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理念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体验文本中蕴涵的丰富情感,“情感体验”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学习目标。本文就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情感体验进行论述。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本;体验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5-0068
新课程理念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故而在语文教学中,情感体验是不可忽視的一个重要因素。那么,何为情感体验呢?情感体验是指个体在原有的情感基础上,通过“想象、移情、神思、感悟”来产生新的情感,是主体以原有的情感经验为基础重新自我建构、产生情感反应的过程,“情感体验”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学习目标。语文教学活动中作为审美客体的文本之“情”与作为审美主体的学生之“情”完全是可以沟通、互动和共鸣的。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怎样让学生浸润到这种情感体验中呢?
一、注重阅读,体验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阶段目标要求中指出:“注意在读诵过程中体验情感。”通过朗读,学生把无声的视觉语言化为有声的听觉语言,把储存信息的符号载体还原成作者所要传达的真实情感。使作品中的人物跃出纸面,使学生进入角色,入于目、出于口、闻于耳、铭于心,多方面地感知作品的内容,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获得初步的情感审美体验。
《西厢记》中“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醉”暗点红色。满林枫叶,火红如醉,在诗人看来,不是秋霜所打,而是离人的眼泪染成的,真是字字血泪。在这里,色彩中饱蘸着感情。它已经超越了客观的写景效果,而是运用色彩,创设出了一种独特的抒情氛围。诗歌虽然不能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以通过对色彩的形象描绘唤起读者相应的情感体验。品读文本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而且能使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融入作品的氛围,升华他们的感情,提高他们的境界。品读文本语言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使学生获得某种语文知识,更主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着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对生活的体验。
二、创设情境,升华情感
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体验总是针对于文本发生的。学生在认识事物时,如果对事物感兴趣、有认知趋向——探究倾向、好奇心,客体具有一定的感染性,会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认知意向,主动自觉地全身心投入。这样的体验才会比较深刻。教师在学生阅读中注重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求作者心灵的轨迹,深入感受文章的境界,挖掘出作品所蕴含的美,并将他们的感情和作品交融,从而感受课文中丰厚的思想情感。
如《社戏》中的“夜航看戏”“偷豆”等事件,写出儿童的天真纯朴,作品中充分继承传统的写人记事的长处,再现民俗,重温人情,呼唤童真。现代的学生是不可能有这样的生活经历的,但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趣事,哪个孩子没有过童年,又有哪个孩子不会说上几件自己的童年趣事呢?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环节:请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趣事。有些同学想起小时候学小狗伸长舌头散热;有些同学想起在树上做身高标记,却发现自己越长越矮……沉浸在童年趣事中的学生很快地融入了文本,走进了鲁迅的童年世界,体验到纯真的童趣。
三、个性体验,多元解读
文本的是一个多元的开放性系统,具有极强的开放性和发展活力。对于文本的解读,只有带上学生个体经验的色彩,他们才能真正学有所获,才能真正转化为自身的智力成果。这种珍视的态度(包括同伴的激励认同),可以促使学生乐于去体验,为独特的体验而快乐。
比如对《雷雨》一文,有人体验到了女性的觉醒。鲁侍萍认清周朴园的面目,不再被他的支票和“真情表白”所打动,是一种觉醒;倍受周朴园压抑的繁漪大胆地投入与周萍的不伦之恋,绝望中不顾一切地报复,也是一种人性的觉醒;四凤敢于冲破阶级地位的藩篱去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要与周萍私奔,同样是一种人性的觉醒。有人从中读出了资本主义的罪恶,认为文本深刻地揭示社会矛盾,揭露了地主资产阶级腐朽的灵魂和堕落。作为地主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周朴园,在工作上,他“故意叫江堤出险——淹死2200个工人,每一个小工扣300块钱”,随便处决30个工人而面不改色,体现了这个阶层的心狠手辣;在感情上,他对鲁侍萍始乱终弃,为迎娶新人于大冬天赶走刚刚生产后的鲁侍萍,甚至连刚刚出生的小儿子也不要了,都说“虎毒不食子”,看来他真的是连禽兽也不如了,冷酷至极。有人读出了命运的无奈。寻死未果的鲁侍萍一心想远离周朴园,想不到几十年后又来到了周公馆,这是命中注定;鲁侍萍与周朴园是一出丫环爱少爷的悲剧,而四凤重蹈母亲的覆辙有何尝不是命运之神的捉弄?种种解读各自言之成理,这种带有个性体验的阅读,虽然有所局限和片面,但也不能一棍子打死,遮蔽在教师的“一言堂”之下。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领学生融入情景角色之中,同作品中的人物、事物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使学生受到文本情境的感染,而产生深切独特的体验。我们应该给学生一块体验个体独特情感的“自留地”,鼓励学生对作品作出多元的情感解读,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立足文本,让学生在阅读中主动积极地开展思维活动和情感体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陶冶情操,净化灵魂,激发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 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 童庆炳.文学活动的美学阐释[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
(作者单位:浙江省苍南县桥墩高级中学 325800)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本;体验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5-0068
新课程理念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故而在语文教学中,情感体验是不可忽視的一个重要因素。那么,何为情感体验呢?情感体验是指个体在原有的情感基础上,通过“想象、移情、神思、感悟”来产生新的情感,是主体以原有的情感经验为基础重新自我建构、产生情感反应的过程,“情感体验”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学习目标。语文教学活动中作为审美客体的文本之“情”与作为审美主体的学生之“情”完全是可以沟通、互动和共鸣的。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怎样让学生浸润到这种情感体验中呢?
