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人之生活有四:有关天然界之生活,有关社交之生活,有关职业之生活,有关消闲之生活。”人的社会性素质决定了相互之间必定存在交往行为。社会交往是指个体与周围各种人物的人际交往。它包含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队或团队与团队之间的相互来往,这种交往关系到每个人健康地发展和正常的生活。聋生由于语言和听觉功能的丧失,缺乏交往必备的主要工具,使得聋生在社会中成为了一个独特的群体。因此,提升聋生的交往能力已经成为聋生教育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一、聋生交往能力不足的原因
在当前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发现聋生的交往存在着这样的现象:与正常人之间格格不入,与聋人之间见面就是朋友,往往存在着交往的盲目性和冲动性,缺乏深层次的理解与沟通。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來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方面。残疾人的家庭,要么是特困家庭,聋生被视为家庭中的重大包袱,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教养,形成散漫、任性的性格特征。要么来自于优越家庭,则是家中的宝贝儿,过分溺爱,往往目中无人,经受不了小小的挫折。另外聋生的家长普遍文化层次低,缺乏对孩子进行教育、训练的能力。
(2)社会方面。由于历史等诸多因素,加之聋生由于语言交流的缺乏,一直来,社会上对残疾人存有许多偏见,一种观念认为残疾人本身就很痛苦,似乎只愿在物质上给予一定的帮助,一般情况下也不太和残疾人交往;另一种现象对残疾人(尤其是听残人)有很大的戒备心理,甚至歧视他们。这样,就把听残人与正常人交往无形地隔断。
(3)学生自身。聋生由于耳聋,从小接受的信息少,又长期处于封闭的状态,常常表现为与人交往时,会不自主地感到紧张,存在恐惧障碍。聋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受挫折能力弱,往往对比自己优秀的同学,会产生嫉妒心理,交往中常常带有攻击性。而在与正常人的交往活动中,聋生常表现出缺乏自信,怕别人(健全人)看不起自己,似乎觉得所有的人都比自己强。
(4)学校方面。目前,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虽没有像普通学校那样有着巨大的升学压力,但多年形成的教学模式存在着“认真地教育教材”的现象,只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而对于聋生的心理、生理发展方面缺乏足够的重视和研究。
二、多方协作,提升聋生交往能力
(1)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整个社会需转变观念,体现仁爱之心。对于听残人,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要从物质上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取得聋人的信任,增强他们融入社会的自信心。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提供给他们良好的康复、教育、培训、就业的条件。
(2)实施优质的学校教育。学生在校的大量时间是在各科教学和活动课上度过的,所以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交往能力的主阵地。聋生由于缺乏听觉的认知来源,对自己的学习缺乏自信,对自己的理解能力存有疑虑,教师应关心和爱护他们,给他们自信,使其能够经受一定的挫折。聋生往往都具有形象思维不发达,认识问题有一定的片面性这一普遍性特点,在交往过程中常出现“自我中心”现象。因而,在课堂中,时常表现出不善于倾听别人。有时,一个学生还没说完,便会有性急的学生拍着桌子想代替他说,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如果听之任之,就会挫伤发言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因此,教师要引导每个聋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发言。在课堂中,学会宽容与鼓励,尊重和理解别人,感受别人的真诚与友好。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将趣味、知识、能力有机结合。加强对聋生的心理疏导,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弥补聋生的心理缺陷。教师在掌握学生心理情况后,属于共性的问题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属于个性的问题就个别交流。在举行座谈会或授课时,教师要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 让学生回答分析应该怎样处理。指导学生学会与人交往,学会言语交流。教给学生与人交往的技巧,使学生学会与人交往,从而在人际交往中增强自信,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正确处理好家庭、学校、社会间的关系。家庭环境对聋生的个性、知识、经验、思想品格行为、兴趣爱好的形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作为家长,不仅要给他们提供良好的物质生活,还要正确对待聋生的特殊情况,既不能放任,也不能溺爱。作为学校,应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配合,及时了解学生情况,教育方法和成果确保简约有效。学校不是独立社会之外的小社会,特殊教育学校也不例外。特殊教育学校应以加大开放的态度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扩大其人际交往的渠道。我们利用大学城就在附近和南京市青少年志愿者服务基地的优势,经常举行聋生与正常儿童、大学生的社会交往,采用举行座谈会、体育竞赛、联谊活动等形式,加大学校与社会的联系,“走出去,请进来”,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有效地增强了聋生的自信心,提升了聋生的心理素质,聋生的交往能力也随之得到了提高。
