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阐述了植物园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对植物园所存在的问题从几个方面做了分析,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整改措施。
[关键词]植物园 现状 剖析
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在其实施过程中要求把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学目的和社会需求等几者之间的距离充分拉近、彼此适应。教育软、硬设施的现代化、正规化、完善和配备,目的莫过如此。作为实施学校生物学科素质教育重要阵地的植物园,在此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各地学校的建设和完善中,都从宝贵的绿化面积中抽出一部分作为植物园,即是对这种重要性的一个很好的例证。然而,由于受人员、技术、场地、物种种类等方面的制约,一些植物园并不能称作真正意义上的植物园。
存在的问题
1.观念上的错位。几乎所有植物园都能做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特别是在春末到初秋这一阶段,几乎都郁郁葱葱、鲜花点缀。但如果仔细观察,这种植物园与其他绿化场地并无多大差别,其主要表现是只重形式,不重内容,种类单调,生态结构单一,如果不是立着一块牌子,是很难看出是一个植物园的。如果抛开其他原因,这应该是对植物园在功能上的片面的理解。确实,植物园是学校环境绿化美化的一部分,但植物园的功能远远在此之上。
2.物种种类单调。由于在植物园结构和功能上理解的片面性,致使入园植物的选择受到了限制。选材可能围绕着是否美观、是否开花、花期多长、是否常绿等做文章,一些“长相”较差、园艺价值不大而本应该入园的植物却与园无“缘”,由此导致植物园种类单调。以三年制《生物》课本为例,所涉及的高等植物大约十几种,除去几种珍稀植物外,大多数种类并不罕见,即使本地并不分布的种类,考虑到教材编排的意图,在本地也不难找到2~3种代用品[1]。在有条件的地方,中小学植物园也可以成为一些濒危植物的迁地保护地点[2]。一个植物园的植物种类,应该在30~50种左右为宜。然而,能达到半数的为数不多。
3.缺乏科学性。植物园不仅仅是一块绿化园地,它还具有教育阵地功能、教学演示功能、生态结构说明功能等等,这些功能归结到一点,就体现出了它的科学性。大多数植物园往往美观有余,而科学性不足。植物园本身应该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那些在其他地方视为正常的活动,极有可能对它的结构造成破坏,也有可能造成这个缩微景观不完整,例如,对花木的过度修剪、落叶的不适当清除等等。难道我们的植物园追求的仅仅是春季的花香扑鼻、夏季的树木葱茏、秋季的硕果累累和冬季的松柏傲雪?显然不是,因为那样的植物园是对大自然的歪曲反映。
4.缺乏地方特色。每个学校可资利用的土地面积有限,植物园仅是其中一小部分,这也决定了在建园的规模上不能贪大求洋,而应该小中见大。这也就迫使我们思考以下一个问题:我们办园的目的和方向是什么?我们的学生在领略了植物园并理解了他的内涵之后,应该对其身心发展、教育教学和环境意识的培养都有积极的意义。据此,我们认为地方特色是植物园的办园方向之一。
5.生态环境的单调。特殊的功能决定了植物园应该包括尽量多的植物种类、生态环境、群落结构和多层次的搭配。多数植物园由于受地理因素的限制,林下植物、攀缘植物或缠绕植物、沼生植物水生旱生植物等缺乏相应的生态环境,从而使上述植物的引种受到制约,或者即使是引种,由于环境条件不适宜,也不可能生活太久,这是在几乎所有植物园中几乎都可以看到的一个弊端。
整改措施
1.应该与教育教学密切配合。在建园伊始,就应该充分考虑实用性,凡与此有关的植物应该放在有限考虑的位置上,园中活生生的植物可以变成实验室之中的标本,也能变成课堂上的知识,三位一体,各有所指,成为一个完备的知识学习体系,能在短时间内学到大量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这一切,都是板画、挂图、幻灯和其他平面图形所不能及的。
2.充分利用空间,注意生态类型的合理搭配。一个植物园应当是一个小的自然环境,应该吸收和创造各种生态环境,例如层次高低、干湿不同、光照差异等等,以适应不同类型植物的需要。如蕨类植物需生活在阴湿环境中,藤本植物需借物缠绕或攀援等,凡此种种,这就要求我们在地势地形的利用上,因势利导,尽量给植物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避免单调。
3.紧扣时代脉搏。环境和发展是时代主题,在洒一点农药就能把一大片植物杀死的时代,能保留一块充满自然情趣的净土本身就是对环境的一大贡献。我们的植物园应清楚地告诉21世纪的主人们:人与自然本可以和谐共处;如果合理利用大自然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更好的食物、药品,甚至是最普通也是最宝贵的碧水蓝天。这些观念的养成,对于我们下一个世纪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植物园应该是环境教育的中心阵地,因为其教育过程是天长日久、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
4.配备专业人员管理。如上所述,植物园集教育、教学、环保宣传等功能于一身,决定了它必须面向受教育者,这是它的开放性,亦即植物园必须“放的开”,另外,园内生物物种的多样性,结构的复杂性,功能上的独立性,有决定了它必须由专门人员来护理,亦即它必须能“收的拢”。管理人员应包括相关学科的教师,以便于指导和使用;包括责任心强的学生,以便于开放和利用。只有这样,在园的构成上才不至于缺乏科学性,又不至于把植物园办成阳春白雪,失去其本来意义。
参考文献:
[1]生物课程开发研究中心.生物学(七年级上)人教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4~88
[2]贾竞波译.AndrewS.Pullin.保护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06~223
