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入栖霞

来源 :花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angrui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间大概没有哪国人像中国人这样纠结于“进”“退”与“出”“入”之间。有时进不如退,有时进不得也退不得;有人以进为退,有人以退为进。汉语中的成语“进退维谷”最早见于《诗经》,很好地描绘了国人“进”也不是“退”也不是的尴尬。范仲淹的名篇《登岳阳楼记》似乎最少纠结于进退之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退);但也不得不承认:是进亦忧,退亦忧;最终得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著名结论。宋朝是文人士大夫活得最好的朝代,进退尚且如此;社会动乱和极端专制的时期,进与退,免不了又成为文人士大夫的人生抉择和精神向度。“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是孟子的话,儒家的理念,前者隐退而修身,后者进取泽被天下。还有: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以出世之心做人,以入世之心做事,这些都是儒家的理想和要求。
  南京著名的栖霞山,可以说是进与退、出与入问题的最佳诠释。有时是去看栖霞红叶,有时陪朋友去拜佛、看古迹,有时就是想到那儿清净一会儿。多少年来,我一次又一次出入栖霞,睹物思人,想得最多的也是进与退的老问题。栖霞山本名摄山,因山中盛产中药材,取“摄生”之意。1930年出版的《栖霞新志》记载的栖霞山出产的中药材还有近600种。李时珍在南京刊刻《本草纲目》时,曾到栖霞山采集药材标本,补充、丰富《本草纲目》的内容与纲目。中草药食之可以摄生祛疾,“摄”乃保养也。“摄”在这里是一个好词,有名有实,但延养的毕竟只是人的肉身。
  栖霞山后来从延养肉身走向涵养心灵,从养生转向养心。南齐时的明僧绍是转折性的人物,称得上是栖霞山的开山之祖。他先是在摄山结庐修行,后舍宅为寺,因他字栖霞,寺名栖霞,山以寺名,“摄山”成了“栖霞山”。至此,栖霞山不仅和肉身相关,更与精神相联。千百年来,栖霞山上的故事,鼓励人退隐、出世,也激励人进取、入世,矛盾而又和谐。
  明氏为世家大族,即使到了僧绍这一代,自宋至梁,刺史就出了六位,胞兄僧胤是冀州刺史,胞弟庆符是青州刺史。但南北朝社会大动乱,乱世出英雄,“进”可能成为“英雄”,甚至称霸、成王;但也可能招祸,甚而丢了性命,危及家庭、亲族。因此,避乱世、求心安,也是明智之举。明僧绍雅好山水,本不肯屈居人下,他六次拒绝皇帝的诏命,甘居野兽出没的荒山野岭,确为“逸士”,时人称他为“征君”。由此可看出,明僧绍隐居山林不是一种姿态,不是待价而沽,不是“待诏”,其“退”,既有现实的原因,也有其心理和理论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退”与“出”的思想渐为人所注意:玄学是显学,道教为中国本土宗教,佛教传入不久,思想时有交锋,明僧绍有自己的理性思考。他在《正二教论》中说:“佛明其宗,老全其生。守生者蔽,明宗者通。今道家称长生不死,名补天曹,大乖老、庄立言本理。”求生理意义上的长生不老是道家之“蔽”,不但与佛理相悖,也有违老庄思想。明僧绍退隐栖霞山并不是求道问药,期冀长生不老,而是体现为一种人生态度:退出俗世,遁入自我。
  知音难求,知音的心趣相契也给人生带来无与伦比的欣喜。世间美好的事物莫不如此。明僧绍“征君”的声名吸引了不少人,其中就有高僧法度。他慕名来到栖霞山,在明僧绍的山舍宣讲《无量寿经》,一来二往,隐士断绝了其他的一切,走向佛教,并舍宅为寺,“千佛名蓝”的栖霞寺由此成立,成为江南地区的佛教中心。先“退”再“出”是明僧绍的人生轨迹,这当然是明僧绍意义上的——不是以退为进,而是退着进,是佛家意义上的进。正如布袋和尚的《插秧歌》:“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是渡己、渡人意义上的“进”。
