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连麦8号是江苏胜田农业科技发展公司以烟农19与52-3杂交育成的半冬性小麦新品种。该品种为优质中筋小麦品种,抗病性和抗逆性强,适宜在江苏淮北地区及气候相似地区种植。区域试验平均产量7.96 t/hm2,生产试验平均产量7.89 t/hm2。
关键词:小麦;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2.10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1-0095-01
收稿日期:2014-02-28
基金项目:江苏省连云港市科技重点攻关项目(编号:CN1212)。
作者简介:胡曙鋆(1978—),女,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作物栽培技术研究推广、新品种选育等工作。E-mail:hsylyg@126.com。
通信作者:潘启民,高级农艺师。E-mail:jsshengtian@126.com。1选育经过
连麦8号(H09-2)是江苏胜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烟农19为母本,杂交选育中间材料52-3为父本杂交组配,后代按系谱法进行人工选择,2005年在F6代中选到稳定品系,F10代以H09-2株系参加省淮北片小麦预备试验。2010—2012年参加省淮北片小麦区域试验,同时进行了抗病性鉴定和品质分析;2013年参加省淮北片小麦生产试验并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苏审麦201307号)。
2产量表现及特征特性
2.1产量表现
在2011—2012两年江苏省淮北片小麦区域试验中,两年平均单产7.96 t/hm2,较对照淮麦20增产6.04%,达极显著水平。2013年参加江苏省淮北麦区小麦生产试验,平均单产达7.89 t/hm2,较对照增产5.1%,达极显著水平。
2013年省淮北片小麦生产试验,最高试点单产达 8.75 t/hm2,2013年东辛农场示范种植1.7 hm2,平均单产达7.87 t/hm2。
2.2特征特性
连麦8号属半冬性小麦品种,在淮北地区全生育期 234 d,与对照淮麦20相当。出苗快且均匀,幼苗半匍匐,分蘖力强,叶色深绿,抗寒性较好。
株高83~85 cm,株型较紧凑,茎秆弹性较好,抗倒性强,分蘖多,成穗率高,后期熟相好,熟期中等。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饱满度好。每667 m2 4.1×105~4.2×105穗,每穗38~42粒,千粒质量40~42 g。
籽粒角质,粗蛋白质含量(干基)12.34%,湿面筋266%,稳定时间3.2 min,硬度指数66.4,特别是容重较高,达 841 g/L,达中筋小麦品种品质。
经接种鉴定,连麦8号抗花叶病毒病,中抗纹枯病、白粉病,感赤霉病,耐肥抗倒。
3适宜种植区域及高产栽培技术
3.1适宜种植区域
适宜在黄淮南片麦区的河南省中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陕西省关中地区及山东菏泽地区优质麦适宜区种植。
3.2高产栽培技术
3.2.1适期播种连麦8号在江苏淮北地区适宜播种期为10月5日至10月25日,最佳播期10月5日至10月15日。早播旱茬基本苗1 hm2 1.50×106~2.25×106,播种量75~90 kg/hm2;晚播水稻茬基本苗1 hm2 3.00×106~3.75×106,播种量150~180 kg/hm2。
3.2.2肥料运筹全生育期需施用N、P2O5、K2O分别为
300、10、10~15 kg/hm2。磷钾肥全部作基肥施入,氮肥基肥占50%~60%,拔节孕穗肥占40%~50%,抽穗期及扬花后结合防治病虫害喷施叶面肥。
3.2.3合理灌水播种时要有较好的墒情(土壤含水量80%)如遇秋旱应提早灌水造墒,确保一播全苗,越冬前(12月上旬)灌越冬水,保证足墒越冬;3月底4月初结合施用穗肥灌好拔节孕穗水。同时要注意遇到雨水多的年份要及时排水降渍,防止涝害。
