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苏轼散文中的庄子出世倾向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casd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古代文人向来受到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深重,都有着积极入世与达济天下的心态与追求,但仕途失意便会为自己的精神困境找寻依托。作为北宋一代文豪的苏轼也不例外,在其困顿失意之时,尤其是经历“乌台诗案”之后,其心境与文风发生了明显变化,开始转向自我内心的抒解,于是在其散文中常常会呈现出复杂的思想,其中就有着非常明显的出世倾向,从而在困境之中寻找到自我的价值,为精神找到了安息之所。
  关键词:苏轼散文 精神困境 出世
  一、引言
  苏轼出生于一个具有浓厚儒家传统思想的家庭中,其父苏洵与其母对苏轼的教育非常注重,所以苏轼在早期是怀有着“达济天下”“安贫乐道”以及“仁义”等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的,但由于仕途不顺,苏轼一生并未在政治上获得满足,尤其是经历了“乌台诗案”之后,其行文风格当中逐渐以老庄、佛道思想等为主心骨而取代了儒家思想坚不可摧的地位。而庄子思想是我们古代优秀文化的结晶,千百年来对我们一直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但凡古代的仁人志士一旦仕途上受挫,产生困顿,也都会有意识地试图从庄子思想与哲学中寻求超脱,从而平衡自己的内心情绪,到达人生的另一重境界。苏轼在其文学创作中就体现出了这一明显的思想倾向。
  二、“相对论”的认识论
  庄子思想的核心是“道”,他认为“道”是永恒不变的状态,除此之外的世界万物都只是相对存在,也就是在《齐物论》中讲到的“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这种思想启发人们用历史的观点去看待问题,不要拘于一时的利害。苏轼在《菜羹赋》中写道:“汤濛濛如松风,投糁豆而谐匀。覆陶瓯之穹崇,谢搅触之烦勤。屏醯酱之厚味……窃比予于谁欤?葛天氏之遗民。”a此文是苏轼在其仕途坎坷、不断被贬谪的过程中所作,因为生活条件十分清贫,甚至有时会缺少基本食物,但因为苏轼心胸旷达并且也十分有意识地借助于老庄的相对论、认识论来排遣因为物质生活的匮乏而带来的身心折磨,“窃比予于谁欤?葛天氏之遗民”这两句更是将自己比喻为远古帝王葛天氏。传说葛天氏管理人民“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也实在是苏轼身上所具有的气质。作者站在历史长河的角度,超然于外而得出的感悟,提醒世人不要拘于眼前的悲喜,不妨换一种心态去看待事物,并且通过“现实”与“心境”的对比,将其相对意识展现出来——悲可以转喜,喜也并非永恒。
  庄子的“齐物论”在实质上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也就是用“道”去将其他的事物客观化,主张消除掉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界限,最终达到主客不分的忘我境界。虽然此种理论否认了事物的客观存在,但是对于人们心灵上的慰藉作用还是不得小觑;事实上,我们也都会无意识地运用此种方式去化解内心的冲突。苏轼在《与参寥子》中写:“某到贬所半年,凡百粗遣,更不能细说。大略只似灵隐、天竺和尚退院后,却住一个小村院子,折足铛中,罨糙米饭便吃,便过一生也得。”b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苏轼被贬惠州期间,参寥派人前去探望苏轼,并带去了一些诗书,苏轼不胜感激,便写了这封回书。苏轼一改往日低落惆怅的写作基调,强抑悲痛,将客观存在的外界与自身的状态化为一体,不主张去分裂出来看待自己的一时悲喜,将自己的处境写得幽默风趣,这也是苏轼在宦途多变之中逐渐锤炼出来的强大人格魅力。
  三、渴望精神超脱出世的倾向
  在苏轼的身上,有着强烈的对于精神自由的追求,尤其是在其仕宦的后半生,表现出明显的忘却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无己”之态。这与庄子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庄子认为,如果人一直处于物质的状态中,并在社会中有着众多纷繁复杂的关系,是不能够真正达到自由的状态的,他认为真正的 “自由”是无所凭借与依托的,只有达到物我一体的状态时,精神才能真正超脱。虽然这一理论有些绝对范式,但从积极角度看,能够超越于道德标准、制度规范与文化限制等给予人们启示。