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校企合作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校企伙伴关系的管理未受到重视。文章将校企伙伴关系的管理划分为五个阶段,即伙伴合作需求分析、合作伙伴的选择、伙伴关系的组建、伙伴关系的运行和伙伴关系的结束,并指明了每个阶段管理中需要注重的因素、问题及管理方法。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要取得实质性成效,必须关注这五个阶段的协调运作及管理。
[关键词]校企伙伴关系管理阶段
[作者简介]王翠华(1983- ),女,山东泰安人,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江苏苏州215000)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15-0011-03
目前,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的观点已得到大部分人的认同,但校企合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也日益凸显。正如许多研究者指出的,校企合作问题的原因“既有观念制度上的障碍、法规机制上的滞后,也有包括政府、企业、学校方面的局限。”①本文从伙伴关系的视角来探讨高职院校与企业间的合作关系管理问题,它不仅是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也是影响到校企合作效益的关键问题。
高职院校必须认识到,从校企伙伴关系的建立到最终的获益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成功的伙伴关系需要对这个复杂的过程进行管理。有研究者指出,伙伴关系管理是基于相互的信任,是相互对对方能力、行为的一种信心,而这种信心很容易受一些因素的干扰,导致原有合作伙伴之间的信任关系减弱甚至荡然无存,伙伴关系的维护和管理缺乏一个可操作性的理论框架和步骤,因而真正成功的伙伴关系管理寥寥无几。②本文尝试对校企伙伴关系的管理提供一种框架和步骤,将管理划分为五个阶段(如图1所示):伙伴合作需求分析、合作伙伴的选择、伙伴关系的组建、伙伴关系的运行、伙伴关系的结束,并指明了每个阶段因伙伴间的行为和面临的状况的不同而具有的不同管理要素和方法。
一、校企伙伴关系管理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
在校企伙伴关系管理的过程中,政策和法规、信任、沟通是主要的影响因素。政府制定的校企合作相关政策和法规为校企伙伴关系提供了一个外部的制度环境,起到促进和规范校企伙伴关系的重要作用,会影响校企伙伴关系的建立、合作各方责任和权利的保障及协调等方面。宁波市教育局开展的校企合作现状调查报告中对影响校企合作的主要因素统计表明,缺乏政府相应的政策引导在合作学校、合作企业和没有开展校企合作企业中比例分别占到76.7%、70.2%、92.3%。③信任和沟通是伙伴关系管理中的两个关键要素,信任是合作产生的必要条件,也是维系和发展伙伴关系的重要因素。沟通存在于伙伴关系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中,信任和沟通会影响伙伴关系管理的全过程。
二、校企伙伴关系管理的过程
校企伙伴关系管理的过程可分为相互联系和影响的五个阶段:伙伴合作需求分析、合作伙伴的选择、伙伴关系的组建、伙伴关系的运行、伙伴关系的结束。现分述如下:
1.伙伴合作的需求分析。伙伴合作的需求分析阶段是高职院校了解目前所处的环境和拥有的资源,根据自己的战略目标,明确伙伴合作的必要性,进而确定合作企业的类型、合作的内容和伙伴关系的形式等问题。高职院校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办学定位,既要对所在区域的产业结构、特点、发展需求以及相应企业的需求有清晰的了解,还要分析和评估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劣势,进而确定要与哪种类型的企业开展哪些方面的合作,以及建立哪种形式的合作。以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IVT)为例。IVT结合苏州工业园区“十一五”期间,确立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以航空设备、汽车零部件及整車制造等精密机械产业为支柱,以新材料、生物、纳米技术等产业为特色的产业发展体系,形成制造业优势产业集群的产业结构特点,分析了园区不同职业岗位人力资源需求的构成和需求变动趋势,并结合学院经过十年发展建立起的以电子信息和机械制造为核心的专业体系优势,确立了重点建设的五个专业: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微电子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及软件技术。根据五大专业群建设的需要,IVT明确了要与之建立伙伴关系的企业:数控技术专业及专业群依托威特立创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及专业群依托博世汽车部件(苏州)有限公司、微电子技术专业及专业群依托三星电子(苏州)半导体有限公司、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及专业群依托诺基亚通信有限公司苏州分公司建设、依托新电信息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建设软件技术专业及专业群。
