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随着《高等教育法》的实施,国家对于高等教育的定位更加明确,对于高等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手段、办学内容、办学目标都提出了明确要求。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已开始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这对各个高等院校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同时,高等教育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矛盾也不断地暴露和激化,高等学校面临着许多紧迫问题,只有深化改革,切实从社会需求出发,许多高校才能在未来发展中立足。
一、高等学校教育管理面临的几个关键问题
(一)高校高收费的问题。据《中国青年报》2006年6月24日报道,高考考试一结束,考生们便对照标准答案进行了估分。一般情况,孩子估分高的,家长就特别高兴。可是,山西却有位考生,父亲因他估分高达600分而自杀了。父亲是不堪承受儿子读大学的经济重负,而绝望自杀的。
据统计,10多年间,我国大学学费从每年几百元一路飙升至每年5000元-8000元不等,学费猛涨约20倍。而1994年至今10多年间,国民人均收入却增长不到4倍。学费涨幅远远超过了国民收入增长速度。以2001年的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为标准,现在高校的学费,已经占到了比较富裕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7.46%,更是农村人均收入的2.5倍以上。正是这种现状,使相当贫困家庭不堪重负,如低保家庭要借债供子女读大学,不少农村家庭。供养一个孩子上大学就意味着,这个家庭将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大学高学费”就像压在他们身上的一座大山。不从根本上解决高校高收费的问题,就难以保证教育机会的公平性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二)高校不适应高等教育市场化趋势的问题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全社会的市场化进程;而高等教育的发展,其市场化特征越来越明显。高等教育市场化不是绝对的私有化,也不是绝对的公有化,而是一个引入市场机制的过程,使高等教育机构更具竞争性、自主性和广泛适应性。
高等教育市场化就是确定顾客的需要,生产合格的产品来满足他们的需要。首先,高等学校面临着两方面的供需关系,一方面是学生与学校间的供需关系,即招生市场,高等学校要在招生市场中招入优秀的学生;另一方面是学校与社会的供需关系,即学生的就业与社会需求是否适应的问题,也就是就业市场,高等学校毕业的学生能否经历就业市场的考验,在就业市场上争得一席之地。这可以看作是高等学校必须面临的两个市场环节,这两个环节决定着高等学校的生死存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要符合市场需求。旧有的教育教学模式以“应试教育”为主,培养的’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面狭窄,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不高。新形势下要求进行全面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出的学生具有坚定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全面的文化素质、健康的心理和身体素质、专业的业务素质。原有的课程设置、课程体系以专业教育为主,还不能适应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旧有的“填鸭式”、“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在高校中还普遍存在,这种教学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整个教学进程中,以“教师”为主、以“教”为主的特征还比较明显,没有建立起互相尊重、互相平等、互相学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在高等教育实践中,高等学校除从事传统的教学科研外。还开展各式各样的合同教育和研究项目,来增加学校收入,这就是高等学校必须要面对的第三个市场,即社会服务市场。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高等学校教育费的来源将趋于多渠道、多样化,其中关键的一个方面就是为社会服务获得教育经费支持。目前,高等院校还普遍存在着被动的“等靠要”思想,严重制约着高等学校的发展。
(三)高校扩招带来的教育资源紧缺、生源质量下降问题
高校扩招以来,全国普通高考录取率翻了一番,由1998年的31%提高到2003年的60%以上,高等学校本科生数量与1998年相比翻了10倍,而师资与教学条件却依然比较紧缺。
在扩招初期,教育教学资源紧缺是高等学校最为紧迫的问题,近年来随着教育投入的不断扩大,这一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但是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首先是“硬环境”问题:学校有限地域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设施的改善与补充,科研实习基地的建立。后勤保障,各个方面都制约着一些高校的发展。其次是“软环境”问题:教育思想的转变,教育氛围的建立,教育梯队的建设,知识体系的优化等等。
生源不足或生源质量下降是各个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对于知名学府这一问题不甚突出,对于国内大多数普通院校而言,生源质量下降或生源不足,办学质量受到威胁,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没有必要回避这一问题,扩大招生的结果就是以前考不上大学的部分学生能够进入大学学习,对于知名学府而言,招收的仍是知识扎实、考分较高的学生,而知名学府的扩招争去了普通高校原有的较好生源,这就使得大部分高校生源质量下降。针对生源质量下降,如何培育出合格的高级人才,是各高校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深化改革,促进发展
(一)转变观念,是高等学校完成各项工作的基础。
改变传统固有的教育观念。必须实现五个转变:
第一个转变,就是彻底抛弃计划经济时代那种教育培育模式,牢固树立市场化观念,强化服务意识。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高校价值的确认越来越偏重于社会的认可。高校的毕业生要接受社会的严格选择,高校的科研成果同样要接受市场的严格选择,高校正从“象牙塔”走向社会,并最终完全融入国民经济的主战场,一些高校的专业设置、招生就业越来越充分考虑社会的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的高等院校应当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等人才。一个高等院校能否生存与发展,取决于生源对学校是否认可,取决于市场对其毕业生是否需求。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状态是关键,它越来越决定一个学校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发展规模。就业市场的认可将会影响生源对高校的认可,也就影响到高校的生源质量和生源规模。在市场化进程中,任何一个高校必须要勇于面对市场,接受市场的挑战。市场意识的确立,要求学校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自身定位,依据社会的客观要求、学校的客观基础、办学的客观条件和教育的客观规律在市场中准确定位。市场意识的确立,促使“服务意识”的快速形成。在市场体制下,学生是中心,学校在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应当彻底摒弃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的思想意识,彻底改变服务意识淡漠的不良作风,应当全面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学校的生存与否,是由服务质量决定的,而不是由上级领导决定的。
第二个转变就是必须革除那种与高校办学思 想和培养目标不相称的陈旧观念和教学方法,特别是那种依靠加重学生负担来提高教学质量的陈旧观念,树立起符合教育规律的、科学的成材观念和教育观念,处理好专业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关系,在着重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开拓新的道路。教育培养目标、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必须以“学生为主体,社会需求为目标”。要针对社会需求调整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要在充分的市场调查和市场分析的基础上,对培养计划、培养目标进行调整。高等教育作为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过程,要使学生内化社会经验、外化个体经验,有所作为。要积极开展现代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实践,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发展为教学方法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教学过程复杂,教学内容丰富,教学目的是多方面的,因此教学过程应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与之相应。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多法结合,配合使用,以期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第三个转变,就是必须扭转那种面对学生成绩大面积下降的局面而滋生的埋怨学生的消极情绪,将我们的教育思想观念纳入正轨,进而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一种教书育人的良好氛围和环境,进一步改进教风、学风和领导作风。教学是一种多边活动,提倡师生、生生、师师之间多边互动,多向交流,以最大程度地发挥相互作用的潜能,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兴趣、特长和个性品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能与别人和谐相处、通力合作的社会适应能力。高等教育的人性化,就是要极大地唤醒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实现教育的师生互动和增加学生的成功体验。在教育过程中。一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权力和人格,尊重学生的意志和选择;二是要对学生的观念和行为进行耐心细致的引导。要增强教师教学的激情与活力,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使学生的精神和心理上得到最大的享受;三是要建立起互相理解、互相配合、互相尊重、互相包容、和谐融洽的课堂秩序和地位平等的师生关系。
第四个转变,是摒弃那些满足于提号召、订计划、发文件而疏于检查、落实和严肃处理的形式主义做法,树立起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高校内部部门林立,由各个部门下发的文件堆积如山,使得教师穷于应付。高校应当树立起学校管理、学生管理、人事管理等职能部门与教学单位密切配合、分工负责、顾全大局、注重实效的整体观念,进一步疏通教学信息的反馈渠道,健全教学过程的监控机制,提高教书育人的综合实力和整体效果。
第五个转变,是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上抛弃维持性的观念,增强创造性的意识,建立起行之有效的优化机制,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水平,特别是要注重青年教师的教学实践和工程实践的水平,完善教师队伍建设,严格把住教学岗位的聘任关、人事管理上的进出关和工作报酬上的分配关。
(二)摒弃应试教育,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
