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出来的作文课

来源 :基础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xsa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伊消得人憔悴
  “为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激发写作兴趣,力争让学生写真话吐真情,本学期我们语文教研组的主要研讨主题是如何上好作文课,请一位老师上一节作文课,我们将作为一个研究的载体,共同探究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语文教研组组长在会议上这么宣布着。当我听到“左进红老师”的一刹那,大脑“轰”的一声,耳根立马滚烫滚烫的,第一个反应是:“完了!”
  虽然教语文也有几年了,但从小就重理轻文的我一向对语文不甚喜欢,害怕作文,自己又是“干笔头”,每次上到单元结束时就犯头痛,不知道这个单元的作文如何上好,不是多讲范文给他们听就是草草过场!
  接到任务的以后几天里,我实在是寝食难安,因为这个任务对我来讲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确实很想上好这堂课,很想为上好作文课提供一点有价值的研究素材,但实在又没有那个自信。于是,几天里在家冥思苦想,上网、看杂志、询问有经验的老师、了解目前作文教学的新动态,试图能找到一些灵感,但几天下来得到的却是想象作文、话题作文、童话之类的资料,这些题材的作文老师们上得多了,学生也写得多了,凭我的水平也上不出什么名堂的,学生写的也无非是些个大话、空话,毫无真实性可言。
  “怎么才能让孩子很乐意且毫无压力地写下一篇实在的文章?”这个问题一直围绕在我的脑海里,但就是想不出好的法子。眼看着上课的日子逼近了,我真是心急如焚,每天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
  柳暗花明又一村
  一天早上,儿子边看电视边吃饼干,搞得茶几上都是碎饼干,本来就心情不好的我立时就火冒三丈,呵斥他把饼干咬得乱七八糟,并随手把碎饼干一起扔进了垃圾筒。孩子急得哭了,嚷着说:“你怎么这样的啊!我好不容易咬出来的奥特曼,你得给我重新咬一个。”
  哎呀,我顿时跳起来,灵感来了。在这一刹那,我也真正领悟到什么叫“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语文课程标准 》特别强调写作的个性化,注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把这一要求贯注于教学实践中,必须在“体验”二字上做文章。“体验”既有“领悟”“体味”“设身处地”的心理感受,又有“实行”“实践”“以身体之”外部实践的含义。此时,我下决心,要把“吃”的情境搬进课堂,孩子每天都吃东西,再平常不过了,但就要让这生活中最平常的吃变成不一般的吃,吃出趣味,吃出花样,吃出作文来!记得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得流个不停。”这不就是告诉我们老师要努力开拓生活中的习作信息源吗?我心中的石头终于落了一大半,接下来就是解决怎么吃的办法了。因为毕竟是一节有任务的课,不是吃吃就完事了的。细细地想了一下本年段的写作要求,结合实际,不到一会儿工夫,作文预案就新鲜出炉了。
  体验情感始至深
  第二天,我买了一大袋饼干,迫不及待地要去试试。在同事的热心帮助下,我试了一回,效果不错,达到了我的预期要求。下班后在办公室我又静静地想了一下整个过程,总觉得不是很满意,好像缺了点什么,具体缺什么又一时说不上来!在前辈的指点下,我找到了症结所在:并不是每个孩子都喜欢吃饼干,这样就无法达到我想要的效果了。是啊,对不喜欢的东西他们怎么有兴趣呢!我马上决定,把饼干换成孩子们都喜爱吃的苹果。
  第三天,是我正式上课的日子,前一天我就布置了要孩子带个洗干净的苹果或苹果片来,自己也买了一些。一个上午,孩子就缠着我问苹果干什么用,我就是卖关子不说,甚至没告诉他们要上公开课用。整一个上午孩子们总是用好奇的眼神看我,时而把苹果拿出来看看,时而闻一闻又放进抽屉。
  上课了,我让孩子们拿出苹果,就说今天这节课我们吃苹果,孩子们脸上顿时起了问号,好像在对我说:“老师,别忘了这是在课堂上啊,还有很多老师听着呢!”接着我又说:“但今天吃苹果我们要吃出点花样来!”孩子们脸上的问号更多了,我这心里是乐开了。我先让他们看我咬。课堂上老师吃苹果,这是前所未有的,孩子们全都瞪大了眼睛,好奇地看着我。我心里暗暗想:要的就是这个效果,让他们仔细观察,观察到了才有东西可写。接着我让孩子们说说刚才我咬苹果时的动作、表情及苹果的变化。由于观察仔细,孩子们说起来自然不是难题,下面是学生当堂说话片段选摘:
  只见老师拿起一只大苹果,略一沉思,选好了地方一口咬了下去。咬好了一口,她就笑眯眯地看了看,满意地点点头又继续咬了起来。最后在苹果上诞生了一个月亮。咦?这世界万物这么多:叶子、水滴、猫咪、星星……为何老师偏偏选择月亮,对月亮情有独钟呢?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脸上写满了问号。老师仿佛看出了我们的心思,就问:“你们有什么要问的吗?”“小胖墩”提着一身赘肉第一个站起来就问:“老师你为什么要咬个月亮呢?”老师听了,微笑着对我们说:“一说起月亮就让人想到团圆,我很喜欢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词《 水调歌头 》,词中有两句话我至今未忘:‘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所以当我拿起这个苹果的时候我就在想,我就咬个月亮吧,希望普天下彼此思念的人能早日团圆!”哦!原来老师咬月亮是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
  水到渠成课生色
  接着我让孩子们自己来咬花样苹果。这个场面真是精彩极了!平时这些小鬼拿到水果就往嘴里送,不考虑什么,也不需要考虑什么。今天可犯难了,要咬个花样的,他们有的抓耳挠腮的,有的双眉紧皱,有的对着苹果傻乎乎地笑,还有的像在观赏一件艺术品似的打量着手上的苹果……我看在眼里,乐在心里,因为这才是他们最原生态的心理活动,是最真最纯的。接下来的场面可热闹了,孩子们都手捧苹果张大嘴巴咬起来,咬咬看看,比画一下再咬,没过一会儿大部分孩子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几分钟后,我让孩子们说说他们自己刚才咬苹果的过程,孩子们抢着上台说他们当时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咬的,为什么要咬这么个图案,非常有条理地说下来,心理活动很真实;有的还说在咬的过程中发生了差错,就顺势换了个图案;还有的边说边咬演示给大家看……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我发现,这才是孩子们的作文,就引导他们把刚才的过程用笔记录下来。下面是一个学生写的作文片段摘录:
  接下来,该轮到我们来咬苹果了,我们一直期待的时刻终于到了。我拿起一个红彤彤的苹果,一边舔舌头一边想:“咬什么好呢?咬什么好呢?真是急死我了——”不管这么多了,我的口水已经“飞流直下三千尺”了,我不管三七二十一,张开我的“血盆大口”,“啊呜”一口咬了下去。嘿!味道太好了,甜滋滋的,苹果汁粘满了我整张嘴。正当我沉浸在苹果的美味中时,想到要咬个花样的,一看苹果上的形状,哈哈!像星星,和我想的差不多,真是“无巧不成书”,我接着又用我的尖尖的小虎牙给星星长了五个角,然后适当做了一下修改,哈哈!一颗胖星星就靠我的牙齿在苹果上诞生了。看着这颗星星,我想:星星在夜晚不怕寒冷,为我们照明,我要做一颗星星,做一颗对人民有用的星星,而且是最亮的一颗!
  生命的历程即体验的过程,作文是学生真实情感的再现。正因为有了这真实有趣的体验,学生有属于自己的东西可写了,思绪也像开了闸的水龙头哗哗不止了,各个奋笔疾书,看着这场面,让我想到了叶老曾经提出这样的一种理想境界,就是“使孩子觉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发展,是一种享受”。今天看来他们至少不是负担,因为有了内心的情感,不一会儿,一篇篇富有个性的文章轻轻松松地被“咬”出来了,而且是在不知不觉中诞生的。有畅想人生的,有诉说心愿的,有表达志向的……聪明的孩子们还给它们取了别致的题目,这生动的文章多么像一个个鲜活的小生命!原本枯燥乏味、一提起就令人胆战心惊的作文课就这样轻松完成,而这种体验却能深深地烙在学生的心上,因为他们亲身体验过。
  研讨课的任务就这样轻松地完成了,没有熬夜多次修改预案,也没有过多的磨课,老师上得轻松,学生写得愉悦,归根结底是生活的功劳。人们都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我想:“越是生活的越是真纯的。”
  现在,教师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书匠了,作为一名专业技术人员,还必须要做一名研究型教师。一谈到“教育科研”这个词,我就望而生畏,从心底里避而远之,总觉得教育科研犹如一尊高高在上、可远观而不可近摸的佛像那样神秘莫测,它也像是一望无垠的大海,令渺小的我不知从哪儿起航!通过这次教研活动,我仿佛在茫茫课海中找到了航行的方向,我突然发现,这个过程不也是教学研究的过程吗?生活中不到处都有研究的好素材吗?
