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生物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广大教师对开展“自主探究”的教学做了许多有效的尝试。本文认为要提高课堂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关键在于教师要为学生自主探索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教师的责任就是创造含有丰富信息,使学生能够在其中积极思考、探究和进行知识建构的学习环境。
一、关于探究活动的有效性之认识
探究性学习是在上世纪60年代由美国学者施瓦布倡导的,他主张从学科领域或实际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中学生物新课程突出“探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能够主动地获取生物学知识,体验科学方法,理解科学的本质,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探究性学习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关于探究活动的有效性之策略
(一)创设一个能让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情境。选择一个好的问题,创设一个好的背景,调动学生共同参与,是提高探究活动有效性的关键所在。例如:在“人的体温及其调节”的教学中,先指导学生预习教材,列出预习提纲,布置预习作业,测量自己及家人在不同时间的口腔、腋下、直肠的温度,创设问题情境后,再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联想:①在寒冷的环境中,为什么会打寒战,皮肤出现“鸡皮疙瘩”?②我们冬天出汗多,还是夏天出汗多?③带婴幼儿看病时,为什么要等他们停止哭闹几分钟后,再给他们量体温呢?通过分析比较、迁移,找出上述现象的原因,深化理解,从而总结出人的体温概念及其调节规律。
(二)创设一个能让学生展现自我的成功机会。我们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而且要让学生有更多参与探索的机会和成功的情感体验。我想,只要我们相信学生,为他们提供自主探索的条件,创设自主探索的情境,给予自主参与的机会,并及时地发现他们创新的火花,这种潜能就会被开发出来,从而得到很好的培养和发展。
(三)提供一个能让学生自主探索的思考时间。新教材中增加了许多探究活动,提供了许多供学生分析和思考的范例和素材,而不是仅把分析思考后得出的结论直接呈现在教材中。教师在探究活动中,必须给学生留出“空白”,保证时间,让学生去探索,去思考,不要徒留形式,走过场。例如:如生态系统的成分一节,讨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作用和地位,几乎都认为三者均处于必不可少的地位,理由是消费者要吃掉生产者制造的有机物,所以必不可少,如果教师直接告知消费者是可以缺少的,学生要么就是死记,要么很快忘记。而一位老师是这样处理的:如果没有消费者,生产者会繁殖吗?会死亡吗?死亡后尸体会被分解吗?通过问题的再讨论,同学们也终于认同了其中的原理,而且在讨论的过程中表达了自己的想法,经历了思考的过程,可以锻炼思维,提高智慧。
(四)创造一个能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的活动空间。教师不仅要把生物教学设计成生物活动的过程,而且应在课堂上留给学生一片宽松的探究活动空间,精心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操作活动过程,促使他们手、眼、脑、口多种感官同时并用,使学生在“做生物”中“学生物”,真正经历生物知识的形式和运用过程。
(五)构筑一个能让学生合作交流的互动平台。学会合作与交流是现代社会所必需的,新课程所强调的,也是生物探究学习过程应当提倡的组织形式。教师应对合作探究加强有效的组织和指导,提出问题后应鼓励学生独立思想,进行自主探索,把握合作的时机,协调自主与合作的关系,营造合作交流的氛围,引导学生在小组中积极参与对生物问题的讨论,提高合作交流的效果。生物第八章《生物与环境》中第一节《生态因素》的教学可以先提出个学生熟悉的问题讨论进行。我在上课时就提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自然界中哪些因素影响水稻生长和发育?”通过学生的分组讨论,最后师生总结出环境中的各种生态因素,对生物体是同时共同起作用的,而不是单独、孤立地起作用。这些生态因素共同构成了生物的生存环境。经过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既有效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的能力。
三、关于探究活动的有效性之思考
(一)探索活动的教学设计应与实际联系在一起。我们进行探索性活动教学设计,除遵循教材外,还要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从现实生活中提出问题,寻找证据,加深理解,并应用生物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最大限度地把教学过程设计为探索性活动。
(二)探究活动的教学设计应是知识与情感的统一体。探究性教学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探究起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所以,我们的设计不可忽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挖掘。
