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学生来说,游戏是启发心智与兴趣,达到身心愉悦的最佳方式。在教学活动中经常组织游戏,寓教于乐,乐中求教,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陈鹤琴老先生曾指出:“游戏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活动,不管年龄性别,人们总是喜欢游戏的,假如在读书的时代,我们也能化读书的活动为游戏,那么读书不是会变得更有趣,更快乐,更有进步了吗?”所以,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游戏,把数学知识合理地融入各种游戏中,让小朋友在游戏中学数学,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 游戏设计有针对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我们在课堂中应该提供有趣的、具体的、富有一定启发性的游戏活动,让学生经历应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这些基本图形对于孩子们来说,是很熟悉的,但是对于“位置”这个知识点尤其是“左右”却非常容易混淆。所以,我在课堂中,就设计了一个剪贴画的游戏环节,既提高了孩子们的兴趣,又突破了难点。游戏过程是这样的:学习完最基本的图形和方位知识。我把课前为每个小朋友准备了一幅情景图拿出来,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图形贴出自己喜欢的建筑物,然后把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分别贴到建筑物周围的位置,贴完和小伙伴交流你喜欢的动物的位置,说对了小伙伴就在作品上奖励他一颗星星。比如猴子在房子的左面,大树的上面有小鸟,左边有小兔……小朋友一听,高兴极了,争先恐后地动手制作,充分体会动手的乐趣。在游戏剪贴与交流的过程中,孩子们很轻易地就把“位置”这个难点给突破了。作品好的还能贴在黑板报“小小数学家”上,这对于孩子来说是件非常自豪的事情。课堂中,我把握住了一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点,设计出了他们喜爱的贴画游戏,并且把学过知识的位置和贴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样既活跃了气氛,调动了小朋友的学习积极性,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又达到了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
二、 游戏设计有启发性,调动学生积极性
《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把教学内容同学生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将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易于接受的知识,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用8的除法口诀求商时,我设计了“小白兔采蘑菇”的数学游戏。录音机播放配乐故事:今天是星期天,小白兔们一块儿到森林去采蘑菇,兔妈妈说:“今天,我们采蘑菇可要动脑筋呀,先要把蘑菇上的算式得数算出来,然后将它投进相应得数的篮子里。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助老师一块儿干吗?”与此同时,老师出示一幅好几个小白兔拎着有得数篮子及带有算式的大蘑菇,当小朋友把蘑菇采好放进篮子后,发现草地上还有一个蘑菇没有采下来,是什么原因呢?老师趁热打铁,启发学生对新旧知识辨析比较。原来,这个大蘑菇上的算式是要用9的除法口诀来求商,这是我们以后要学的内容。这样设计,巧妙地为学习9的除法口诀求商作了引路铺垫。
三、 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游戏中启迪智慧
自主探索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是学生对知识的发现过程、接受过程和创造过程。因此,在课堂教
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给学生创设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放手让学生玩,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操作和合作交流等方式进行自主探索,在探索中发现数学、感悟数学和体验数学。教者要善于抓住数学赏心悦目的游戏,利用学生愉悦的契机,适时点拨,引发思考,启发智慧。本节课“比谁的记性好”这一游戏,让学生比赛记忆电话号码。其实,输与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比赛,引导学生关注号码规律。探讨怎样快捷记忆时,启发学生只要记住第一个周期里的数据,和一共有多少个周期,便找到了记忆的方法,为下面深入研究周期问题埋下伏笔。
四、 注重全员参与,获取过程体验
在教学中,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游戏活动中,进入游戏角色,获取过程体验。如果在课堂上只让少部分学生参与游戏,那么学生的参与面就太窄,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游戏活动也就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地为教学服务。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尽量设计能让所有学生参与的游戏。在教学10以内数的组成时,我设计了一个“找朋友”的游戏来巩固10以内数的组成。游戏之前,我给每一位学生的胸前戴上一张数字卡片,每一张卡片上是0~10中的任意一个数。当“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来握握手,我们都是好朋友”的歌声响起来的时候,我说:“卡片上的数合起来是10的就是好朋友。”小朋友就开始随着歌声找自己的好朋友,当歌声停止的时候,胸前的数合起来是10的两个小朋友手拉手站在一起。我接着又说:“卡片上的数合起来是8的才是好朋友!”欢快的音乐声又开始伴随着小朋友找到自己的朋友。在这样愉快的氛围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迅速地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于是10以内数的组成很快就被小朋友牢牢地记住了。所有的小朋友都为自己能参加这样的游戏而感到高兴,也为自己能找到好朋友而感到骄傲,他们在游戏中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
