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调查和了解职业院校毕业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情况,找出学校教学与学生实际就业能力存在的差距,从实际出发,提出几点建议以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
【关键词】职业适应能力 差距 措施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9-0183-03
近年来,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突破了95%,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却远远低于这个数字。可见,职业院校针对企业一线培养的有技能的“蓝领”成为就业的新宠,所以社会上流行一句话:大学生就业不如职校生就业。政府也在大力提倡职教事业,比如重庆市政府就通过“生活补助”、“减免五类生学费”等优惠政策来鼓励学生选择职业院校。职业院校也以此为契机,抓住机遇,大力宣传以求发展,向社会输入更多的技能型人才。可是,在这华丽的背后却很少有教师关注刚走上就业道路的职业院校毕业生,他们在新的岗位表现如何、职业适应能力如何却是大多数学校教育关注的盲点。本文纵观现实,从职业院校性质入手,在此领域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索。
一、职业适应能力的概念
职业适应能力是指学校的学生从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过渡过程中,主动调节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环境变化、满足新的角色期望,使自己逐渐达到所从事职业的职业要求并顺利完成职业活动,并且能够利用环境、创造条件使自己达到较高的职业发展目标的综合能力。这种综合能力主要包括职业规划能力、合理的知识和智能结构、自主学习能力、职业道德水平、人际交往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等。一个人经过了职业教育或职业培训,并且进行了正确的职业选择后,我们可以说他适合该职业了,然而职业的适合只是个体进行职业活动的重要条件,但并不是唯一的条件。现代社会是一个自由竞争的社会,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找到一个适合的职业,创造事业的辉煌。但在职业生涯中却并非一帆风顺,常常会遇到一些阻碍:如职业方向迷茫、工作压力过大、人际关系不良等问题。我们常看到这种现象:接受同样教育和培训的学生进入社会后,从事同样的工作,有的可以大显身手,有的人则无从下手,有劲使不出,这就是职业适应能力高低的表现。
二、职业院校毕业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情况
职业院校毕业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如何呢?我走访了几个厂家,得到的答案如出一辙:表现一般。为了更加客观地反映现实情况,我联系了本校分配的学生,他们也大多自评为一般。由此看来,职业院校学生被推荐到用人单位以后自身适应状况不容乐观,与大学生存在明显的差距。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一现象的呢?根据所掌握的情况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学生的专业能力受到限制
有的学校专业的设置没有和工厂形成零距离,学习内容和工厂的实际操作有很大的差别,学生知识和技能较老化,适应不了企业对新技术的要求;其次有的学生所从事的工作与校园所学专业联系不大,到工厂后根本就不适应;有的学校为了追求就业率,学生学业期未满就被送到了工作岗位,学生在校只掌握了很少的知识和技能,所以很难在短时间内胜任本职工作。
2.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
职业院校学生接受学习的时间有限,知识视野也相应有局限性,所以总体来说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比如说语言综合素质,有的学校语文课形同虚设,原本就没有多大自控能力的学生很少加强基础课的学习,所以“读、写、听、说”能力难以提高。又如英语方面,一些企业现在引进了大型的进口机器,为了能熟练地操作并对机器进行日常维修,技术员工的英语水平至关重要,技术人员若能熟练地用英语表达,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这是很多企业在挑选人才时很注重的一个方面,但是职业院校的学生英语技能普遍偏低。这些现象使学生很难在短期内适应自己角色的转变。
3.学生的生活习惯不好
总体来说,职业院校的课程负担不重,有的学生就此形成懒散的心态,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比如有的学生在校时常旷课,到了工厂后无视工厂的制度,偶有旷工的现象;弄丢出入证也是屡见不鲜;吃饭的垃圾到处乱扔;不爱护寝室的清洁卫生等。
4.学生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较差
有的学生刚踏入社会,比较彷徨和迷茫,因此表现得内向,看见领导就东躲西藏,和同事之间也很少说话,所以生活得很压抑,这自然也影响了工作能力的发挥。
三、影响毕业生职业适应能力的主要原因
以上种种现象表明,虽然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比较良好,但是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还有待提高,一线教师应重视此问题,深思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我认为以下几个反差现象正是学生不能很好适应社会的主要原因:
1.教材与市场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存在差距
大部分职业院校的教材涵盖了有关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技能训练有较强的针对性,其内容基本能满足学校教学的需要,难易程度基本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但教材内容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还有差别,教材知识仍停留在较为落后的技术上,所以毕业生的工作能力较差。
