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寒假,一场前所未有的疫情大灾难席卷全国。教育部审时度势,及时提出了“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纷纷响应,几乎所有学校都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开设“网课”。但在网课开设初期出现了一些,引起了巨大的争议。
网课初期的三大问题
开展网络教学没几天,社会反响巨大,教育部因此发布了对“停课不停学”的新解读与指导意见。从相关信息来看,问题集中在三个方面。
网课内容过度聚焦学科。大多数学校的网课侧重于学科教学,内容是新学期各学科新授课;网课管理几乎照搬学校常态课程管理,有严格的“日夜”作息表和“正规”功课表,有作业管理,有出勤打卡管理,还要求家长“监管学生”和“批改作业”;开设网课的学段涉及高中、初中,还有小学,甚至幼儿园。
网课效果差。一是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把因疫情延迟开学定位在“难得的长假”,对上课反感抵触。二是学生不适应网课学习,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掌握这种学习方法。三是学生缺乏自律,平常习惯了按部就班的被动学习,现在没有了教师现场课堂管理,学习的响应度和配合度很低。四是教师网课教学技能参差不齐,尽管教育已经“信息化”了多年,但网络直播对大部分教师来说还是“大姑娘坐轿头一回”,教师家庭的网课制作的环境和条件也不具备。五是硬件条件不匹配,网络不通畅,学生终端设备不一,影响了听课效果。
严重影响学生视力。很多学生利用手机上网学习,手机屏幕小,图表文字也小,缺乏合适支架,加上网课设置的时间较长,学生观看视频时间太久,有损学生视力。
网课问题的原因分析
本次大规模的网络教学是由于应对突如其来的疫情而临时采取的措施,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组织网课之前,显然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没有深度思考过“在这个特殊的疫情期间”网课课程目标是什么,疫情期间网课的课程结构应该如何设计等问题。大多数学校担心的是长时间的疫情会严重影响学科教学进度,学科考试成绩会下滑,担心初三、高三学生复学后进度来不及,于是,就把学校正常上课那一套功课表和管理机制直接移植到网课。这恰恰反映了当下我们学校教育的深层次问题。
从课程设计和内容来看,没有把育人目标摆在第一位。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我们,任何时候都要把育人放在教育的第一位。开发课程和开展学生活动更要把育人作为第一目标。
生活即教育,社会是大课堂,灾难更是难得的人生大课堂。疫情期间,涌现出了很多鲜活的大小事、大小情和大小爱,这些都有巨大的教育价值和教育意义。如果我们的网课能基于这次疫情,补上人文教育这一课,我想效果要好得多。须知从教育的本质来说,“育人”比“育分”重要,“做人”比“做题”重要。
对照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目标体系,疫情期间的教育至少可以从以下6个方面着手。一是社会责任。在这次疫情中,“最美逆行者”医务人员、钟南山老院士等科学家、快递小哥等“抗疫英雄”,日夜战斗在社区村口的志愿者等,都是对学生进行责任担当教育的鲜活教材,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二是珍爱生命。面对新冠肺炎病毒的肆虐,如何珍惜自己的生命,珍惜他人的生命,保护野生动物等问题的思考摆到了每个人面前。三是自我管理。疫情长假,既要自觉遵守有关规定,少外出、戴口罩、勤洗手,做好防疫工作,还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居家学习和生活,按时优质完成在线学习的任务,对学生来说,都是一种考验和经历。四是乐学善学。平常在学校,学生大多被教师牵着鼻子学习,现在利用这个时间,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优化学习品质,或是做好自己的学习规划,寻觅内心梦想,树立远大抱负。五是劳动教育。劳动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教育的弱项。疫情期间,很多家长参与一线抗疫,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在家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减轻家长的负担。六是批判质疑。防疫抗疫期间,各种自媒体信息五花八门,真假难辨,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正确辨别信息的真伪,提升信息素养和批判质疑能力。
从教与学关系来看,没有把学生真正放在第一。这次网课,学校把较多的准备放在了开学时间,学科教学功课安排,网络打卡管理,学生作业批改,网课平台建设,网课资源建设,教师的网课备课、录播和推送等工作上,忽略了不同家庭背景学生的网络学习环境和终端设备条件、网课学习过程和方式、网课学习负担,居家学习的自律性、效果,以及网课学习可能产生的问题等学生方面的事宜。也就是说重视了“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忘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反映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还未深深扎根于学校教育中。