一、注重阅读,体验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阶段目标要求中指出:“注意在读诵过程中体验情感。”通过朗读,学生把无声的视觉语言化为有声的听觉语言,把储存信息的符号载体还原成作者所要传达的真实情感。使作品中的人物跃出纸面,使学生进入角色,入于目、出于口、闻于耳、铭于心,多方面地感知作品的内容,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获得初步的情感审美体验。
《西厢记》中“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醉”暗点红色。满林枫叶,火红如醉,在诗人看来,不是秋霜所打,而是离人的眼泪染成的,真是字字血泪。在这里,色彩中饱蘸着感情。它已经超越了客观的写景效果,而是运用色彩,创设出了一种独特的抒情氛围。诗歌虽然不能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以通过对色彩的形象描绘唤起读者相应的情感体验。品读文本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而且能使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融入作品的氛围,升华他们的感情,提高他们的境界。品读文本语言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使学生获得某种语文知识,更主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着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对生活的体验。
二、创设情境,升华情感
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体验总是针对于文本发生的。学生在认识事物时,如果对事物感兴趣、有认知趋向——探究倾向、好奇心,客体具有一定的感染性,会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认知意向,主动自觉地全身心投入。这样的体验才会比较深刻。教师在学生阅读中注重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求作者心灵的轨迹,深入感受文章的境界,挖掘出作品所蕴含的美,并将他们的感情和作品交融,从而感受课文中丰厚的思想情感。
如《社戏》中的“夜航看戏”“偷豆”等事件,写出儿童的天真纯朴,作品中充分继承传统的写人记事的长处,再现民俗,重温人情,呼唤童真。现代的学生是不可能有这样的生活经历的,但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趣事,哪个孩子没有过童年,又有哪个孩子不会说上几件自己的童年趣事呢?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环节:请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趣事。有些同学想起小时候学小狗伸长舌头散热;有些同学想起在树上做身高标记,却发现自己越长越矮……沉浸在童年趣事中的学生很快地融入了文本,走进了鲁迅的童年世界,体验到纯真的童趣。
三、个性体验,多元解读
文本的是一个多元的开放性系统,具有极强的开放性和发展活力。对于文本的解读,只有带上学生个体经验的色彩,他们才能真正学有所获,才能真正转化为自身的智力成果。这种珍视的态度(包括同伴的激励认同),可以促使学生乐于去体验,为独特的体验而快乐。
比如对《雷雨》一文,有人体验到了女性的觉醒。鲁侍萍认清周朴园的面目,不再被他的支票和“真情表白”所打动,是一种觉醒;倍受周朴园压抑的繁漪大胆地投入与周萍的不伦之恋,绝望中不顾一切地报复,也是一种人性的觉醒;四凤敢于冲破阶级地位的藩篱去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要与周萍私奔,同样是一种人性的觉醒。有人从中读出了资本主义的罪恶,认为文本深刻地揭示社会矛盾,揭露了地主资产阶级腐朽的灵魂和堕落。作为地主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周朴园,在工作上,他“故意叫江堤出险——淹死2200个工人,每一个小工扣300块钱”,随便处决30个工人而面不改色,体现了这个阶层的心狠手辣;在感情上,他对鲁侍萍始乱终弃,为迎娶新人于大冬天赶走刚刚生产后的鲁侍萍,甚至连刚刚出生的小儿子也不要了,都说“虎毒不食子”,看来他真的是连禽兽也不如了,冷酷至极。有人读出了命运的无奈。寻死未果的鲁侍萍一心想远离周朴园,想不到几十年后又来到了周公馆,这是命中注定;鲁侍萍与周朴园是一出丫环爱少爷的悲剧,而四凤重蹈母亲的覆辙有何尝不是命运之神的捉弄?种种解读各自言之成理,这种带有个性体验的阅读,虽然有所局限和片面,但也不能一棍子打死,遮蔽在教师的“一言堂”之下。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领学生融入情景角色之中,同作品中的人物、事物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使学生受到文本情境的感染,而产生深切独特的体验。我们应该给学生一块体验个体独特情感的“自留地”,鼓励学生对作品作出多元的情感解读,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立足文本,让学生在阅读中主动积极地开展思维活动和情感体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陶冶情操,净化灵魂,激发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 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 童庆炳.文学活动的美学阐释[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
(作者单位:浙江省苍南县桥墩高级中学 325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