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国际关系思想史是国际关系学科一个十分年轻的分支。自1919年国际关系学科创立以来,一代代学人坚持不懈地探索何为国际关系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理论或范式,以描述、解释和预测国际关系;前者是思想史探究,后者为理论创建。国际关系学科仅历百年,但国际关系思想史探究却渊源更加久远。马基雅维利问道李维,霍布斯追溯修昔底德,格劳秀斯诉诸自然法传统,当代学人则孜孜以求地追溯马基雅维利、霍布斯、格劳秀斯、卢梭、康德、黑格尔、克劳塞维茨,形成了一个个理论和方法鲜明、风格和情调迥异的思想流派。20世纪下半叶,新理论、新范式、新
【机 构】
:
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福建厦门361005南京大学亚太发展研究中心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关系思想史是国际关系学科一个十分年轻的分支。自1919年国际关系学科创立以来,一代代学人坚持不懈地探索何为国际关系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理论或范式,以描述、解释和预测国际关系;前者是思想史探究,后者为理论创建。国际关系学科仅历百年,但国际关系思想史探究却渊源更加久远。马基雅维利问道李维,霍布斯追溯修昔底德,格劳秀斯诉诸自然法传统,当代学人则孜孜以求地追溯马基雅维利、霍布斯、格劳秀斯、卢梭、康德、黑格尔、克劳塞维茨,形成了一个个理论和方法鲜明、风格和情调迥异的思想流派。20世纪下半叶,新理论、新范式、新方法层出不穷,新学派也精彩纷呈,但在怀特分类法流传且风靡之后,新学派及其代表人物纷纷将自身归入其中一个思想传统或学派脉络之中,并期望通过新的诠释和新的创建求得自身学派的赓续不绝。另一方面,为强化和传播“自我”身份,不同学术或政治背景的研究者借助各自偏好的范式或路径,形成关于若干经典思想家和现代理论家及其著述文本的“颠覆”性解释或意象。由此,国际关系思想史不仅得以创生和成长,而且自21世纪肇始以来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在国际关系学科诞生百年之际,在学术史和学科史视角下梳理国际关系思想史的脉络与源流,展现相应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方法,能够从一个侧面展现国际关系学科尤其国际关系理论的百年发展历程,并冀望昭示中国学人加倍努力的前行方向。
其他文献
秦代"为不善"一词见于法律条令,是一类罪名的总称,指有意侵犯君权,败乱其统治秩序的重大犯罪.具体而言,"为不善"除包括直接危害统治秩序的反、逆、叛、降等罪之外,可能还包括弑父、不道、禽兽行等间接危害统治秩序的逆乱恶行.秦法针对这一类犯罪在实际判罚上虽有所不同,但其共同特征是:一般以死刑及迁刑处置首从犯及缘坐者,规定"令(迁者)终身作远穷山,毋得去"."为不善"罪渗透着礼的精神,表现出森严的社会等级性和浓厚的家族伦理性.秦汉以后"为不善"罪的分类条目日益明细,周齐与隋唐时期的"重罪十条
商周族群流动研究关乎国家形态、社会形态与民族融合等重要课题.近年来,随着商周地理研究的系统化,细致梳理商周时期东土族群的分衍、流动及其成因,已成为可能.甲骨与金文中习见的朿族具有典型意义,可作为相关研究的切入点.通过分析可知,商周朿族最早的族居地在今山东泰安、泗水一带的朿地.晚商时期,形成朿正、朿舟、朿保与朿厚等分族,均盘踞于母族的周边.另有部分族众因特殊的政治需要而徙居殷都安阳.西周早期,在王朝武力胁迫之下,朿族宗子徙居成周,在洛阳北窑留下了墓葬遗址.昭王时期有部分子嗣因战功出任王官,并进一步西迁宗周,
中央对地方财政监督是央地关系中的重要环节.在地方财政监督近代转型中,时贤先后就省财政清理中部臣与疆臣的监督权限、"联省自治"下中央对地方财政的监督权、地方自治完成后中央与地方民意机关对地方财政监督权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从财政视察、财务稽核、财政督导、中央补助金等方面提出了诸多地方财政监督制度主张.这些制度设计主张为近代地方财政监督转型提供了一定的思想资源,至今仍有某些参考价值.
