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情境创设的误区、问题主要表现为:陷入形式化 ,走入无效化,喧宾夺主,失去真实性,创设方式单一。创设情境的策略:创设多种情境如兴趣情境、问题情境、探究情境、操作情境、活动情境、反思情境等。教师要掌握创设情境的途径和方法,为优化课堂教学创造良好的契机。
【关键词】数学课堂 创设情境 问题 对策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广大教师在教学中大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发现知识、创造性地运用知识。但是,由于部分教师对创设情境有着理解上的偏差,刻意追求形式,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不断出现。目前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情境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在数学课堂情境创设中如何避免走入误区,真正体现情境创设的价值呢?
一、数学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
1、情境创设陷入形式化,沦为为课改的标签。
情境教学是新课程改革中一个亮点,情境创设已越来越被教师所重视,在各级优质课、公开课的展示中教师都大量运用情境教学。然而,随着课程改革实验的到来和深入,一些教师只是一味跟风,在自己的教学中简单的加入所谓情境,为情境而情境,不顾及情境与教学内容的关系,无视情境是否为教学目标服务,只是为了课堂上能有这样一个环节,像一个标签,告知听课的教师教学中用到了课改理念。
2、缺乏吸引力,走入无效化。
有些老师是从成人的角度创设的情境,距离学生现实生活太远,却忽视了是否符合学生生活实际,忽视了教学对象是小学生。事实上,他们并不一定对发生的每件大事都感兴趣,比如杨利伟在飞船内的工作等。他们最为关心的是又有什么新的游戏、《蜡笔小新》有没有续集等。为了顺应社会舆论,投听课教师所好,以博得专家、评委的赞赏,生搬硬套,其结果只能是削足适履。强调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源于学生在熟悉的、现实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容易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而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促进知识建构。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里所说的现实,不是成人的生活现实,而是儿童的生活现实,教师不能用自己的视界来衡量学生生活的视野。
3、优美华丽,喧宾夺主,分散学生注意力
我们的数学课中时有看到这样的情境:先是多媒体出现优美的画面,伴随着优美轻快的音乐,一些动画图标在不停地闪动,时时传来吵闹声,情形仿真,十分热闹,而后教师抛出问题:你发现了什么?这样的情境把学生的思维放到了广阔的背景之中,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提出各种样的问题。但这样的问题过于宽泛,学生的回答并不一定朝教师预设的方向发展,这样的情境针对性不强,处理得不好,会使课堂陷入看以热闹,其实离题很远的境地。对于这样的情况,笔者认为那些用来修饰的部分全部去掉,低段教学可以适当留些可爱的但对学生视觉冲突不大的修饰,老师可等学生观察思考之后,再追问一个针对性比较强的问题,使学生紧紧围绕学习内容展开思考。所以,一个教学情境的创设,不能干扰与弱化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应该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
二、创设情境的策略
1、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兴趣情境
情境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问题,然而,小学生关心、易于探究的往往是那些贴近他们日常生活的问题。因此,数学情境应更多地关注他们所关心的内容以及他们在生活中所获得的经验,这样才能促使儿童的经验数学化。童话故事是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最爱,把数学问题用童话故事的形式描绘出来,能够给数学问题赋予情节,甚至赋予生命,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老师可以用语言描绘、画面再现、音乐渲染三者有机结合来创设情境。这种方法适合在低年级的学生中使用。而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更多地乐于参与活动性情境。
2、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基础,创设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本能及心理特征,有意识地创设质疑情境,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要逐步培养主动探究的良好学习品质,让学生在充满疑问的情境中,明确探究的目标和思维的方向,使问题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
情境依赖于特定的场景,如同现实情境需要具体的现实生活画面或场景作支撑。因此,一个富含数学信息的场景使情境创设成为可能,也从可能转为现实。
3、利用新旧知识的冲突,创设探究情境
把学过的知识用于新的情境,或者用新的视角去审视旧的知识,便会有不同的收获。在数学的学习中,每一个新知识,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可以说数学知识是一环套一环的。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中设置障碍,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创设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质疑,从而产生对问题刨根问底的欲望,来吸引学生层层深入地进行探究。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统计》一课,教学的重点是用一个方格表示2个单位。教师先让学生利用一年级学会的方法一个方格表示1个单位绘图,学生很快发现格子不够用,这时教师适时提问:在这张方格图中怎样能把这些数直观准确地表示出来?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很快讨论出可以用一个方格表示2个单位。在这里可以看到教师充分利用学生新旧的冲突,以及数学知识本身所具备的魅力,创设出学习情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探究的欲望。
综上所述,因为情境是行为驱动系统中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因素。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很有必要掌握创设情境的途径和方法,并掌握适当的时机,精心创设数学情境,去触动学生的情感领域。在知识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巧妙组织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因情感的驱动而生趣,从而进入积极参与思维状态,使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为优化课堂教学创造良好的契机。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恰当地创设课堂情境,可以很好地落实这一数学理念。开展有效学习,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产生对知识的渴望。我们不能强迫学生坐在教室里,硬性地把一个个知识点灌输给他们,只有当学生迫切需要学习的时候,他们才能真正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关键词】数学课堂 创设情境 问题 对策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广大教师在教学中大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发现知识、创造性地运用知识。但是,由于部分教师对创设情境有着理解上的偏差,刻意追求形式,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不断出现。目前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情境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在数学课堂情境创设中如何避免走入误区,真正体现情境创设的价值呢?
