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sbyqjkwk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
  2、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
  【教学重点】
  1、语言充满诗情画意,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
  2、通感的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
  1、作者为什么会有“颇不宁静”的心情。
  2、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另外教材中引用的《采莲赋》片断,语言较难理解,但注解详细,学生可以据注释自行解决。
  【教学方法】
  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赏析──讨论、探究──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
  【教学时数】四课时。
  【教学设想】
  《荷塘月色》一文,是一篇写景散文,又是一篇抒情散文。其写景特点值得我们学习,写荷塘上的月色,写月光下的荷塘,相当成功。作者表现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有淡淡的忧愁,又有淡淡的喜悦。低调情绪笼罩着全文,如作者心里不宁静,路是幽僻、幽静的,云、月是淡淡的,树色是阴阴的。蝉声与蛙声虽热闹,但与“我”无缘。不满现实,但又不得不回到现实中来。至于喜悦,课文开头忽然想到日日走过的荷塘,“总该有另一番样子吧”,于是欣然前往。通向荷塘的小路,往日阴森森的,“今晚却很好”,便觉得自己是个“自由的人”了。到了荷塘,心系美景,暂得自由,怡然自得之情顿生。于是,由赏景想到古人采莲那个“热闹的季节”“风流的季节”,淡淡喜悦之情也是笼罩在全文的。我认为,本文的教学,应加强朗读,通过朗读体会文章的韵味,通过反复诵读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鉴赏散文的相关知识。
  2.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
  3.(美点寻踪)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美。理清游踪。
  4.引导学生体味第四段的语言美、画面美。
  【导入】
  1.本单元学习散文。”散文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她就像一壶清茶,在炎热的夏季带给我们清凉的慰藉;在深秋的寒气中送来舒心的温暖。
  散文重在抒情,但情有独钟,情有所系。《文心雕龙》说:“人禀七情,应物而动。物色三动,心亦摇焉。”眼前的物象唤醒记忆中的表象,情感体验也一同苏醒,于是心物感应,情景相生,触景生情,缘情造景。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文时说:“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由此可见要热爱生活,用心体验生活就能写出好文章。
  写景是为了抒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
  2.我们今天要心仪怎样一段感情、怎样一幅美景呢?
  请看画面,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面对此等美景,杨万里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里写出了荷花的艳丽的色彩。他在诗歌《小池》里这样写:“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里写出了荷花的动态。
  周敦颐却看到了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面对这样的景色,朱自清又是如何抒写心中的情怀呢?
  【欣赏美景,初步感知】
  展示荷塘图片,初步感知荷塘美景,激发学生情趣。
  【配乐朗诵,感知美文】
  配乐视频朗诵,初步感知、欣赏美景、体味感情。
  现在我们随着动人的旋律再次走进朱自清先生心灵的荷塘,叩响心扉,解读那淡雅朦胧的心语、心荷。
  同学们可以小声跟读,随文入境!
  【探究美点,寻访游踪】
  1.优美的诵读和美丽的画面已经让我们“沉醉不知归路”,我相信大家已经体会到了美,现在可畅所欲言谈谈你谈感受到的美。
  1)遣词造句,语言美。
  2)既写荷塘又写月色。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月色是是荷塘上的月色,将二者巧妙的结合起来了,描绘了一幅幽雅、朦胧幽静的美丽画面。
  3)抒发情感很美。
  总结:语言美、画面美、情感美。
  2、抓住关键词语,理出作者游踪。
  【探究一】
  ①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
  学生讨论,师生交流后明确:
  主要是由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全文就是围绕“颇不宁静”这一心情展开的,它就像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始终在全曲中回荡!此句称“文眼”。
  ②此时,朱自清29岁,已是清华大学教授,前途无量,怎么会如此惆怅和苦闷?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1927年7月正是朱自清思想极端苦闷的时期。朱自清在同时期发表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③“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激起的波澜,放在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基调。
  【探究二】作者采用什么方式来排解不宁静的?(齐答)散步。   散步的游踪是怎样的?
