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河南省许昌市按照“选准产业、典型示范、政策支持”的思路,充分发挥农业行业的政策、资金、技术优势,指导农业部门发展特色产业,动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扶贫攻坚,与贫困村、贫困户联结,以点带面,逐步实现了以特色产业发展拓宽收入渠道,以经营主体参与健全联结机制的农业产业扶贫格局。
一、農业产业扶贫工作的现状
(一)立足基础,选准产业
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是农业部门服务脱贫攻坚大局的重要抓手。许昌市通过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提供农业产业就业岗位和增收途径,着力解决“传统农区贫困户收入来源渠道单一”问题。结合各县(市、区)农业特色产业基础和贫困村分布状况,明确每个县重点主攻2~3个特色产业。
(二)龙头带动,探索模式
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作为农业产业扶贫的重要突破口,许昌市倡导新型经营主体参与扶贫、助力扶贫,着力解决“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问题,积极探索推广农业产业扶贫典型模式。
“政府+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村”模式。建安区围绕食用菌产业扶贫,政府主导,依托世纪香食用菌公司技术支撑,在20个贫困村建立食用菌产业扶贫基地。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优先安排务工,没有劳动能力的由基地代为生产管理。通过实施食用菌产业扶贫,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获得地租收入、务工收入、分红收益收入。
“合作社+贫困户”模式。禹州市豫征种植专业社通过自筹、引资和114户村民联合入股形式成立合作社,发展都市生态农业,优先吸纳贫困户务工,从事管理果园、养殖、农家乐等。
“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模式。河南丰田种业公司在长葛市的古桥、和尚桥、坡胡等乡镇建设繁育基地2万亩,与贫困村组签订协议,连片成方,统一管理,实行“一低一高”帮扶措施,即低价供应农资,高价收购小麦。同时设置销售、保管、门卫、维修等岗位,吸纳贫困人口就业,帮助其稳定脱贫。
“龙头企业+贫困户”模式。农业龙头企业在经营中专门为贫困人员提供就业岗位,带动其增收。鄢陵县德锦花卉公司围绕花木产业,吸纳80户贫困人员就业。
(三)完善政策,项目倾斜
结合农业部门职能,利用农业技术、项目优势,全力支持扶贫攻坚。一是实施“两个全覆盖”。既有劳动能力又有种植意愿的贫困户均有一名农业科技人员对口技术帮扶;缺技术、有意愿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对象。二是加大项目支持力度。整合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都市生态农业建设等项目资金,优先投向服务贫困村或带动贫困户的新型经营主体,引导其参与扶贫、助力扶贫。同时,积极对接发改、财政、扶贫、金融等部门,为农业特色产业扶贫争取政策、资金、项目支持,合力做好扶贫攻坚工作。
二、发展方向
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优当地主导产业,形成一批实力强、效益好、带动贫困户效果突出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效带动贫困人口脱贫。结合农业结构调整,支持贫困村(户)采取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方式,发展优质、高效种养业,建设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强化科技推广,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提升贫困人口就业能力。
(一)发展特色产业促脱贫
改善生产基础条件。结合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加快改善贫困村(户)农业生产基础条件,稳步提高农业综合产能。协调有关部门按时间节点完成高标准粮田建设任务。
做强特色农业产业。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结合自然资源条件和种植习惯,通过结对帮扶、资金支持、技术服务等方式,因地制宜支持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以产业促扶贫。一是发展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果蔬。打造连片种植基地,实行专种专收专用,实现优质优价,通过产业带动区域范围内的贫困户参与优质农产品的种植,实现增收致富。二是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加快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带动贫困人口脱贫。同时,大力发展红薯、大豆、食用菌产业,实现农产品的多环节转化增值,通过特色产业发展,有效吸纳贫困人口就业增收。
发展都市生态农业。借助郑许融合发展机遇,支持有条件的贫困村(户)参与发展都市生态农业,推进农业与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健康养老、农耕体验、文化创意等相联结,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贫困村(户)分享二三产业成果,实现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双赢。
(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促脱贫
强化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进一步完善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加强指导服务,增强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积极牵线搭桥,引导企业参与贫困村(户)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开发。通过“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等模式,以订单生产、合作协议、产销对接、股份合作等方式,密切与贫困村(户)的利益联结。
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支持具备条件的贫困村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贫困村所在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吸纳贫困户入社,建立利益联结机制。