一、数学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
1、情境创设陷入形式化,沦为为课改的标签。
情境教学是新课程改革中一个亮点,情境创设已越来越被教师所重视,在各级优质课、公开课的展示中教师都大量运用情境教学。然而,随着课程改革实验的到来和深入,一些教师只是一味跟风,在自己的教学中简单的加入所谓情境,为情境而情境,不顾及情境与教学内容的关系,无视情境是否为教学目标服务,只是为了课堂上能有这样一个环节,像一个标签,告知听课的教师教学中用到了课改理念。
2、缺乏吸引力,走入无效化。
有些老师是从成人的角度创设的情境,距离学生现实生活太远,却忽视了是否符合学生生活实际,忽视了教学对象是小学生。事实上,他们并不一定对发生的每件大事都感兴趣,比如杨利伟在飞船内的工作等。他们最为关心的是又有什么新的游戏、《蜡笔小新》有没有续集等。为了顺应社会舆论,投听课教师所好,以博得专家、评委的赞赏,生搬硬套,其结果只能是削足适履。强调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源于学生在熟悉的、现实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容易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而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促进知识建构。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里所说的现实,不是成人的生活现实,而是儿童的生活现实,教师不能用自己的视界来衡量学生生活的视野。
3、优美华丽,喧宾夺主,分散学生注意力
我们的数学课中时有看到这样的情境:先是多媒体出现优美的画面,伴随着优美轻快的音乐,一些动画图标在不停地闪动,时时传来吵闹声,情形仿真,十分热闹,而后教师抛出问题:你发现了什么?这样的情境把学生的思维放到了广阔的背景之中,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提出各种样的问题。但这样的问题过于宽泛,学生的回答并不一定朝教师预设的方向发展,这样的情境针对性不强,处理得不好,会使课堂陷入看以热闹,其实离题很远的境地。对于这样的情况,笔者认为那些用来修饰的部分全部去掉,低段教学可以适当留些可爱的但对学生视觉冲突不大的修饰,老师可等学生观察思考之后,再追问一个针对性比较强的问题,使学生紧紧围绕学习内容展开思考。所以,一个教学情境的创设,不能干扰与弱化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应该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
二、创设情境的策略
1、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兴趣情境
情境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问题,然而,小学生关心、易于探究的往往是那些贴近他们日常生活的问题。因此,数学情境应更多地关注他们所关心的内容以及他们在生活中所获得的经验,这样才能促使儿童的经验数学化。童话故事是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最爱,把数学问题用童话故事的形式描绘出来,能够给数学问题赋予情节,甚至赋予生命,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老师可以用语言描绘、画面再现、音乐渲染三者有机结合来创设情境。这种方法适合在低年级的学生中使用。而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更多地乐于参与活动性情境。
2、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基础,创设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本能及心理特征,有意识地创设质疑情境,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要逐步培养主动探究的良好学习品质,让学生在充满疑问的情境中,明确探究的目标和思维的方向,使问题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
情境依赖于特定的场景,如同现实情境需要具体的现实生活画面或场景作支撑。因此,一个富含数学信息的场景使情境创设成为可能,也从可能转为现实。
3、利用新旧知识的冲突,创设探究情境
把学过的知识用于新的情境,或者用新的视角去审视旧的知识,便会有不同的收获。在数学的学习中,每一个新知识,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可以说数学知识是一环套一环的。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中设置障碍,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创设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质疑,从而产生对问题刨根问底的欲望,来吸引学生层层深入地进行探究。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统计》一课,教学的重点是用一个方格表示2个单位。教师先让学生利用一年级学会的方法一个方格表示1个单位绘图,学生很快发现格子不够用,这时教师适时提问:在这张方格图中怎样能把这些数直观准确地表示出来?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很快讨论出可以用一个方格表示2个单位。在这里可以看到教师充分利用学生新旧的冲突,以及数学知识本身所具备的魅力,创设出学习情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探究的欲望。
综上所述,因为情境是行为驱动系统中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因素。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很有必要掌握创设情境的途径和方法,并掌握适当的时机,精心创设数学情境,去触动学生的情感领域。在知识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巧妙组织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因情感的驱动而生趣,从而进入积极参与思维状态,使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为优化课堂教学创造良好的契机。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恰当地创设课堂情境,可以很好地落实这一数学理念。开展有效学习,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产生对知识的渴望。我们不能强迫学生坐在教室里,硬性地把一个个知识点灌输给他们,只有当学生迫切需要学习的时候,他们才能真正地投入到学习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