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孟子》对外传播中的文化错位现象

来源 :现代交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gying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也成为重大关切,典籍翻译工作也因此被给予更多的重视。《孟子》作为我国传统经典之一,在对外传播这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没有得到与其传统地位相符的重视,应该进行进一步探讨。理雅各《孟子》译本作为里程碑式的作品,影响巨大,但其中也不乏各种原因导致的文化错位现象,笔者在此浅议,期望能为后来典籍翻译工作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孟子》 典籍外译 文化错位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8-0095-02
  《孟子》作为我国传统经典之一,在对外传播这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没有得到与其传统地位相符的重视。另外,中国典籍在内容形式传达、翻译策略与语言学层面得到的关注较多,停留在译文分析层面,注重译文语言风格,但文化层面的关注还欠缺探讨,有必要关注中国译本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文化内涵的失落,以引起典籍翻译工作者的注意,为避免其中的文化错位现象提供一些启示。
  理雅各是著名的西方汉学家,其所译《孟子》在国内外认可度颇高,自出版后反复重印。尽管取得盛誉,因为文化理解偏差与译者本身动机等因素,理译本在有些地方的处理并不很恰当,造成文化错位现象。基于我国文化走出去的现状,对外传播中的文化错位现象很值得探讨。
  一、文化错位探微
  在众多《孟子》英译本中,理译本被公认为是最标准的翻译版本。但理雅各一方面因为他的西方文化背景,对中国古典文化还是会有理解不足的地方,另一方面因其努力将儒耶文化融合化,也造成一定的文化错位。
  1.词义理解偏差
  語言在社会生活中产生,一个词除了字面意义,还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每个民族文化中都有具有特定内涵的词语,需要慎重对待,而理译本在某些文化词汇上处理得并不很得当。
  例: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理译:He measured out and commenced his marvelous tower;he measured it out and planned it.The people addressed themselves to it;and in less than a day completed it.
  表意上来说,“不日”意为一日之内,不超过一日,杨伯峻在《孟子译注》里面解释“不日”意思是很快,在短短几天之内(杨伯峻,2011)。据常识来说,如此宏伟的建筑不可能一日之内或是几日便能完成,孟子在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来说明文帝受百姓爱戴之深。理雅各在此直译为“in less a day”,没有表达出句子的真正意思,也没有加上任何注解,这样势必让读者一头雾水,无法真正理解文章的意思。
  2.哲学概念错识
  《孟子》作为中国儒学经典,其中提到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概念,而这些哲学概念在翻译中的处理并非易事。
  例: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
  理译:I understand words,I am skillful in nourishing my vast,flowing passion-nature.
  “气”是《孟子》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孟子》中一共出现了20次。“气”作为极富中国内涵的术语,概念很不统一,这势必给典籍英译工作者出了一个难题。在这种情况下,或许刘殿爵的处理比较恰当,他将其音译为“qi”,再根据不同语境给予不同注释,以便读者理解。《孟子》里面谈到的“气”偏向精神之气、天地正气的意思,理译本中,《公孙丑章句上》出现的十五处“气”都处理为“passion-nature”,其余几处或译为“air”,或译作“restorative influence”,这样前后不统一的译法或许是译者为“气”这个哲学术语更易理解所做的努力,但是这样的处理或许会让读者更加迷茫,而且此翻译也没有体现出“气”的真正哲学内涵,所以理雅各此处的译法可能造成读者对文化的误识。
  3.精神构式妥协
  中西方因地理历史背景不同,势必造成文化上的冲突。而当中西方文化产生矛盾的时候,理雅各会发挥译者主体性,将西方文化转接到东方文化里,形成一种精神构式上的妥协。
  例: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章句上》)
  理译:The tendency of man’s nature to good is like the tendency of water to flow downwards.There are none but have this tendency to good,just as all water flows downwards.
  “性”字作为儒家重要的精神文化概念,在《孟子》里出现了37次。儒家文化里,人人生而为善,后天的教化正是为了发扬以及延展这种善,但在西方文化里,人人生来有罪,因此要制定完备的法律来遏制这种恶。此句孟子将人性比作水流,象征着人性的善良好比流水一样自然。但“性善论”的观点与西方文化相违背,所以他增译“tendency”以迎合西方精神构式,“人性本善”变成了“人性之趋向善”。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西方文化构式的影响,理雅各选用“tendency”是将西方文化附加于东方文化,以符合西方读者期待视野。在此,西方文化的嫁接也就很明显了。
  二、范式驱动
  理雅各为汉文化的传播做了很多努力,他翻译的《孟子》也取得了巨大成功,法国汉学家儒莲曾高度评价理雅各为“中国经典”的“经典诠释者”(季红琴,2011)。从考证方面来看,他参阅了很多古籍文献,译本上注释详细,给了读者很好的参照。但是古籍参照繁杂,难以索引,加上理雅各本身的西方身份,对某些词义的把握以及哲学概念的识度并不十分准确。
  再者,为利于传教,理雅各在其中加入了很多西方文化元素,他希望能够把西方文化完美嫁接到中国文化中来,但这并不利于东方本土文化的精神建构。从一般意义上讲,语言与思维具有相当的同构性。以文言文著文的中华典籍《孟子》体现的是儒家对中华民族的精神样态诠释形态,是有别于西方哲学形态的东方智慧形态和知性体系,是汉文化群体的精神格局和生存状态。(包通法,2015)因此,在文化传播中如何保持中国文化的特色是值得关注的问题,翻译中减少文化错位现象的产生不仅是对文化语言的保护,更是对民族精神的准确传递,对东方智慧的完整诠释。
  三、结语
  中国典籍外译影响着世界对中国的看法,翻译中如果因为理解偏差造成对作品的误译,就可能导致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曲解和误识。典籍外译是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范式,然而,由于各民族语言生态与文化生态环境千差万别,因此翻译过程中的文化错位现象不可避免。本文以理雅各《孟子》译本为蓝本进行浅析,谈到其文化错位的几个方面,旨在为典籍英译事业贡献绵薄之力,以期引起典籍翻译工作者注意,对翻译本体问题给予足够高的重视,期望能减少和尽力规避文化错位现象,帮助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James Legge.The Works of Mencius[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
  [2]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3]季红琴.《孟子》英译方法解读——全译与变译[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4):139-141.
