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和永恒主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因此主体性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需求,是教育改革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贵州;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4-0186-02
近年来,主体性教学模式已为越来越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所青睐,不少高校也积极倡导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性教学模式。为了全面、客观地了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性教学的现状,笔者对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阳医学院、贵州民族大学、贵州财经大学等几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性教学相关问题的实证调查调研结果显示:虽然一些同学对“主体性”这一概念不是特别清楚,但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等都体现出自我发展的强烈愿望,如在问及“学生是否应当参与大学的一些重要决策”时,90.2%学生认为“学生是大学的一部分,应该有学生代表参加与学生利益密切相关的决策”。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渴望主体性的发展。与此同时,调研结果也显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性教学推行的效果不尽人意,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贵州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性教学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主体意识淡薄
强烈的主体意识,是大学生以主体身份与责任意识自觉、主动参与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在驱动力,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否顺利开展及价值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然而,调研结果显示,在问及“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中,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您经常会……”的问题时,选择“积极思考但不主动发言”的占72.6%,选择“积极思考并主动发言”的占10.8%,选择“等老师提问到再思考”的占11.6%,选择“不去思考”的占5%。这说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意识还较为缺乏。
(二)大学生主体行为参与缺乏
“由于双方的知识、年龄、背景、身份存在差异,一方是相对成熟或具有某种知识优势的主体,而另一方是尚未成熟或虽有一定成熟度但没有知识优势的主体,又具有明显的不平等性”。[1]调查中有63.6%的学生认同“教师是权威”,这很容易导致学生自己探索和创造力下降,沦为被教育、被说教的对象,而教学则成为教师一种权威的演讲。如在调查中,当问及“您认为目前大学教学存在的最主要问题”,32.6%的学生认为 “教师讲得太多,学生参与太少”,23.4%的学生认为“教师仍是权威,学生发表意见和看法的机会少”,这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师生间的平等互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较少。
(三)大学生主体作用发挥不够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必须注重实效性的课程,也是一门需要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性来确保实效性的课程,其教学是在一定前提条件下进行的特殊认识与实践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教授主体性、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体性作用,明确各自的作用、地位和职责,消除教学实践中被动、应付等现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是否平等、和谐,沟通是否畅通等问题上,有53.6%的大學生对此感到一般和不满意;有56.2%的学生认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学生主体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贵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性缺失原因分析
(一)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
主体性教学是一种适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先进教学理念,但是目前这种教学理念并没有得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有的重视。传统的教育以赫尔巴特的“三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为典型代表。[2]强调大学生对于书本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从而形成了教师是课堂的教学主体,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材是知识载体,学生是单向接受的容器的局面,不利于调动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的积极性、主动性。这种主导方式的实质是教师“主而不导”,教师唱独角戏,教学满堂灌,学生参与度不够,学生的主体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影响了教学的实效性。
(二)传统教育关系的影响
中国长期存在“师道尊严”的思想,这种教育传统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截然分开,强调教育者的神圣性和不可违背性,规定受教育者的无条件服从性。这种过分强调教育者的神圣性和不可违背性的传统教育关系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依然存在,阻碍了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主体性的发挥。一些教师以专业知识技能“闻道在先”、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轻车熟路”、对教育教学内容“烂熟于心”、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了如指掌”为据,忽略或轻视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作为主体人所具有的社会参与性、学习自觉性、思维能动性,从而导致师生关系异化,师生之间缺少情感交流和知识沟通,课堂互动不强,使得学生的自信心不足,难以形成独立思考、判断的习惯,难以形成独立人格,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三)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
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日益广泛、便捷,自我意识、怀疑意识不断增强,传统的信息权威已经不能使他们信服。但是,在实际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仍然把结论式教学、封闭式教学、灌输式教学等传统教育模式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沿袭使用,学生被动听课、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锻炼。在教学手段和管理上,有的教师缺乏现代化教学资源运用的能力或意识,放弃了生动形象的多媒体教学;有的教师虽使用了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但只将其作为简单的呈现工具,缺乏针对性、创造性的运用;有的教师对学生放任自流,出现教师只讲不问、学生只听不记的现象,缺少有效互动。此外,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节上,实践教学课时较少、实施不是很到位,也影响了大学生主体性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资源短缺
贵州省高校普遍面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短缺现象其中包括省属高校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财经大学、贵州师范学院等均需要外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甚至是在校硕士研究生来解决教师短缺这一问题。而在教师短缺、教室短缺、教学经费不足等原因的共同作用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采用大班教学。
在访谈中,有不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表示很愿意去尝试课堂教学改革,用先进的主体性教学理论去构建课堂但教学任务重、课时少、班级人数多,往往导致了教学改革流产,重回满堂灌的老路。