素质教育不是一种教育模式,而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因此,在高等教育中,必须将素质教育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始终。素质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想政治素质,二是文化素质,三是业务素质,四是身体心理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业务素质是本领,身体心理素质是本钱,这四个方面的素质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思想政治素质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根本,要与时俱进,确实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高等教育是在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对受教育者进行综合素质的塑造,其中,健康人格的培养更带有根本性。要培养学生逐渐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树立起社会主义道德观,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具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往往偏重于对大学生的政治理论及道德行为等方面进行教育,而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重视不够,只重视思想觉悟、知识水平的提高,而忽略了其心理素质的发展。有的甚至将心理问题归结为品德问题,把心理疾病同思想认识混为一谈。大学时代是竞争意识、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来自各方面的影响使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有的大学生因繁重的学习任务而产生厌学心理,有的因物质生活的悬殊而产生自卑心理,也有的因同学之间或师生之间关系不融洽而形成孤僻心理,有的因交友、恋爱不顺而产生苦闷心理等。我们不仅要及早地发现这些问题,而且还要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熟,更好地适应社会。
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既要注重知识的学习,也要注重能力的培养,把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到重要位置。时代呼唤创新人才,高校要面对目前大学生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较差的现状,着力调整培养目标,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改革教育教学方式,营造创新教育环境,改革考试方式,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新时期的需要。要在整体素质教育中充分认识教育工作者的作用,提高教育工作者素质,解决学生需求与教育者素质不相适应之间的问题。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广大的空间,教学内容必须在经典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紧跟科技的发展。教学方法要彻底根除自古不变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锻炼学生的科技技能。
(三)改革内部管理体制,适应办学需要。
内部体制改革是高校工作的难点重点,由于涉及到个人利益、小团体利益、小部门利益,改革阻力较大,矛盾较大,然而为了增强学校的实力与活力,为了鼓励竞争、激励工作,为了提高办学效益,内部体制改革势在必行。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改革管理机构,以建立起一支精于有效的管理队伍。要引入激励和竞争机制,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对学校行政管理人员、教学科研人员都实行竞聘上岗,全面推行聘任制和聘用制;要继续大力推进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要深化校内分配制度改革,真正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打破平均主义,对在教学和科研上作出突出贡献的给予重奖,对优秀拔尖人才、学术带头人和骨干大幅度提高待遇,真正做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职称、职务评审评聘办法。
(四)以人为本,推进高校收费改革。
合理的学费水平不仅要考虑高等教育市场中的供给和需求,居民对高等教育的付费能力和付费意愿,以及受教育机会的公平,也是高等教育规模扩展过程中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这是因为,无论是为了弥补公共经费的不足,还是为了满足旺盛的个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过高的学费水平具有负面效应。其负面效应体现在人学机会的公平和效率的影响上。
即使在零学费和负学费(或者说免学费和大范围的助学金)情况下,较高的个人教育成本仍然意味着教育公共资源配置的不公平和不效率。同时,收取较高学费的教育类型会限制入学机会,而挫伤低收入家庭接受该类型教育的积极性。因此必须采取适当的学生资助政策等措施以保证教育机会的公平和效率。
一是完善收费政策,规范收费行为,推进收费改革。研究制定高等学校办学成本核定办法,为制定合理收费标准提供科学依据。加强收费管理,规范收费行为,坚决制止乱收费。积极、稳妥地推进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改革。
二是要改进国家助学贷款的管理办法,使国家公办学校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能够更加便利、快捷地获得国家助学贷款。同时,积极研究出台《国家助学贷款条例》,继续推动各省级地方人民政府设立本地区政府奖学金。
三是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政策体系,扎扎实实做好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工作。在高等学校继续确保“没有一名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辍学”的目标,落实以“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贴、减免费用”为主要内容的高校家庭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与制度。