2.合作伙伴的选择。高职院校明确了伙伴合作的需求后,就进入合作伙伴的选择阶段。基于高职院校立足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办学定位思想,合作伙伴以所在区域的企业为主要选择对象。若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也可以扩展至周围区域的企业。行业、企业举办的高职院校可借助行业、企业的背景进行选择。选择合作伙伴的标准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企业的实力。高职院校选择合作伙伴的过程也是对企业的实力进行识别和评价的过程。高职院校应综合考虑企业的经济实力、经营状况、发展潜力、社会声誉等,实力较强的企业可以为伙伴关系提供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声誉。但同时也要关注校企间的权力均衡问题。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实践表明,强强合作或弱强合作更易于取得良好的合作绩效。弱强合作中,高职院校要避免因过分依赖合作企业而丧失伙伴关系中的决策权或自主性。
第二,互补性。根据资源依赖理论可知,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原因是获得各自发展所需的异质性资源或关键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整合。因此,高职院校应选择具有互补性资源的企业,互补性的判定取决于高职院校对自身资源优劣势的分析,以及对企业实力的识别和评估。双方资源的互补依赖性越高,越有利于伙伴关系的建立和稳定。
第三,意愿。企业具备了合作的实力和互补性资源后,还要看它是否具有合作的意愿,愿意将这些资源贡献到伙伴合作中。因此,企业是否与高职院校具有共同的合作意愿和目标是选择合作伙伴的最基本条件。
3.伙伴关系的组建。高职院校选择了合适的合作伙伴后,就进入伙伴关系的组建阶段,这也是伙伴关系正式确立的阶段。该阶段的管理中合作契约的签订、组织管理和文化上的相容性、伙伴间的信任是重要的因素,它们对后续的伙伴关系运行和结束也有重要的影响,因此,组建伙伴关系时要妥善处理这三个因素。
第一,签订合作契约。校企伙伴关系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赢”,获得各自的利益。利益是伙伴关系维系的纽带。但校企伙伴关系中高职院校与企业的依赖程度不同,合作关涉到高职院校的生存发展问题,对企业而言主要是获得人力资源和部分技术资源。因此,伙伴关系中高职院校与企业存在权力不对称,这将影响利益分配的均衡性。所以,制定双方认同的合作契约非常重要,契约中要明确双方在合作中的权利、责任和利益。为了避免合作中出现较大的利益冲突,利益分配机制必须在合作契约中给予明确。利益分配机制的最终确定应该是双方共同意愿的体现,是二者的共识,必须能够体现合作者核心能力和绩效、投入资源以及双方各自成果的价值。④
第二,组织管理和文化上的相容。高职院校与企业属于两个不同的社会组织,拥有不同的管理系统和组织文化,而且组织目标差异较大。高职院校以人才培养为目标,目标实现关注长期性和社会性;企业则以营利为目的,注重效益和效率。因此,双方的合作中必然会存在分歧或矛盾。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组建校企伙伴关系时,从管理和文化上寻求与企业的相容性。对企业与非营利组织联盟的研究表明,管理匹配的重要性最为突出,如果组织的管理者和领导人无法建立支持性关系,那么合作关系不可能发展。⑤因此高职院校的领导层首先要重视校企伙伴关系的建立,设立具体的管理组织机构来融合校企管理上的差异,管理过程中以柔性管理的方式提高伙伴合作的效率。校企文化上的相容性主要是通过高职院校以“亲商”的理念来指导伙伴关系的建立和开展,校企合作人员树立为企业服务的意识来具体实施合作。
第三,合作伙伴间的信任。Kramer & Tyler、Mayeral认为,信任可有效降低管理成本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它不但能影响组织绩效,同时也在组织内或跨组织之间的合作、协调与控制上扮演重要角色。⑥合作与信任具有正反馈的功能,信任或合作一旦建立起来,就会加强彼此,从而进入信任与合作的良性循环。因此,信任的建立和发展,是影响高职院校与企业的伙伴关系发展及其绩效的重要因素。
高职院校与企业间伙伴关系的信任是指高职院校(施信方)在依靠企业(受信方)实现其目标的过程中,认为企业会尽其所能履行承诺,并且不会利用高职院校的弱点谋取不正当利益的一种信念或者心理状态。根据信任的来源可以把信任分为不同的类型,这也为研究信任的产生、维持和增进提供了重要方向。在高职院校与企业建立伙伴关系的三条路径中,可以产生三种类型的信任。(如图2所示)