近代银行业的兴起,是银行税实施的行业基础,但税制的推行仍需要合适的政治及市场机制.晚清度支部曾关注银行"余利税"和"发行税",但未进入政策层面.到民国北京政府时期,财政部官员拟订了发行税草案,辅助实施旧币整理,未能付诸实践.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后,颁布了新的银行收益税及发行税法案.该收益税属于营业税体系,以上海银行公会为代表的银行业接受此税之成立,但要求降低税率.发行税属于政府以特许发行权而获得的税收收入,蕴含着实施钞券发行管理的货币政策目标.银行公会认为两税同征,存在重复征税,且中外不能一律,一度
省治所适当与否,不仅关系到一省发展,更与地缘政治发展息息相关.肇端于清季的广西迁省之争一直延续到民国初年.民国元年曾在广西激发了政争,但并未最终解决.张鸣岐主掌广西民政之后,提出省会迁回桂林.此议得到了桂林绅商的大力支持,却遭到了南宁方面极端抵制.都督陆荣廷从最初表面支持,继而暗中指使军官反对,最后直接发电反对迁省.由于地方实力派强力反对,正在筹备帝制的袁世凯遂收回成命.1914—1915年广西迁省风波不止是民元政争的延续,亦非简单的党派之争,而是反映出民国初年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博弈和边疆治理理念的变迁.
美、苏、英三国为了共谋核垄断,于1963年出台《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中、法两国对此表示强烈反对.中国政府驳斥条约,揭露美苏合谋阻挠中国核诉求的意图;法国政府愤慨拒签,反对美苏分割世界,期望建立独立自主的核力量.在反对美苏核垄断的共同利益诉求下,中、法两国调整外交战略,以核问题为契机进行外交接触、洽谈,并采取灵活建交方式,迅速成功建交.中、法两国对条约的一致反应,实质上是两国主张拥有独立核力量和发展独立自主外交的表现,这种核利益一致性也成为推动1964年中法建交的直接因素.
学问无论西东,都是对普遍真理和价值的求索.所以,各个不同文化背景里的史学研究虽然路数不尽一致,但差异主要体现在深度和高度上,并上升到学理层次.影响甚久的"西方中心论"源于近代以来欧美领引世界文明进步的霸权角色和话语,而包括史观在内的现代理论体系多由"西方"学者从西方历史经验提炼而来,兼具普遍的适用性和难以覆盖各个时空的局限性.所以对其的挑战不能陷入非此即彼逻辑,而更应作为分析问题的方法和相互观察与比较的参照系.中国现代史学研究始于西学东渐,所以无法置身于生生不息的世界学术共同体之外.一个优秀历史学
"走向'活'的制度史"这一说法,自2001年提出以来,受到学界广泛关注.其中的某些方面还需做些说明与补充.研究中所谓的"死"与"活",并非相互排斥:研究对象是"活"的,我们的观察思路也要活;就研究的基础而言,只有下足"死"功夫,才能让研究"活"起来.就中国古代制度而言,有"制"有"度",具备恒常标准,而现实情况则复杂多变.稳定的制度,可能"塑造"出不同的行为方式,"开发"出多端的解决问题途径.制度初衷与现实折中的张力,二者矛盾带来的"空间",是制度史研究富于
在现代早期法国社会转型与变迁过程中,鼠疫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6—17世纪,鼠疫在法国境内频繁爆发,不仅导致各个地区市镇和村社社群人口的大量减少、逃逸甚至为数众多的社群的消亡,而且社群的既存秩序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鼠疫造成的影响从个体波及亲友的社会关系网、宗教社群乃至于地区性的市镇和村社社群,如同同心圆一般向外扩散,导致社群秩序的停摆和崩溃.面对这种严峻的挑战,诸多社群及其成员普遍采取排斥、迫害和驱逐边缘人群的措施,这在本质上是社群试图重构秩序的一种尝试.中世纪以降以宗教信仰为中心的社群秩序的崩溃,推动了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