(三)探究活动的教学设计是对教学内容的再探究。探究性教学类似科学探究就是指教师引导学生站在科学家、作者的角度,类似生物家的研究方法及探究过程,去理解生物概念,获取生物知识,应用生物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及生物问题。
一、关于探究活动的有效性之认识
探究性学习是在上世纪60年代由美国学者施瓦布倡导的,他主张从学科领域或实际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中学生物新课程突出“探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能够主动地获取生物学知识,体验科学方法,理解科学的本质,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探究性学习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关于探究活动的有效性之策略
(一)创设一个能让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情境。选择一个好的问题,创设一个好的背景,调动学生共同参与,是提高探究活动有效性的关键所在。例如:在“人的体温及其调节”的教学中,先指导学生预习教材,列出预习提纲,布置预习作业,测量自己及家人在不同时间的口腔、腋下、直肠的温度,创设问题情境后,再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联想:①在寒冷的环境中,为什么会打寒战,皮肤出现“鸡皮疙瘩”?②我们冬天出汗多,还是夏天出汗多?③带婴幼儿看病时,为什么要等他们停止哭闹几分钟后,再给他们量体温呢?通过分析比较、迁移,找出上述现象的原因,深化理解,从而总结出人的体温概念及其调节规律。
(二)创设一个能让学生展现自我的成功机会。我们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而且要让学生有更多参与探索的机会和成功的情感体验。我想,只要我们相信学生,为他们提供自主探索的条件,创设自主探索的情境,给予自主参与的机会,并及时地发现他们创新的火花,这种潜能就会被开发出来,从而得到很好的培养和发展。
(三)提供一个能让学生自主探索的思考时间。新教材中增加了许多探究活动,提供了许多供学生分析和思考的范例和素材,而不是仅把分析思考后得出的结论直接呈现在教材中。教师在探究活动中,必须给学生留出“空白”,保证时间,让学生去探索,去思考,不要徒留形式,走过场。例如:如生态系统的成分一节,讨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作用和地位,几乎都认为三者均处于必不可少的地位,理由是消费者要吃掉生产者制造的有机物,所以必不可少,如果教师直接告知消费者是可以缺少的,学生要么就是死记,要么很快忘记。而一位老师是这样处理的:如果没有消费者,生产者会繁殖吗?会死亡吗?死亡后尸体会被分解吗?通过问题的再讨论,同学们也终于认同了其中的原理,而且在讨论的过程中表达了自己的想法,经历了思考的过程,可以锻炼思维,提高智慧。
(四)创造一个能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的活动空间。教师不仅要把生物教学设计成生物活动的过程,而且应在课堂上留给学生一片宽松的探究活动空间,精心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操作活动过程,促使他们手、眼、脑、口多种感官同时并用,使学生在“做生物”中“学生物”,真正经历生物知识的形式和运用过程。
(五)构筑一个能让学生合作交流的互动平台。学会合作与交流是现代社会所必需的,新课程所强调的,也是生物探究学习过程应当提倡的组织形式。教师应对合作探究加强有效的组织和指导,提出问题后应鼓励学生独立思想,进行自主探索,把握合作的时机,协调自主与合作的关系,营造合作交流的氛围,引导学生在小组中积极参与对生物问题的讨论,提高合作交流的效果。生物第八章《生物与环境》中第一节《生态因素》的教学可以先提出个学生熟悉的问题讨论进行。我在上课时就提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自然界中哪些因素影响水稻生长和发育?”通过学生的分组讨论,最后师生总结出环境中的各种生态因素,对生物体是同时共同起作用的,而不是单独、孤立地起作用。这些生态因素共同构成了生物的生存环境。经过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既有效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的能力。
三、关于探究活动的有效性之思考
(一)探索活动的教学设计应与实际联系在一起。我们进行探索性活动教学设计,除遵循教材外,还要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从现实生活中提出问题,寻找证据,加深理解,并应用生物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最大限度地把教学过程设计为探索性活动。
(二)探究活动的教学设计应是知识与情感的统一体。探究性教学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探究起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所以,我们的设计不可忽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挖掘。
(三)探究活动的教学设计是对教学内容的再探究。探究性教学类似科学探究就是指教师引导学生站在科学家、作者的角度,类似生物家的研究方法及探究过程,去理解生物概念,获取生物知识,应用生物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及生物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