  任何事业,贵在有后继者,事业与精神因此才能长久。“长久”是中国传统最重要的理想之一。继其父志,“传明氏家业”的是明僧绍的次子明仲璋。按照父亲的遗嘱,他与法度一起在栖霞山造无量寿佛及二菩萨,传导佛法。自此,佛教之义与“征君”之名吸引了大批王公贵族和士大夫纷纷来栖霞山造献佛像,成就了江南名窟——栖霞山千佛岩。
  为明僧绍“树碑立传”的是他的五世孙明崇俨。但这位明氏后人却是精神意义上的不肖子孙。他因为擅长“方外之术”,得到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宠信。“方外之术”乃道家的末流,“守生者蔽”,他的先祖明僧绍肯定是反对的。此为不肖者一。他为了“光宗耀祖”,求高宗李治为明僧绍撰写碑文,实质是借祖荣己,本质上还是为了一己的“进”与“入”,为儒家的末流,至少违背了祖宗的修持善业的高逸精神。天底下最贪恋长生不老之术的,莫过于皇帝,天下为他所有,“死”意味着失去那巨大的所有。所以,皇帝最看重两种人:一是为他打江山、管理江山的人,一是能帮他长寿,甚至长生不老的人。但是,因为皇帝见多了积极要求进步之人——那些在他面前尽力表现,求官求财的人。因此,皇帝心中最欣赏的一定不是这些人。也许,那些能放下一切的高逸之士,才有可能让皇帝心动。有了上面这些原因,唐高宗才肯为了一个正谏大夫的远祖写下“明征君碑”的碑文。而这位明崇俨后来竟被人刺杀,年仅33岁。有历史考证者认为,他是死于太子李贤的谋杀。武则天曾请他为几个儿子相面,看哪个儿子更有帝王命相,明崇俨说了太子的坏话。他是忘了明家的祖训,入世太深,进取失据,妄议皇家家事,断了自己的退路。
  明征君碑倒是一直保留下来,是目前栖霞寺内国家级文保单位之一。此碑建于唐上元三年(676),高宗李治亲自撰文,卫尉少卿高正臣书写,朝散大夫王至敬篆额。碑阴有“栖霞”两个鎏金大字,传为李治所书。碑文书写了明征君当年的事迹,是褒扬,历代有人把它当成一种提醒。
  南北朝时期,僧祐、僧朗、吉藏等高僧为发展栖霞寺做出了杰出贡献。僧祐不仅是律学名僧,而且利用自己在僧、俗两界的影响力,使栖霞寺千佛岩初具规模,现存的几尊大佛造像,都是由他亲自设计。刘勰在南京写成《文心雕龙》也是依靠僧祐的帮助,据《刘勰本传》记载,刘勰“依沙门僧祐,與之居处,积十余年”,可见僧祐对刘勰的影响。刘勰的文艺思想和僧祐的佛家教义的关系,已经有了不少研究成果;有人甚至认为《文心雕龙》也对《高僧传》等佛家经典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文心雕龙》主要以儒家思想为指导,但佛教思想的影响也很明显。如《文心雕龙》认为:“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道”和“神”是决定客观世界变化的无形的、最终的依据,此点实与佛理相通,也与柏拉图的理念说类似。刘勰早年即浸染于佛教,并协助僧祐编撰《出三藏记集》。《文心雕龙》得到宰相沈约的赏识,推荐他出仕为官,担任过“太子通事舍人”等官职。梁昭明太子去世后,据说刘勰内心伤悲,请求出家,但梁武帝不准;刘勰烧发明志,在南京定林寺出家,并在此圆寂,实现了出世的理想。   僧朗主要功德在栖霞山(摄山),被称为摄山大师,栖霞寺三论宗的祖庭地位的基础主要由他奠定。据《神僧传》记载,僧朗不避酒肉,常伴在僧朗左右的是一猴一犬,进餐时,僧朗必与它们分而食之。吃完后,猴把吃饭的钵套在头上,骑上狗,仍不离僧朗左右。动物是自然的一部分,人能与动物和谐相处,符合中国人天人合一的理想。人类过“进”,必然要役使自然,形成佛家所反对的贪与欲。这位僧朗,讲经时声震如雷,听众往往只见他的唇吻在动,多数人不能辨明内容。三论宗与禅宗一样,重神会不重语言,也不需要听得那么清楚。洞山良价禅师说:“我不重先师到得佛法,只重他不为我说破。”不说破才给他留下了心会、心领的空间,“心领”才是真正的得到、得道。