在以政府为主导的企业—政府—高职院校的合作路径中,政府为高职院校与企业间的合作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和政策上的支持和保障,进而使合作具有“制度型”信任,即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等制度环境可以为合作提供一般性的防卫机制,从而产生的一种信任;在以市场为主体的企业—市场—高职院校的合作路径中,基于利益而建立起的合作形成“计算型”信任,即信任是在市场化的理性计算中产生,根据各种信息对交易的得失损益进行权衡,进而决定是否信任对方;由人际关系而产生的校企合作路径,以人际间的情感为纽带,形成“情感型”信任,即在长期人际互动中,因情感因素而产生的信任。
高职院校与企业间的信任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构建和加强,即受信方(高职院校)、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施信方(企业)。具体而言包括,高职院校的能力、声誉、“产品”的重要性、人员的信任,合作关系的依赖性、长期性,企业的性质、规模、声誉等。(如13页图3所示)
其中,高职院校的能力、“产品”的重要性、合作关系的依赖性是“计算型”信任的主要影响因素,声誉、人员的信任、合作关系的长期性则对“情感型”信任有重要影响。因此,高职院校构建和加强与企业间的合作信任关系,需要注重内涵建设,提高自身的能力;专业建设和科研把握市场需求,提高“产品”的重要性;以“亲商”理念和服务的意识加强与企业的人际交往;积极维持和拓展与企业的合作关系等。“制度型”信任则主要是受外部制度环境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因此,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中“制度型”信任的建立还有待政府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的制度环境,提高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同度。
4.伙伴关系的运行。高职院校与企业间的伙伴合作能够实现资源互补、降低交易成本、加快市场反应速度、形成关系资产、提升信誉、提高竞争力等优势,但伙伴关系运行中也会不可避免地出现矛盾、冲突。因此,在伙伴关系运行中,要加强伙伴间的沟通,并及时有效地解决冲突,以促进伙伴关系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第一,沟通。沟通是管理的基础。从管理的角度看,全部的管理活动都可以归结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沟通与信任交换。⑦高职院校与企业间的合作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组织间的合作,而且高职院校与企业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组织文化,因而,合作的成功与否与合作者间沟通是否有效密切相关。沟通可以增进高职院校与企业间的相互了解和理解,促进彼此的信任,维护和加强合作关系,进而提高合作绩效。高职院校与企业伙伴关系的管理是为了提高合作效益,而沟通是提高合作效益的必要手段。信息的质量、信息的共享、合作伙伴的参与性对沟通有重要的影响。首先,沟通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便是信息的质量。信息的质量包含了信息交换过程中的准确性、期限、充分性、可信性等重要的方面。有目的且适时地交换信息能够使伙伴双方的信任程度提高并减少误会,因此信息的质量对于提高高职院校与企业伙伴关系的绩效非常重要⑧。伙伴关系运作中,要有专人负责伙伴间的沟通和协调,并及时、有效地处理和反馈获得的信息。其次,信息共享是高职院校与企业伙伴关系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前提,也是稳固和强化伙伴关系的必要条件。信息共享程度越高,越有利于伙伴间的沟通,沟通也会促进信息的共享。高职院校与伙伴企业应建立一个信息共享系统,以便信息流能够顺畅的传递,使彼此的需求信息能有效对接,也便于伙伴关系运作中问题的及时解决,从而避免信息扭曲或因信息反应迟钝而造成的不良后果。最后,合作伙伴间人员的参与度会影响沟通的实效性。从合作伙伴间的领导层到具体伙伴关系的管理层再到伙伴关系的执行层,都要保持沟通。伙伴关系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有些是例行问题,即经常或重复出现的并有相关解决程序的问题,通过伙伴关系执行层间的沟通就能及时解决。但也会出现例外问题,即偶然发现的、新颖的、具有重大影响的问题,⑨这就需要伙伴关系领导层间进行沟通和决策,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第二,冲突解决。高职院校与企业伙伴关系随时间的变动、合作伙伴的利益与需求可能会发生变化,出现利益冲突、目标分歧、信任危机、不需要伙伴资源等情况,而且合作双方因组织文化、经营管理模式的差异而引起的问题也是难以避免的。解决伙伴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可以通过正式机制和非正式机制兩种方式进行。正式机制主要指合作契约、校企合作法律和规范、组织和合作程序等;非正式机制主要指伙伴间的沟通、人际情感、信任、第三方调解等。根据伙伴关系中矛盾和冲突的不同应选取不同的解决方式。恰当处理冲突可能会带来一些潜在利益,如把冲突或潜在的问题有效地解决,避免了可能造成的更大后果;双方共同协商解决冲突中,可能产生新的冲突解决方法或策略;促使伙伴成员加深了对合作的认识和参与等,这都有助于伙伴关系的发展和成功。