3.2.4综合防治病虫草害越冬前在气温12 ℃左右及时喷施除草剂防治草害,拔节后用粉锈宁防治白粉病,抽穗至扬花期遇阴天喷施多菌灵防治赤霉病,连续用药2次,每次间隔 7 d。后期采用药肥混喷,防治麦蚜虫,提高千粒质量。
4品种选育体会
4.1生产上需要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的小麦品种
近几年淮北地区由于水稻采取机插或直播,导致水稻熟期较晚、小麦播期推迟,生产上急需一个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的小麦品种,以获取较高的小麦产量。在连麦8号的选育过程中,我们从F2代选择单株开始,着力选择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的单株,经过几代努力,选出了分蘖力强、成穗率又高的品种连麦8号。
4.2生产上需要抗倒品种
随着肥水运筹水平不断提高,生产上需要茎秆强壮,抗倒高产品种,小麦的抗倒性与株高密不可分,植株的高度超过85 cm,随着株高增加倒伏的危险性也增大,植株高度太矮,又影响生物产量的提高,小麦产量的提高主要来自于经济系数的提高,但要获得高产仍需要一定的生物产量。在连麦8号的选育过程中,我们始终掌握选择高度在80~85 cm的单株,使之不仅高产而且抗倒。
4.3生产上需要抗逆性强的品种
通过连麦8号的成功选育,使我们体会到,小麦育种要着重克服种植地区影响产量提高的瓶颈以及预防气候多变而可能发生的灾害,着力选育抗逆性强、增产潜力大、适应性广、投入少、产出多的新品种,确保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国家粮食生产安全。李强,马代夫,李秀英,等. 高淀粉甘薯品种徐薯29的选育与栽培技术[J]. 江苏农业科学,2015,43(1):96-97.
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15.01.031 高淀粉甘薯品种徐薯29的选育与栽培技术李强, 马代夫, 李秀英, 李洪民, 谢逸萍, 王欣, 曹清河,
唐忠厚, 后猛, 张允刚, 唐维, 刘亚菊, 闫会
(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徐州甘薯研究中心,江苏徐州 221131)
摘要:徐薯29系江苏徐州甘薯研究中心从徐薯18×徐薯781杂交后代中选育出的高淀粉甘薯新品种。在2009—2010 年江苏省甘薯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区试平均鲜薯产量为32 752.2 kg/hm2,平均薯干产量 10 000.0 kg/hm2,比对照苏渝303增产极显著;生产试验平均鲜薯产量为29 056.5 kg/hm2,平均薯干产量 8 436.0 kg/hm2;薯块平均烘干率28%左右,比苏渝303高3%以上;2011 年3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该品种聚合了双亲高产、高淀粉、耐逆、综合性状优良等特点,鲜薯、薯干和淀粉产量均较高,耐旱耐盐性强,适宜在沙性高钾土壤种植,可适当密植,以充分发挥耐逆特性,是适合江苏省丘陵山区和滩涂地种植的食用、淀粉加工兼用的新品种。
关键词:甘薯;新品种;高淀粉;栽培技术;选育;耐盐;滩涂
中图分类号: S531.03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1-0096-02
收稿日期:2014-03-12
基金项目: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编号:CX(13)2032];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编号:CARS-11);江苏省科技支撑(农业)计划(编号:BE2013437)。