苏轼在 《超然台记》 中写道:“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可不大哀乎!”c此文是苏轼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所作,当时他从杭州移守到了密州,开始休整城北的旧台,其弟为此台题名为“超然台”,本就来自于《老子》中的“虽有荣观,燕处超然”。文的前半部分写了暮春时期的景色人家,下半部分开始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虽然作者想竭力表达出超然物外的思想,但实际上是在排遣遭受了政治失意后内心的苦闷。苏轼因为不同意王安石集团的系列变法,自己又无权无势,因此主动申请外调,仕途坎坷的他在此文中主动地朝老庄思想靠拢,想要寻求超然之乐,摆脱现实对自己的束缚而达到精神超脱出世的境地。苏轼在《放鹤亭记》中通过描写与山人游山玩水、宴饮之乐而歌颂隐逸者的乐趣,将自己政治的失意化为向往清远闲放的情怀,也是在为自己的心灵寻找自由的归属。
  庄子所谓的自由,同时也是超越于时间与空间之外的,在 《庄子》 一书中有很多次出现“游”这个字,其指的就是超脱现实的自由精神境界,不会受时空的束缚。在苏轼的部分词中,通过对于时空观念的思考来诠释出自己想追求的精神自由境界,如在 《凌虚台》中写道:“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d此文为作者任凤翔府签书判官时,为太守陈希亮所筑的“凌虚台”写的题记。文章引古论今,感慨从人事变化的多端到批判人们稍微所获就“夸世而自足”的作风,从而鼓励人们去探求真正永久可以依靠的东西。创作这篇词时,苏轼已病许久,所以词中难掩失落痛苦之情,也愈发对时空感到敏感,虽是此般落魄的境地,我们还是能从词中体味到作者的洒脱与旷达,能够感受到作者无畏时空带来的病痛与年岁渐老的现实。
  四、对自然万物的辩证认识
  庄子生活在君王昏庸、乱臣当道的战乱时期,百姓的生活环境与状况更是苦不堪言,在沉重的徭役和赋税之下,百姓能够生存下来亦是难事,面对现实困境,庄子一方面对于黎民百姓充满了无尽的同情,另一方面也辩证地提出了“处浊世避患害之术”,庄子对自然万物的辩证认识当中,说理最为充分的就是关于“无用之用”这一命题,其内涵丰富,视角广泛,如“物尽其用”“善于大用”“逍遥”以及“有失必有得”等观点都包含在内。苏轼在散文的创作中也受到了这些思想的影响,尤其在其《前赤壁赋》当中,充分展现出苏轼对于自然万物的辩证认识。他写道:“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e苏轼在这篇赋里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于宇宙和人生的见解,尤其通过对比明月与江水永恒不变的立论来表达自己胸襟的开阔与生活态度的达观。然而作者这种旷達的态度是由于失意之后借助于老庄思想,从而排遣内心苦闷的一种方式,在达观超逸的背后,是悲伤与抑郁的暗涌。这同时也是这篇文章意味深长、底蕴丰厚,并使读者能够百读不厌的魅力所在。
  庄子坚信,一个人只有“无己”“无功”“无名”,才有可能真正走上自由的道路,庄子的自由是无所凭借的自由,但这样绝对唯心主义的要求在现实中却不会存在,苏轼是在庄子理论的基础上有所继承的,苏轼的寻找自由之路是有所凭借的自由,苏轼明白身处儒家正统思想统治的社会之下,是不能够真正获得个人自由超脱的,于是他努力为自己寻找一片心灵的寄托,作者的感情基调是跌宕起伏的,主体情感又不失旷达豪放之风。苏轼对庄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还体现在其生老病死的辩证人生观上。其 《后杞菊赋》是使其成为“乌台诗案”的罪证之一,但是此文中凸显了作者在清贫的生活中不羁心于外物、不戚戚于贫困的博大胸怀和高深的修养。
  五、结语
  苏轼的一生,一直把文学创作看成是千古之事,他热情地讴歌别人人格的完美,也很真诚地抒发自己内心的想法。其在庄子出世思想中得到启发,努力重新寻找人生的价值,并确认自己在朋友、在家庭乃至在社会中的价值、形象与地位,为自己的精神找到了安息之所,这种人格魅力值得我们每一代人去认真解读与学习。
  abcde徐柏荣、郑法清主编:《苏轼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245页,第234页,第246页,第27页,第150页。
  参考文献:
  [1] 徐柏蓉,郑法清主编.苏轼散文选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
  [2] 庄子.庄子[M].孙通海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6.
  [3] 田瑞雪,郭艳华.论苏轼对儒家思想精神困境的超脱[J].鄂州大学学报,2014(2).
  [4] 杨国荣.庄子哲学及其内在主题[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6(7).
  [5] 王小平.庄子哲学与审美的心灵自由[J].中华文化论坛,2016(12).