  在僧祐、僧朗的基础上,吉藏将三论宗发扬光大,成为一大宗派,并流布至海外。他们都是真正的出家人,与“进”“入”没有关系,或者说,他们的“进”与“入”是佛家的进与入,是普度众生的思与愿。三论宗以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与提婆的《百论》为教义,倡导“诸法性空”,入世间、出世间与有为、无为皆为因缘所定。
  尽管如此,无论是进、退,出、入,都还有高下之分。佛教有宗派,可以争论;僧有高低,就高不就低。唐代诗人郑谷有诗云:“爱僧不爱紫衣僧。”奉赦撰写《宋高僧传》的赞宁原为吴越国僧统,入宋后,获皇帝赐予紫衣,充僧统,做了僧界的领导,致使《宋高僧传》不叙僧人不事王侯事,有媚上、媚世的嫌疑。欧阳修《六一诗话》载,一次安鸿渐遇赞宁与数僧行走于街上,嘲讽说:“郑都官(指郑谷。——引者著)不爱之徒,时时作队。”赞宁反应快,应声道:“秦始皇未坑之辈,往往成群。”这倒是说出了媚僧与俗儒之间的共通之处,确有警醒意义。禅宗十三祖有言:“如来有教,沙门不得亲近国王、大臣权势之家。” 琉璃殿上无知识,佛家不入权贵之门。即使是佛家认识清醒,仍还须时时警示,可见进与入、退与出矛盾的调和之难。
  君临天下做皇帝大概是“进”与“入”的最高阶梯了吧。但即使皇帝,心里也免不了有“退”与“出”的思想。皇帝的“俗世”可以满足各种欲望,但也无法避免“烦恼”。这样的矛盾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栖霞寺舍利塔,不仅是栖霞寺最重要的文物,也是南京最重要的南唐旧物之一。始建于隋代,南唐改建为石塔,并遗留至今。隋文帝杨坚登基之前,神尼智仙赠予舍利数百颗。登基后的杨坚回忆往事,相信自己能君临天下是佛护佑的结果,所以两次下诏在各地选址建塔,安放舍利,栖霞寺是首座获建舍利塔的寺庙。此次建起的木塔,毁于唐会昌灭佛。重建舍利塔要等到南唐时期。《五灯会元》多次记载“江南国主”请僧说法、襄助佛事,保留至今的石质舍利塔是南唐襄助佛事的最有力证明。这“江南国主”,要么指李璟要么指李煜,作为南唐偏安江南的两位皇帝,一方面承受着来自北宋的巨大压力,行动上对佛教的倡扬,也是祈求菩萨保佑“国泰民安”与李家江山吧;另一方面在一定的时空内也免不了“浮世”之慨,内心偶尔也会有“厌世”之情,动“出世”之念。但作为皇帝,实际上已是退无可退,对佛教的态度,也证明了他们只能在进与退之间纠结、挣扎。一位官员问马祖道一禅师:我吃不吃肉呢?禅师答:吃是你的禄,不吃是你的福。即使是普通人,这“福”与“禄”都很难取舍,皇帝的那块“肉”,那可是天下最大的“禄”。
  皇帝“进”“退”,天下震动。顺治皇帝几次三番要出家,甚至剃度成为落发皇帝,举国震惊。虽然出家之事被劝阻,不了了之,皇帝出家心切却是事实。痛失爱子爱妃(这本是他进取的个人动力),使他心灰意冷,厌倦俗务(皇帝的工作当然也是俗务),一意要遁入空门。
  雍正皇帝崇佛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他“用”佛已达一定的“境界”,自号“圆明居士”“破尘居士”,曾作《自疑》诗一首:“谁道空门最上乘,谩言白日可飞升。垂裳宇内一闲客,不衲人间个野僧。”不着僧服的“野僧”皇帝,看似一闲人,自许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佛家皇帝。登上皇位后竟自称“释主”,不仅要做人间的皇帝,而且要为佛教的教主。佛教只是雍正的借口和统治工具——臣民清净无为,就更好统治了。但曾与雍正过从甚密的僧人结局都不是太好。这些僧人一旦失去了利用价值,或者成为一些人走近皇帝的媒介,抑或竟想假借皇帝之名,那下场就不会好了。
  皇帝流连,美人隐居,确实给游客想象栖霞留出了巨大的空间。虽然风流逸事与精神性关系不大,但从中倒也可以见出精神向度和价值取向。