作者简介:李强(1971—),男,江苏徐州人,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甘薯遗传育种研究。Tel:(0516)82189203;E-mail:instrong@163.com。随着江苏省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程度持续增强,全省耕地面积下降与人口数量持续增长并存,严重影响了江苏省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自1985年以来,江苏省耕地面积持续下降,从1985年的523万hm2下降到2005年的478万hm2,人均耕地面积从0.084 2 hm2下降到0.064 hm2,年均递减率达138%[1]。如何保障我国耕地面积并保证全省粮食安全,为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保驾护航,是农业科研工作者急需研究的课题。江苏省有954 km海岸线,1987—2007年江苏省滩涂面积呈不断增加趋势,20年间共增加了0.756万hm2,沿海滩涂面积达到65万hm2[2]。甘薯淀粉以其独特的物化和功能性质,在食品和工业上具有广泛的应用[3]。根据江苏省农业发展的特点和潜在的种植需求,为保证江苏省粮食安全和开发利用边际土地,笔者选择适应性强、综合性好和优异的外引资源作亲本,育成了高产、高淀粉、耐旱、耐盐甘薯新品种徐薯29。该品种薯皮紫红色,薯肉白色,鲜薯产量和淀粉产量高,淀粉含量高,耐逆性强,是一个较理想的淀粉加工用和食用兼用型甘薯新品种,在丘陵旱地和沿海滩涂等边际性土地种植更能充分发挥其耐逆性强的特点。
1选育经过
徐薯29是按照高产、高淀粉、耐逆性强的育种目标,注重利用外引优异资源和筛选亲缘关系较远的亲本的原则[4-5],以徐薯18作母本(高产综合性状好),徐781作父本(国外引进筛选的高淀粉、高抗茎线虫病品种)[6],通过嫁接短日照处理,诱导开花、控制授粉有性杂交、单系鉴定、品系比较和多点综合鉴定选育而成,原系号徐薯20037809。2002年进行有性杂交,收获实生种籽;2003年实生苗筛选,表现出鲜薯产量高、淀粉含量高;2004—2005年复选圃鉴定;2006—2007年进入鉴定圃,鲜薯和薯干产量均比对照徐薯18增产达极显著水平,商品薯率高,熟食味好;2008年进入品系比较和多点鉴定试验,鲜薯产量和薯干产量均比对照徐薯18增产极显著;2009—2010年参加江苏省甘薯新品种区域试验,鲜薯和薯干产量均比对照苏渝303增产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2010年提前参加江苏省甘薯新品种生产试验。经多年多点试验表明,徐薯29聚合了双亲高产、高淀粉、耐逆、综合性状优良等特点,鲜薯、薯干和淀粉产量均较高,耐旱耐盐性强,是一个适合在江苏省丘陵山区和滩涂地种植的食用、淀粉加工兼用的甘薯新品种。
2主要特征特性
2.1形态特征
徐薯29萌芽性较好;中长蔓,茎蔓较粗,茎叶生长势强,基部分枝7个左右;叶片较大、心形,叶色、顶叶色、叶柄色、茎蔓色均为绿色,叶脉紫色;叶柄较长,脆嫩;结薯集中整齐,薯块纺锤形,单株结薯数2~3个;薯皮红色,薯肉白色。
2.2抗逆性鉴定
经过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薯研究所(徐州)和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南京)2009—2010年2年2~4点次田间自然诱发鉴定根腐病、茎线虫病和室内人工接种鉴定黑斑病,结果表明徐薯29中抗根腐病和茎线虫病,不抗黑斑病。多年高温大屋窑存放表明该品种耐贮藏。
2009—2010年在江苏省沿海苏北灌溉总渠入海口大堤示范种植,2010年在内蒙古达拉特旗引种试种,徐薯29表现出鲜薯产量高,适应性好,表现出耐盐和抗旱的特点。
2.3品质鉴定
江苏省甘薯区试2年14点次鉴定表明,徐薯29平均烘干率30.02%,比对照苏渝303高3.37百分点;干基淀粉率6242%、粗蛋白含量7.75%,高于对照;干基可溶性糖、还原糖含量较低,分别为5.35%、3.80%;折鲜基淀粉含量1874%,比对照苏渝303高3.45%;烘烤熟食味较好,优于对照苏渝303;徐薯29淀粉中直链淀粉占12%~13%[7]。