三、加强高校思政政治理论课主体性教学对策探讨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其主体性的发挥是学生主体性培养和发挥的前提和基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同时,主体性教学强调师生的双向互动,教学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然会遇到许多的新问题,这对教师的专业知识、组织协调能力和课堂驾驭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坚持以教学科研组织建设为平台,以选聘配备为基础,以培养培训为抓手,以学科建设为支撑,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实现教学状况明显改善为目标,培养一批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理论功底扎实、善于联系实际的教学领军人物、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3]
(二)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注重实效性特别是隐形效果的课程,这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体性,而关键在于学生接受、内化、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观念认为教师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负有首要责任,普遍采用注入式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性发挥。随着时代的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已成为大势所趋。因此,改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缺失现象,必须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的更新为先导,由以教师为中心的“权威型”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民主型”转变,牢固树立新的主体观、交往观、目的观,即现代主体性教学观。从交互主体性角度出发,更加注重师生对教学过程的主动参与和创造,注重教学过程中师生思维、情感和行为的互动与统一,把教学视为一个课内课外相结合的价值链进行整体设计与构建,真正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三)创新教学方法
科学的教学方法是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关键。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方法不当,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获。为了解决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性缺失的问题,就必须在“以人为本”的主体性教学理念指导下,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实现在现有的大班教学下实现从单向注入走向双向互动,由课堂走向生活,从教法改革到学法指导。
首先,坚持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理念的统一。灌输教育、讲析教学都是传统的、常规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短时间、大容量的传播思想政治理论课概念、原理等知识性内容,是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法宝。既有教师的讲解又有学生的分析,就既传授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反之则可能变成“满堂灌”。主体性教学理念下运用此种模式时的关键是坚持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其次,坚持教与学的统一。我国古语也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但是,长期以来,无论是教学理论研究还是一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都存在对学法指导的严重忽视。主体性教学要求将学法改革与教法改革结合起来,通过教学改革促进学法的指导,反过来学生学法的提高又进一步促进教师教法的发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三种途径创新教法,促进学生学法的提高:(1)渗透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将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潜移默化中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于实踐的学法要领。(2)交流式。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通过自己的经验、教训,探索出符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这些学习方法源自于学生,符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推广性,教师应及时帮助学生总结提炼并推广。(3)诊断式。[4]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坚持因地而异、因时而异、因人而异,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反复实践、不断完善,帮助学生形成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最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只有根植于社会生活,才能散发出浑厚的力量。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都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践教学只是辅助教学。主体性教学则要求打破教育者对知识和课堂的垄断和教室的局限,利用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条件进行课程教学。因此,必须把实践教学有效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计划之中,积极推行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研究型教学等方式,真正建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统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教学机制。
此外,网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文字、声音、图片、图像等多媒体资料,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也推进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教学平台、交流平台,包括论坛、博客、微博、QQ等新媒介展开正面宣传,进行网上调研和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丰富教育教学手段,充分发挥网络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
(四)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对教学工作具有极强的导向、激励、调控功能。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集德育与智育、社会功能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一体的特殊学科,这就需要由单一的教学评价方式向多元的综合评价方式转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评价对其教学过程的影响是多元的,应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差异性。为此,要构建科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体系,不仅要考查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情况,还要考评学生的社会实践、公益劳动、志愿者活动、创新能力等社会实践活动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能力,将理论考试与德育测评结合起来、课堂与实践结合起来,对学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行为领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考察,使学生成绩评价的空间变大、变开放,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自主性,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学院经济与政治学院)
参考文献:
[1]郭英,刘宪俊.师生交往:彰显教育主体间性的基本途径[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05):42-47.
[2]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发[2008]5号文.
