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式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探索与应用

来源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p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辩论式教学”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关注社会热点,解决教学难点,破解学生思想困惑点,让学生在辩论和研讨中独立感悟、思考、判断和选择,增强对科学理论的认同和信服,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辩论式教学;主体性;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C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5-0075-03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进程的加快,西方的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渗透,敌对势力与我国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斗争更加复杂。随着国内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蔓延,青年学生在理想信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道德观念和价值追求等方面面临着新的考验和抉择。如何在新形势下,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严峻问题。
  大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勇于探索,不愿接受既定的结论,对社会经济活动、政治生活、思想文化独立思考和评判的愿望不断增强,“辩论式教学”本身所具有的活跃性、挑战性、对抗性正切合了青年学生这一思想特点,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兴趣。把学生从“厌学”变得“乐学”,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学习乐园。
  
  一、“辩论式教学”的内涵及特征
  
  “辩论式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结合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就某一方面拟定正反两个观点,引导学生辩论、研讨,使学生经过思考、争论、交流、体验等实现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认知、探索和创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课堂教学方式。“辩论式教学”使科学理论在互动探讨和辩论中潜移默化地植入学生的内心,并内化为崇高的精神品质,外化为自觉的行动,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种由内向外、充满情感体验和内心感悟的实践过程。
  “辩论式教学”是一种将研究与探讨结合在一起,学生深度参与的教学方式,打破了以往“灌输式”、“说教式”的课堂教学“内容抽象化、学生客体化”的痼疾,这种学生课前认真准备、课上主动辩论、师生共同探索的教学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主体性。“辩论式教学”从以人为本的基点出发,把尊重人、理解人、解放人、创造人的主体精神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关注学生在情感、意志、兴趣、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等方面的需要,促进学生主体个性的彰显、主体能力的提高、主体精神的培养、主体人格的完善;二是针对性。“辩论式教学”紧紧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思想实际,贴近我们的时代,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社情和学生思想感情等,确立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把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大学生内心的思想困惑和价值冲突相结合;三是实效性。“辩论式教学”充分给予学生独立感悟、思考、探索的空间,让学生亲身体验某个社会事件、社会思潮、史实、人物等,经过自己的理性思维,独立地做出判断和选择。在辩论中验证理论的科学性,增强对科学理论的认同和信服,从而快乐接受,主动接受。发自内心地接受,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由进教材、进课堂到进头脑的最终转变。四是创新性。“辩论式教学”促进了知识的共享和情感的沟通,使多种思想观点相互激荡、多元信息互动交流,师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在自主活动中得到充分发挥,在激烈的思维启迪与碰撞中激发出创新的火花;五是实践性。“辩论式教学”关注社会热点,将学生普遍关心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引进课堂,使深奥抽象的原理转化成富有生机的时代话题,构架起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桥梁,使理论小课堂与社会实践大课堂有效衔接,既保证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性、思想性、政治性,又具有浓厚的实践性和时代性;六是开放性。学生自觉地从课堂走向图书馆、走向网络、走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自觉地向书本学,向他人学,向社会学,向实践学,把课堂学习延伸到了课外,拓宽了学习渠道,扩大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活动的范围和开放度。
  
  二、“辩论式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实施路径
  
  1.辩题的设计及课前准备
  (1)辩题的设计辩论式教学中,教师依据教学大纲,结合教学要求和大学生知识经验、思想实际,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设计辩题,为调动学生积极性,也可以让学生参与辩题的设计。辩题的设计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现实性原则。辩题要求既能体现教学重点、难点,又能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能引起学生思想共鸣和情感触动,引发学生深刻的思考。二是思辨性原则。辩题观点分歧比较大,容易引发思维冲突,引领学生通过思考、推理、论证得出科学的结论。三是教育性原则。通过辩论,能够促进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和理论探索,澄清思想认识,明辨真伪善恶,明白什么事能做,该做,什么事不能做,不该做,有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课前动员和准备在辨题确定以后,教师提前一周向学生公布,并对辩题进行初步的解析,引导学生确立观点,同时阐明辩论的规则,并对辩论的形式、人员分组、程序等进行适当的安排。然后,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搜集材料,必要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掌握收集、整理资料的途径和方法,提供相关电子资源目录,阅读已有的科研成果资料,为课堂的辩论做好充分的准备。为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和团队精神,教师可以把不同专业、不同特点的学生相互结合分成学习小组,同学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伙伴,形成团队。学习小组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信息、切磋、讨论、激励,充分发挥各自的智慧和力量,共同制定辩论方案,加深知识、思维、情感方面的合作。
  