3薯块产量表现
3.1联合鉴定试验
2006—2008年多年多点鉴定表明:徐薯29鲜薯平均产量 331 092.4 kg/hm2,比对照品种徐薯18增产20.53%;薯干平均产量9 048.8 kg/hm2,比徐薯18增产19.18%。 3.2江苏省甘薯品种区域试验
2009年参加江苏省甘薯品种区域试验,7点平均鲜薯产量32 776.5 kg/hm2,比对照品种苏渝303增产13.62%,平均薯干产量10 084.5 kg/hm2,增产27.79%;2010年继续试验,平均鲜薯产量32 727.8 kg/hm2,比对照苏渝303增产586%,平均薯干产量9 915.5 kg/hm2,比对照增产20.66%。2年平均鲜薯产量32 752.2 kg/hm2,比对照品种苏渝303增产9.61%;平均薯干产量10 000.0 kg/hm2,比对照品种苏渝303增产26.02%。徐薯29 2年区试鲜薯产量和薯干产量均比对照苏渝303增产达极显著水平。
3.3江苏省甘薯品种生产试验
2010年提前参加江苏省甘薯品种生产试验,4点平均鲜薯产量 29 056.5 kg/hm2,比对照苏渝303增产1.91%;平均薯干产量8 436.0 kg/hm2,比对照苏渝303增产6.94%。
3.4盐碱地和旱地鉴定试验
2009年在江苏省沿海苏北灌溉总渠入海口大堤示范种植,5月30日栽插,全生育期151 d,测产鲜薯产量 46 371.0 kg/hm2,烘干率29.52%,薯干产量 13 701.0 kg/hm2;2010年在同一地点种植,7月5日栽插,全生育期118 d,鲜薯产量25 261.5 kg/hm2,烘干率24.62%,薯干产量6 219.3 kg/hm2。
2010年在内蒙古达拉特旗引种试种,6月5日栽插,全生育期114 d,测产鲜薯产量38 812.5 kg/hm2,烘干率19.69%,薯干产量7 640.3 kg/hm2。2011年在江苏省徐州市汴塘山坡地种植,鲜薯产量38 517.0 kg/hm2,烘干率达37.17%,薯干产量 14 315 kg/hm2。
4栽培技术
4.1降低排种数量,及时剪苗繁殖
徐薯29萌芽性好,出苗较多,苗质较好,排种量可控制在20 kg/m2左右。当薯苗长至5~7节,薯长超过20 cm时,及时剪苗繁殖采苗圃。
4.2选择沙性土壤,适当增加密度
徐薯29適宜在沙壤土种植,应施足底肥,增施钾肥,50%的硫酸钾施用量1 500 kg/hm2。该品种叶片上举,叶柄较长,可以适当增加栽植密度。春薯种植密度控制在50 000 株/hm2左右,夏薯种植密度控制在55 000~60 000 株/hm2。
4.3发挥耐逆特性,提高种植效益
徐薯29耐旱性、耐盐性较好,可以充分开发边际性土地,提高甘薯种植效益,同时改良边际性土壤,特别是在丘陵旱地或沿海滩涂地种植,能更好地发挥该品种的特点。该品种不耐涝,注意汛期及时排水。
参考文献:
[1]朱晓,李裕瑞,卞新民. 江苏省耕地面积变化的时空特征[J]. 江苏农业学报,2009,25(1):127-130.
[2]王志明,李秉柏,严海兵,等. 近20年江苏省海岸线和滩涂面积变化的遥感监测[J]. 江苏农业科学,2011,39(6):555-557.
[3]邓福明,木泰华,陈井旺,等. 甘薯淀粉的结构、成分及其特性研究进展[J]. 食品工业科技,2012,33(13):373-377.
[4]李强,刘庆昌,翟 红,等. 中国甘薯主要亲本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J]. 作物学报,2008,34(6):972-977.
[5]李强,马代夫,刘庆昌,等. 中国北方薯区甘薯育种核心亲本初步构建与利用[J]. 西北农业学报,2010,19(12):48-52.
[6]李秀英,马代夫,李洪民,等. 抗病高干特异资源材料徐781的特性鉴定和亲本利用评价[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3,4(3):232-237.
