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10月28日,参加一个同学聚会后,顺便拜谒新昌大佛,感触颇深。只是二年前,我就来过,却没有留下很深的印象。现在想来主要在于那时心不在焉,今日却上了心。世上的事就是这样,上了心,这事就留在心里;不上心,这事就成了过眼云烟。
进了山门,导游让回过头看韦陀。这位韦陀将手中的兵器指向地面,明示这里的寺庙只许云游的僧人借餐,不可住宿,导游说,韦陀双手横端兵器,才许外来僧人吃饭和住宿。这韦陀是个伙食官呵。
再回头,该是寺里大殿。却不是,眼前是一条甬道,两边砌了高高的围墙。甬道因围墙而幽深无比,任你睁大了眼睛,也看不见寺里的大殿。甬道不是平展的,而是循着周围的山势缓缓而上。甬道也不直,弯了好几个弯,谁也不知道弯头的那一边是些什么风景?甬道上的卵石,一个个圆润滑溜有包浆,每一只卵石都想告诉你一个故事。整条甬道大概上百米长吧,这个距离是什么距离?与你平日里想佛就见佛的经验大相径庭。
进了大雄宝殿,瞧见一尊大佛端坐在上。却不是如来,而是弥勒佛。
细细瞧去,大殿不大,紧挨一个山崖。佛像四周,皆是山体开凿。佛像也是山石雕刻。
也就是说,在石佛开凿之前,这里还是一座山崖,是一个岩石的垂直平面。这里什么也没有。据说,新昌大佛寺始建于东晋永和初年,历时30年完工,都1600多年了。可是,如果没有这座寺庙凸显于我的眼前,这个历史对于我来说,也近乎于无。有与无之间,相隔的到底是什么呢?
在跨入大雄宝殿的一刹那,我突然感到一种无名的震慑。不是那些香雾缭绕,也不是那些帐帷装饰,而是大佛。首先是佛像的高度,据说座高身高加在一起接近16米,让我不得不仰视。仰视产生一种敬畏。其次是造像庄严,慈眉善目,令人油然而生一种崇羡心理。其三是佛像的眼睛是两个空穴,空穴替代眼珠,这里无就是有,让我不管从哪一个角度仰视,都觉得佛陀在看着我身上遮掩不住的“凡”。最令人怦然心动的是佛的微笑:你的成功,你的失败;你的得意,你的失意;你的快乐,你的痛苦;你的爱,你的恨;甚至你的一切,仿佛全在这微笑中。
那是一种怎样的笑呵?
据载新昌大佛的开凿年代与规模和山西的云冈石窟、河南的龙门石窟相近,比四川的乐山大佛早200多年,是江南第一大佛。然而这些都不能解释大佛的微笑。
就说东晋永和(345-356)初年,有一个叫昙光的名僧漫游江左,夜宿新昌石城山下,待天明起来后,看见这里参天的古木,把初阳都挡住了,千仞的石壁上,有青藤垂绕,不时有叮咚的泉水声传来,沁人心脾,就决定在这里披荆斩棘,宿洞修行,草建了隐岳寺。这是新昌大佛的第一缕微笑。
然而,真正迎来大佛微笑的是之后的3位僧人,民间传说为一人的三世轮回。南齐永明(483-493年)年间,头一名僧人叫僧护的来到这里,做了隐岳寺住持。僧护住持接下来的一个举动,改变了江南佛像雕塑在全国佛教界的地位。究其原因,史书上载:他见寺北有青壁千余尺,每至其下,便“闻管弦声或发光怪”,决心要将石壁刻成佛像。民间传说,是僧护住持在这里听到了靡靡之音,看见了佛光频现。
这一些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行动。他把自己捆在绳子上,猴子似地从悬崖的上方下滑到石壁上。他一手拿凿子,一手拿锤子。那一记响亮的叮当声,震飞了栖息在悬崖古藤上的鸟,吓跑了正在附近喝水的糜鹿,连崖壁也颤抖了一下。这是一个辉煌的开始。