例1,随着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汽车上电子技术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但教材“机”的比重较大,“电”的比重明显不足。另外有的教材已经出版了四五年,其中有的内容已经不能代表我国技能知识的现状,教材的编排形式也显得有些落后。
2.学生的理想与现实情况存在差距
从有关方面获悉,本市企业的人才梯队由不同学历、年龄的人员互相搭配而成。研究生、本科生从事电路设计等技术开发工作;而介于两者之间的技术管理工作如设备维修、参数调整、车间管理等则是高职生的责任;中专、中职院校学生担当流水线上的操作工人。所以,中职院校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但是有的学生好高骛远,整天幻想着不劳而获,羡慕管理阶层的人员,对已有的工作不满意,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现实与理想的差距造成了他们浮躁的心理,这自然影响到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
例如,前年分到重庆二郎某厂的一数控专业的学生,在实习期间,经常埋怨工作时间太长、环境太差、工资太低,所以听信在外地打工的老乡劝说,私自离开了企业到珠海寻求发展。可是去了以后,四处碰壁,难以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所以现在她非常后悔,曾打电话告诉我,希望我把她的经历告诉在校学生,不要再犯类似错误。
3.专业设置和企业需求的脱节
毕业生要想不愁“嫁”,学校必须始终瞄准市场缺口。现在只有部分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而有的学校专业设置和社会需要相违背,这种不平衡造成的结果就是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明显下降。我认为,学校的课程大纲应该由企业和学校相应专业的专家、教授及教育管理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审核,然后交给任课教师实施教学。这种“订单式”培养模式让学生一进校门就与企业零距离接触。理论基础方面也要打破以学科体系为主的教学方式,把各个专业综合成活的模块,使学生具有广泛和扎实的技术和理论基础,能适应各个工作环节。
4.专业课与基础课的比例失衡
在社会上普遍有这样一种想法:来到职业院校就是学习技术,是否学习公共基础科目无关紧要。其实不然,基础科目在职业院校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技术再好,必须学好语言表达,否则讲不出所以然;技术再好,但整体素质偏低,单位怎给你栖息之地。有的学生只求技术精湛,有的认为有一张嘴皮子就行了。这两种表现都太极端。不过,近两年一些院校越来越重视这个问题,努力做到两者平衡,使学生和谐发展。
当然上面列举的只是主要的方面,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还有很多,比如社会的压力、家庭的压力、自身个体的差异。这些都值得教师探讨。作为一个有责任的社会人,我们应该瞄准社会发展的方向,找出解决的办法,完善学校的教学模式,让职业院校这支大队伍在社会主义的建设中更充分的发挥自己,为四化建设做出贡献。
四、提高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几点建议
新的世纪将是一个知识创新的时代,是一个综合国力竞争的时代,把技术工人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是职业院校责无旁贷的责任。我纵观现实,认为以下几点可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
1.贯彻“以教学质量为中心,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的办学思路
学校要全力贯彻“以教学质量为中心,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总体办学思路,在大力拓展就业安置市场同时,坚持把教学质量放在首要位置,走质量兴校之路。学校领导要不断规范教学管理体制,把教学质量管理贯穿于从授课计划及教案编审、教学文件检查及教学过程的每一环节,对教学质量实行全过程、全员管理,有力地促进和保证教学质量。企业可与学校建立对口的实训基地,学校则可根据各个用人单位的需要调整课程,进一步细化专业,对口培养技术型人才,了解先进技术的发展动态,缩短磨合期。
2.加大教学设施和设备的更新力度,进一步改善实习条件和环境。
学校应该建立具有较高层次的实验室和实习车间,并每年投入资金用于添置实习教学设备。这样做的目的是:在搞好基础理论学习的同时,突出实践教学,进一步增加实习手段,丰富实习内容,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更多、更扎实地掌握其所学的专业技能,尽可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3.不断强化学生的管理工作
学校要坚持“教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方针,注重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让学生一进入校园就有一个良好的开端,除了认真学习以外,还要帮助学生完成思想上的改变。任何束缚只能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要给学生一个广阔的空间,发挥他们的天赋,让他们展示最完美的一面。比如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说理疏导、榜样教育、对比教育、个别教育、实践锻炼等。
4.提高素质教育,达到全面发展。
学校既要重视专业教学,又到重视基础教学,因为基础教育是一个人能否成材的关键,就像一座大厦,必须要有坚实的地基,空中楼阁只是幻影而已。很多职业院校只重视专业课,基础课只是一种形式。其实这种教学观念是错误的,学生的人文修养是各方面的总和,人的能力也是各知识相互促进的结果。现在有的单位很重视综合水平,在面试时注重应聘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可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学校教学的参考基数。如:在教育中,加入“沟通课”。学生到工厂以后难以和老工人沟通,因此影响工作能力的发挥,自然也影响了适应能力的转变。在开设的课中适当的点拨学生很有必要,多和他们进行心的交流,既提高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也及时地掌握了学生的心理变化,预防新的不良情况发生。