作者单位:王玉良安徽科技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安徽凤阳
柴瑞娟安徽工程科技学院生化系安徽芜湖
[关键词]植物园 现状 剖析
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在其实施过程中要求把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学目的和社会需求等几者之间的距离充分拉近、彼此适应。教育软、硬设施的现代化、正规化、完善和配备,目的莫过如此。作为实施学校生物学科素质教育重要阵地的植物园,在此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各地学校的建设和完善中,都从宝贵的绿化面积中抽出一部分作为植物园,即是对这种重要性的一个很好的例证。然而,由于受人员、技术、场地、物种种类等方面的制约,一些植物园并不能称作真正意义上的植物园。
存在的问题
1.观念上的错位。几乎所有植物园都能做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特别是在春末到初秋这一阶段,几乎都郁郁葱葱、鲜花点缀。但如果仔细观察,这种植物园与其他绿化场地并无多大差别,其主要表现是只重形式,不重内容,种类单调,生态结构单一,如果不是立着一块牌子,是很难看出是一个植物园的。如果抛开其他原因,这应该是对植物园在功能上的片面的理解。确实,植物园是学校环境绿化美化的一部分,但植物园的功能远远在此之上。
2.物种种类单调。由于在植物园结构和功能上理解的片面性,致使入园植物的选择受到了限制。选材可能围绕着是否美观、是否开花、花期多长、是否常绿等做文章,一些“长相”较差、园艺价值不大而本应该入园的植物却与园无“缘”,由此导致植物园种类单调。以三年制《生物》课本为例,所涉及的高等植物大约十几种,除去几种珍稀植物外,大多数种类并不罕见,即使本地并不分布的种类,考虑到教材编排的意图,在本地也不难找到2~3种代用品[1]。在有条件的地方,中小学植物园也可以成为一些濒危植物的迁地保护地点[2]。一个植物园的植物种类,应该在30~50种左右为宜。然而,能达到半数的为数不多。
3.缺乏科学性。植物园不仅仅是一块绿化园地,它还具有教育阵地功能、教学演示功能、生态结构说明功能等等,这些功能归结到一点,就体现出了它的科学性。大多数植物园往往美观有余,而科学性不足。植物园本身应该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那些在其他地方视为正常的活动,极有可能对它的结构造成破坏,也有可能造成这个缩微景观不完整,例如,对花木的过度修剪、落叶的不适当清除等等。难道我们的植物园追求的仅仅是春季的花香扑鼻、夏季的树木葱茏、秋季的硕果累累和冬季的松柏傲雪?显然不是,因为那样的植物园是对大自然的歪曲反映。
4.缺乏地方特色。每个学校可资利用的土地面积有限,植物园仅是其中一小部分,这也决定了在建园的规模上不能贪大求洋,而应该小中见大。这也就迫使我们思考以下一个问题:我们办园的目的和方向是什么?我们的学生在领略了植物园并理解了他的内涵之后,应该对其身心发展、教育教学和环境意识的培养都有积极的意义。据此,我们认为地方特色是植物园的办园方向之一。
5.生态环境的单调。特殊的功能决定了植物园应该包括尽量多的植物种类、生态环境、群落结构和多层次的搭配。多数植物园由于受地理因素的限制,林下植物、攀缘植物或缠绕植物、沼生植物水生旱生植物等缺乏相应的生态环境,从而使上述植物的引种受到制约,或者即使是引种,由于环境条件不适宜,也不可能生活太久,这是在几乎所有植物园中几乎都可以看到的一个弊端。
整改措施
1.应该与教育教学密切配合。在建园伊始,就应该充分考虑实用性,凡与此有关的植物应该放在有限考虑的位置上,园中活生生的植物可以变成实验室之中的标本,也能变成课堂上的知识,三位一体,各有所指,成为一个完备的知识学习体系,能在短时间内学到大量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这一切,都是板画、挂图、幻灯和其他平面图形所不能及的。
2.充分利用空间,注意生态类型的合理搭配。一个植物园应当是一个小的自然环境,应该吸收和创造各种生态环境,例如层次高低、干湿不同、光照差异等等,以适应不同类型植物的需要。如蕨类植物需生活在阴湿环境中,藤本植物需借物缠绕或攀援等,凡此种种,这就要求我们在地势地形的利用上,因势利导,尽量给植物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避免单调。
3.紧扣时代脉搏。环境和发展是时代主题,在洒一点农药就能把一大片植物杀死的时代,能保留一块充满自然情趣的净土本身就是对环境的一大贡献。我们的植物园应清楚地告诉21世纪的主人们:人与自然本可以和谐共处;如果合理利用大自然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更好的食物、药品,甚至是最普通也是最宝贵的碧水蓝天。这些观念的养成,对于我们下一个世纪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植物园应该是环境教育的中心阵地,因为其教育过程是天长日久、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
4.配备专业人员管理。如上所述,植物园集教育、教学、环保宣传等功能于一身,决定了它必须面向受教育者,这是它的开放性,亦即植物园必须“放的开”,另外,园内生物物种的多样性,结构的复杂性,功能上的独立性,有决定了它必须由专门人员来护理,亦即它必须能“收的拢”。管理人员应包括相关学科的教师,以便于指导和使用;包括责任心强的学生,以便于开放和利用。只有这样,在园的构成上才不至于缺乏科学性,又不至于把植物园办成阳春白雪,失去其本来意义。
参考文献:
[1]生物课程开发研究中心.生物学(七年级上)人教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4~88
[2]贾竞波译.AndrewS.Pullin.保护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06~223
作者单位:王玉良安徽科技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安徽凤阳
柴瑞娟安徽工程科技学院生化系安徽芜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