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营造和谐宽松氛围是动态生成的摇篮
教师拥有的最大本领是能左右学生的思维活跃度。教师在教学调控上要重视亲和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环境,既能放得开,又能收得拢。教学气氛要生动活泼,要拉近师生的距离,克服学生的畏学、厌学情绪。在课堂上,教师一般要同时扮演演员、导演、主持人的角色。要给学生以自由度,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这样,学生在教师特意营造的亲切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就能放松紧张的心理,克服畏难情绪,进而主动学习,促成有效的生成。
二、精心预设,注重留白是动态生成的源泉
“动态生成课堂”更需要教师精心预设。首先,教师需充分领会精心备课的新内涵,要求预设的教学环节不再那么“饱满”,把更多的自由空间留给学生。其次,教师对课堂要做充分预设,对过程做全方位假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和生成,并非水火不容,而应是和谐共生的。生成,离不开科学的预设;预设,是为了更有效的生成。
例如,黄爱华老师教学《24时计时法》的片段:
在学生给计时法起名后。
师:日常生活中多用12时计时法。我就不懂,为什么电视上要标19:00,而不是标晚上7:00呢?
生■:其实标晚上7:00也可以。
生■:不好,假如是外国人,看不懂中文怎么办?
生■:那就中文、英文都标上。
生■:这样就太长了,在画面上占了很大的位置。
师:我懂了,还是用24时计时法好,标上19:00,中国人、外国人都看得懂,很简明。
黄老师在此故意留白,给学生留下了尽情挥洒的自由空间。在这种高涨、和谐的互帮互助氛围中,学生自己体验、揣摩着24时计时法的优点。
三、以生为本,灵活引导是动态生成的关键
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缺乏生成意识和及时捕捉、随机处理课堂新信息的能力,让稍纵即逝的“灵光一现”白白溜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准确洞察学生心灵的秘密,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见机而作,将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及时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中,适时调控,充分利用,激活课堂教学,促进课堂有效生成,创设无法预约的精彩。
例如,我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是这样预设的:让学生动手测量圆形实物的周长(一元硬币、象棋子等)。学生有的用滚动的方法,有的用线绕等方法测量出实物的周长。这时,我发给每位学生一个画在纸上的圆,要求他们测出周长。学生开始采用上面的方法进行操作。
生■:你们这样量是不准确的,只要把这个圆的直径乘3?郾14就可以了。
我原来预设学生肯定无法直接测量出画在纸上的圆的周长,从而在矛盾冲突中进一步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可是却有学生已经知道了方法。我审时度势,及时调整预定方案。
师:3?郾14是什么意思?
生■:3?郾14是圆周率。
师追问:你怎么知道呢?
生■:我从书上看到圆周率是祖冲之发现的,圆的周长是它的直径3倍多一些……
生■补充:我还知道这个圆周率在3?郾1415926与3?郾1415927之间。
师:你们俩真厉害,知道了这么多,那么周长大约是它的直径的3?郾14倍,这个结论可靠吗?你们验证过了吗?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想办法验证它,小组可以合作进行验证……
四、亲身体验、实践探索是动态生成的核心
新课程的理念带给教师的变化是巨大的,这是一种新的实践与探索,教师们不应给学生“罩玻璃罩”,而是应让他们自由地跳,看看他们到底能够跳多高,让他们在活动中摸索、学习。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来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此,课堂教学不应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教师让学生分组进行活动,通过“分、剪、拼”把圆分成若干等份,想办法把它拼成已经学过的图形,从而引导求出面积。很多学生把圆剪开后拼成长方形,长方形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也就是圆周率乘半径,宽等于半径,所以圆的面积等于圆周率乘半径的平方。可有一组学生提出可以拼成三角形、梯形,这时教师不能拒绝学生的想法,而应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拼的。
“生成”对应于“预设”,尽管在课前的预设中,教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一些情况作了设想,然而我们面对的毕竟是一个活生生的学生,有些情况并非我们可以主观预设的。作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经历和体验,用心捕捉和有效利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生成性资源,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引发群体的思维碰撞,让师生共同释放出生命的活力,闪耀出智慧的光芒,使课堂在不断的“生成”中绽放精彩。
(作者单位:福建省安溪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王彬)
教师拥有的最大本领是能左右学生的思维活跃度。教师在教学调控上要重视亲和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环境,既能放得开,又能收得拢。教学气氛要生动活泼,要拉近师生的距离,克服学生的畏学、厌学情绪。在课堂上,教师一般要同时扮演演员、导演、主持人的角色。要给学生以自由度,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这样,学生在教师特意营造的亲切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就能放松紧张的心理,克服畏难情绪,进而主动学习,促成有效的生成。
二、精心预设,注重留白是动态生成的源泉
“动态生成课堂”更需要教师精心预设。首先,教师需充分领会精心备课的新内涵,要求预设的教学环节不再那么“饱满”,把更多的自由空间留给学生。其次,教师对课堂要做充分预设,对过程做全方位假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和生成,并非水火不容,而应是和谐共生的。生成,离不开科学的预设;预设,是为了更有效的生成。
例如,黄爱华老师教学《24时计时法》的片段:
在学生给计时法起名后。
师:日常生活中多用12时计时法。我就不懂,为什么电视上要标19:00,而不是标晚上7:00呢?
