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栓闭塞性脉管炎,又名特发性坏疽。是一种较常见的全身性血管慢性病变。主要病理变化是因血管壁内膜发炎,增厚,血栓形成,管腔闭塞,血管周围纤维化而致血流不畅,局部缺血,造成剧烈的疼痛及晚期的坏疽。据一般文献记载,多发于下肢,常侵犯25~40岁之间的青壮年人,且男多于女。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栓闭塞性脉管炎,又名特发性坏疽。是一种较常见的全身性血管慢性病变。主要病理变化是因血管壁内膜发炎,增厚,血栓形成,管腔闭塞,血管周围纤维化而致血流不畅,局部缺血,造成剧烈的疼痛及晚期的坏疽。据一般文献记载,多发于下肢,常侵犯25~40岁之间的青壮年人,且男多于女。
其他文献
近年来国内有关大叶性肺炎的文献报导颇多,但各地的发病率却甚为悬殊。根据作者几年来在武汉地区的工作经验,感到大叶性肺炎较之以往显著增加。1952年在荆江分洪工地的民工中发病数最高者即为肺炎,其中发病率最高的一个单位,竟因此而严重地影响了工作。由此可见在我国进行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肺炎仍在严重地威胁着人民的健康。再就治疗效果上看,虽在已具备了化学治疗及抗菌素治疗的今日,各家报导中仍不免有一定数目的
患者,男,21岁,于1955年9月23日上午10时许因抽搐而急诊入院。患者于入院前一日下午六时左右,食炒熟白果约一升(估计200-300粒),当晚并无异常感觉。次晨四时起身时,稍觉头昏及腹部不适,继之恶心、呕吐,吐出物为清水,但无白果。至五时半已不能支持工作,七时一刻突然昏倒地上全身抽搐,眼球上翻,随即面色青紫并口吐白沫,持续约五分钟,恢复后仍觉头昏并周身疲乏。在十时左右,发生第二次抽搐,乃急诊入
患者(住院号5954),女,34岁,于1958年7月30日住院。患者于二小时前,因吵架一次服下麻黄素32片(每片含0.025)企图自杀。于服药后二小时,即感头晕、心慌、气短、全身乏力、视力模糊、手指发颤,曾呕吐一次,吐出物内无血液。服药后无昏迷、抽风或大小便失禁的情形。当被家人发现后,即送来我院。
在动物实验中Arora氏(1955)发现氯奎有奎尼丁作用,对控制心房扑动,使转变成窦性心律,有显著效果。他并且建议在临床上试用。以后Sanghvi氏曾对3例心房颤动患者,用氯奎静脉注射,结果均产生心室性心动过速,而心房颤动仍未能控制,遂认为氯奎的毒性作用远较奎尼丁为大,临床上应慎重使用。就上面所引述的动物实验和临床试用的结果似尚未达到统一阶段,但我们认为在临床上氯奎对心律紊乱的疗效有进一步探讨的价
自1953年2月至1957年8月止,海南人民医院内科共收治大叶肺炎患者217例。其中191例系由X线检查证实,另26例为临床诊断者。
心脏性肺叶间积液,也被称为“可消失的肺肿瘤”(Vanishing tumor),或“虚幻性肺肿瘤”(Phantom lung tumor)等,多见于心力衰竭患者。在临床上当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时,常可合并胸水,但发生肺叶间积液者颇为罕见。在国外文献中本症首见于Stew-art(1928)的报告,以后又有各家相继报导。著者等近来曾观察到6例,因国内文献尚未见到有类此的记载,特报导如下。
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在成人较为少见,本病多继发于流行性感冒。1919年世界流感大流行时,Chicke-ring及Park二氏报告153例继发于流感后之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当时死亡率达80-90%。晚近Crof-ton氏报告乙型流感2例,1952年Grist氏报告甲型流感5例,1954年Grant及Barker二氏报告流感4例,均继发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国内黄氏、王氏、陈氏等曾先后述及金黄色葡萄球菌
患者(院号55-271),男,37岁,以头痛、全身乏力、多尿、狂喝、多饮二年余而于1955年9月15日入院。患者于1951年因工作劳累与学习紧张后出现周身软弱无力,1953年又伴有无固定部位的头痛及轻微的口渴与多尿情况,经中医治疗三月余而好转。后因工作紧张而上述症状又复发,于1954年在某院曾注射组织液及封闭疗法均无效。发病以来,食欲及睡眠良好,虽有多尿多饮而无体重减轻情况。
在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我省广大卫生医药人员破除了迷信,解放了思想,改变了过去崇洋轻中的资产阶级思想,从祖国医学遗产里面发掘了许多宝藏。如中医治疗阑尾炎不需住院,不受开刀的痛苦,短期内能恢复劳动,还减少经济负担,就是很好的例子。
患者(住院号2486),男,9个月,四川内江人。病历由其母及媬姆代述,主诉为腹胀,左上腹发硬四月余,发热、咳嗽20多天。患儿于1956年10月底,生于内江市郊区椑木镇,从未去过其它任何地方。因其母有病,一直托在媬姆家喂养。出生两个月后,发现患儿常哭闹,不好吃奶,经常泻肚。四个月前穿衣服中,媬姆发现患儿肚子异常发胀,左上腹较腹部其它处变硬。此后才注意到患儿精神逐渐不佳,皮肤发黄,20天前因发热、咳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