一、聋生交往能力不足的原因
在当前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发现聋生的交往存在着这样的现象:与正常人之间格格不入,与聋人之间见面就是朋友,往往存在着交往的盲目性和冲动性,缺乏深层次的理解与沟通。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來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方面。残疾人的家庭,要么是特困家庭,聋生被视为家庭中的重大包袱,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教养,形成散漫、任性的性格特征。要么来自于优越家庭,则是家中的宝贝儿,过分溺爱,往往目中无人,经受不了小小的挫折。另外聋生的家长普遍文化层次低,缺乏对孩子进行教育、训练的能力。
(2)社会方面。由于历史等诸多因素,加之聋生由于语言交流的缺乏,一直来,社会上对残疾人存有许多偏见,一种观念认为残疾人本身就很痛苦,似乎只愿在物质上给予一定的帮助,一般情况下也不太和残疾人交往;另一种现象对残疾人(尤其是听残人)有很大的戒备心理,甚至歧视他们。这样,就把听残人与正常人交往无形地隔断。
(3)学生自身。聋生由于耳聋,从小接受的信息少,又长期处于封闭的状态,常常表现为与人交往时,会不自主地感到紧张,存在恐惧障碍。聋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受挫折能力弱,往往对比自己优秀的同学,会产生嫉妒心理,交往中常常带有攻击性。而在与正常人的交往活动中,聋生常表现出缺乏自信,怕别人(健全人)看不起自己,似乎觉得所有的人都比自己强。
(4)学校方面。目前,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虽没有像普通学校那样有着巨大的升学压力,但多年形成的教学模式存在着“认真地教育教材”的现象,只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而对于聋生的心理、生理发展方面缺乏足够的重视和研究。
二、多方协作,提升聋生交往能力
(1)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整个社会需转变观念,体现仁爱之心。对于听残人,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要从物质上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取得聋人的信任,增强他们融入社会的自信心。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提供给他们良好的康复、教育、培训、就业的条件。
(2)实施优质的学校教育。学生在校的大量时间是在各科教学和活动课上度过的,所以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交往能力的主阵地。聋生由于缺乏听觉的认知来源,对自己的学习缺乏自信,对自己的理解能力存有疑虑,教师应关心和爱护他们,给他们自信,使其能够经受一定的挫折。聋生往往都具有形象思维不发达,认识问题有一定的片面性这一普遍性特点,在交往过程中常出现“自我中心”现象。因而,在课堂中,时常表现出不善于倾听别人。有时,一个学生还没说完,便会有性急的学生拍着桌子想代替他说,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如果听之任之,就会挫伤发言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因此,教师要引导每个聋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发言。在课堂中,学会宽容与鼓励,尊重和理解别人,感受别人的真诚与友好。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将趣味、知识、能力有机结合。加强对聋生的心理疏导,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弥补聋生的心理缺陷。教师在掌握学生心理情况后,属于共性的问题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属于个性的问题就个别交流。在举行座谈会或授课时,教师要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 让学生回答分析应该怎样处理。指导学生学会与人交往,学会言语交流。教给学生与人交往的技巧,使学生学会与人交往,从而在人际交往中增强自信,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正确处理好家庭、学校、社会间的关系。家庭环境对聋生的个性、知识、经验、思想品格行为、兴趣爱好的形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作为家长,不仅要给他们提供良好的物质生活,还要正确对待聋生的特殊情况,既不能放任,也不能溺爱。作为学校,应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配合,及时了解学生情况,教育方法和成果确保简约有效。学校不是独立社会之外的小社会,特殊教育学校也不例外。特殊教育学校应以加大开放的态度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扩大其人际交往的渠道。我们利用大学城就在附近和南京市青少年志愿者服务基地的优势,经常举行聋生与正常儿童、大学生的社会交往,采用举行座谈会、体育竞赛、联谊活动等形式,加大学校与社会的联系,“走出去,请进来”,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有效地增强了聋生的自信心,提升了聋生的心理素质,聋生的交往能力也随之得到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