5.伙伴关系的结束。伙伴关系的结束是伙伴关系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伙伴关系的结束有三种情况,一种是伙伴双方在没有新的或更进一步的合作下,完成合作后友好地结束伙伴关系;另一种情况是因伙伴关系中出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或冲突而不愉快或带有敌意地中止伙伴关系;还有一种情况是指伙伴关系没有取得成效而导致关系的瓦解。伙伴关系结束的第一种状况是成功伙伴关系的自然结束,是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时都期望得到的结果。
伙伴关系结束阶段的管理包括评估、决策、存档。评估主要是评估合作的绩效和合作的能力;根据评估结果,高职院校作出是否结束伙伴关系或者深化、拓展伙伴关系的决定并总结合作经验,提出改善合作能力的措施;伙伴合作中的相关资料要进行存档,以便总结经验、学习交流或推广借鉴之用。
[注释]
①喻忠恩.校企合作运行机制评析[J].职教论坛,2009(4):52.
②颜涛.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管理的难点与对策[J].物流技术,2008,27(6):90.
③严新乔.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现状调查报告[J].中等职业教育,2008(23):5.
④刘慧芬.产学研合作模式和机制研究[DB/OL].http://dlib.cnki.net/kns50/detail.aspx?QueryID=3&CurRec=1,2010-03-22.
⑤胡杨成,蔡宁.企业与非营利组织联盟研究现状探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6,28(10):13.
⑥赵学礼.企业间合作机理与信任关系构建研究[DB/OL].http://dlib.cnki.net/kns50/detail.aspx?QueryID=29&CurRec=1,2010-03-22.
⑦陈剑平,徐伟军.跨文化沟通与管理浅析[J].经济论坛,2005(13):112.
⑧Mohr J,Spekman R.Characteristics of partnership success:partnership attributes,communication behavior and conflict resolution techniqu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4(15):143.
⑨吴星泽.管理学基础[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108.
[关键词]校企伙伴关系管理阶段
[作者简介]王翠华(1983- ),女,山东泰安人,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江苏苏州215000)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15-0011-03
目前,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的观点已得到大部分人的认同,但校企合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也日益凸显。正如许多研究者指出的,校企合作问题的原因“既有观念制度上的障碍、法规机制上的滞后,也有包括政府、企业、学校方面的局限。”①本文从伙伴关系的视角来探讨高职院校与企业间的合作关系管理问题,它不仅是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也是影响到校企合作效益的关键问题。
高职院校必须认识到,从校企伙伴关系的建立到最终的获益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成功的伙伴关系需要对这个复杂的过程进行管理。有研究者指出,伙伴关系管理是基于相互的信任,是相互对对方能力、行为的一种信心,而这种信心很容易受一些因素的干扰,导致原有合作伙伴之间的信任关系减弱甚至荡然无存,伙伴关系的维护和管理缺乏一个可操作性的理论框架和步骤,因而真正成功的伙伴关系管理寥寥无几。②本文尝试对校企伙伴关系的管理提供一种框架和步骤,将管理划分为五个阶段(如图1所示):伙伴合作需求分析、合作伙伴的选择、伙伴关系的组建、伙伴关系的运行、伙伴关系的结束,并指明了每个阶段因伙伴间的行为和面临的状况的不同而具有的不同管理要素和方法。
一、校企伙伴关系管理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
在校企伙伴关系管理的过程中,政策和法规、信任、沟通是主要的影响因素。政府制定的校企合作相关政策和法规为校企伙伴关系提供了一个外部的制度环境,起到促进和规范校企伙伴关系的重要作用,会影响校企伙伴关系的建立、合作各方责任和权利的保障及协调等方面。宁波市教育局开展的校企合作现状调查报告中对影响校企合作的主要因素统计表明,缺乏政府相应的政策引导在合作学校、合作企业和没有开展校企合作企业中比例分别占到76.7%、70.2%、92.3%。③信任和沟通是伙伴关系管理中的两个关键要素,信任是合作产生的必要条件,也是维系和发展伙伴关系的重要因素。沟通存在于伙伴关系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中,信任和沟通会影响伙伴关系管理的全过程。