强化家庭农场带动。开展家庭农场示范场对贫困农户的结对帮扶活动,鼓励市级以上家庭农场示范场为周边从事种植的贫困农户提供指导服务,就近优先流转贫困农户的承包土地,为有务工需求的贫困户劳动力提供务工机会。
强化种粮大户带动作用。引导种粮大户就近、就地、优先流转贫困户土地,增加贫困家庭财产性收入。
(三)推广农业科技促脱贫
加强农业科技服务。围绕贫困村(户)特色农业发展,普及推广农作物优质高产品种和高效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控、无公害生产、秸秆综合利用等实用技术,实现良种良法配套,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依托科技人员包万村科技行动,实现每一户有种植意愿的贫困户均有一名科技人员对口帮扶。
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补助项目为载体,建立农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技推广机制,提升农技推广服务效能。在项目实施范围内每个贫困村选派一名农业技术指导员。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在有意愿、有生产能力的贫困户中遴选示范户,带动农业产业发展。
提高创业就业技能。把提高贫困农民素质能力作为脱贫的内生发展动力,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项目,优先在贫困村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农民培训,着力提高贫困农民的科技素质和致富能力。
(四)强化服务水平促脱贫
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全面完成贫困村(户)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建立市、县级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息应用平台,通过稳定贫困户的承包权,放活经营权,保障其权益。在确权到户的基础上,引导鼓励贫困农户流转土地经营权,将有流转意愿贫困农户的承包地优先在乡级以上流转服务平台上进行推介。鼓励贫困户采取委托经营、合作经营等方式,以承包地作为股份加入土地合作社,提高贫困户的承包土地增值收益水平。
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以打造现代农业综合服务平台为目标,以线上线下农业融合发展为主线,着力加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在村级信息员选聘培育方面,优先吸纳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员。加快推进产销对接,优先在贫困村发展电商网点,拓宽贫困户农产品销售渠道。
三、存在问题及建议
由于许昌市没有贫困县,上级整合的产业扶贫资金少,不能满足产业扶贫工作需要。因此,要加强与发改委、财政等部门的沟通对接,力争参与农业产业扶贫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社能够获得金融、项目等方面的支持。整合各类农业项目资金,优先投向贫困村。加强与金融机构协调,落实扶贫小额信贷。利用普惠金融政策,扶持农业经营主体提高融资能力,发展小麦为主的种植业保险,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同时,成立市农业产业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农业产业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指导,及时研究解决重大问题,统筹农业资源,制定具体措施,明确责任分工,抓好工作落实。
(作者单位:河南省许昌市农业信息中心)
一、農业产业扶贫工作的现状
(一)立足基础,选准产业
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是农业部门服务脱贫攻坚大局的重要抓手。许昌市通过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提供农业产业就业岗位和增收途径,着力解决“传统农区贫困户收入来源渠道单一”问题。结合各县(市、区)农业特色产业基础和贫困村分布状况,明确每个县重点主攻2~3个特色产业。
(二)龙头带动,探索模式
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作为农业产业扶贫的重要突破口,许昌市倡导新型经营主体参与扶贫、助力扶贫,着力解决“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问题,积极探索推广农业产业扶贫典型模式。
“政府+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村”模式。建安区围绕食用菌产业扶贫,政府主导,依托世纪香食用菌公司技术支撑,在20个贫困村建立食用菌产业扶贫基地。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优先安排务工,没有劳动能力的由基地代为生产管理。通过实施食用菌产业扶贫,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获得地租收入、务工收入、分红收益收入。
“合作社+贫困户”模式。禹州市豫征种植专业社通过自筹、引资和114户村民联合入股形式成立合作社,发展都市生态农业,优先吸纳贫困户务工,从事管理果园、养殖、农家乐等。
“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模式。河南丰田种业公司在长葛市的古桥、和尚桥、坡胡等乡镇建设繁育基地2万亩,与贫困村组签订协议,连片成方,统一管理,实行“一低一高”帮扶措施,即低价供应农资,高价收购小麦。同时设置销售、保管、门卫、维修等岗位,吸纳贫困人口就业,帮助其稳定脱贫。
“龙头企业+贫困户”模式。农业龙头企业在经营中专门为贫困人员提供就业岗位,带动其增收。鄢陵县德锦花卉公司围绕花木产业,吸纳80户贫困人员就业。
(三)完善政策,项目倾斜
结合农业部门职能,利用农业技术、项目优势,全力支持扶贫攻坚。一是实施“两个全覆盖”。既有劳动能力又有种植意愿的贫困户均有一名农业科技人员对口技术帮扶;缺技术、有意愿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对象。二是加大项目支持力度。整合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都市生态农业建设等项目资金,优先投向服务贫困村或带动贫困户的新型经营主体,引导其参与扶贫、助力扶贫。同时,积极对接发改、财政、扶贫、金融等部门,为农业特色产业扶贫争取政策、资金、项目支持,合力做好扶贫攻坚工作。
二、发展方向
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优当地主导产业,形成一批实力强、效益好、带动贫困户效果突出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效带动贫困人口脱贫。结合农业结构调整,支持贫困村(户)采取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方式,发展优质、高效种养业,建设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强化科技推广,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提升贫困人口就业能力。