  1.课堂辩论及过程控制
  (1)课堂辩论教师既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当前社会热点随时捕捉辩机开展课堂小辩论,也可以事先拟定辩题组织学生开展有准备的“群辩式”、“竞赛式”、文理科对抗、男女生对抗、单双号对抗等形式多样的大辩论。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尽可能使每位同学都有机会得到锻炼,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知识交流、融合。以一个有120名学生的教学班为例,在“群辩式”辩论中,把同学分成正反两方,每方60名同学,各推选10名同学做代表进行主辩,其他50名同学作为后备力量,各方代表依次阐述自己的观点和依据,己方同学可补充发言,正方和反方后备同学可以随时不断补充己方观点或对对方提出诘问和反驳。然后自由辩论,全体同学广泛参与。在“竞赛式”辩论中,将一、二、三、四辩分别由十几名同学组成小组担任,既能促进同学间的交流 合作,又保证辩论参与的广泛性。辩论中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已见,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在思维的相互碰撞和观点的交锋中相互学习、澄清认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达到认识上的深化和拓展,共同体验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2)教师对辩论过程的控制在辩论过程中,教师不再是说教者,而是教学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展开辩论,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展示才华与个性的空间和机会,充分尊重学生的话语权和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教师要注意有效控制好主题和节奏,适时地点拨、评论、纠正,必要时给予理论引领和提升,话不在多,贵在巧妙、到位,引导学生向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探究。教师要善于调节课堂气氛,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根据实际情况时而严肃认真,时而风趣幽默。当辩论中间出现偏题和冷场时,有必要根据情况适当提示、诱导、激励,也可提出新问题,引发学生展开新一轮的辩论。
  
  3.辩论的点评和总结
  教师的点评和总结在课堂辩论中起着导向作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师的点评包括以下两部分:第一部分,对学生的课前准备是否充分、立论角度是否正确、论据支撑是否有力、论辩条理是否清晰、逻辑是否严谨以及学生的参与热情、团队协作精神、创新思维能力等进行点评,对辩论过程中的思维闪光点进行赞扬和鼓励;第二部分,对辩论内容进行总结,这是一节课的关键。教师要对学生发言中的一些明显的认识错误予以纠正,从深层次、全方位、多角度深刻剖析问题实质,深化学生对科学理论的理解与认同,把学生的思想统一到正确的认识上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观点,明确真理的方向和正确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增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信赖和崇尚,从而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社会主义的信念,改革开放的信心和政府的信任。
  
  三、“辩论式教学”的价值维度
  
  1.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大学生自我教育
  “辩论式教学”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着眼于学生困惑与迷茫之所在,对学生个体的知识经验、思想动态、兴趣爱好、情感意志和内心认同给予充分的尊重和关注,关心学生的内在精神需要和利益诉求,引导和激励学生对新型社会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理性思考,甚至对生命终极价值的追问,充分展示对学生个体人性化的人本关怀,把思想政治教育所传递的思想道德价值内化为学生自我肯定、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需要,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强烈需求。让学生在评判和体验中感受主体尊严和主体价值,感悟自己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感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无穷魅力,洞彻真理的要义,汲取真理的精华,增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的能力,自觉地对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规范、自我调控、自我矫正。
  