[4]刘强主编.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发[2005]5号文.
关键词:贵州;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4-0186-02
近年来,主体性教学模式已为越来越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所青睐,不少高校也积极倡导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性教学模式。为了全面、客观地了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性教学的现状,笔者对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阳医学院、贵州民族大学、贵州财经大学等几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性教学相关问题的实证调查调研结果显示:虽然一些同学对“主体性”这一概念不是特别清楚,但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等都体现出自我发展的强烈愿望,如在问及“学生是否应当参与大学的一些重要决策”时,90.2%学生认为“学生是大学的一部分,应该有学生代表参加与学生利益密切相关的决策”。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渴望主体性的发展。与此同时,调研结果也显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性教学推行的效果不尽人意,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贵州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性教学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主体意识淡薄
强烈的主体意识,是大学生以主体身份与责任意识自觉、主动参与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在驱动力,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否顺利开展及价值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然而,调研结果显示,在问及“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中,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您经常会……”的问题时,选择“积极思考但不主动发言”的占72.6%,选择“积极思考并主动发言”的占10.8%,选择“等老师提问到再思考”的占11.6%,选择“不去思考”的占5%。这说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意识还较为缺乏。
(二)大学生主体行为参与缺乏
“由于双方的知识、年龄、背景、身份存在差异,一方是相对成熟或具有某种知识优势的主体,而另一方是尚未成熟或虽有一定成熟度但没有知识优势的主体,又具有明显的不平等性”。[1]调查中有63.6%的学生认同“教师是权威”,这很容易导致学生自己探索和创造力下降,沦为被教育、被说教的对象,而教学则成为教师一种权威的演讲。如在调查中,当问及“您认为目前大学教学存在的最主要问题”,32.6%的学生认为 “教师讲得太多,学生参与太少”,23.4%的学生认为“教师仍是权威,学生发表意见和看法的机会少”,这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师生间的平等互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较少。
(三)大学生主体作用发挥不够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必须注重实效性的课程,也是一门需要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性来确保实效性的课程,其教学是在一定前提条件下进行的特殊认识与实践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教授主体性、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体性作用,明确各自的作用、地位和职责,消除教学实践中被动、应付等现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是否平等、和谐,沟通是否畅通等问题上,有53.6%的大學生对此感到一般和不满意;有56.2%的学生认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学生主体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贵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性缺失原因分析
(一)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
主体性教学是一种适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先进教学理念,但是目前这种教学理念并没有得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有的重视。传统的教育以赫尔巴特的“三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为典型代表。[2]强调大学生对于书本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从而形成了教师是课堂的教学主体,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材是知识载体,学生是单向接受的容器的局面,不利于调动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的积极性、主动性。这种主导方式的实质是教师“主而不导”,教师唱独角戏,教学满堂灌,学生参与度不够,学生的主体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影响了教学的实效性。
(二)传统教育关系的影响
中国长期存在“师道尊严”的思想,这种教育传统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截然分开,强调教育者的神圣性和不可违背性,规定受教育者的无条件服从性。这种过分强调教育者的神圣性和不可违背性的传统教育关系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依然存在,阻碍了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主体性的发挥。一些教师以专业知识技能“闻道在先”、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轻车熟路”、对教育教学内容“烂熟于心”、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了如指掌”为据,忽略或轻视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作为主体人所具有的社会参与性、学习自觉性、思维能动性,从而导致师生关系异化,师生之间缺少情感交流和知识沟通,课堂互动不强,使得学生的自信心不足,难以形成独立思考、判断的习惯,难以形成独立人格,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三)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
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日益广泛、便捷,自我意识、怀疑意识不断增强,传统的信息权威已经不能使他们信服。但是,在实际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仍然把结论式教学、封闭式教学、灌输式教学等传统教育模式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沿袭使用,学生被动听课、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锻炼。在教学手段和管理上,有的教师缺乏现代化教学资源运用的能力或意识,放弃了生动形象的多媒体教学;有的教师虽使用了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但只将其作为简单的呈现工具,缺乏针对性、创造性的运用;有的教师对学生放任自流,出现教师只讲不问、学生只听不记的现象,缺少有效互动。此外,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节上,实践教学课时较少、实施不是很到位,也影响了大学生主体性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资源短缺
贵州省高校普遍面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短缺现象其中包括省属高校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财经大学、贵州师范学院等均需要外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甚至是在校硕士研究生来解决教师短缺这一问题。而在教师短缺、教室短缺、教学经费不足等原因的共同作用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采用大班教学。
在访谈中,有不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表示很愿意去尝试课堂教学改革,用先进的主体性教学理论去构建课堂但教学任务重、课时少、班级人数多,往往导致了教学改革流产,重回满堂灌的老路。