不管阴晴雨雪,也不管白天黑夜,僧护就把自己吊在崖壁上。饥了,掏一把挂在松枝上的冷饭团;渴了,饮一口崖上流下来的山泉。叮当声再响起时,不再刺耳,也不再寂寞,那些惊飞的鸟飞了回来,唱着悦耳的歌,与凿岩声此起彼落;那只糜鹿也回来,与野兔松鼠等一起,在崖壁下方翩翩起舞。
叮!叮!这是世界上最单调的声音,却包含了繁多,甚至无限。谁能识得这里的关系呢?只有僧护。否则僧护不会去做如此简单的事的。
僧护不仅发出如此单调的声音,而且,把他自此以后生命中的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天,每一刻,都用来重复这个单调。一直到齐建武年间(494-498年),僧护圆寂。石壁坚硬,却经不住僧护的刻凿。大佛的头部形象初步显现,大佛的微笑就如初现的晨光。
僧护的弟子僧淑继承了他的衣钵。他的衣钵就是凿子和铁锤。僧护依然把自己悬在崖壁上。这根绳索还留有师傅的体香,凿子和铁锤还粘着师傅手上的汗泥。
叮叮!僧淑的第一锤有些生疏,让周围的飞鸟走兽有些诧异,但几锤下来,声音变得与师傅没有二致。山间的牲灵以为圆寂的僧护复活了。鸟复歌唱,兽再舞蹈,与叮当声相吟共舞。
风霜雨雪,唯有这叮当声是一缕温暖;虎吼狼嗥,只有这叮当声脉脉含情。
僧淑的身子渐渐消瘦了,僧淑把自己的身体当成一盏油灯,没日没夜地燃烧着。
僧淑把自己的肉体燃烧了,就燃烧自己的灵魂。僧淑的灵魂放射出异人的光彩,像涅槃中的凤凰。
后来僧淑主持下的石城山刻佛工程据说是“资力莫由”而停工。
梁天监十二(513年)年,来了一位名僧叫僧祐,与其说他是受朋友之邀,不如说受了前二位住持的精神感召。他是专程来到这里主持凿佛工程的。历史记载僧祐(445-718年)是当时的律学大师,在佛教文史学和佛像雕刻上均称得上是大家。
大家到底是不一样。他先是发现前二位僧人雕凿的石佛“失在浮浅”。这也符合人们观察事物由浅入深的规律。也有民间传说他的功力之大,在于吸收前二位高僧的法力。史书上说:僧祐于是再次招集工匠,“大事更张,因旧功铲入五丈”,而且,“扪虚梯汉,构立栈道,状奇肱之飞车,类仙腹之悬阁,高张图范”,前后用了四年时间,就把弥勒石佛坐像雕刻完工。
而民间传说是这样的:单说僧祐主持了凿佛工程后,每天凿岩不止。僧祐的凿岩声比前二次的都大,引来了不止是本地的飞鸟,不止是附近的兽。僧祐凿岩时,整个天上的飞鸟都在歌唱,整个山间的走兽都在舞蹈。每天西山顶上的太阳是僧祐敲落的。僧祐晚间凿岩爆出的火花,缀到天上变成了耀眼的星星。
僧祐在原来的基础上向里凿进五丈,那最后一锤敲落时,奇迹就发生了。霎时,山崩地裂,金光四射。所有的飞鸟都飞上天空,飞鸟的眼睛都盯住一个地方;所有的走兽都大声吼叫,声音中传出的那绝不是恐怖,而是幸福和吉祥。一尊美轮美奂的弥勒石佛坐像诞生了。原来石佛就藏于石壁之中。
这与愚公移山的神话传说有异曲同工之妙。传说中的愚公率领着子子孙孙也不会穷尽的家人,每天不止,挖着挡住家门前的王屋山和太行山。有一天,终于感动了上帝。上帝派神仙一夜间将两座大山搬走了。这是中华民族远古人民想象的产物。
