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为了揭示湖滨带土地利用与覆被改变对土壤有机碳库及生态功能的影响,本文选取了巢湖湖滨带(北岸)9个典型样方,分析和比较了表层(0~30 cm)土壤有机碳组分特征以及相关酶的活性.结果表明,巢湖湖滨带不同采样点土壤总有机碳(TOC)含量变化范围为2.88~11.2 g/kg,平均含量为9.12 g/kg,其中原生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湿地土壤TOC含量最高(11.2 g/kg
【机 构】
:
同济大学长江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揭示湖滨带土地利用与覆被改变对土壤有机碳库及生态功能的影响,本文选取了巢湖湖滨带(北岸)9个典型样方,分析和比较了表层(0~30 cm)土壤有机碳组分特征以及相关酶的活性.结果表明,巢湖湖滨带不同采样点土壤总有机碳(TOC)含量变化范围为2.88~11.2 g/kg,平均含量为9.12 g/kg,其中原生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湿地土壤TOC含量最高(11.2 g/kg),而芦苇群落消失后形成的荒滩土壤TOC含量最低,仅为2.88 g/kg.表征湖滨带湿地缓冲性能的土壤阳
其他文献
针对除雾器数值研究中欧拉-拉格朗日法无法预测二次携带现象对除雾性能影响的问题,以折流板为研究对象,在欧拉-拉格朗日法的基础上耦合欧拉壁膜模型,建立了一种基于二次携带现象的除雾模型;通过实验数据比对,模型预测曲线与实验结果一致;利用改进后的模型在不同流速下仿真研究了叶片板间距和转折角度对除雾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转角处的液膜分离是导致高流速下除雾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增大板间距和转折角度均会加剧二次携带,使临界速度下降;在低于临界速度下,除雾效率随板间距增大而减小,随转折角增大而增大;在高于临界速度下,除雾效
为探讨拉剪共存应力下织物膜材面内撕裂力学及强度规律,针对典型的经编织物膜材,结合试验与细观数值方法,进行了系列应力比、应力水平、增强膜样式及耦合应力下膜材撕裂破坏特征及强度规律研究,重点挖掘了行为拉剪耦合应力对撕裂强度及破坏特征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不同切缝角度及应力比下,可形成3类膜材裂口:“一”、“十”及“Z”型,而破坏模式均为经或纬纱断裂,未出现两向杂糅;经纬应力存在相互协同作用,且对撕裂强度影响显著,不同切缝参数下破坏强度分布曲线在应力空间中差异明显且存在向1:1强化的特征.增强膜配合应力状态可明显
隧道敷设因其输送电流大、便于管理维护和巡检等优点被广泛地应用于城市输电网络,优化多回路电缆的布置方式有利于充分利用隧道电缆的负载能力.本文考虑隧道敷设电缆的电磁场、热场、流场以及金属护套的交叉互联的接地方式,针对某隧道七回路高压电缆建立了其磁-热-流-路耦合的多物理场有限元仿真模型;利用红外测温数据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以金属护套感应电压不超过规范值为约束条件、电缆最高线芯温度的仿真计算值最低为目标函数,基于文化基因算法对电缆的相序和位置进行联合优化.优化后电缆的最高线芯温度、护套环流损耗、环流平均值、感应
创新设计了可以实现中间排液功能的分液型板式冷凝器.该冷凝器中间位置设置分液口,可以加快排液速度,减小附着在板片上的冷凝液膜的厚度,降低蒸气与板片之间液膜的导热热阻,从而增大板式冷凝器的相变传热系数.将分液型板式冷凝器与常规板式冷凝器进行了性能对比实验.通过10个不同测试工况的实验结果发现,在同等初始条件下,与常规板式冷凝器相比,分液型板式冷凝器工质侧冷凝换热系数提高了8.3% ~51.6%,总换热系数提高了7.6% ~38.3%,总压降减小了2.6% ~11.4%.该实验结果验证了分液型板式冷凝器可以实现
生态补水是维持和改善白洋淀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为研究生态补水对白洋淀水环境的影响,分别在补水前与补水后采集淀水、河水及地下水样品,分析区域地表水和地下水水化学特征.结果表明:(1)白洋淀补水前、后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水化学组成中Na+为主要阳离子,补水后阴离子以HCO3-为主,淀区南部地表水电导率高;补水后地表水与地下水Ca2+、Mg2+和HCO3-浓度显著增加,水体电导率降低.(2)补水前地下水为Na-HCO3型水,地表水主要为Na-Cl·SO4及Na-Cl·HCO3类型;补水后地表水与浅层地下水向Ca·M
以安徽淮南采煤沉陷积水为研究对象,通过样品采集与测试,研究不同沉陷年限及类型积水水文地球化学和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区水化学类型主要为Cl-Na、HCO3·Cl-Na型,沉陷积水中常量离子主要来源于蒸发岩溶解和硅酸盐风化,受蒸发作用和人为活动的影响明显,水化学组成随沉陷时间和类型变化不大.(2)淮南大气降水线方程为:δD=8.85δ18O+18.73,沉陷区积水氢氧稳定同位素值在淮南大气降水线右下方依次分布并接近降水线,表明沉陷积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3)在降水稀释、水体
为避免模态跃迁现象、振型遴选方式不合理等问题对损伤评估结果精度的不利影响,提出一种考虑多模态贡献的空间网格结构地震损伤评估方法.首先,从模态推覆分析的思路出发并结合结构动力学理论推导,得到对应于单位地震力作用下考虑多阶模态贡献的等效静力位移表达式.随后,根据原结构与震损结构等效静力位移的差异构造结构地震损伤程度的表征参数,即结构整体损伤参数.最后,根据结构整体损伤参数的数值大小与变化规律,评估结构震后损伤状态与性能退化程度.单层网壳结构算例数值分析结果表明,根据本文方法计算得到的结构整体损伤参数在考虑多阶
微囊藻藻际细菌影响微囊藻的生长及其水华的生消.然而特定微囊藻群体中藻际细菌群落组成对温度变化的响应规律仍不清楚.本文把一株从太湖分离得到的群体铜绿微囊藻,置于不同温度(15、20、25和30℃)下进行培养,分析各培养体系中不同粒径附生或游离细菌群落组成的异同.结果表明:温度显著影响微囊藻群体(>20 μm)附生、单细胞-小群体(3~20 μm)附生和游离(0.2~3 μm)细菌群落的组成(PERMANOVA,P<0.01),Sphingomonadales、Pseudomonadales 和Cytopha
为探讨红河(元江)流域的典型洄游鱼类游泳能力,给过鱼设施修建设计和鱼类行为学研究提供基础参数,本研.究以该流域的野生暗色唇鲮(Semilabeo obscavs)、华南鲤(Cyprinus carpio rubrofuscus)和红魾(Bagarius rutilus)3种鱼类(体长范围0.05~0.45 m)为研究对象,在野外现场布置游泳能力测试水槽分别测试了感应流速、临界游泳速度和突进游泳速度.研究结果表明:(1)对比绝对游泳能力与体长相关性,3种鱼的相对游泳能力与体长的相关性更高,均呈显著负相关;(
以太湖贡湖湾人工湖滨带为对象,研究湖滨水生植物修复过程及其富营养化控制效果.人工湖滨区域内的消浪带、岸上护坡措施为水生植物修复提供了良好的生境条件,形成了包括荇菜(Nymphoides peltatum(Gmel.)Kuntze)、睡莲(Nymphaea tetragona Georgi)、菱(Trapa bispinosa Roxb.)为主的浮叶植物群落,以及以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Linn.f.)Royle)、狐尾藻(Myriophyllum verticillatum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