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19年5月4日,为反对北洋政府准备在损害中国主权的《凡尔赛对德和约》上签字,北京3000多名爱国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游行,并很快发展成为全国范围的罢工、罢市、罢课和游行示威活动,掀起了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最终迫使北洋政府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與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登上政治历史舞台,成为运动的主力军。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在思想上、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了准备,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所体现的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永不过时,所创造的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精神永不过时。2019年4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举行第十四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五四精神是五四运动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纪念五四运动、发扬五四精神,必须加强对五四运动和五四精神的研究,以引导广大青年在五四精神激励下,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导火之索
1919年1月1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获胜的27个协约国在法国巴黎凡尔赛宫召开和平会议。作为战胜国之一,中国派出了陆征祥、王正延、顧维钧、施肇基、魏宸祖5位代表参加会议。中国代表在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中国的军队和巡警等7项希望,以及取消1915年中日协约(以日本提出的殖民地化中国的“21条”为基础)和交换的陈述书,但遭到了拒绝。会议竟规定德国应将在中国山东的一切特权转交给日本,给予中国的只是归还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被德国夺去的天文仪器而已。中国代表指出,“此次和会条件办法,实为历史所罕见”,并提出抗议。但北洋军阀政府屈服于帝国主义列强的压力,居然准备在这样的和约上签字。5月初,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五四运动爆发。
那么,是谁最先将消息报告给国内的?又是谁推动国内掀起运动浪潮的呢?
时间退回到1918年12月。当时,梁启超以个人名义组织了一个民间团体赴欧洲考察,此行主要目的是希望以中国民间代表顾问身份参加巴黎和会,从而为彻底解决中国青岛问题赢得时机。梁启超抵达巴黎后利用与各国政要、各政党党首会见的机会,反复申明中国应有的权益、积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国内方面,他与北洋政府外交委员会的汪大燮、林长民始终保持热线联系,及时把和会内外的情况传到国内。
1919年4月24日,得到外交失败消息的梁启超立即从巴黎致电汪大燮、林长民。
汪、林两总长转外交协会:
对德国事闻将以青岛直接交还,因日使力争结果,英、法为所动。吾若认此,不啻加绳自缚。请警告政府及国民,严责各全权,万勿署名,以示决心。
启超,二十四日
林长民根据梁启超的电报,5月1日写成《外交警报敬告国民》一文,与梁启超的电文一起,发表在5月2日的北京《晨报》上。他在文中惊呼“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呼吁“愿合我四万万众誓死图之”。
5月2日晚,北洋政府国务总理钱能训密电在巴黎的中国代表团,准备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5月3日凌晨,汪大燮前往北大校长蔡元培家告知此消息,“告以此时形势,说学生不可不有点表示”。汪大燮所称的“学生不可不有点表示”,显然是指通过学生游行施压北洋政府,推翻已作出的在巴黎和约上签字的决定。蔡元培不仅认同而且马上行动,随即到北大转告新潮社的傅斯年、罗家伦、康白情、段锡朋以及国民社的许德珩等人。随即,北大等高校学生在北大三院召开全体学生大会,决定于第二天也就是5月4日举行大游行。
爱国运动
5月4日下午二时,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以及工业、农业、医学、政法等十几所专科以上学校的3000余名学生高呼“还我青岛”“取消21条”“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冲破反动军警的阻挠,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天安门前举行抗议集会,并火烧签订21条时的外交次长、卖国贼曹汝霖的家——赵家楼。一场震惊中外的反帝爱国运动在北京爆发了。
反动军警当场逮捕32名爱国学生。反动政府的倒行逆施更激起了社会各界义愤,纷纷支持学生的爱国行动。5月5日,北京各大专学校开始总罢课。5月6日,天津、上海等20多所院校行动起来,声援北京学生。社会名流和各界人士也纷纷谴责反动当局。6月1日,反动政府接连发出两道命令:一道为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辩护;一道诬蔑学生爱国斗争为非法行为——卖国竟然有功,爱国反而有罪,反动当局的罪恶行径刺痛了爱国学生和民众的心,一场更大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兴起了。
6月3日,北京各校学生2000余人走上街头展开反帝爱国演讲,当天有170名学生被捕。6月4日,4000多名学生上街演讲,又有700余人被捕。消息传到上海,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工人阶级挺身而出投入反帝爱国斗争的行列,发起影响深远的“六五”政治大罢工——五四运动进入了第二阶段。
6月5日上午,上海日商第三、四、五纱厂5000多名工人在“不替仇人做工”的口号声中首先宣布罢工。下午,陆家嘴、杨树浦一带多家工厂的2万余工人投入反帝爱国大罢工。随后几天,上海各行业的工人积极响应,6月10日形成全市总罢工并发出誓言:“不达惩办曹、章、陆目的,誓不开工”。在此前后,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出现了声势浩大的“三罢”高潮。北京、上海的反帝爱国运动迅速波及到全国各地,抗议斗争如燎原之火,遍及20多个省100多个城市。济南、青岛、天津、南京、杭州、宁波、武汉、南昌、扬州、安庆、厦门、广州、西安、沈阳、成都、昆明等大中城市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形成前所未有的反帝爱国浪潮,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维护民族尊严,捍卫领土主权的坚强决心。