原来新昌人民的想象力,与中华民族的想象力是难分伯仲,不分上下的。
新昌大佛,任何力量也挡不住,由此微笑起来。
进了山门,导游让回过头看韦陀。这位韦陀将手中的兵器指向地面,明示这里的寺庙只许云游的僧人借餐,不可住宿,导游说,韦陀双手横端兵器,才许外来僧人吃饭和住宿。这韦陀是个伙食官呵。
再回头,该是寺里大殿。却不是,眼前是一条甬道,两边砌了高高的围墙。甬道因围墙而幽深无比,任你睁大了眼睛,也看不见寺里的大殿。甬道不是平展的,而是循着周围的山势缓缓而上。甬道也不直,弯了好几个弯,谁也不知道弯头的那一边是些什么风景?甬道上的卵石,一个个圆润滑溜有包浆,每一只卵石都想告诉你一个故事。整条甬道大概上百米长吧,这个距离是什么距离?与你平日里想佛就见佛的经验大相径庭。
进了大雄宝殿,瞧见一尊大佛端坐在上。却不是如来,而是弥勒佛。
细细瞧去,大殿不大,紧挨一个山崖。佛像四周,皆是山体开凿。佛像也是山石雕刻。
也就是说,在石佛开凿之前,这里还是一座山崖,是一个岩石的垂直平面。这里什么也没有。据说,新昌大佛寺始建于东晋永和初年,历时30年完工,都1600多年了。可是,如果没有这座寺庙凸显于我的眼前,这个历史对于我来说,也近乎于无。有与无之间,相隔的到底是什么呢?
在跨入大雄宝殿的一刹那,我突然感到一种无名的震慑。不是那些香雾缭绕,也不是那些帐帷装饰,而是大佛。首先是佛像的高度,据说座高身高加在一起接近16米,让我不得不仰视。仰视产生一种敬畏。其次是造像庄严,慈眉善目,令人油然而生一种崇羡心理。其三是佛像的眼睛是两个空穴,空穴替代眼珠,这里无就是有,让我不管从哪一个角度仰视,都觉得佛陀在看着我身上遮掩不住的“凡”。最令人怦然心动的是佛的微笑:你的成功,你的失败;你的得意,你的失意;你的快乐,你的痛苦;你的爱,你的恨;甚至你的一切,仿佛全在这微笑中。
那是一种怎样的笑呵?
据载新昌大佛的开凿年代与规模和山西的云冈石窟、河南的龙门石窟相近,比四川的乐山大佛早200多年,是江南第一大佛。然而这些都不能解释大佛的微笑。
就说东晋永和(345-356)初年,有一个叫昙光的名僧漫游江左,夜宿新昌石城山下,待天明起来后,看见这里参天的古木,把初阳都挡住了,千仞的石壁上,有青藤垂绕,不时有叮咚的泉水声传来,沁人心脾,就决定在这里披荆斩棘,宿洞修行,草建了隐岳寺。这是新昌大佛的第一缕微笑。
然而,真正迎来大佛微笑的是之后的3位僧人,民间传说为一人的三世轮回。南齐永明(483-493年)年间,头一名僧人叫僧护的来到这里,做了隐岳寺住持。僧护住持接下来的一个举动,改变了江南佛像雕塑在全国佛教界的地位。究其原因,史书上载:他见寺北有青壁千余尺,每至其下,便“闻管弦声或发光怪”,决心要将石壁刻成佛像。民间传说,是僧护住持在这里听到了靡靡之音,看见了佛光频现。
这一些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行动。他把自己捆在绳子上,猴子似地从悬崖的上方下滑到石壁上。他一手拿凿子,一手拿锤子。那一记响亮的叮当声,震飞了栖息在悬崖古藤上的鸟,吓跑了正在附近喝水的糜鹿,连崖壁也颤抖了一下。这是一个辉煌的开始。