三、加强高校思政政治理论课主体性教学对策探讨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其主体性的发挥是学生主体性培养和发挥的前提和基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同时,主体性教学强调师生的双向互动,教学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然会遇到许多的新问题,这对教师的专业知识、组织协调能力和课堂驾驭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坚持以教学科研组织建设为平台,以选聘配备为基础,以培养培训为抓手,以学科建设为支撑,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实现教学状况明显改善为目标,培养一批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理论功底扎实、善于联系实际的教学领军人物、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3]
(二)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注重实效性特别是隐形效果的课程,这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体性,而关键在于学生接受、内化、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观念认为教师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负有首要责任,普遍采用注入式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性发挥。随着时代的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已成为大势所趋。因此,改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缺失现象,必须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的更新为先导,由以教师为中心的“权威型”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民主型”转变,牢固树立新的主体观、交往观、目的观,即现代主体性教学观。从交互主体性角度出发,更加注重师生对教学过程的主动参与和创造,注重教学过程中师生思维、情感和行为的互动与统一,把教学视为一个课内课外相结合的价值链进行整体设计与构建,真正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三)创新教学方法
科学的教学方法是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关键。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方法不当,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获。为了解决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性缺失的问题,就必须在“以人为本”的主体性教学理念指导下,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实现在现有的大班教学下实现从单向注入走向双向互动,由课堂走向生活,从教法改革到学法指导。
首先,坚持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理念的统一。灌输教育、讲析教学都是传统的、常规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短时间、大容量的传播思想政治理论课概念、原理等知识性内容,是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法宝。既有教师的讲解又有学生的分析,就既传授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反之则可能变成“满堂灌”。主体性教学理念下运用此种模式时的关键是坚持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其次,坚持教与学的统一。我国古语也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但是,长期以来,无论是教学理论研究还是一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都存在对学法指导的严重忽视。主体性教学要求将学法改革与教法改革结合起来,通过教学改革促进学法的指导,反过来学生学法的提高又进一步促进教师教法的发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三种途径创新教法,促进学生学法的提高:(1)渗透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将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潜移默化中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于实踐的学法要领。(2)交流式。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通过自己的经验、教训,探索出符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这些学习方法源自于学生,符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推广性,教师应及时帮助学生总结提炼并推广。(3)诊断式。[4]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坚持因地而异、因时而异、因人而异,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反复实践、不断完善,帮助学生形成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最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只有根植于社会生活,才能散发出浑厚的力量。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都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践教学只是辅助教学。主体性教学则要求打破教育者对知识和课堂的垄断和教室的局限,利用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条件进行课程教学。因此,必须把实践教学有效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计划之中,积极推行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研究型教学等方式,真正建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统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教学机制。
此外,网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文字、声音、图片、图像等多媒体资料,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也推进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教学平台、交流平台,包括论坛、博客、微博、QQ等新媒介展开正面宣传,进行网上调研和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丰富教育教学手段,充分发挥网络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
(四)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对教学工作具有极强的导向、激励、调控功能。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集德育与智育、社会功能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一体的特殊学科,这就需要由单一的教学评价方式向多元的综合评价方式转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评价对其教学过程的影响是多元的,应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差异性。为此,要构建科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体系,不仅要考查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情况,还要考评学生的社会实践、公益劳动、志愿者活动、创新能力等社会实践活动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能力,将理论考试与德育测评结合起来、课堂与实践结合起来,对学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行为领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考察,使学生成绩评价的空间变大、变开放,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自主性,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学院经济与政治学院)
参考文献:
[1]郭英,刘宪俊.师生交往:彰显教育主体间性的基本途径[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05):42-47.
[2]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发[2008]5号文.
[4]刘强主编.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发[2005]5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