  天下名山僧占多,古寺名刹一般选址在云蒸霞蔚的深山老林,山以寺灵,寺以山名,佛教喜好自然,僧人向往融入自然,身处寂静清幽的山林,有利于潜心修炼、护持身心。对这样的好事,皇帝当然不肯置身事外。皇帝平时住在阔大高耸的宫殿里,威严有余,舒閑不足,既然出了京城,当然山水悠然最好。乾隆六次南巡,有五次驻跸栖霞山;第一次南巡就游览了栖霞山,但因为栖霞行宫其时还未建好,未能留驻。两江总督尹继善为了吸引、讨好乾隆皇帝,四次增修栖霞行宫,劳民伤财可以想见。当年的乾隆行宫建筑面积有两万多平方米,前后花了六年的时间建成,是乾隆南巡行宫中规模最大的一处。乾隆驻跸栖霞行宫期间题诗119首,书写楹联、匾额50余副、块,御碑三块,可见乾隆在此心情大好,而且颇为悠闲。皇帝住在寺山,远离紫禁城,某种意义上是一种“退”;休整好了以后,当然是为了更好地“进”。皇帝的江山从来不是铁打的,乾隆钟爱的栖霞行宫被太平军一把火烧了,沦为废墟,现在称为“乾隆行宫遗址”,为栖霞山增添了一些花絮。
  有的人是从官场退隐山林,有的是从商场退出江湖,而李香君竟然是从情场金盆洗手,舍情取义,落发为尼,归隐栖霞,终老桃花涧。如今的桃花涧有李香君墓。桃花涧本是栖霞山美景,明代《栖霞小志》记载桃花涧:“春末夏初,则红英绿荫,错落左右,游人行其下,衣袂皆有香色。然知者亦少,非耽于山者,不能久宿。”世间“耽于山者”终是极少数。李香君“故事始于桃花扇,传奇终之桃花涧”。作为秦淮八艳之一的李香君,乃一代佳人,选择明末四公子之一的侯方域为人生归宿,侯、李之爱,情动天下,为一时佳话。在明清易代之际,在权贵的威逼之下,刚烈女子李香君以死抗争,一头撞向梳妆台,血溅她与侯方域的定情之物桃花扇……清军兵临金陵城下,李香君避入栖霞山的葆真庵,遁入空门。而此时的侯方域已降顺清朝,做了贰臣。国破家亡之际,“青楼皆为义气女,英雄尽是屠狗辈”。后来侯方域寻至葆真庵,李香君当面撕碎了那把溅血的桃花扇。李香君以肉身的出世,保证了精神的入世,舍个人私情,保民族大义,为栖霞山涂抹了别样的色调。   为栖霞寺增进事功的当然主要还是高僧,近代以来最为得力的当属宗仰上人。宗仰上人与帝师翁同龢是常熟老乡,上人幼年时曾受业于翁同龢。翁看了他的文章后曾对他说:“君习举子业,住著自缚;倘入缁门,慧海之舟楫也。”翁同龢是从他的文章和气息看出了他的慧根。翁是庙堂之上的“进”“入”之人,对“出”“入”气象倒是最敏感的。宗仰天资超群,此后确实一心向内,潜于内典,不再仕进向外,16岁便剃度出家。但他此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以出世的精神忧时济世,以出家人的身份从事着革命者的事业。19至20世纪之交,国家内忧外患,宗仰联络众多革命者,编辑出版革命报纸,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兴中会,成立中国教育学会,鼓吹革命,资助革命事业。后来的国民党要人高度评价宗仰:“迹其生平,襟怀磊落,德性坚定,闻义必先,避免若浼,实佛门之龙象,吾党之瑰奇。”佛门龙象、党之瑰奇,这样的评价用在一个人身上,大概是绝无仅有的。
  遇“义”而进,面“名利”而退,无反顾,不犹豫,绝不拖泥带水,这才是宗仰最让人感佩处。民国建立以后,当年的革命战友飞黄腾达,孙中山根据宗仰上人对革命的贡献请他到民国教育部任职,宗仰坚持不受,仍以“佛”为其宗旨,托迹丛林。但仍旧关注国家大事,宋教仁被刺,袁世凯意欲称帝,宗仰上人撰下《宋杀愤言》和《讨袁篇》,俨然革命斗士。宗仰就是这样:以佛家弟子身份,时时为革命施以援手,但绝不入戏。《五灯会元》载,径山道钦禅师对他的徒弟说:“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将相之所能为。”将相“负累”太多,宗仰不肯为“将相”,却是真正的“大丈夫”。有和尚问大珠慧海禅师:“儒释道三教异同如何?”禅师答:“大量者用之即同,小机者执之即异。总从一性上起用,机见差别成三。迷悟由人,不在教之同异也。”宗仰立足于释,兼取儒、道,足称“大量者”。
  也许在宗仰上人看来,如果入世,俗世的事情没弄好,国破家亡,民不聊生,大概很难有出家人的出世与救世吧。北宋天台宗学者智圆认为“非仲尼之教,则国无以治,家无以宁,身无以安”,而“国不治,家不宁,身不安,释氏之道,何由而行哉?”(《中庸子传·上》,《闲居篇》卷十九)这用在宗仰身上颇为合适。1919年,宗仰上人到栖霞山寻觅僧绍遗踪。此时的栖霞寺经历了太平天国战火等灾难后,已是破败不堪。宗仰上人在众人的请求下,决定驻锡栖霞寺,利用自己的名望和能力,重建古寺,绍隆佛种。孙中山闻知宗仰出世兴法,以归还宗仰当年资助革命款项为名,为栖霞寺拨款一万银圆。受此影响,上至达官贵人,下至普通信众,纷纷为修复栖霞寺捐款。但修复工程诸事浩繁,劳心劳力。宗仰上人终因劳累过度,心力交瘁,在主体建筑即将落成之际圆寂。由于宗仰上人的努力,栖霞古寺得以中兴。为纪念宗仰上人,栖霞寺和台湾佛光山均建有宗仰上人纪念堂。