  [4]杨颖育.儒家典籍英译及阐释的转换与失落——以英语世界《孟子》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194-198.
  [5]刘翌,包通法.《孟子》译本精神构式比较研究[J].上海翻译,2015(2):70-76.
  责任编辑:于蕾
其他文献
摘要:针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政治理论性强、知识点琐碎、逻辑结构繁杂等问题,将思维导图引入概论的教学中,介绍设计思路和在教学中的实施过程。思维导图可帮助学生及时梳理、归纳总结所学的知识,将各种复杂分散的知识点充分联系起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优化学习方法,提升学习效果,更好地发挥思政课程效果。  关键词:“概论”课 思维导图 应用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摘要:《东周列国志》翻译实践中,作者注意到汉语文言文和英语语言就形合和意合而言差异显著。参照转换生成语法和奈达提出的“逆转换”翻译路径,作者建立一个从意合语言向形合语言转化的模型,且分别从词汇、句法和语篇三个层面探讨了汉语文言文的英译转换模式与策略。  关键词:《东周列国志》翻译 形合 意合 转换模式与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7—00
摘要:语篇是语言交际中的意义单位。在翻译实践中,散文翻译等文学样式的翻译多采用语篇作为翻译单位。语篇翻译应更加注重语篇的一致性、重点突出和衔接连贯三个方面。以美国作家詹姆斯·J.凯尔帕特利克的散文SPRING和宋德利先生对其的译文为例,分别说明这三方面在散文翻译中的具体体现和运用。  关键词:语篇翻译 翻译单位转换 衔接连贯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
摘要:文学翻译难,诗歌翻译则更难。诗词的意象、诗歌的韵律、诗人的情感等皆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要考虑的因素,即所谓的“对等”。上世纪60年代末,翻译学家奈达(Eugene Nida)“功能对等”理论的提出对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将奈达的“功能对等”应用于赏析诗歌翻译中,以汪榕培和宇文所安对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的译本为例,分析两位翻译家在译文中如何实现“功能对等”论。  关键词:功能对等
摘 要 对高中生物实验探究题进行了分类,收集并分析了经典例题,陈述了实验题、调查题、探究题的解题规律,提出了实验、调查、探究3个主题的复习策略。  关键词 实验 探究 生物高考  中图分类号 C633.9l  文献标识码 B  文件编号:1003-7586-(2006)02-0028-06
1.图1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卧,甲~庚代表不同的生物,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和食物联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文件编号:1003—7586(2006)08—0053—04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摘要:职业院校的学生群体正处在自身三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开发专业课教学中所包含的德育内容,将德育教育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主要从四个方面探讨了本人在婚庆专业和播音与节目主持(庆典方向)专业的教学实践中是如何进行德育渗透的:入学教育融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授课紧跟行业发展;社会实践中感受行业需求;在技能大赛中造就成熟。  关键词:专业教学 德育 社会实践 技能竞赛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作为社会中既重要又特殊的群体,是政治社会化不可忽视的主体之一。通过系统性区域调研,探究农村留守儿童的政治社会化现状,并针对农村留守儿童政治认知薄弱、政治情感麻木、政治态度波动和政治参与冷漠等现实问题,从家庭、学校、社会等角度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破解对策。希望该研究能引起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政治社会化问题的广泛关注,在健全农村留守儿童政治人格的同时,助推农村社会的持续
摘要:文学翻译课是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翻译人才的重要课程。随着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传统文学翻译课程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需要。Workshop教学模式集开放、研究、学习和实践于一体。基于Workshop教学模式,结合文学翻译课程的教学现状,以《落花生》翻译为例,从课前准备、课堂活动和课后作业三个环节深入探讨Workshop模式下文学翻译课程的应用与改革,以期提高文学翻译课程的教学效
摘要:堂吉诃德这一人物从诞生之初,就有许多争议。一方面,他因其崇高理想、纯真等被视作理想主义的象征;而另一方面,他又因为丑陋残酷的现实而屡遭不幸,成为典型的悲剧人物。理想性与现实性造就了一个既矛盾又引人深思的形象。堂吉诃德的这种矛盾性,正是他作为喜剧形象,又为文学史涂上深刻的悲剧色彩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堂吉诃德 理想性 现实性 矛盾  中图分类号:I5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