  师生共同明确。
  游踪:家——小路——荷塘——家
  【体会画面美,品味语言美,把握写景技巧】
  【探究三】
  课文第4小节写了哪些景色,构成了怎样的画面?作者怎样写的?
  ⑴写了月下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
  ⑵画面为什么会这么美呢?现在我们去掉文中的那些修饰性的词语和句子,表达效果又有什么不同呢?
  ⑶屏幕显示改动文字:荷塘上面,满是叶子。叶子出水很高,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开着的,有打着朵儿的。微风过处,送来清香。这时候叶子和花也有一丝的颤动,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底下是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
  学生朗读。
  问:感觉怎么样啊?
  【探究四】
  学生讨论:第4小节写荷花用到了哪些修辞手法?(比喻、拟人、通感)
  ①“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为什么作者要用裙来比喻叶子呢?
  有的学生说:“形状相似,都是圆的。”
  “那盘子不也是圆的吗?锅盖也不是圆的吗?怎么不说‘叶子出水很高,像盘子,像锅盖’”
  学生回答说:“荷叶和舞女的裙子都很柔美。”我接着问:“何以见得很‘柔美’?”
  学生答:“句中有‘亭亭’二字。”还有学生说:“是舞女的裙,有一种舒展、旋转的动感,很美。亭亭玉立、修长婀娜、灵动飘逸。”写出了荷叶的风姿。
  ②“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开着的--袅娜(轻盈多姿)打着朵的--羞涩(娇怯不语)
  荷花饱满盛开、含苞待放的情状。
  ③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明珠——晶莹剔透纤尘不染
  星星——闪闪发光、忽明忽暗
  美人——用刚出浴的美人来形容露珠点点的荷花,使人想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从而想到荷花的质朴、清新、纯洁、淡雅和高贵、纤尘不染、冰清玉洁。
  ④“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请问:作者在写荷花的香味,怎么又突然写到歌声了?作者究竟听到歌声没有?
  学生回答:“没有。”
  “这里是比喻,因为这里用得是‘仿佛’一词……”
  对,是比喻。也就是说,作者是用歌声来比喻荷香,是吧?
  “但是,“荷香与歌声有什么可比的共同点吗?”
  “荷香与歌声都是断断续续、若有若无的。”
  “而且朦朦胧胧的。”
  “对。“荷香和歌声都是‘缕缕’的、‘渺茫’的。这是比喻。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钱钟书先生把它叫做‘通感’。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时,在一般情况下,彼此不能交错;但在特殊情况下,五官功能却能出现互相转化、彼此沟通的现象叫“通感”,也叫“移觉”。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花香,如歌声,若有若无、轻灵飘渺,用听觉来写嗅觉,想像奇妙,写出了荷香清淡缥缈、沁人心脾的美好情状。
  【举例拓展,理解通感】
  诗人艾青曾写诗这样描绘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听……’这也是通感。
  又如:“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有太阳的光明。”(郭风《叶笛》)
  这个句子笛声里有草的清香,花的芬芳,还有明亮的阳光,三种感觉相融会,那笛声该多么撩人情思。
  “吴钩和柳叶眉坐在小堤上歇息,柳叶眉不知怎么心烦意乱地说:‘大哥,你给我吹个小曲儿,要酸酸的,甜甜的,凉凉的……’”
  其实,通感并不仅仅在文学作品中才被使用,实际上日常用语中,也常常有通感。比如,说某位同学的声音很粗,难道他的声音是有直径的吗?”
  看,现在每一个同学脸上都呈现出甜美的笑容。可是,你们决不认为我是在说你们的笑脸是抹了糖的吧!