[7]孙健,岳瑞雪,钮福祥,等. 淀粉型甘薯品种直链淀粉含量、糊化特性和乙醇发酵特性的关系[J]. 作物学报,2012,38(3):479-486.寸植贤,李春苇,汤东生,等. 施氮时期对大豆结瘤和生长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2015,43(1):98-99.
关键词:小麦;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2.10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1-0095-01
收稿日期:2014-02-28
基金项目:江苏省连云港市科技重点攻关项目(编号:CN1212)。
作者简介:胡曙鋆(1978—),女,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作物栽培技术研究推广、新品种选育等工作。E-mail:hsylyg@126.com。
通信作者:潘启民,高级农艺师。E-mail:jsshengtian@126.com。1选育经过
连麦8号(H09-2)是江苏胜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烟农19为母本,杂交选育中间材料52-3为父本杂交组配,后代按系谱法进行人工选择,2005年在F6代中选到稳定品系,F10代以H09-2株系参加省淮北片小麦预备试验。2010—2012年参加省淮北片小麦区域试验,同时进行了抗病性鉴定和品质分析;2013年参加省淮北片小麦生产试验并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苏审麦201307号)。
2产量表现及特征特性
2.1产量表现
在2011—2012两年江苏省淮北片小麦区域试验中,两年平均单产7.96 t/hm2,较对照淮麦20增产6.04%,达极显著水平。2013年参加江苏省淮北麦区小麦生产试验,平均单产达7.89 t/hm2,较对照增产5.1%,达极显著水平。
2013年省淮北片小麦生产试验,最高试点单产达 8.75 t/hm2,2013年东辛农场示范种植1.7 hm2,平均单产达7.87 t/hm2。
2.2特征特性
连麦8号属半冬性小麦品种,在淮北地区全生育期 234 d,与对照淮麦20相当。出苗快且均匀,幼苗半匍匐,分蘖力强,叶色深绿,抗寒性较好。
株高83~85 cm,株型较紧凑,茎秆弹性较好,抗倒性强,分蘖多,成穗率高,后期熟相好,熟期中等。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饱满度好。每667 m2 4.1×105~4.2×105穗,每穗38~42粒,千粒质量40~42 g。
籽粒角质,粗蛋白质含量(干基)12.34%,湿面筋266%,稳定时间3.2 min,硬度指数66.4,特别是容重较高,达 841 g/L,达中筋小麦品种品质。
经接种鉴定,连麦8号抗花叶病毒病,中抗纹枯病、白粉病,感赤霉病,耐肥抗倒。
3适宜种植区域及高产栽培技术
3.1适宜种植区域
适宜在黄淮南片麦区的河南省中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陕西省关中地区及山东菏泽地区优质麦适宜区种植。
3.2高产栽培技术
3.2.1适期播种连麦8号在江苏淮北地区适宜播种期为10月5日至10月25日,最佳播期10月5日至10月15日。早播旱茬基本苗1 hm2 1.50×106~2.25×106,播种量75~90 kg/hm2;晚播水稻茬基本苗1 hm2 3.00×106~3.75×106,播种量150~180 kg/hm2。
3.2.2肥料运筹全生育期需施用N、P2O5、K2O分别为
300、10、10~15 kg/hm2。磷钾肥全部作基肥施入,氮肥基肥占50%~60%,拔节孕穗肥占40%~50%,抽穗期及扬花后结合防治病虫害喷施叶面肥。
3.2.3合理灌水播种时要有较好的墒情(土壤含水量80%)如遇秋旱应提早灌水造墒,确保一播全苗,越冬前(12月上旬)灌越冬水,保证足墒越冬;3月底4月初结合施用穗肥灌好拔节孕穗水。同时要注意遇到雨水多的年份要及时排水降渍,防止涝害。