不管阴晴雨雪,也不管白天黑夜,僧护就把自己吊在崖壁上。饥了,掏一把挂在松枝上的冷饭团;渴了,饮一口崖上流下来的山泉。叮当声再响起时,不再刺耳,也不再寂寞,那些惊飞的鸟飞了回来,唱着悦耳的歌,与凿岩声此起彼落;那只糜鹿也回来,与野兔松鼠等一起,在崖壁下方翩翩起舞。
叮!叮!这是世界上最单调的声音,却包含了繁多,甚至无限。谁能识得这里的关系呢?只有僧护。否则僧护不会去做如此简单的事的。
僧护不仅发出如此单调的声音,而且,把他自此以后生命中的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天,每一刻,都用来重复这个单调。一直到齐建武年间(494-498年),僧护圆寂。石壁坚硬,却经不住僧护的刻凿。大佛的头部形象初步显现,大佛的微笑就如初现的晨光。
僧护的弟子僧淑继承了他的衣钵。他的衣钵就是凿子和铁锤。僧护依然把自己悬在崖壁上。这根绳索还留有师傅的体香,凿子和铁锤还粘着师傅手上的汗泥。
叮叮!僧淑的第一锤有些生疏,让周围的飞鸟走兽有些诧异,但几锤下来,声音变得与师傅没有二致。山间的牲灵以为圆寂的僧护复活了。鸟复歌唱,兽再舞蹈,与叮当声相吟共舞。
风霜雨雪,唯有这叮当声是一缕温暖;虎吼狼嗥,只有这叮当声脉脉含情。
僧淑的身子渐渐消瘦了,僧淑把自己的身体当成一盏油灯,没日没夜地燃烧着。
僧淑把自己的肉体燃烧了,就燃烧自己的灵魂。僧淑的灵魂放射出异人的光彩,像涅槃中的凤凰。
后来僧淑主持下的石城山刻佛工程据说是“资力莫由”而停工。
梁天监十二(513年)年,来了一位名僧叫僧祐,与其说他是受朋友之邀,不如说受了前二位住持的精神感召。他是专程来到这里主持凿佛工程的。历史记载僧祐(445-718年)是当时的律学大师,在佛教文史学和佛像雕刻上均称得上是大家。
大家到底是不一样。他先是发现前二位僧人雕凿的石佛“失在浮浅”。这也符合人们观察事物由浅入深的规律。也有民间传说他的功力之大,在于吸收前二位高僧的法力。史书上说:僧祐于是再次招集工匠,“大事更张,因旧功铲入五丈”,而且,“扪虚梯汉,构立栈道,状奇肱之飞车,类仙腹之悬阁,高张图范”,前后用了四年时间,就把弥勒石佛坐像雕刻完工。
而民间传说是这样的:单说僧祐主持了凿佛工程后,每天凿岩不止。僧祐的凿岩声比前二次的都大,引来了不止是本地的飞鸟,不止是附近的兽。僧祐凿岩时,整个天上的飞鸟都在歌唱,整个山间的走兽都在舞蹈。每天西山顶上的太阳是僧祐敲落的。僧祐晚间凿岩爆出的火花,缀到天上变成了耀眼的星星。
僧祐在原来的基础上向里凿进五丈,那最后一锤敲落时,奇迹就发生了。霎时,山崩地裂,金光四射。所有的飞鸟都飞上天空,飞鸟的眼睛都盯住一个地方;所有的走兽都大声吼叫,声音中传出的那绝不是恐怖,而是幸福和吉祥。一尊美轮美奂的弥勒石佛坐像诞生了。原来石佛就藏于石壁之中。
这与愚公移山的神话传说有异曲同工之妙。传说中的愚公率领着子子孙孙也不会穷尽的家人,每天不止,挖着挡住家门前的王屋山和太行山。有一天,终于感动了上帝。上帝派神仙一夜间将两座大山搬走了。这是中华民族远古人民想象的产物。
原来新昌人民的想象力,与中华民族的想象力是难分伯仲,不分上下的。
新昌大佛,任何力量也挡不住,由此微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