2000年诺贝尔奖得主艾伦-麦克迪尔米德教授说过的一段话:“一所大学的质量并不取决于它所拥有的教学大楼,也不取决于它的实验室和图书馆,虽然这些都很重要,但是决定科学研究水平高低的关键在人。一般来说,即使有风景如画的校园、汗牛充栋的图书馆、装备精良的实验室,但要是不能将最优秀的师资和一流的学生吸引到这些建筑物之中,那只能是金玉其表。因此,我一再强调——科学研究在于人,人是第一位的。”综上所述,在高等学校教育管理上,我们要高度重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真正把培养人的工作当作学校的中心任务。
一、高等学校教育管理面临的几个关键问题
(一)高校高收费的问题。据《中国青年报》2006年6月24日报道,高考考试一结束,考生们便对照标准答案进行了估分。一般情况,孩子估分高的,家长就特别高兴。可是,山西却有位考生,父亲因他估分高达600分而自杀了。父亲是不堪承受儿子读大学的经济重负,而绝望自杀的。
据统计,10多年间,我国大学学费从每年几百元一路飙升至每年5000元-8000元不等,学费猛涨约20倍。而1994年至今10多年间,国民人均收入却增长不到4倍。学费涨幅远远超过了国民收入增长速度。以2001年的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为标准,现在高校的学费,已经占到了比较富裕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7.46%,更是农村人均收入的2.5倍以上。正是这种现状,使相当贫困家庭不堪重负,如低保家庭要借债供子女读大学,不少农村家庭。供养一个孩子上大学就意味着,这个家庭将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大学高学费”就像压在他们身上的一座大山。不从根本上解决高校高收费的问题,就难以保证教育机会的公平性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二)高校不适应高等教育市场化趋势的问题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全社会的市场化进程;而高等教育的发展,其市场化特征越来越明显。高等教育市场化不是绝对的私有化,也不是绝对的公有化,而是一个引入市场机制的过程,使高等教育机构更具竞争性、自主性和广泛适应性。
高等教育市场化就是确定顾客的需要,生产合格的产品来满足他们的需要。首先,高等学校面临着两方面的供需关系,一方面是学生与学校间的供需关系,即招生市场,高等学校要在招生市场中招入优秀的学生;另一方面是学校与社会的供需关系,即学生的就业与社会需求是否适应的问题,也就是就业市场,高等学校毕业的学生能否经历就业市场的考验,在就业市场上争得一席之地。这可以看作是高等学校必须面临的两个市场环节,这两个环节决定着高等学校的生死存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要符合市场需求。旧有的教育教学模式以“应试教育”为主,培养的’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面狭窄,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不高。新形势下要求进行全面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出的学生具有坚定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全面的文化素质、健康的心理和身体素质、专业的业务素质。原有的课程设置、课程体系以专业教育为主,还不能适应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旧有的“填鸭式”、“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在高校中还普遍存在,这种教学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整个教学进程中,以“教师”为主、以“教”为主的特征还比较明显,没有建立起互相尊重、互相平等、互相学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在高等教育实践中,高等学校除从事传统的教学科研外。还开展各式各样的合同教育和研究项目,来增加学校收入,这就是高等学校必须要面对的第三个市场,即社会服务市场。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高等学校教育费的来源将趋于多渠道、多样化,其中关键的一个方面就是为社会服务获得教育经费支持。目前,高等院校还普遍存在着被动的“等靠要”思想,严重制约着高等学校的发展。
(三)高校扩招带来的教育资源紧缺、生源质量下降问题
高校扩招以来,全国普通高考录取率翻了一番,由1998年的31%提高到2003年的60%以上,高等学校本科生数量与1998年相比翻了10倍,而师资与教学条件却依然比较紧缺。
在扩招初期,教育教学资源紧缺是高等学校最为紧迫的问题,近年来随着教育投入的不断扩大,这一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但是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首先是“硬环境”问题:学校有限地域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设施的改善与补充,科研实习基地的建立。后勤保障,各个方面都制约着一些高校的发展。其次是“软环境”问题:教育思想的转变,教育氛围的建立,教育梯队的建设,知识体系的优化等等。
生源不足或生源质量下降是各个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对于知名学府这一问题不甚突出,对于国内大多数普通院校而言,生源质量下降或生源不足,办学质量受到威胁,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没有必要回避这一问题,扩大招生的结果就是以前考不上大学的部分学生能够进入大学学习,对于知名学府而言,招收的仍是知识扎实、考分较高的学生,而知名学府的扩招争去了普通高校原有的较好生源,这就使得大部分高校生源质量下降。针对生源质量下降,如何培育出合格的高级人才,是各高校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深化改革,促进发展
(一)转变观念,是高等学校完成各项工作的基础。
改变传统固有的教育观念。必须实现五个转变:
第一个转变,就是彻底抛弃计划经济时代那种教育培育模式,牢固树立市场化观念,强化服务意识。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高校价值的确认越来越偏重于社会的认可。高校的毕业生要接受社会的严格选择,高校的科研成果同样要接受市场的严格选择,高校正从“象牙塔”走向社会,并最终完全融入国民经济的主战场,一些高校的专业设置、招生就业越来越充分考虑社会的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的高等院校应当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等人才。一个高等院校能否生存与发展,取决于生源对学校是否认可,取决于市场对其毕业生是否需求。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状态是关键,它越来越决定一个学校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发展规模。就业市场的认可将会影响生源对高校的认可,也就影响到高校的生源质量和生源规模。在市场化进程中,任何一个高校必须要勇于面对市场,接受市场的挑战。市场意识的确立,要求学校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自身定位,依据社会的客观要求、学校的客观基础、办学的客观条件和教育的客观规律在市场中准确定位。市场意识的确立,促使“服务意识”的快速形成。在市场体制下,学生是中心,学校在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应当彻底摒弃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的思想意识,彻底改变服务意识淡漠的不良作风,应当全面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学校的生存与否,是由服务质量决定的,而不是由上级领导决定的。
第二个转变就是必须革除那种与高校办学思 想和培养目标不相称的陈旧观念和教学方法,特别是那种依靠加重学生负担来提高教学质量的陈旧观念,树立起符合教育规律的、科学的成材观念和教育观念,处理好专业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关系,在着重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开拓新的道路。教育培养目标、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必须以“学生为主体,社会需求为目标”。要针对社会需求调整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要在充分的市场调查和市场分析的基础上,对培养计划、培养目标进行调整。高等教育作为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过程,要使学生内化社会经验、外化个体经验,有所作为。要积极开展现代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实践,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发展为教学方法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教学过程复杂,教学内容丰富,教学目的是多方面的,因此教学过程应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与之相应。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多法结合,配合使用,以期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第三个转变,就是必须扭转那种面对学生成绩大面积下降的局面而滋生的埋怨学生的消极情绪,将我们的教育思想观念纳入正轨,进而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一种教书育人的良好氛围和环境,进一步改进教风、学风和领导作风。教学是一种多边活动,提倡师生、生生、师师之间多边互动,多向交流,以最大程度地发挥相互作用的潜能,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兴趣、特长和个性品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能与别人和谐相处、通力合作的社会适应能力。高等教育的人性化,就是要极大地唤醒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实现教育的师生互动和增加学生的成功体验。在教育过程中。一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权力和人格,尊重学生的意志和选择;二是要对学生的观念和行为进行耐心细致的引导。要增强教师教学的激情与活力,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使学生的精神和心理上得到最大的享受;三是要建立起互相理解、互相配合、互相尊重、互相包容、和谐融洽的课堂秩序和地位平等的师生关系。
第四个转变,是摒弃那些满足于提号召、订计划、发文件而疏于检查、落实和严肃处理的形式主义做法,树立起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高校内部部门林立,由各个部门下发的文件堆积如山,使得教师穷于应付。高校应当树立起学校管理、学生管理、人事管理等职能部门与教学单位密切配合、分工负责、顾全大局、注重实效的整体观念,进一步疏通教学信息的反馈渠道,健全教学过程的监控机制,提高教书育人的综合实力和整体效果。
第五个转变,是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上抛弃维持性的观念,增强创造性的意识,建立起行之有效的优化机制,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水平,特别是要注重青年教师的教学实践和工程实践的水平,完善教师队伍建设,严格把住教学岗位的聘任关、人事管理上的进出关和工作报酬上的分配关。
(二)摒弃应试教育,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
素质教育不是一种教育模式,而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因此,在高等教育中,必须将素质教育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始终。素质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想政治素质,二是文化素质,三是业务素质,四是身体心理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业务素质是本领,身体心理素质是本钱,这四个方面的素质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思想政治素质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根本,要与时俱进,确实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高等教育是在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对受教育者进行综合素质的塑造,其中,健康人格的培养更带有根本性。