生■:其实标晚上7:00也可以。
生■:不好,假如是外国人,看不懂中文怎么办?
生■:那就中文、英文都标上。
生■:这样就太长了,在画面上占了很大的位置。
师:我懂了,还是用24时计时法好,标上19:00,中国人、外国人都看得懂,很简明。
黄老师在此故意留白,给学生留下了尽情挥洒的自由空间。在这种高涨、和谐的互帮互助氛围中,学生自己体验、揣摩着24时计时法的优点。
三、以生为本,灵活引导是动态生成的关键
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缺乏生成意识和及时捕捉、随机处理课堂新信息的能力,让稍纵即逝的“灵光一现”白白溜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准确洞察学生心灵的秘密,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见机而作,将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及时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中,适时调控,充分利用,激活课堂教学,促进课堂有效生成,创设无法预约的精彩。
例如,我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是这样预设的:让学生动手测量圆形实物的周长(一元硬币、象棋子等)。学生有的用滚动的方法,有的用线绕等方法测量出实物的周长。这时,我发给每位学生一个画在纸上的圆,要求他们测出周长。学生开始采用上面的方法进行操作。
生■:你们这样量是不准确的,只要把这个圆的直径乘3?郾14就可以了。
我原来预设学生肯定无法直接测量出画在纸上的圆的周长,从而在矛盾冲突中进一步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可是却有学生已经知道了方法。我审时度势,及时调整预定方案。
师:3?郾14是什么意思?
生■:3?郾14是圆周率。
师追问:你怎么知道呢?
生■:我从书上看到圆周率是祖冲之发现的,圆的周长是它的直径3倍多一些……
生■补充:我还知道这个圆周率在3?郾1415926与3?郾1415927之间。
师:你们俩真厉害,知道了这么多,那么周长大约是它的直径的3?郾14倍,这个结论可靠吗?你们验证过了吗?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想办法验证它,小组可以合作进行验证……
四、亲身体验、实践探索是动态生成的核心
新课程的理念带给教师的变化是巨大的,这是一种新的实践与探索,教师们不应给学生“罩玻璃罩”,而是应让他们自由地跳,看看他们到底能够跳多高,让他们在活动中摸索、学习。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来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此,课堂教学不应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教师让学生分组进行活动,通过“分、剪、拼”把圆分成若干等份,想办法把它拼成已经学过的图形,从而引导求出面积。很多学生把圆剪开后拼成长方形,长方形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也就是圆周率乘半径,宽等于半径,所以圆的面积等于圆周率乘半径的平方。可有一组学生提出可以拼成三角形、梯形,这时教师不能拒绝学生的想法,而应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拼的。
“生成”对应于“预设”,尽管在课前的预设中,教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一些情况作了设想,然而我们面对的毕竟是一个活生生的学生,有些情况并非我们可以主观预设的。作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经历和体验,用心捕捉和有效利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生成性资源,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引发群体的思维碰撞,让师生共同释放出生命的活力,闪耀出智慧的光芒,使课堂在不断的“生成”中绽放精彩。
(作者单位:福建省安溪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