此时,五四运动的性质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心由北京转到了上海,主力由学生转变为工人。值得重视的是,以这次大罢工为标志,中国工人运动已从经济斗争转向政治斗争,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顽强斗争精神,极大地震撼了反动统治集团和帝国主义。北洋政府迫于压力,不得不宣布罢免曹、章、陆的职务,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6月28日是巴黎和会的签字日。此前,北洋政府曾电令中国专使,如期在严重损害中国主权的巴黎和约上签字。消息传出,再次引起全国人民的义愤,一场拒签和约的运动又在全国开展起来。驻巴黎的中国使团收到要求拒签和约的电报7000余份,旅法华侨和留学生1万多人于6月28日凌晨包围中国使团寓所,警告专使如与会签字,当即扑杀,并列出偿命名单。中国专使最终拒绝赴会签字,五四运动取得了重大胜利。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它以辛亥革命所不曾有的姿态展开了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也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影响深远
烈火一经点燃,便孕育着燎原之势。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一场新的伟大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开始,并由此引起一场广泛的深层次的马克思主义传播活动。
五四運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并被中国的先进分子所选择。在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中,李大钊、陈独秀属于先驱者和擎旗人,毛泽东、蔡和森、邓中夏、瞿秋白、周恩来等五四运动中比较年轻的左翼骨干则是其主体部分。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李大钊备受鼓舞,连续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新纪元》等文章和演讲,热情讴歌“十月革命”。他敏锐认识到这场革命将对20世纪世界历史进程产生划时代的影响,从中看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希望。在宣传“十月革命”过程中,他的思想认识迅速提高,从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进而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
五四运动爆发后,李大钊亲自投入并参与领导这场伟大斗争。1919年9月、11月,李大钊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号、第六号上连续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时思想界产生重大影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比较系统的传播阶段。李大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等文章,通过批驳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论证马克思主义符合中国需要的深刻道理。在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的艰难环境中,李大钊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创建准备了思想条件。
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所开创的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因此,它虽然属于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但实际上已经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五四运动的发生,引起列宁和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重视,并直接促使共产国际派员到中国了解情况,因而加速了中国共产党建立的进程。
五四运动促成了中国工人运动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准备。五四运动后一年,共产主义的小组就在上海、北京、汉口、长沙、广州、济南、杭州等中心城市中成立起来了。
On May 4, 1919, more than 3,000 students from 13 different universities in Beijing gathered at Tiananmen Square to protest against Beiyang government’s signing of the Treaty of Versailles which undermined China’s sovereignty. It soon developed into a nationwide strike and demonstration joined by workers, businessmen and students, leading to a revolutionary anti-imperialist and anti-feudal patriotic movement with advanced intellectuals as the vanguard and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masses. Under such intense public pressure, Beiyang government dismissed Cao Rulin, Zhang Zongxiang and Lu Zongyu and refused to sign the Versailles Treaty.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represents an epoch-making milestone in China’s modern history. It marked the start of China’s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with a fierce struggle against imperialism and feudalism in the Revolution of 1911. The emerging thoughts and experiences from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also set the stage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3 years la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