  抗日战争中,南京城为日本侵略者所破,栖霞寺冒着被灭寺的危险,义无反顾收治伤残的中国军人。在民族大义面前,退无可退。“现在轮到我们前进,我死,你们生。”这是西哲柏拉图著作的大主题,也是《申辩篇》的结语。哲学家的向死而生和永恒判断与死亡灵魂的生分离开来。苏格拉底说:“我们当中谁采取的路线更好,这对所有人都是隐藏的,除了神。”(《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中国儒教与佛教的舍生取义,与西方哲学教义不谋而合。有的人是退着进步,比如佛教的勇猛精进;有的人却是进着退步,比如那些儒教的末流,那些蝇营狗苟的名利之徒。当然还有那些在“进”与“入”道路上伤痕累累的失意彷徨之人,那些身在江湖、心怀魏阙的“待诏”之辈,他们对“进退维谷”体会最深。这些,神都知道。
  明代佛教“四大高僧”之一的德清禅师说:“为学有三要。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憨山大师梦游全集》卷三九《学要》),打通儒道两家。在真正的高人那里,儒释道没有截然分野。
  经过了人生的诸多“进”“入”与“退” “出”之后,最高的境界,大概是“不进不退”。正如《五灯会元》所载玉泉昙懿禅师的自问自答:“进一步则乾坤震动,退一步则草偃风行。且道不进不退一句作什么生道?良久曰:‘闲持经卷依松立,笑问客从何处来。’”
  好一个“闲持经卷依松立,笑问客从何处来”!
  只是,我们现代人住在公寓楼的“鸽子籠”里,家门口已无松可依;而且,也已经没有山林给你结庐隐居。我的一位小学同学,在尘世左冲右突,最终以“和尚”为业。谈起僧俗两界,他竟幽幽地说:“都差不多。”听此语,我也是幽幽的,没好再问他在何处驻锡。进、入与退、出,我们现代人只能在“心”上做文章。连高僧都说:莫学佛法,但自修心。
  责任编辑 许泽红
其他文献
1  名字是一个人的催眠符。  鲜小菩说的,在望江阁酒楼顶层的旋转花园。露天的顶层,种植了花花草草,内置假山亭阁,修竹幽立,慢水回流,星空旋转。时间似乎得到上苍的恩宠,无由地就慢下了脚步。散布其间的雅座三三两两,其餐饮之味便滋生走心气息。自然,能订到如此雅座的也非常人。  小菩能订到,且是半个时辰前约到蔡念后即刻订到的。这是她的本事。当身着山本耀司暗黑衣裙的小菩从座位上起立,迎接后到的蔡念时,聚焦
期刊
一、一道道山rn二○二一年,一九三○年出生的外国文学专家施炳炎老人回忆起他从一九五八年开始的不同的生活历练.他与小老弟王蒙谈起,他的体验和各种遐思.他相当兴奋.rn施炳炎已经过了九十岁了,他说在他的青年时代,得知了一大套关于年龄的文辞命名,他感觉到的是奇异与遥远,仍然不无悲凉.看到了“古稀”“耄耋”的说法,那种陌生与将尽的感觉令他回避.他更惧怕的却又是中途失去到达古稀与耄耋的福寿.后来呢,同样遥远的南北两极、赤道,他虽然没有去,毕竟在阿拉斯加州安克雷奇经停候机八次了,那个机场的候机室大如一个篮球场,而机场
期刊
民间儿歌与童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充分发挥儿歌童谣在教化儿童与阅读推广等方面的作用,保护和传承这一民间文化瑰宝,是公共图书馆的历史性责任.本文以公共图书馆在新时代的角色认知为背景,梳理学界以儿歌童谣为载体传播中华传统文化问题的研究现状,全面总结各地在童谣保护和读书推广方面的实践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公共图书馆的努力方向:拓展服务领域、探索各方合作运行新模式、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丰富和发展.