有报告称,某市这次网课学生在线率最高72.4%,该市高三线上教学学校有51所,学生的在线率高于50%的有13所高中,占25.5%。由此不难想见非高三学生的网课学习状况。这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笔者以为,有没有关注学生的需要,有没有考虑学生的学习环境,有没有建立相应的学习评价是重要的因素。教育任何时候都要把学生放在第一位。特别是网课,学生没有在教师眼皮底下,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效。
从现象和本质来看,教育者没有做到知行合一。新课程改革已经多年了,经过学习培训,无论是局长、校长,还是普通教师,教育理念都得到了更新,教育的新理论、新模式了然于胸。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却无法将这些先进理念应用于实践,理论实践依然是两张皮。很多学校和校长都有自己的办学理念,但在实际办学中依旧习惯性地、本能性地围着学科成绩和升学率转。这反映了我们的教育者本身就没做到知行合一。
三个思考建议
坚决破除“唯升学论、唯分数论”。教育者言行不一,其根源在于“唯升学论” “唯分数论”评价机制,高考中考升学成绩成了社会对学校教育的唯一指标。目前,各级教育部门都制定了“高考中考”重金奖励制度,教育局对学校、学校对教师层层下指标、层层考核、层层奖励,这必然导致应试教育泛滥。
从教育治理角度,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废弃“中高考奖励机制”,建立“互联网+督查”机制,加强政策落实情况的反馈与评价,并下大力气,层层落实到位。
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机制。目前的评价机制存在着四个共性问题。一是在学业评价方面过度看重中高考成绩、平均分及排名;二是“德体美劳”量化评价缺少区分度和信效度;三是评价主体单一,学生没有成为学校评价的主体,教師和家长没有成为区域教育的评价主体;四是缺少科学权威的第三方评价,只有下级部门(被评价方)向上级部门(评价主体)提供相关数据和材料,容易出现弄虚作假的现象。
省、市教育行政部门要开展大规模质量监测,全面采集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数据,让他们的数据成为评价考核的重要指标和依据,这不仅可以提高数据的可信度,还可以引导教育部门和学校对全体学生负责。通过可靠的学生品德指数、体育运动指数、艺术表现指数、劳动素养指数、学业负担指数、心理健康指数、学科达标率、均衡指数等导向性、全面性指标,引领教育部门和学校对学生全面发展负责。完善现有的评价指标体系,优化当前的教育质量评价机制。
有效实施综合素质评价。从课程角度来看,当下大部分学校的课程设置仍然侧重智育,一些学校为了升学教学,甚至不允许毕业班学生参与体育节、艺术节、读书节和科技节等活动。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学段越高,综合素质评价及其相关活动越被边缘化。因此,要本着“育人为先”的思想,对照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优化学校课程体系。教育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重要载体就是综合素质评价及其相关的课程活动。学校要调整课程结构,丰富与学生综合素质相关的活动,科学处理“育人与育分的关系”“做人与做题的关系”。
网课初期的三大问题
开展网络教学没几天,社会反响巨大,教育部因此发布了对“停课不停学”的新解读与指导意见。从相关信息来看,问题集中在三个方面。
网课内容过度聚焦学科。大多数学校的网课侧重于学科教学,内容是新学期各学科新授课;网课管理几乎照搬学校常态课程管理,有严格的“日夜”作息表和“正规”功课表,有作业管理,有出勤打卡管理,还要求家长“监管学生”和“批改作业”;开设网课的学段涉及高中、初中,还有小学,甚至幼儿园。
网课效果差。一是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把因疫情延迟开学定位在“难得的长假”,对上课反感抵触。二是学生不适应网课学习,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掌握这种学习方法。三是学生缺乏自律,平常习惯了按部就班的被动学习,现在没有了教师现场课堂管理,学习的响应度和配合度很低。四是教师网课教学技能参差不齐,尽管教育已经“信息化”了多年,但网络直播对大部分教师来说还是“大姑娘坐轿头一回”,教师家庭的网课制作的环境和条件也不具备。五是硬件条件不匹配,网络不通畅,学生终端设备不一,影响了听课效果。
严重影响学生视力。很多学生利用手机上网学习,手机屏幕小,图表文字也小,缺乏合适支架,加上网课设置的时间较长,学生观看视频时间太久,有损学生视力。
网课问题的原因分析
本次大规模的网络教学是由于应对突如其来的疫情而临时采取的措施,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组织网课之前,显然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没有深度思考过“在这个特殊的疫情期间”网课课程目标是什么,疫情期间网课的课程结构应该如何设计等问题。大多数学校担心的是长时间的疫情会严重影响学科教学进度,学科考试成绩会下滑,担心初三、高三学生复学后进度来不及,于是,就把学校正常上课那一套功课表和管理机制直接移植到网课。这恰恰反映了当下我们学校教育的深层次问题。
从课程设计和内容来看,没有把育人目标摆在第一位。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我们,任何时候都要把育人放在教育的第一位。开发课程和开展学生活动更要把育人作为第一目标。
生活即教育,社会是大课堂,灾难更是难得的人生大课堂。疫情期间,涌现出了很多鲜活的大小事、大小情和大小爱,这些都有巨大的教育价值和教育意义。如果我们的网课能基于这次疫情,补上人文教育这一课,我想效果要好得多。须知从教育的本质来说,“育人”比“育分”重要,“做人”比“做题”重要。