3.2.4综合防治病虫草害越冬前在气温12 ℃左右及时喷施除草剂防治草害,拔节后用粉锈宁防治白粉病,抽穗至扬花期遇阴天喷施多菌灵防治赤霉病,连续用药2次,每次间隔 7 d。后期采用药肥混喷,防治麦蚜虫,提高千粒质量。
4品种选育体会
4.1生产上需要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的小麦品种
近几年淮北地区由于水稻采取机插或直播,导致水稻熟期较晚、小麦播期推迟,生产上急需一个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的小麦品种,以获取较高的小麦产量。在连麦8号的选育过程中,我们从F2代选择单株开始,着力选择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的单株,经过几代努力,选出了分蘖力强、成穗率又高的品种连麦8号。
4.2生产上需要抗倒品种
随着肥水运筹水平不断提高,生产上需要茎秆强壮,抗倒高产品种,小麦的抗倒性与株高密不可分,植株的高度超过85 cm,随着株高增加倒伏的危险性也增大,植株高度太矮,又影响生物产量的提高,小麦产量的提高主要来自于经济系数的提高,但要获得高产仍需要一定的生物产量。在连麦8号的选育过程中,我们始终掌握选择高度在80~85 cm的单株,使之不仅高产而且抗倒。
4.3生产上需要抗逆性强的品种
通过连麦8号的成功选育,使我们体会到,小麦育种要着重克服种植地区影响产量提高的瓶颈以及预防气候多变而可能发生的灾害,着力选育抗逆性强、增产潜力大、适应性广、投入少、产出多的新品种,确保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国家粮食生产安全。李强,马代夫,李秀英,等. 高淀粉甘薯品种徐薯29的选育与栽培技术[J]. 江苏农业科学,2015,43(1):96-97.
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15.01.031 高淀粉甘薯品种徐薯29的选育与栽培技术李强, 马代夫, 李秀英, 李洪民, 谢逸萍, 王欣, 曹清河,
唐忠厚, 后猛, 张允刚, 唐维, 刘亚菊, 闫会
(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徐州甘薯研究中心,江苏徐州 221131)
摘要:徐薯29系江苏徐州甘薯研究中心从徐薯18×徐薯781杂交后代中选育出的高淀粉甘薯新品种。在2009—2010 年江苏省甘薯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区试平均鲜薯产量为32 752.2 kg/hm2,平均薯干产量 10 000.0 kg/hm2,比对照苏渝303增产极显著;生产试验平均鲜薯产量为29 056.5 kg/hm2,平均薯干产量 8 436.0 kg/hm2;薯块平均烘干率28%左右,比苏渝303高3%以上;2011 年3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该品种聚合了双亲高产、高淀粉、耐逆、综合性状优良等特点,鲜薯、薯干和淀粉产量均较高,耐旱耐盐性强,适宜在沙性高钾土壤种植,可适当密植,以充分发挥耐逆特性,是适合江苏省丘陵山区和滩涂地种植的食用、淀粉加工兼用的新品种。
关键词:甘薯;新品种;高淀粉;栽培技术;选育;耐盐;滩涂
中图分类号: S531.03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1-0096-02
收稿日期:2014-03-12
基金项目: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编号:CX(13)2032];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编号:CARS-11);江苏省科技支撑(农业)计划(编号:BE2013437)。