二、校企伙伴关系管理的过程
校企伙伴关系管理的过程可分为相互联系和影响的五个阶段:伙伴合作需求分析、合作伙伴的选择、伙伴关系的组建、伙伴关系的运行、伙伴关系的结束。现分述如下:
1.伙伴合作的需求分析。伙伴合作的需求分析阶段是高职院校了解目前所处的环境和拥有的资源,根据自己的战略目标,明确伙伴合作的必要性,进而确定合作企业的类型、合作的内容和伙伴关系的形式等问题。高职院校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办学定位,既要对所在区域的产业结构、特点、发展需求以及相应企业的需求有清晰的了解,还要分析和评估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劣势,进而确定要与哪种类型的企业开展哪些方面的合作,以及建立哪种形式的合作。以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IVT)为例。IVT结合苏州工业园区“十一五”期间,确立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以航空设备、汽车零部件及整車制造等精密机械产业为支柱,以新材料、生物、纳米技术等产业为特色的产业发展体系,形成制造业优势产业集群的产业结构特点,分析了园区不同职业岗位人力资源需求的构成和需求变动趋势,并结合学院经过十年发展建立起的以电子信息和机械制造为核心的专业体系优势,确立了重点建设的五个专业: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微电子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及软件技术。根据五大专业群建设的需要,IVT明确了要与之建立伙伴关系的企业:数控技术专业及专业群依托威特立创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及专业群依托博世汽车部件(苏州)有限公司、微电子技术专业及专业群依托三星电子(苏州)半导体有限公司、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及专业群依托诺基亚通信有限公司苏州分公司建设、依托新电信息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建设软件技术专业及专业群。
2.合作伙伴的选择。高职院校明确了伙伴合作的需求后,就进入合作伙伴的选择阶段。基于高职院校立足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办学定位思想,合作伙伴以所在区域的企业为主要选择对象。若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也可以扩展至周围区域的企业。行业、企业举办的高职院校可借助行业、企业的背景进行选择。选择合作伙伴的标准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企业的实力。高职院校选择合作伙伴的过程也是对企业的实力进行识别和评价的过程。高职院校应综合考虑企业的经济实力、经营状况、发展潜力、社会声誉等,实力较强的企业可以为伙伴关系提供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声誉。但同时也要关注校企间的权力均衡问题。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实践表明,强强合作或弱强合作更易于取得良好的合作绩效。弱强合作中,高职院校要避免因过分依赖合作企业而丧失伙伴关系中的决策权或自主性。
第二,互补性。根据资源依赖理论可知,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原因是获得各自发展所需的异质性资源或关键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整合。因此,高职院校应选择具有互补性资源的企业,互补性的判定取决于高职院校对自身资源优劣势的分析,以及对企业实力的识别和评估。双方资源的互补依赖性越高,越有利于伙伴关系的建立和稳定。
第三,意愿。企业具备了合作的实力和互补性资源后,还要看它是否具有合作的意愿,愿意将这些资源贡献到伙伴合作中。因此,企业是否与高职院校具有共同的合作意愿和目标是选择合作伙伴的最基本条件。
3.伙伴关系的组建。高职院校选择了合适的合作伙伴后,就进入伙伴关系的组建阶段,这也是伙伴关系正式确立的阶段。该阶段的管理中合作契约的签订、组织管理和文化上的相容性、伙伴间的信任是重要的因素,它们对后续的伙伴关系运行和结束也有重要的影响,因此,组建伙伴关系时要妥善处理这三个因素。
第一,签订合作契约。校企伙伴关系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赢”,获得各自的利益。利益是伙伴关系维系的纽带。但校企伙伴关系中高职院校与企业的依赖程度不同,合作关涉到高职院校的生存发展问题,对企业而言主要是获得人力资源和部分技术资源。因此,伙伴关系中高职院校与企业存在权力不对称,这将影响利益分配的均衡性。所以,制定双方认同的合作契约非常重要,契约中要明确双方在合作中的权利、责任和利益。为了避免合作中出现较大的利益冲突,利益分配机制必须在合作契约中给予明确。利益分配机制的最终确定应该是双方共同意愿的体现,是二者的共识,必须能够体现合作者核心能力和绩效、投入资源以及双方各自成果的价值。④