  (作者单位:沂源县南麻第四小学,山东 沂源,256100)
其他文献
当今,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涌向城市,留守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加,社会各个层面对此的关注和研究也越来越多,但就有关少数民族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还较少。    一、研究过程    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的留守儿童跟其他地区的有所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这部分与其他地区的留守儿童情况相似;另一类则是藏族纯牧区留守儿童,因父母常年在外游牧而留守在家乡的少
期刊
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正确理解词语是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是语言内化的前提。理解了词语,才可以丰富语言积累,增加语言储备。小学中年段对词语教学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那么小学中年段词语教学如何进行?本文结合课堂教学实践,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白鹅》教学为例谈谈。    一、借助生活积累,在唤醒回忆中
期刊
【摘 要】文章首先分析了低龄寄宿生的内涵和低龄寄宿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引入了规训与惩罚的概念,并简要概括了规训与惩罚的手段,探讨了规训与惩罚的手段在低龄寄宿生行为习惯养成中的运用,指出了规训和惩罚的消极意义,最后提出了应遵循的三个原则。  【关键词】低龄寄宿生 行为习惯  一、低龄寄宿生的内涵  如今,由于农村适龄儿童人数的减少,许多村级小学被撤并,相当部分适龄儿童集中到乡镇中心校就
期刊
第一次接触“钝感”一词,是前不久在网络上看的日本作家渡边淳一写的《 钝感力 》,按作者自己的解释,钝感力可译为“迟钝的力量”。对于课堂教学而言,“钝感”其实是一种大智,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别样智慧。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培养自身的“钝感”,在课堂上适时“隐身”、适当抱愚守拙,变得“迟钝”些,把聪明的机会、发现的机会以及得到锻炼的机会让给学生,在老师示弱时让学生“逞逞强”。  一、“钝”在文本关键处,引领
期刊
在小学数学复习课的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对于如何教学复习课的理解不尽如人意。有的教师大量收集习题、试卷,让学生在题海里苦战;有的教师“爆炒冷饭”,让学生机械重复地练习,期末复习时甚至让学生把书后的总复习 做好几遍;有的教师采用“练习→校对→再练习→再校对”的教学方式,把学生会做每一道复习题作为教学目标。如果小学数学复习课就这样上,教师会教得累、学生会学得苦,并且收效甚微。  那么小学数学复习课该怎么
期刊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定了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是我们具体实施课堂教学的指向标。因此,思想品德教师不能脱离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单纯地实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而应该要以知识为载体,以过程与方法为主线,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贯穿始终,从整体上把握“三维目标”,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笔者认为,用故事连载教学的方式,可以实现这种有效的整合。 
期刊
图片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教版《 历史与社会 》新教材更是把图片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极大地增加了图片在教材中的份量。与传统教材相比,新教材在表达方式上明显已由过去以文字为主、图片为辅,向文字与图片相结合、图文并重的方向转变。这一转变要求我们重新认识图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功能,重新研究在教学中如何运用图片去发展学生的智能。在此,笔者仅以人教版《 历史与社会 》八年级教材为例,结合自己教学中的具体实践
期刊
应用题教学是小学阶段的重点,也是难点。一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应用题,教师在引领学生进入解应用题时,要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能喜欢上应用题,做到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经过多年的实践,我把一年级应用题的教学归结成四个字——引、动、趣、想。  1.引  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中去引领,在“不经意”间让学生接触应用题。  例1:教师随手拿了一个学生的铅笔(2支)。  师:(疑惑的语气):我拿了××几支铅笔
期刊
《 语文课程标准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小学阅读教学中如何实施“对话”才容易取得理想的效果呢?   一、善待“出错”:“捅了我一刀”  下面是我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课《 师恩难忘 》时的一个教学片段:  “田老师讲的故事太有趣了,‘我’听得如痴如醉。谁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唰”“唰”“唰”学生们的小手举得高高的!我环视四周,猛然
期刊
目前,全国的义务教育进入了巩固普及成果、着力提高质量、促进内涵发展的新阶段,接受更加公平和更高质量的教育已成为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南京市白下区作为江苏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区和教育现代化示范区,为了加强全区初中教育质量建设,促进初中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近年来,区教育局通过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引导各所初中“基于问题诊断,致力自我改进”,围绕《 南京市区县初中教育质量评估方案(试行)》和评估细则,精心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