作者简介:李强(1971—),男,江苏徐州人,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甘薯遗传育种研究。Tel:(0516)82189203;E-mail:instrong@163.com。随着江苏省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程度持续增强,全省耕地面积下降与人口数量持续增长并存,严重影响了江苏省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自1985年以来,江苏省耕地面积持续下降,从1985年的523万hm2下降到2005年的478万hm2,人均耕地面积从0.084 2 hm2下降到0.064 hm2,年均递减率达138%[1]。如何保障我国耕地面积并保证全省粮食安全,为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保驾护航,是农业科研工作者急需研究的课题。江苏省有954 km海岸线,1987—2007年江苏省滩涂面积呈不断增加趋势,20年间共增加了0.756万hm2,沿海滩涂面积达到65万hm2[2]。甘薯淀粉以其独特的物化和功能性质,在食品和工业上具有广泛的应用[3]。根据江苏省农业发展的特点和潜在的种植需求,为保证江苏省粮食安全和开发利用边际土地,笔者选择适应性强、综合性好和优异的外引资源作亲本,育成了高产、高淀粉、耐旱、耐盐甘薯新品种徐薯29。该品种薯皮紫红色,薯肉白色,鲜薯产量和淀粉产量高,淀粉含量高,耐逆性强,是一个较理想的淀粉加工用和食用兼用型甘薯新品种,在丘陵旱地和沿海滩涂等边际性土地种植更能充分发挥其耐逆性强的特点。
1选育经过
徐薯29是按照高产、高淀粉、耐逆性强的育种目标,注重利用外引优异资源和筛选亲缘关系较远的亲本的原则[4-5],以徐薯18作母本(高产综合性状好),徐781作父本(国外引进筛选的高淀粉、高抗茎线虫病品种)[6],通过嫁接短日照处理,诱导开花、控制授粉有性杂交、单系鉴定、品系比较和多点综合鉴定选育而成,原系号徐薯20037809。2002年进行有性杂交,收获实生种籽;2003年实生苗筛选,表现出鲜薯产量高、淀粉含量高;2004—2005年复选圃鉴定;2006—2007年进入鉴定圃,鲜薯和薯干产量均比对照徐薯18增产达极显著水平,商品薯率高,熟食味好;2008年进入品系比较和多点鉴定试验,鲜薯产量和薯干产量均比对照徐薯18增产极显著;2009—2010年参加江苏省甘薯新品种区域试验,鲜薯和薯干产量均比对照苏渝303增产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2010年提前参加江苏省甘薯新品种生产试验。经多年多点试验表明,徐薯29聚合了双亲高产、高淀粉、耐逆、综合性状优良等特点,鲜薯、薯干和淀粉产量均较高,耐旱耐盐性强,是一个适合在江苏省丘陵山区和滩涂地种植的食用、淀粉加工兼用的甘薯新品种。
2主要特征特性
2.1形态特征
徐薯29萌芽性较好;中长蔓,茎蔓较粗,茎叶生长势强,基部分枝7个左右;叶片较大、心形,叶色、顶叶色、叶柄色、茎蔓色均为绿色,叶脉紫色;叶柄较长,脆嫩;结薯集中整齐,薯块纺锤形,单株结薯数2~3个;薯皮红色,薯肉白色。
2.2抗逆性鉴定
经过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薯研究所(徐州)和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南京)2009—2010年2年2~4点次田间自然诱发鉴定根腐病、茎线虫病和室内人工接种鉴定黑斑病,结果表明徐薯29中抗根腐病和茎线虫病,不抗黑斑病。多年高温大屋窑存放表明该品种耐贮藏。
2009—2010年在江苏省沿海苏北灌溉总渠入海口大堤示范种植,2010年在内蒙古达拉特旗引种试种,徐薯29表现出鲜薯产量高,适应性好,表现出耐盐和抗旱的特点。
2.3品质鉴定
江苏省甘薯区试2年14点次鉴定表明,徐薯29平均烘干率30.02%,比对照苏渝303高3.37百分点;干基淀粉率6242%、粗蛋白含量7.75%,高于对照;干基可溶性糖、还原糖含量较低,分别为5.35%、3.80%;折鲜基淀粉含量1874%,比对照苏渝303高3.45%;烘烤熟食味较好,优于对照苏渝303;徐薯29淀粉中直链淀粉占12%~13%[7]。
3薯块产量表现
3.1联合鉴定试验
2006—2008年多年多点鉴定表明:徐薯29鲜薯平均产量 331 092.4 kg/hm2,比对照品种徐薯18增产20.53%;薯干平均产量9 048.8 kg/hm2,比徐薯18增产19.18%。 3.2江苏省甘薯品种区域试验