第二,组织管理和文化上的相容。高职院校与企业属于两个不同的社会组织,拥有不同的管理系统和组织文化,而且组织目标差异较大。高职院校以人才培养为目标,目标实现关注长期性和社会性;企业则以营利为目的,注重效益和效率。因此,双方的合作中必然会存在分歧或矛盾。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组建校企伙伴关系时,从管理和文化上寻求与企业的相容性。对企业与非营利组织联盟的研究表明,管理匹配的重要性最为突出,如果组织的管理者和领导人无法建立支持性关系,那么合作关系不可能发展。⑤因此高职院校的领导层首先要重视校企伙伴关系的建立,设立具体的管理组织机构来融合校企管理上的差异,管理过程中以柔性管理的方式提高伙伴合作的效率。校企文化上的相容性主要是通过高职院校以“亲商”的理念来指导伙伴关系的建立和开展,校企合作人员树立为企业服务的意识来具体实施合作。
第三,合作伙伴间的信任。Kramer & Tyler、Mayeral认为,信任可有效降低管理成本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它不但能影响组织绩效,同时也在组织内或跨组织之间的合作、协调与控制上扮演重要角色。⑥合作与信任具有正反馈的功能,信任或合作一旦建立起来,就会加强彼此,从而进入信任与合作的良性循环。因此,信任的建立和发展,是影响高职院校与企业的伙伴关系发展及其绩效的重要因素。
高职院校与企业间伙伴关系的信任是指高职院校(施信方)在依靠企业(受信方)实现其目标的过程中,认为企业会尽其所能履行承诺,并且不会利用高职院校的弱点谋取不正当利益的一种信念或者心理状态。根据信任的来源可以把信任分为不同的类型,这也为研究信任的产生、维持和增进提供了重要方向。在高职院校与企业建立伙伴关系的三条路径中,可以产生三种类型的信任。(如图2所示)
在以政府为主导的企业—政府—高职院校的合作路径中,政府为高职院校与企业间的合作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和政策上的支持和保障,进而使合作具有“制度型”信任,即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等制度环境可以为合作提供一般性的防卫机制,从而产生的一种信任;在以市场为主体的企业—市场—高职院校的合作路径中,基于利益而建立起的合作形成“计算型”信任,即信任是在市场化的理性计算中产生,根据各种信息对交易的得失损益进行权衡,进而决定是否信任对方;由人际关系而产生的校企合作路径,以人际间的情感为纽带,形成“情感型”信任,即在长期人际互动中,因情感因素而产生的信任。
高职院校与企业间的信任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构建和加强,即受信方(高职院校)、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施信方(企业)。具体而言包括,高职院校的能力、声誉、“产品”的重要性、人员的信任,合作关系的依赖性、长期性,企业的性质、规模、声誉等。(如13页图3所示)
其中,高职院校的能力、“产品”的重要性、合作关系的依赖性是“计算型”信任的主要影响因素,声誉、人员的信任、合作关系的长期性则对“情感型”信任有重要影响。因此,高职院校构建和加强与企业间的合作信任关系,需要注重内涵建设,提高自身的能力;专业建设和科研把握市场需求,提高“产品”的重要性;以“亲商”理念和服务的意识加强与企业的人际交往;积极维持和拓展与企业的合作关系等。“制度型”信任则主要是受外部制度环境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因此,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中“制度型”信任的建立还有待政府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的制度环境,提高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同度。
4.伙伴关系的运行。高职院校与企业间的伙伴合作能够实现资源互补、降低交易成本、加快市场反应速度、形成关系资产、提升信誉、提高竞争力等优势,但伙伴关系运行中也会不可避免地出现矛盾、冲突。因此,在伙伴关系运行中,要加强伙伴间的沟通,并及时有效地解决冲突,以促进伙伴关系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第一,沟通。沟通是管理的基础。从管理的角度看,全部的管理活动都可以归结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沟通与信任交换。⑦高职院校与企业间的合作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组织间的合作,而且高职院校与企业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组织文化,因而,合作的成功与否与合作者间沟通是否有效密切相关。