  作 者: 梁婉月,文学硕士,武警工程大学乌鲁木齐校区教研部文化教研室教员。
  编 辑: 张晴 E-mail: zqmz0601@163.com
其他文献
摘 要: 从唐代三大爱情传奇来看,唐代文人的婚恋观大体上呈现出三个明显特征:一是追求自由恋爱的审美爱情观;二是回归封建礼教的妥协婚恋观;三是追求高门贵女的现实婚姻观。  关键词:爱情传奇 唐代文人 婚恋观  科举制度的成熟,使得唐代知识分子群体迅速扩大。唐代三大爱情传奇的作者都是士大夫,《莺莺传》的作者元稹是唐朝宰相、著名诗人;《李娃传》的作者白行简是唐代著名文学家白居易之弟,贞观末年(805)进
摘 要:李白作为被冠以“诗仙”之称的唐代著名诗人,其诗词作品在整个文学体系当中属于浓墨重彩的一笔,而纵观李白诗词大集,“酒”元素大量出现,频次之高数不胜数,已成为与李白诗词具有高度关联性的一种精神文化符号。在很大程度上,“酒”元素作为李白诗词意蕴的催生载体之一,无论对于作品的思想内涵传达,还是对于作者的个人情感体现而言均有着重要意义,所包含的艺术价值更是广为后世称道。因此,现通过抓取李白诗词当中的
摘 要:在所有中国人都处在麻木不仁的时候,鲁迅先生依然清醒地走在变革国家之路上。他是第一批使用白话文的作者,因此出现了很多词汇、语法使用不当的问题,那是否意味著鲁迅先生写作手法不值得借鉴呢?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鲁迅先生的作品淡出中小学生课本,但鲁迅先生的精神是否还具有当代意义,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词:斗士 孤独者 反抗者 当代意义  作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鲁迅先生于1918年
摘 要:迟子建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写作至今已有三十多年了,对迟子建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地域情缘、人文关怀、乡土书写、意象叙事、死亡书写等方面,而其家庭叙事往往被研究者忽视。本文拟从一个新的角度——家庭叙事来探讨迟子建小说的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进而分析迟子建小说家庭叙事的美学意义。  关键词:迟子建 和谐典雅 浮躁凌厉 古典主义 现代主义 家庭叙事  迟子建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写作,至今已有三十
摘 要:村上春树《且听风吟》中的语言艺术,为作家们的创作思路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对我国文学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在语言风格上,村上春树以简练的语言表达深刻的含义,运用幽默的手法让读者在悲伤和喜悦的心情中来回切换,通过重复语句表达来强调人物性格;同时采用比喻、夸张、互文等多种修辞手法,勾勒出丰满的人物形象,推进故事情节的演进。在表达方式上,借鉴美国意识流的叙事方式,打破传统的叙事逻辑,使得全篇充满鲜明
在我的记忆中,爸爸对我总是很严厉,以至于在我心里总感觉他并不爱我。  小學四年级时,刚学会骑车的我,还骑得不稳,又想图快,结果连人带车,摔得满地找牙,膝盖破了一层皮,伤口渗出了血。我嚎叫着喊爸爸,未曾想,爸爸将手背在身后,严厉地说:“自己起来,自己处理!你得学会独立!”我只好忍着刺痛站起,扶起自行车。一个无情的背影,一句冰冷的话,让我彻底崩溃,愤恨的泪水夺眶而出。  晚饭后,我径直回到房间。不一会
摘要:庄子的《逍遥游》对古代文学中独具意味的“游”的内涵作了补充,游至逍遥、逍遥以游。本文把《庄子》中涉及的“游”划分为游玩、游世、游心、游于无穷,并论述了如何达至逍遥以游的状态,以探求“逍遥游”背后的审美内涵。  关键词:庄子 《逍遥游》 唯道集虚  庄子生活于战国中期,社会动荡混乱,群雄逐鹿,整个的文人圈也是鱼龙混杂,作为先秦道家思想的信仰者和传播者,如何在这个社会中安身立命、坚守道家信仰,变
摘 要: 1905年,我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在北京拍摄完成,至此中国电影事业正式拉开序幕。时代背景、科技进步、思想变化都影响着各时代导演的拍摄风格。“镜头”作为电影的基础组成部分,在叙述故事情节的同时,也丰富着影片的整体思想,影响着观众的情绪。本文结合当前摄影技术的发展,探究特殊镜头的应用。  关键词:影视摄影 特殊镜头 应用探究  影视艺术的发展源于对社会的真实记录,是时代文化思想的映射。电影
摘 要:徐州戏马台是徐州汉文化旅游的重要景观之一,历代保存下来的相关诗作更不在少数,且含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其意蕴倾向可分为吊古咏史、重阳唱和及人生感怀三类,且属后者情韵最为深厚。鉴于今日戏马台的旅游效益并不理想,可开掘利用戏马台诗歌作为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率先在学术上进行意蕴整合以便后期规划参考。亦借此为例,探讨徐州文化旅游进程中旅游与文化的互通、互哺情况,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徐州戏马台乃至两汉文
摘 要: 阿来的诗歌是他少年心绪的总集合,而这个总集合的关键词就是忧郁,但由于受到了聂鲁达与惠特曼诗风以及阿来所身处的大地山河的影响,使得这份忧郁得到了宽广的升华,相比阿来的短诗而言,这种宽广的忧郁在阿来的高原长诗里体现得更为淋漓尽致,而将这宽广的忧郁实现出来的途径就是“我”的矗立,第一人称的位置在阿来的高原长诗中显得尤为突出。  关键词:阿来 长诗 忧郁  阿来的诗歌结集出版的共有三本,第一本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