(一)发展特色产业促脱贫
改善生产基础条件。结合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加快改善贫困村(户)农业生产基础条件,稳步提高农业综合产能。协调有关部门按时间节点完成高标准粮田建设任务。
做强特色农业产业。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结合自然资源条件和种植习惯,通过结对帮扶、资金支持、技术服务等方式,因地制宜支持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以产业促扶贫。一是发展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果蔬。打造连片种植基地,实行专种专收专用,实现优质优价,通过产业带动区域范围内的贫困户参与优质农产品的种植,实现增收致富。二是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加快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带动贫困人口脱贫。同时,大力发展红薯、大豆、食用菌产业,实现农产品的多环节转化增值,通过特色产业发展,有效吸纳贫困人口就业增收。
发展都市生态农业。借助郑许融合发展机遇,支持有条件的贫困村(户)参与发展都市生态农业,推进农业与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健康养老、农耕体验、文化创意等相联结,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贫困村(户)分享二三产业成果,实现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双赢。
(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促脱贫
强化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进一步完善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加强指导服务,增强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积极牵线搭桥,引导企业参与贫困村(户)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开发。通过“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等模式,以订单生产、合作协议、产销对接、股份合作等方式,密切与贫困村(户)的利益联结。
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支持具备条件的贫困村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贫困村所在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吸纳贫困户入社,建立利益联结机制。
强化家庭农场带动。开展家庭农场示范场对贫困农户的结对帮扶活动,鼓励市级以上家庭农场示范场为周边从事种植的贫困农户提供指导服务,就近优先流转贫困农户的承包土地,为有务工需求的贫困户劳动力提供务工机会。
强化种粮大户带动作用。引导种粮大户就近、就地、优先流转贫困户土地,增加贫困家庭财产性收入。
(三)推广农业科技促脱贫
加强农业科技服务。围绕贫困村(户)特色农业发展,普及推广农作物优质高产品种和高效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控、无公害生产、秸秆综合利用等实用技术,实现良种良法配套,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依托科技人员包万村科技行动,实现每一户有种植意愿的贫困户均有一名科技人员对口帮扶。
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补助项目为载体,建立农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技推广机制,提升农技推广服务效能。在项目实施范围内每个贫困村选派一名农业技术指导员。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在有意愿、有生产能力的贫困户中遴选示范户,带动农业产业发展。
提高创业就业技能。把提高贫困农民素质能力作为脱贫的内生发展动力,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项目,优先在贫困村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农民培训,着力提高贫困农民的科技素质和致富能力。
(四)强化服务水平促脱贫
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全面完成贫困村(户)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建立市、县级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息应用平台,通过稳定贫困户的承包权,放活经营权,保障其权益。在确权到户的基础上,引导鼓励贫困农户流转土地经营权,将有流转意愿贫困农户的承包地优先在乡级以上流转服务平台上进行推介。鼓励贫困户采取委托经营、合作经营等方式,以承包地作为股份加入土地合作社,提高贫困户的承包土地增值收益水平。
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以打造现代农业综合服务平台为目标,以线上线下农业融合发展为主线,着力加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在村级信息员选聘培育方面,优先吸纳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员。加快推进产销对接,优先在贫困村发展电商网点,拓宽贫困户农产品销售渠道。
三、存在问题及建议
由于许昌市没有贫困县,上级整合的产业扶贫资金少,不能满足产业扶贫工作需要。因此,要加强与发改委、财政等部门的沟通对接,力争参与农业产业扶贫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社能够获得金融、项目等方面的支持。整合各类农业项目资金,优先投向贫困村。加强与金融机构协调,落实扶贫小额信贷。利用普惠金融政策,扶持农业经营主体提高融资能力,发展小麦为主的种植业保险,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同时,成立市农业产业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农业产业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指导,及时研究解决重大问题,统筹农业资源,制定具体措施,明确责任分工,抓好工作落实。
(作者单位:河南省许昌市农业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