沟通可以增进高职院校与企业间的相互了解和理解,促进彼此的信任,维护和加强合作关系,进而提高合作绩效。高职院校与企业伙伴关系的管理是为了提高合作效益,而沟通是提高合作效益的必要手段。信息的质量、信息的共享、合作伙伴的参与性对沟通有重要的影响。首先,沟通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便是信息的质量。信息的质量包含了信息交换过程中的准确性、期限、充分性、可信性等重要的方面。有目的且适时地交换信息能够使伙伴双方的信任程度提高并减少误会,因此信息的质量对于提高高职院校与企业伙伴关系的绩效非常重要⑧。伙伴关系运作中,要有专人负责伙伴间的沟通和协调,并及时、有效地处理和反馈获得的信息。其次,信息共享是高职院校与企业伙伴关系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前提,也是稳固和强化伙伴关系的必要条件。信息共享程度越高,越有利于伙伴间的沟通,沟通也会促进信息的共享。高职院校与伙伴企业应建立一个信息共享系统,以便信息流能够顺畅的传递,使彼此的需求信息能有效对接,也便于伙伴关系运作中问题的及时解决,从而避免信息扭曲或因信息反应迟钝而造成的不良后果。最后,合作伙伴间人员的参与度会影响沟通的实效性。从合作伙伴间的领导层到具体伙伴关系的管理层再到伙伴关系的执行层,都要保持沟通。伙伴关系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有些是例行问题,即经常或重复出现的并有相关解决程序的问题,通过伙伴关系执行层间的沟通就能及时解决。但也会出现例外问题,即偶然发现的、新颖的、具有重大影响的问题,⑨这就需要伙伴关系领导层间进行沟通和决策,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第二,冲突解决。高职院校与企业伙伴关系随时间的变动、合作伙伴的利益与需求可能会发生变化,出现利益冲突、目标分歧、信任危机、不需要伙伴资源等情况,而且合作双方因组织文化、经营管理模式的差异而引起的问题也是难以避免的。解决伙伴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可以通过正式机制和非正式机制兩种方式进行。正式机制主要指合作契约、校企合作法律和规范、组织和合作程序等;非正式机制主要指伙伴间的沟通、人际情感、信任、第三方调解等。根据伙伴关系中矛盾和冲突的不同应选取不同的解决方式。恰当处理冲突可能会带来一些潜在利益,如把冲突或潜在的问题有效地解决,避免了可能造成的更大后果;双方共同协商解决冲突中,可能产生新的冲突解决方法或策略;促使伙伴成员加深了对合作的认识和参与等,这都有助于伙伴关系的发展和成功。
5.伙伴关系的结束。伙伴关系的结束是伙伴关系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伙伴关系的结束有三种情况,一种是伙伴双方在没有新的或更进一步的合作下,完成合作后友好地结束伙伴关系;另一种情况是因伙伴关系中出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或冲突而不愉快或带有敌意地中止伙伴关系;还有一种情况是指伙伴关系没有取得成效而导致关系的瓦解。伙伴关系结束的第一种状况是成功伙伴关系的自然结束,是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时都期望得到的结果。
伙伴关系结束阶段的管理包括评估、决策、存档。评估主要是评估合作的绩效和合作的能力;根据评估结果,高职院校作出是否结束伙伴关系或者深化、拓展伙伴关系的决定并总结合作经验,提出改善合作能力的措施;伙伴合作中的相关资料要进行存档,以便总结经验、学习交流或推广借鉴之用。
[注释]
①喻忠恩.校企合作运行机制评析[J].职教论坛,2009(4):52.
②颜涛.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管理的难点与对策[J].物流技术,2008,27(6):90.
③严新乔.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现状调查报告[J].中等职业教育,2008(23):5.
④刘慧芬.产学研合作模式和机制研究[DB/OL].http://dlib.cnki.net/kns50/detail.aspx?QueryID=3&CurRec=1,2010-03-22.
⑤胡杨成,蔡宁.企业与非营利组织联盟研究现状探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6,28(10):13.
⑥赵学礼.企业间合作机理与信任关系构建研究[DB/OL].http://dlib.cnki.net/kns50/detail.aspx?QueryID=29&CurRec=1,2010-03-22.
⑦陈剑平,徐伟军.跨文化沟通与管理浅析[J].经济论坛,2005(13):112.
⑧Mohr J,Spekman R.Characteristics of partnership success:partnership attributes,communication behavior and conflict resolution techniqu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4(15):143.
⑨吴星泽.管理学基础[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