  【小结】
  1、画面美:月色下的荷塘,朦胧、静谧的美。
  2、写景技巧:比喻、拟人、通感、动静结合、叠词的巧妙使用。
  【作业】
  1、反复诵读品味第四段,并能熟练背诵。
  2、知识迁移:用连续的比喻、拟人、通感手法描绘校园内一美景。
其他文献
活动目的:(1)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帮助,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2)帮助学生认识同学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性,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人际交往常识。  活动准备:准备重要语句、长方形纸、心形卡片、音乐、歌曲等。  授课班级:班级学生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提问:同学们都有好朋友吗?朋友之间是怎么相处的,有什么样的互动?  请2-3名同学回答  小结:好朋友,开心时与你分享,伤心时帮你分担,互相
一、坚定教育信念明确奋斗目标    所谓教育信念,是教师对教育事业、教育理论及基本教育主张、原则的确认和信奉。教育信念是教师的精神追求和奋斗目标,是教师提升素质的关键所在。教育信念的集中表现是教师对教育工作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一个教师只有当他认识到自己从事的事业对祖国和人民事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时,他才会不遗余力地去干好它。教师责任感在于把培养教育好每—个学生作为自己神圣的职责,这种责任感要
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事业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调动广大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手段,是搞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对于中等职业学校而言,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工作的命脉,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保障。要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必须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党员和广大教职工的素质,并立足于学校的实际和教职工的特点,以正确的方法和方式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确实把教职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为教育事业贡献力
【摘 要】在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探索与创新,杜绝平淡与重复,重视个性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将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创造力积极开发,才能培养真正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  【关键词】创新 美术教学 发散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步入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国际间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创造性人才的数量和竞争,培养国民的创新意识显得尤其重要。学生阶段是人的思维和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正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授课形式,以学生自主参与活动为特征的语文活动课正异军突起。占据一席之地,并以其生动活泼、切实有效而得到学生的欢迎。语文活动课的出现,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次大改革,是语文学科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力举措。   关键词:语文 活动课 能力    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充满希望的途径。前一段我省各地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
【摘 要】应用文是日常生活中办理公务及个人事务所使用的重要文体,也是中职学生习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应用文教学效果,使中职学生打下良好的应用文写作基础,是中职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应用文 中职语文教学 教学目标    在中职语文的语文课本里,应用文在所有课文中所占比重不到3%;同是语言教学,应用文在英语课堂上却是“主角”——从写请假条、写信,到写申请报告,语文课上不教的东西,在英语
【摘要】创设新奇导语引发兴趣 选择趣味性愉悦心理 注重动手实验活跃气氛 丰富内容培养兴趣  【关键词】兴趣 愉悦 活跃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教”,学生“学”,教学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语言”活动。新课改给课堂注入了活力,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共同发展。让数学课“活”起来,给我们的学生
【摘 要】在教学中发现绝大多数学生智力水平差别不大,决定学生成绩的因素往往是非智力因素,而在所有因素中学习情感比较重要,它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习惯等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教学 非智力 兴趣 信心 习惯    在教学中发现绝大多数学生智力水平差别不大,由此可见决定差生的因素往往是非智力因素。所谓非智力因素是指学生积极性方面的因素,例如机动.兴趣.情感.性格.意志.习惯等,在所有
摘要:推进新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应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践为重点。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突破思维定势的束缚,以发散思维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民主;手段;品质;情景;认同    一、营造开放民主的教学氛围    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应创设一个轻松平等的气氛。有研究者指出,教学中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因素有以下六种:关
摘要:以大学专科化学学困生为例,对其化学学习成败归因方式有意识地进行个别训练,探索归因训练效果。结果表明,该生的化学学习态度发生了明显转变,化学学习兴趣及学习成绩具有显著提高。  关键词:化学教学 归因训练 个案研究  归因即原因的归属或原因归因,是指将行为或事件的结果归属于某种原因[1]。美国的心理学家维纳认为[2],学生对自己的成功和失败进行归因时通常会归因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这四种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