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动态生成”的数学课堂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er95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营造和谐宽松氛围是动态生成的摇篮
  教师拥有的最大本领是能左右学生的思维活跃度。教师在教学调控上要重视亲和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环境,既能放得开,又能收得拢。教学气氛要生动活泼,要拉近师生的距离,克服学生的畏学、厌学情绪。在课堂上,教师一般要同时扮演演员、导演、主持人的角色。要给学生以自由度,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这样,学生在教师特意营造的亲切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就能放松紧张的心理,克服畏难情绪,进而主动学习,促成有效的生成。
  二、精心预设,注重留白是动态生成的源泉
  “动态生成课堂”更需要教师精心预设。首先,教师需充分领会精心备课的新内涵,要求预设的教学环节不再那么“饱满”,把更多的自由空间留给学生。其次,教师对课堂要做充分预设,对过程做全方位假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和生成,并非水火不容,而应是和谐共生的。生成,离不开科学的预设;预设,是为了更有效的生成。
  例如,黄爱华老师教学《24时计时法》的片段:
  在学生给计时法起名后。
  师:日常生活中多用12时计时法。我就不懂,为什么电视上要标19:00,而不是标晚上7:00呢?
  生■:其实标晚上7:00也可以。
  生■:不好,假如是外国人,看不懂中文怎么办?
  生■:那就中文、英文都标上。
  生■:这样就太长了,在画面上占了很大的位置。
  师:我懂了,还是用24时计时法好,标上19:00,中国人、外国人都看得懂,很简明。
  黄老师在此故意留白,给学生留下了尽情挥洒的自由空间。在这种高涨、和谐的互帮互助氛围中,学生自己体验、揣摩着24时计时法的优点。
  三、以生为本,灵活引导是动态生成的关键
  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缺乏生成意识和及时捕捉、随机处理课堂新信息的能力,让稍纵即逝的“灵光一现”白白溜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准确洞察学生心灵的秘密,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见机而作,将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及时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中,适时调控,充分利用,激活课堂教学,促进课堂有效生成,创设无法预约的精彩。
  例如,我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是这样预设的:让学生动手测量圆形实物的周长(一元硬币、象棋子等)。学生有的用滚动的方法,有的用线绕等方法测量出实物的周长。这时,我发给每位学生一个画在纸上的圆,要求他们测出周长。学生开始采用上面的方法进行操作。
  生■:你们这样量是不准确的,只要把这个圆的直径乘3?郾14就可以了。
  我原来预设学生肯定无法直接测量出画在纸上的圆的周长,从而在矛盾冲突中进一步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可是却有学生已经知道了方法。我审时度势,及时调整预定方案。
  师:3?郾14是什么意思?
  生■:3?郾14是圆周率。
  师追问:你怎么知道呢?
  生■:我从书上看到圆周率是祖冲之发现的,圆的周长是它的直径3倍多一些……
  生■补充:我还知道这个圆周率在3?郾1415926与3?郾1415927之间。
  师:你们俩真厉害,知道了这么多,那么周长大约是它的直径的3?郾14倍,这个结论可靠吗?你们验证过了吗?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想办法验证它,小组可以合作进行验证……
  四、亲身体验、实践探索是动态生成的核心
  新课程的理念带给教师的变化是巨大的,这是一种新的实践与探索,教师们不应给学生“罩玻璃罩”,而是应让他们自由地跳,看看他们到底能够跳多高,让他们在活动中摸索、学习。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来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此,课堂教学不应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教师让学生分组进行活动,通过“分、剪、拼”把圆分成若干等份,想办法把它拼成已经学过的图形,从而引导求出面积。很多学生把圆剪开后拼成长方形,长方形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也就是圆周率乘半径,宽等于半径,所以圆的面积等于圆周率乘半径的平方。可有一组学生提出可以拼成三角形、梯形,这时教师不能拒绝学生的想法,而应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拼的。
  “生成”对应于“预设”,尽管在课前的预设中,教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一些情况作了设想,然而我们面对的毕竟是一个活生生的学生,有些情况并非我们可以主观预设的。作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经历和体验,用心捕捉和有效利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生成性资源,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引发群体的思维碰撞,让师生共同释放出生命的活力,闪耀出智慧的光芒,使课堂在不断的“生成”中绽放精彩。