(通州市三余小学)
一、 游戏设计有针对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我们在课堂中应该提供有趣的、具体的、富有一定启发性的游戏活动,让学生经历应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这些基本图形对于孩子们来说,是很熟悉的,但是对于“位置”这个知识点尤其是“左右”却非常容易混淆。所以,我在课堂中,就设计了一个剪贴画的游戏环节,既提高了孩子们的兴趣,又突破了难点。游戏过程是这样的:学习完最基本的图形和方位知识。我把课前为每个小朋友准备了一幅情景图拿出来,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图形贴出自己喜欢的建筑物,然后把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分别贴到建筑物周围的位置,贴完和小伙伴交流你喜欢的动物的位置,说对了小伙伴就在作品上奖励他一颗星星。比如猴子在房子的左面,大树的上面有小鸟,左边有小兔……小朋友一听,高兴极了,争先恐后地动手制作,充分体会动手的乐趣。在游戏剪贴与交流的过程中,孩子们很轻易地就把“位置”这个难点给突破了。作品好的还能贴在黑板报“小小数学家”上,这对于孩子来说是件非常自豪的事情。课堂中,我把握住了一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点,设计出了他们喜爱的贴画游戏,并且把学过知识的位置和贴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样既活跃了气氛,调动了小朋友的学习积极性,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又达到了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
二、 游戏设计有启发性,调动学生积极性
《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把教学内容同学生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将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易于接受的知识,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用8的除法口诀求商时,我设计了“小白兔采蘑菇”的数学游戏。录音机播放配乐故事:今天是星期天,小白兔们一块儿到森林去采蘑菇,兔妈妈说:“今天,我们采蘑菇可要动脑筋呀,先要把蘑菇上的算式得数算出来,然后将它投进相应得数的篮子里。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助老师一块儿干吗?”与此同时,老师出示一幅好几个小白兔拎着有得数篮子及带有算式的大蘑菇,当小朋友把蘑菇采好放进篮子后,发现草地上还有一个蘑菇没有采下来,是什么原因呢?老师趁热打铁,启发学生对新旧知识辨析比较。原来,这个大蘑菇上的算式是要用9的除法口诀来求商,这是我们以后要学的内容。这样设计,巧妙地为学习9的除法口诀求商作了引路铺垫。
三、 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游戏中启迪智慧
自主探索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是学生对知识的发现过程、接受过程和创造过程。因此,在课堂教
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给学生创设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放手让学生玩,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操作和合作交流等方式进行自主探索,在探索中发现数学、感悟数学和体验数学。教者要善于抓住数学赏心悦目的游戏,利用学生愉悦的契机,适时点拨,引发思考,启发智慧。本节课“比谁的记性好”这一游戏,让学生比赛记忆电话号码。其实,输与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比赛,引导学生关注号码规律。探讨怎样快捷记忆时,启发学生只要记住第一个周期里的数据,和一共有多少个周期,便找到了记忆的方法,为下面深入研究周期问题埋下伏笔。
四、 注重全员参与,获取过程体验
在教学中,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游戏活动中,进入游戏角色,获取过程体验。如果在课堂上只让少部分学生参与游戏,那么学生的参与面就太窄,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游戏活动也就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地为教学服务。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尽量设计能让所有学生参与的游戏。在教学10以内数的组成时,我设计了一个“找朋友”的游戏来巩固10以内数的组成。游戏之前,我给每一位学生的胸前戴上一张数字卡片,每一张卡片上是0~10中的任意一个数。当“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来握握手,我们都是好朋友”的歌声响起来的时候,我说:“卡片上的数合起来是10的就是好朋友。”小朋友就开始随着歌声找自己的好朋友,当歌声停止的时候,胸前的数合起来是10的两个小朋友手拉手站在一起。我接着又说:“卡片上的数合起来是8的才是好朋友!”欢快的音乐声又开始伴随着小朋友找到自己的朋友。在这样愉快的氛围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迅速地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于是10以内数的组成很快就被小朋友牢牢地记住了。所有的小朋友都为自己能参加这样的游戏而感到高兴,也为自己能找到好朋友而感到骄傲,他们在游戏中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
(通州市三余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