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阅读教学为例,教师在阅读的理解教学中配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等来设计教学的方法——主要运用演绎法和归纳法来论证说明怎样的语文教学才能做到语文能力训练。
【关键词】语文;能力;训练;演绎;归纳
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偏重知识的传授,而现代的语文教学观则强调能力的训练。至于知识的传授,简单来说,就是教师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把这些东西背诵记熟。师生双方只强调学习的结果,这样学生就很难把这些知识转化为能力,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能力的训练,简单来说,就是教学生学习的策略,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不是把答案灌给学生,而是配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等来设计教学的方法。教师注意到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到复杂等教学原则,刺激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解答问题,去找寻答案。这时候,答案的对或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在找答案的过程中,学会了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岂止只学了一项知识,而是学到了一项一生都受用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产生大大小小的成功感,内在的学习动机因而建立起来。这是高效能语文教学的基本条件。
以阅读教学为例,教师在阅读的理解教学中,不应把课文的词解、句意、段旨、中心思想及表解结构等表层或深层结构的答案写给学生,而应从不同的认知层次和角度刺激学生,引导学生思考,以不同的策略与学生一起去寻找答案,在教学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要做到语文能力的训练,我们必须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下面以阅读教学的“演绎法”和“归纳法”来进行说明:
1.演绎法
从普遍性结论或一般性事理推导出个别性结论的论证方法就是“演绎法”。例如:教学生找一段课文的段旨,如果我们把这段的段旨写出来,让学生抄录、熟读、,以备日后的测验、考试。这种教学的方法是知识的灌输,不是能力的训练。学生就算在日后的测验、考试中获得好成绩,我们只能说这位学生记忆力强,而难以评定他的能力有多少。因为上述的教学方法,教师只把学习的结果告诉学生,而不是教学生一种找段旨的策略。因此,学生没有掌握找段旨的能力。如果学生面对一篇新的文章,我们要求他们同样找某一段的段旨,根据上述的教学方法,学生根本没有能力找到正确的段旨,因为只有教学生一些找段旨的策略,才能训练学生找出段旨的能力。要做到这点,教师除把段旨抄写出来之后,还要训练学生怎样去找这个段旨的方法。这个方法是让学生找到段中的关键词和中心句,有时候段旨就是一个中心句,更多的是在所找到若干个关键词与中心句之后,经过综合后才能归纳出来的。先把段旨告诉学生,然后教他们怎样去找的方法,这是演绎法,一般学生较容易掌握,教师也比较容易处理。
2.归纳法
从有关事物中归纳其共同性得出相应的规律、观点、理论,就是“归纳法”。归纳过程往往是不断完善规律的过程。对于水平比较高的学生,我们可以用归纳法,即不先给段旨,完全由学生通过找关键词、中心句的方法去总结和发现,这种方法需时较多,要求的能力也比较高。两种方法很难说哪一种比较好,教师需要因应学生的能力,选用一种合适的方法就可以了。
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教师在听、说、读、写等特殊能力训练之中,指导学生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方法,发展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考力、想象力等一般能力。这样才能发挥、体现语文科作为一门基础课的基本精神。
总之,教师必须紧记,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是把学习的结果以填鸭式塞进学生的脑中,如果是这样的话,双方就算是用了九牛二虎之力去做,学生所得的只是自欺欺人的、不牢固的、难以转化为能力的、甚而有反效果的死知识。优秀的教师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策略,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培养能力,这是二十一世纪语文教育的基本思潮。
【关键词】语文;能力;训练;演绎;归纳
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偏重知识的传授,而现代的语文教学观则强调能力的训练。至于知识的传授,简单来说,就是教师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把这些东西背诵记熟。师生双方只强调学习的结果,这样学生就很难把这些知识转化为能力,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能力的训练,简单来说,就是教学生学习的策略,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不是把答案灌给学生,而是配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等来设计教学的方法。教师注意到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到复杂等教学原则,刺激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解答问题,去找寻答案。这时候,答案的对或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在找答案的过程中,学会了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岂止只学了一项知识,而是学到了一项一生都受用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产生大大小小的成功感,内在的学习动机因而建立起来。这是高效能语文教学的基本条件。
以阅读教学为例,教师在阅读的理解教学中,不应把课文的词解、句意、段旨、中心思想及表解结构等表层或深层结构的答案写给学生,而应从不同的认知层次和角度刺激学生,引导学生思考,以不同的策略与学生一起去寻找答案,在教学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要做到语文能力的训练,我们必须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下面以阅读教学的“演绎法”和“归纳法”来进行说明:
1.演绎法
从普遍性结论或一般性事理推导出个别性结论的论证方法就是“演绎法”。例如:教学生找一段课文的段旨,如果我们把这段的段旨写出来,让学生抄录、熟读、,以备日后的测验、考试。这种教学的方法是知识的灌输,不是能力的训练。学生就算在日后的测验、考试中获得好成绩,我们只能说这位学生记忆力强,而难以评定他的能力有多少。因为上述的教学方法,教师只把学习的结果告诉学生,而不是教学生一种找段旨的策略。因此,学生没有掌握找段旨的能力。如果学生面对一篇新的文章,我们要求他们同样找某一段的段旨,根据上述的教学方法,学生根本没有能力找到正确的段旨,因为只有教学生一些找段旨的策略,才能训练学生找出段旨的能力。要做到这点,教师除把段旨抄写出来之后,还要训练学生怎样去找这个段旨的方法。这个方法是让学生找到段中的关键词和中心句,有时候段旨就是一个中心句,更多的是在所找到若干个关键词与中心句之后,经过综合后才能归纳出来的。先把段旨告诉学生,然后教他们怎样去找的方法,这是演绎法,一般学生较容易掌握,教师也比较容易处理。
2.归纳法
从有关事物中归纳其共同性得出相应的规律、观点、理论,就是“归纳法”。归纳过程往往是不断完善规律的过程。对于水平比较高的学生,我们可以用归纳法,即不先给段旨,完全由学生通过找关键词、中心句的方法去总结和发现,这种方法需时较多,要求的能力也比较高。两种方法很难说哪一种比较好,教师需要因应学生的能力,选用一种合适的方法就可以了。
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教师在听、说、读、写等特殊能力训练之中,指导学生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方法,发展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考力、想象力等一般能力。这样才能发挥、体现语文科作为一门基础课的基本精神。
总之,教师必须紧记,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是把学习的结果以填鸭式塞进学生的脑中,如果是这样的话,双方就算是用了九牛二虎之力去做,学生所得的只是自欺欺人的、不牢固的、难以转化为能力的、甚而有反效果的死知识。优秀的教师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策略,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培养能力,这是二十一世纪语文教育的基本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