  2.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彰显学生主体地位和作用
  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参与。学生在辩论前,主动地取舍信息,凝练观点,构思论证,辩论过程中对不同观点进行分析、判断和辩驳,辩论后又将科学理论内化和升华,整个过程充满了激情和挑战,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引领着学生怀着探究的激情迈进知识的殿堂。整个过程符合“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的认知规律,在辩论式教学中,教师“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激励思考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和鼓励。
  
  3.坚持全面发展。实现受教育者对自身综合素质的建构
  辩论式课堂正是一个民主、开放、宽容、彰显个性的场所,为每个学生作为个体人的知识体系的构建、道德情感的提升、综合能力的培养、自由个性的发挥等搭建了广阔的舞台。辩论过程中,学生既要依托课程的基本理论作为立论的依据,又要引用大量的案例作为辩论的直接论据,这样学生就会带着好奇感和求知欲主动地阅读大量课外书籍,查阅文献资料,不仅培养了收集能力、概括能力、抽象能力,而且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学生在辩论中寻根究源,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增强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促进了判断推理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学生在辩论中言简意赅、层次分明、条理清楚、逻辑严密地论证自己的观点,这就提高了文字组织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在团队的协同作战之中尽心尽力,互相宽容,团结一致,在活动中体验、感受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个人与群体的关系。培养了合作精神、人际交往的能力和集体荣誉感;在正反两方的交锋与碰撞中培养了应变能力和思辨能力;在不断质疑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了学生质疑精神、民主精神、科学精神、探索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形成;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教师和同学面前发表见解,展示思想,增强了自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克服了害羞、胆怯心理,学会正确把握人生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选择,以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态面对社会现实和参与社会竞争。总之,“辩论式教学”最大程度地促进了学生知识、能力、素养整体的提升,使学生在民主和谐、合作与对抗的环境中锻炼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建构者。
  
  4.坚持与时俱进,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
  “辩论式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促使教师不断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的科学思维能力与思想政治素养。一是辩论式教学要求教师必须拓宽知识领域,具有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知识资源。教师不仅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而且要对政治、经济、历史、哲学、文学、逻辑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各学科有一定知识储备。而且更勤于思考,善于观察,开拓视野,关心时事政治,对社会现实有一定的敏感性,要不断的捕捉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了解当代社会的各种思潮,与时俱进地进行理论创新,努力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可信度。二是要不断提高教学艺术和教学技巧。辩论式教学过程比较复杂,课堂驾驭难度加大,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研究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对象、教材、教学方法等各要素,对辩题的确定、过程的控制、点评和总结等各环节都要精雕细琢,达到“万物皆备于我”的程度,以更好的驾驭课堂。三是增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真正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学习教师、生活良师”和情感沟通的朋友。教师通过课上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课后深入宿舍和班级,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动态,洞察学生的内心需要,把握学生思想脉膊,以便有的放矢地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杜。1972.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责任编辑:成方哲]
其他文献
摘要:国家形象观教育是依据新形势提出的新概念,其实质就是国情教育在新时期的表现,当代大学生是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主要施动者,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国家形象观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新生;国家形象观;国家形象观教育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5-0059-03    一、国家形象与国家形象观    一般认为,国家形象是一国政府
本试验以吉林省主推品种吉烟9号为试材,通过人工气候箱人为控制温度并采取体视显微镜观察法,研究不同叶龄烟株在不同低温诱导下花芽生长发育进程,分析花芽分化与IAA分解代谢相关酶及保护酶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在田间的农艺性状上,低温诱导处理的6叶龄烟株出现早花现象,表现为叶数锐减,而3叶龄和CK均没发生早花现象。对烟株现蕾数及现蕾率的调查可知,低温处理的6叶龄现蕾数最多,且低温诱导处理与CK存在显著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改革应从理论准备、实践运作、配套支撑的新视角入手,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研究课程的教学规律与特点,创新与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深化改革。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5-0065-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它着重讲授马克思主
摘要:针对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恩政课”)实践教学处于粗放状态,影响思政课实效的状况,分析了项目制实践教学的创新之处和取得的成效,并提出了由该问题引发的思考。  关键词:项目制实践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5-0070-03    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育教学是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