要培养学生逐渐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树立起社会主义道德观,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具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往往偏重于对大学生的政治理论及道德行为等方面进行教育,而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重视不够,只重视思想觉悟、知识水平的提高,而忽略了其心理素质的发展。有的甚至将心理问题归结为品德问题,把心理疾病同思想认识混为一谈。大学时代是竞争意识、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来自各方面的影响使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有的大学生因繁重的学习任务而产生厌学心理,有的因物质生活的悬殊而产生自卑心理,也有的因同学之间或师生之间关系不融洽而形成孤僻心理,有的因交友、恋爱不顺而产生苦闷心理等。我们不仅要及早地发现这些问题,而且还要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熟,更好地适应社会。
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既要注重知识的学习,也要注重能力的培养,把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到重要位置。时代呼唤创新人才,高校要面对目前大学生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较差的现状,着力调整培养目标,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改革教育教学方式,营造创新教育环境,改革考试方式,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新时期的需要。要在整体素质教育中充分认识教育工作者的作用,提高教育工作者素质,解决学生需求与教育者素质不相适应之间的问题。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广大的空间,教学内容必须在经典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紧跟科技的发展。教学方法要彻底根除自古不变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锻炼学生的科技技能。
(三)改革内部管理体制,适应办学需要。
内部体制改革是高校工作的难点重点,由于涉及到个人利益、小团体利益、小部门利益,改革阻力较大,矛盾较大,然而为了增强学校的实力与活力,为了鼓励竞争、激励工作,为了提高办学效益,内部体制改革势在必行。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改革管理机构,以建立起一支精于有效的管理队伍。要引入激励和竞争机制,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对学校行政管理人员、教学科研人员都实行竞聘上岗,全面推行聘任制和聘用制;要继续大力推进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要深化校内分配制度改革,真正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打破平均主义,对在教学和科研上作出突出贡献的给予重奖,对优秀拔尖人才、学术带头人和骨干大幅度提高待遇,真正做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职称、职务评审评聘办法。
(四)以人为本,推进高校收费改革。
合理的学费水平不仅要考虑高等教育市场中的供给和需求,居民对高等教育的付费能力和付费意愿,以及受教育机会的公平,也是高等教育规模扩展过程中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这是因为,无论是为了弥补公共经费的不足,还是为了满足旺盛的个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过高的学费水平具有负面效应。其负面效应体现在人学机会的公平和效率的影响上。
即使在零学费和负学费(或者说免学费和大范围的助学金)情况下,较高的个人教育成本仍然意味着教育公共资源配置的不公平和不效率。同时,收取较高学费的教育类型会限制入学机会,而挫伤低收入家庭接受该类型教育的积极性。因此必须采取适当的学生资助政策等措施以保证教育机会的公平和效率。
一是完善收费政策,规范收费行为,推进收费改革。研究制定高等学校办学成本核定办法,为制定合理收费标准提供科学依据。加强收费管理,规范收费行为,坚决制止乱收费。积极、稳妥地推进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改革。
二是要改进国家助学贷款的管理办法,使国家公办学校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能够更加便利、快捷地获得国家助学贷款。同时,积极研究出台《国家助学贷款条例》,继续推动各省级地方人民政府设立本地区政府奖学金。
三是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政策体系,扎扎实实做好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工作。在高等学校继续确保“没有一名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辍学”的目标,落实以“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贴、减免费用”为主要内容的高校家庭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与制度。
2000年诺贝尔奖得主艾伦-麦克迪尔米德教授说过的一段话:“一所大学的质量并不取决于它所拥有的教学大楼,也不取决于它的实验室和图书馆,虽然这些都很重要,但是决定科学研究水平高低的关键在人。一般来说,即使有风景如画的校园、汗牛充栋的图书馆、装备精良的实验室,但要是不能将最优秀的师资和一流的学生吸引到这些建筑物之中,那只能是金玉其表。因此,我一再强调——科学研究在于人,人是第一位的。”综上所述,在高等学校教育管理上,我们要高度重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真正把培养人的工作当作学校的中心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