对照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目标体系,疫情期间的教育至少可以从以下6个方面着手。一是社会责任。在这次疫情中,“最美逆行者”医务人员、钟南山老院士等科学家、快递小哥等“抗疫英雄”,日夜战斗在社区村口的志愿者等,都是对学生进行责任担当教育的鲜活教材,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二是珍爱生命。面对新冠肺炎病毒的肆虐,如何珍惜自己的生命,珍惜他人的生命,保护野生动物等问题的思考摆到了每个人面前。三是自我管理。疫情长假,既要自觉遵守有关规定,少外出、戴口罩、勤洗手,做好防疫工作,还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居家学习和生活,按时优质完成在线学习的任务,对学生来说,都是一种考验和经历。四是乐学善学。平常在学校,学生大多被教师牵着鼻子学习,现在利用这个时间,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优化学习品质,或是做好自己的学习规划,寻觅内心梦想,树立远大抱负。五是劳动教育。劳动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教育的弱项。疫情期间,很多家长参与一线抗疫,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在家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减轻家长的负担。六是批判质疑。防疫抗疫期间,各种自媒体信息五花八门,真假难辨,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正确辨别信息的真伪,提升信息素养和批判质疑能力。
从教与学关系来看,没有把学生真正放在第一。这次网课,学校把较多的准备放在了开学时间,学科教学功课安排,网络打卡管理,学生作业批改,网课平台建设,网课资源建设,教师的网课备课、录播和推送等工作上,忽略了不同家庭背景学生的网络学习环境和终端设备条件、网课学习过程和方式、网课学习负担,居家学习的自律性、效果,以及网课学习可能产生的问题等学生方面的事宜。也就是说重视了“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忘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反映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还未深深扎根于学校教育中。
有报告称,某市这次网课学生在线率最高72.4%,该市高三线上教学学校有51所,学生的在线率高于50%的有13所高中,占25.5%。由此不难想见非高三学生的网课学习状况。这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笔者以为,有没有关注学生的需要,有没有考虑学生的学习环境,有没有建立相应的学习评价是重要的因素。教育任何时候都要把学生放在第一位。特别是网课,学生没有在教师眼皮底下,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效。
从现象和本质来看,教育者没有做到知行合一。新课程改革已经多年了,经过学习培训,无论是局长、校长,还是普通教师,教育理念都得到了更新,教育的新理论、新模式了然于胸。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却无法将这些先进理念应用于实践,理论实践依然是两张皮。很多学校和校长都有自己的办学理念,但在实际办学中依旧习惯性地、本能性地围着学科成绩和升学率转。这反映了我们的教育者本身就没做到知行合一。
三个思考建议
坚决破除“唯升学论、唯分数论”。教育者言行不一,其根源在于“唯升学论” “唯分数论”评价机制,高考中考升学成绩成了社会对学校教育的唯一指标。目前,各级教育部门都制定了“高考中考”重金奖励制度,教育局对学校、学校对教师层层下指标、层层考核、层层奖励,这必然导致应试教育泛滥。
从教育治理角度,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废弃“中高考奖励机制”,建立“互联网+督查”机制,加强政策落实情况的反馈与评价,并下大力气,层层落实到位。
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机制。目前的评价机制存在着四个共性问题。一是在学业评价方面过度看重中高考成绩、平均分及排名;二是“德体美劳”量化评价缺少区分度和信效度;三是评价主体单一,学生没有成为学校评价的主体,教師和家长没有成为区域教育的评价主体;四是缺少科学权威的第三方评价,只有下级部门(被评价方)向上级部门(评价主体)提供相关数据和材料,容易出现弄虚作假的现象。
省、市教育行政部门要开展大规模质量监测,全面采集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数据,让他们的数据成为评价考核的重要指标和依据,这不仅可以提高数据的可信度,还可以引导教育部门和学校对全体学生负责。通过可靠的学生品德指数、体育运动指数、艺术表现指数、劳动素养指数、学业负担指数、心理健康指数、学科达标率、均衡指数等导向性、全面性指标,引领教育部门和学校对学生全面发展负责。完善现有的评价指标体系,优化当前的教育质量评价机制。
有效实施综合素质评价。从课程角度来看,当下大部分学校的课程设置仍然侧重智育,一些学校为了升学教学,甚至不允许毕业班学生参与体育节、艺术节、读书节和科技节等活动。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学段越高,综合素质评价及其相关活动越被边缘化。因此,要本着“育人为先”的思想,对照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优化学校课程体系。教育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重要载体就是综合素质评价及其相关的课程活动。学校要调整课程结构,丰富与学生综合素质相关的活动,科学处理“育人与育分的关系”“做人与做题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