北门广场  一天晚上,我和素素、李芸坐在北门广场的花坛沿上聊天,一个人影突然走了过来。我们坐的地方靠里,基本没有灯光;那人站下后撩起上衣,肚子上有一个大洞,塞着一个木头橛子之类的东西。我拿起放在花坛水泥沿上的手机,举到耳边,同时说:“你干吗?”从对方的角度看,我可能是在打110报警,也可能是打另一个电话。下一秒那人空咚一声跪下了,趴在地上就磕头。我说:“有什么事,你好好说。”那人直起上身,黑暗中伸
期刊
==#rn最近认识一个漫画家,她告诉我,如今漫画产业完全流水线,每个环节皆由专人负责,剧本、脚本、分镜、草图、精草、描线、上色、后期、加对话框和拟声词、成稿;具体分工日趋精细,画头发的只画头发,画眼睛的只画眼睛.rn我难以想象,但她说这种情况普遍存在,并且成为一种推广开来的模式.
期刊
黑色信封  突然  每个人都开始想起死亡  像没来由地收到一个黑色信封  打开  一个老朋友写道  他随时准备兑现承诺  两个月、三个月  时间  不再流动  迎面而来的一锤子,倏忽让人  从世界的情欲中清醒过来  我宁愿喝酒、吃饭  用手指反复摩挲麻将牌  沉迷于女人的裸体  不可避免地  我等待神说话  或是一个电光石火的念头  头顶飞过的一些飞鸟  或是那本拒绝了  所有讨价还价的书  死亡
期刊
蝴蝶之重  我相信一只蝴蝶的重量  约等于21克,104克拉,灵魂的重量  如果偏重了,说明你还有未曾卸下的负担  如果偏轻,说明你对另一个灵魂有所亏欠  蝴蝶飞舞  一阵来自天堂的风托载着它  光线穿过半透明的蝶翅  薄薄的阴影里  一边是尘世的眷恋  一边,是对另一只蝴蝶深深的悔意悖谬之诗  在教堂里安放一场风暴  为一场风暴修建一座教堂。  这相当于在修女的身体里安放一场热恋  在燃烧的蜡烛
期刊
这一期的两篇小说是人和机器共同完成的,虽然最后署的是人名,但我们以楷体字标志出机器完成的部分.和陈楸帆合作的是创新工场的“AI科幻世界”.这款产品可学习和模仿陈楸帆的小说句法和行文风格.而与王元合作的则是网络上很多人都用的写作软件“彩云小梦”.该软件不是专门为特定写作者定制的,是一款公共的AI写作产品.机器(AI)参与到需要人类高级思维和想象能力才能完成的文学、艺术及其他活动在当下不断成为大众传媒的话题,像会唱歌的“洛天依”、会写诗的“小冰”、会下棋的机器人等.一些对风潮敏感的研究者将这些目前只是依靠大数
期刊
杨惑从小就没有让我失望过。  我们念的是全区最好的初中,从进学校开始,考试就不曾间断。周考月考摸底考,期中期末大统考,名字各种各样,变着法地轮番轰炸,无非是想用火药教会我们尽早习惯面对残酷。然而对那些尖子生而言,这种残酷反倒充满乐趣,我想,他们一定曾将自己想象成乱世里的群雄、英超赛场的球星,或者华山之巅的剑客,在这无尽的比试中展示自己的过人才智。学校为每次考试统计的排名对我们不啻是一种残忍的揭露,
期刊
他们说,天上有火。  传说,火来自天帝的创造,他那不受管控的十个儿子,破坏了轮值的规矩,一起出现在天上,于是,天下大旱,万物枯死。  一个英雄站了出来,以精湛的技艺射落了其中的九个,只剩下最后的一把火。  于是那火就变成了我们所熟知的天上那颗太阳,它照亮了整个世界。那时的世界是那么小,小得令人难以置信。而现在,火焰变得越来越大。这火焰比天空中原本就应该有的那颗太阳大得多,比大西洋中其他所有的火焰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