、改字之外,还需注意普通话语音语调的规范。或许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百分之百的正确,但是朗读一篇作品,如果连普通话都读不准确,甚至错漏较多,那就足以影响读者对文本的理解了,听者的感受也会随之影响。所以,虽然有难度,但最起码能做到音调力求准确,减少失误。
(二)掌握朗读的基本技巧
朗读时,必须注意朗读的语音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以及节奏的停顿,这些基本技巧的掌握会使读者对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虽然,每个人的先决条件都不一样,不能做到十全十美,更不能为了迎合别人,强行改变。然而,只有掌握基本的朗读技巧,才能更好地发挥朗读的水平。
二、给予自由式朗读的时间
《新课程标准》明确(下转第33版)(上接第32版)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它还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语文老师的确逐渐越来越重视朗读这一环节了,也在想方设法用各种朗读方式去提高教学效果。很多时候,我们走进语文课堂,都会听到课堂上书声琅琅。不过,语文课堂还是没有摆脱“讲问教学”。“讲问教学”还是挤掉了很多学生读书的时间。课堂上,老师总是太注重分析和提问了,唯恐学生有太多的不懂。老师只要拿到一篇课文,就用提问的方式进行逐字逐句地理解和分析,目的就是为了疏通课文情节、文章的脉络。课堂上安排的朗读,其实就是形式上的朗读,很多时候是在老师的指引要求下展开的,往往是为了解决某一个教学环节上的问题而创设的朗读环节。这样,学生课堂上就没有时间真正去读书,事实上,当课程结束后,学生想要的阅读效果绝大多数都是没有达到的,因为多方式以及短时间的朗读,仍没有解决他们想知道的问题,也没有对教材中优美的语言文字、丰富的知识和情感进行亲自去品味、感受,还没有真正理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更别说是受到情感的熏陶了。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学生若有足够的时间朗读,很多问题将会迎刃而解。如果是这样,老师怎么就不能把课堂的时间教给学生自己去掌握支配呢?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10分钟,朗读往往是来去匆匆,他们又怎能满足呢?
三、指导自由式朗读的方法
自由式朗读之所以能够有效地被运用,关键就在于它让学生想自己所想,读自己所读,写自己所写。但实际上,小学生是不具备自由朗读的能力的。我们不难发现,当学生在老师的点拨指导下,他能够轻而易举地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好某个词语或句子,读得活灵活现,甚至淋漓尽致。然而,如果单纯地让他自由地朗读课文,他除了一字不漏地念上一遍,却不知道自由朗读该干些什么,也就是说,关键在于老师的点拨以及专业的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而自由式朗读并不是放手让学生“想怎样读就怎样读”,而是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地引导朗读,最终达到阅读的目标。
(一)设计问题,牵引朗读
问题作为组织阅读教学各个环节的纽带,它的设计成为教学的重心,如果没有问题的牵引,单纯的朗读就变得很纯粹、很虚无。教师往往在处理教材时会发现一篇文章可以提炼出很多的问题,但如果问题设计得过多过烦,就会造成满堂灌,学生容易懈怠,所以这就要求老师设计问题时要深入文本,设计简单易懂的问题,正因为中年级的学生不具备自由朗读的能力,在问题的指引下,他们的朗读就会变得有目的性、有方向性。
(二)提供时间,加强朗读
其实,每个学生都是热爱阅读的。当他们静下心来阅读的时候,就会发现原来他们是那么的可爱。如果限制了他们读的时间,他们会表现出意犹未尽的样子。笔者在教学四年级上册《小木偶的故事》时,以为这个故事学生理应已经比较熟悉,况且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就打算借助问题,让学生快速浏览,然后解决课前问题就算了,笔者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由的朗读去了解故事情节,理清事情的经过就算结束了。谁知道,当笔者想要结束他们的阅读时间时,他们先是发出抗议的声音,接着是摆出一副可怜兮兮的模样,拼命地哀求着,一定要让他们好好地读完整个故事,好好地感受小木偶的心情变化。看着他们渴望的眼神,笔者妥协了。没想到的是,筆者的妥协反而得到了更大的收获。在周记中,不少同学充分发挥了想象力,续写了小木偶的故事,他们的情感是那么真切。那一次,再次让笔者感受到充裕的朗读时间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激励评价,指导朗读
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及时对学生的朗读作出适度地评价,就能保持、激励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评价,一般有自评和他评两种。在学生有限的词语积累的基础上,他们很难做到客观准确地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朗读,那老师的评价无疑是举足轻重的。因此,在课堂教学的朗读训练中,老师要特别重视以评促读,培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在进行《搭石》一文的教学时,笔者抓住中心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展开朗读指导。不管是看得见的美还是看不见的美,笔者都让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在小组内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出来。笔者则不断地在各小组之间流连,边听边感受边评价,当发现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时,笔者甚至会做示范,让学生得到更准确的指导,这样一来,学生既能得到学习上的满足,也能受到美的熏陶。
(四)交流分享,升华朗读
自由式的朗读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提高朗读能力的机会。为了使朗读更有效果,学生之间互读互评,积极交流分享自己的感悟,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再通过他评表达出对他人的外部感受,达到阅读与鉴赏相结合的目的,既能增加审美情趣,也能体会文中的情感,从而达到感情的升华。
著名特级语文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这么一句话: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笔者非常赞同,甚至认为阅读教学中的“亮点”更是充满灵动的自由式朗读,它会让阅读教学更富有魅力。真心希望有效的朗读方式能真正点亮我们的语文课堂,用精彩而实用的朗读实现我们追求的有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张洪玲.新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