  (作者单位:福建省安溪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王彬)
其他文献
年光似鸟翩翩过,世事如棋局局新。2012年12月18日,国家级信息技术课题研讨、福州市鼓一学区共同体暨鼓一小教育教学年会如约而至。此次年会以“区域联动显资源优势,师资提升促均衡发展”为主题,在福州市鼓楼区教育局、进修校和鼓一学区各校行政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在鼓楼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井大小学)隆重召开。鼓楼区教育局陈宏鸥局长、林发春副局长、方钟成副局长等领导,区进修校领导,全区各校校长、书记、学科
期刊
很多去过不同非英语国家的人会发觉,在所有非英语国家中,挪威以及其他三个北欧国家人民的英语交流能力明显更加优秀。其实,对于挪威的英语教育,甚至扩展到整个语言教育的范畴,笔者对其所取得的显著成功始终保有好奇和钦佩之情。记得初到挪威奥斯陆大学学习时第一节挪语课的情形,老师上来的第一句话用挪语说“在课堂上我们只说挪语,不说英语”。然后,整节课老师在课堂上的每一句话都是用挪语说的。这对于零起点的我来说,显然
期刊
莎士比亚说过:“精练是智慧的灵魂。”笔者从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低年级童话故事教学课例中,深切地感受到教者的智慧在简洁中静静地流淌。  一、特色词串的复习,简约而有法  字词复习,一个一个出示,往往零散且枯燥,但是经过薛法根老师的设计,成为了新鲜的词串,词语之间有了内在的关联,词语教学就有了情境,也就增添了情趣。  如:薛法根老师执教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童话故事《猴子种果树》  出示:梨树 乌鸦 哇哇
期刊
在全球化浪潮中,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家庭教育在道德教育中有着特殊而重要的作用,构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家庭支持系统是一项紧要而迫切的任务。如何构建合理的家庭支持系统以完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家庭支持系统建构的必要性  1. 东西方道德教育的回归。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迅猛
期刊
“晴朗的夜空中有许多有趣的现象,月缺月圆,繁星点点,流星飞逝……面对浩瀚星空和皎洁的月色,你肯定也有过无穷的遐思和美妙的想象:或是神秘的仙境,或是动人的故事……将它们写下来,一定能打动人。”这是苏教版第十册语文教材第七单元的材料习作提示。黄耀红博士是怎样在课堂上引领着学生展开想象翅膀、训练想象思维并享受想象妙趣的呢?请看其教学实录。  一、引入  师:我是第一次到海门。看到海门的孩子,特别高兴。得
期刊
在2012年新教育年会前夕,收到了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塘溪镇中心小学周信达校长的一封来信,他希望我为他即将出版的新书《校长6年》写序。  说句老实话,像这样要求写序言的事情实在太多,一口回绝又于心不忍,只能先拖拖再说。我回答:正在全力以赴准备新教育年会的主报告,暂时没有时间。  没有想到,周校长参加了我们在山东临淄举行的新教育年会。会议期间,他特地对我说:朱老师,不要忘记给我写序言啊!  年会以后,
期刊
语文学科的特质,决定了阅读教学必须紧紧围绕文本、依托文本来实施教学,让学生潜心会文,产生共鸣。  一、品词析句,回归本位  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丢弃华而不实的做法,还课堂以本真,还朗读以本位,以语言文字训练为途径,抠词抠句,辨词析意。请看案例1,《三顾茅庐》教学片段:  生:(齐读写景的句子)  师:“刘备去隆中拜访诸葛亮”这个部分为什么要写这么多景物?  生说理由。(略)  生再读:
期刊
传统的课堂识字教学是教师“先教”,学生“后学”的教学模式。学生识字费时费力,效率低。笔者在识字教学中尝试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努力使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以提高识字教学的有效性,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明确目标,指导先学  先学,老师要明确地提出学习的目标,指导学生自学。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老师要及时肯定学习效果好、速度快的学生,同时要更关注学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他们
期刊
在一个飘着细雨的清晨,我们来到了厦门市松柏小学(以下简称“松小”),和刘玉斌以及她的快乐师生进行了零距离的亲密接触,亲身感受松小上空漂浮的快乐因子。  刘玉斌看上去年近中年,风韵犹存,举手投足间,既有成熟女人稳重的一面,又有因长期从事小学教育,和孩子们打交道而熏染出的童真的一面。但让我感觉最深刻的是,她是一个充满了母性的女人,在她身边,你情不自禁地会被她的慈爱所感染,上下楼梯、过门槛,她都会非常自
期刊
新入职教师进入工作岗位的第一年,尤其是第一个学期,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由焦虑而产生倦怠情绪或离岗行为,直接影响师资队伍的稳定和正常的教育教学质量。新教师能否适应这一时期,直接影响着之后相当长时间内的情绪和工作状态。因此,研究新教师入职焦虑的原因及其良好适应的策略,是新教师、学校管理者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  一、新教师入职焦虑的原因  (一)角色转变的不适应  新教师入职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