2009年参加江苏省甘薯品种区域试验,7点平均鲜薯产量32 776.5 kg/hm2,比对照品种苏渝303增产13.62%,平均薯干产量10 084.5 kg/hm2,增产27.79%;2010年继续试验,平均鲜薯产量32 727.8 kg/hm2,比对照苏渝303增产586%,平均薯干产量9 915.5 kg/hm2,比对照增产20.66%。2年平均鲜薯产量32 752.2 kg/hm2,比对照品种苏渝303增产9.61%;平均薯干产量10 000.0 kg/hm2,比对照品种苏渝303增产26.02%。徐薯29 2年区试鲜薯产量和薯干产量均比对照苏渝303增产达极显著水平。
3.3江苏省甘薯品种生产试验
2010年提前参加江苏省甘薯品种生产试验,4点平均鲜薯产量 29 056.5 kg/hm2,比对照苏渝303增产1.91%;平均薯干产量8 436.0 kg/hm2,比对照苏渝303增产6.94%。
3.4盐碱地和旱地鉴定试验
2009年在江苏省沿海苏北灌溉总渠入海口大堤示范种植,5月30日栽插,全生育期151 d,测产鲜薯产量 46 371.0 kg/hm2,烘干率29.52%,薯干产量 13 701.0 kg/hm2;2010年在同一地点种植,7月5日栽插,全生育期118 d,鲜薯产量25 261.5 kg/hm2,烘干率24.62%,薯干产量6 219.3 kg/hm2。
2010年在内蒙古达拉特旗引种试种,6月5日栽插,全生育期114 d,测产鲜薯产量38 812.5 kg/hm2,烘干率19.69%,薯干产量7 640.3 kg/hm2。2011年在江苏省徐州市汴塘山坡地种植,鲜薯产量38 517.0 kg/hm2,烘干率达37.17%,薯干产量 14 315 kg/hm2。
4栽培技术
4.1降低排种数量,及时剪苗繁殖
徐薯29萌芽性好,出苗较多,苗质较好,排种量可控制在20 kg/m2左右。当薯苗长至5~7节,薯长超过20 cm时,及时剪苗繁殖采苗圃。
4.2选择沙性土壤,适当增加密度
徐薯29適宜在沙壤土种植,应施足底肥,增施钾肥,50%的硫酸钾施用量1 500 kg/hm2。该品种叶片上举,叶柄较长,可以适当增加栽植密度。春薯种植密度控制在50 000 株/hm2左右,夏薯种植密度控制在55 000~60 000 株/hm2。
4.3发挥耐逆特性,提高种植效益
徐薯29耐旱性、耐盐性较好,可以充分开发边际性土地,提高甘薯种植效益,同时改良边际性土壤,特别是在丘陵旱地或沿海滩涂地种植,能更好地发挥该品种的特点。该品种不耐涝,注意汛期及时排水。
参考文献:
[1]朱晓,李裕瑞,卞新民. 江苏省耕地面积变化的时空特征[J]. 江苏农业学报,2009,25(1):127-130.
[2]王志明,李秉柏,严海兵,等. 近20年江苏省海岸线和滩涂面积变化的遥感监测[J]. 江苏农业科学,2011,39(6):555-557.
[3]邓福明,木泰华,陈井旺,等. 甘薯淀粉的结构、成分及其特性研究进展[J]. 食品工业科技,2012,33(13):373-377.
[4]李强,刘庆昌,翟 红,等. 中国甘薯主要亲本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J]. 作物学报,2008,34(6):972-977.
[5]李强,马代夫,刘庆昌,等. 中国北方薯区甘薯育种核心亲本初步构建与利用[J]. 西北农业学报,2010,19(12):48-52.
[6]李秀英,马代夫,李洪民,等. 抗病高干特异资源材料徐781的特性鉴定和亲本利用评价[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3,4(3):232-237.
[7]孙健,岳瑞雪,钮福祥,等. 淀粉型甘薯品种直链淀粉含量、糊化特性和乙醇发酵特性的关系[J]. 作物学报,2012,38(3):479-486.寸植贤,李春苇,汤东生,等. 施氮时期对大豆结瘤和生长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2015,43(1):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