5.强化教师队伍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任重道远,肩负伟大的使命,职业院校的教师也是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力量,是培养合格技术人才的关键。但是有的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力量不够强大,学校应该多给老师进一步学习的机会,并通过开展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的教师竞赛活动,评选教学能手,同时学校也要订阅相关的资料和杂志,让老师及时了解外面的新信息,更好的促进教学。作为教师,也要端正自己的态度,应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要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要着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等。
6.学校应该做好学生就业后的追踪报道
有的学校把学生送出校园后,就认为与自己无关了,很少去进行追踪了解。有的学生的确不适合某个工作,他不感兴趣而又无能力去改变,因此会埋没自己,那么学校应该追踪了解,加强沟通,对他们表示关注,进行调节和爱护,正确无误的掌握第一手资料,以便改进方法,更好的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7.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事物的发展是外因和内因共同发展的结果,内因起决定作用。前面只从外因来讨论提高学生适应能力的方法。我们也应该从内因来寻求能力的提高,要让学生认识到社会的竞争性、淘汰性、残酷性,使他们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端正择业观念。所以,要让学生认识到:转变观念,强化职业意识,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思想,增强优胜劣汰的竞争意识;有事业心与职业自豪感、责任感、道德感;建立新型人际关系,好学好问,精益求精,创新开拓;要立志创业,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打好坚实的知识基础和技能基本功,培养多方面的能力,使之在激烈的竞争中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和高昂的工作情绪,从学生角色转换到社会角色时,立足于平凡的工作,向前辈人一样,勤奋努力,豪情满怀的走向成功之路。
综上所述只是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其实一个人是在社会中成长,整个社会乃至于一个小环境都对学生的人格魅力、心理健康、生活习惯、理想有重大影响,社会也是教育人、促使人发展的地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年龄尚小,在纷纭复杂的社会中难以认清现象、分辨是非,所以社会应该给予关怀,让他们有一个健康的工作空间和社会环境。简单的说,就是老师、家长、社会要共同关心他们的成长。家长要理解子女,多和他们交流,多了解他们的思想和愿望,肯定他们的职业适应能力;社会也要给学生一个广阔的空间,这样,在这个不可缺少的领域,才会吸引更多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才能够使更多的职业院校毕业生抱有期望,为自己的理想做出最大努力。
参考文献
1 高传杰.就业指导[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职业适应能力 差距 措施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9-0183-03
近年来,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突破了95%,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却远远低于这个数字。可见,职业院校针对企业一线培养的有技能的“蓝领”成为就业的新宠,所以社会上流行一句话:大学生就业不如职校生就业。政府也在大力提倡职教事业,比如重庆市政府就通过“生活补助”、“减免五类生学费”等优惠政策来鼓励学生选择职业院校。职业院校也以此为契机,抓住机遇,大力宣传以求发展,向社会输入更多的技能型人才。可是,在这华丽的背后却很少有教师关注刚走上就业道路的职业院校毕业生,他们在新的岗位表现如何、职业适应能力如何却是大多数学校教育关注的盲点。本文纵观现实,从职业院校性质入手,在此领域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索。
一、职业适应能力的概念
职业适应能力是指学校的学生从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过渡过程中,主动调节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环境变化、满足新的角色期望,使自己逐渐达到所从事职业的职业要求并顺利完成职业活动,并且能够利用环境、创造条件使自己达到较高的职业发展目标的综合能力。这种综合能力主要包括职业规划能力、合理的知识和智能结构、自主学习能力、职业道德水平、人际交往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等。一个人经过了职业教育或职业培训,并且进行了正确的职业选择后,我们可以说他适合该职业了,然而职业的适合只是个体进行职业活动的重要条件,但并不是唯一的条件。现代社会是一个自由竞争的社会,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找到一个适合的职业,创造事业的辉煌。但在职业生涯中却并非一帆风顺,常常会遇到一些阻碍:如职业方向迷茫、工作压力过大、人际关系不良等问题。我们常看到这种现象:接受同样教育和培训的学生进入社会后,从事同样的工作,有的可以大显身手,有的人则无从下手,有劲使不出,这就是职业适应能力高低的表现。
二、职业院校毕业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情况
职业院校毕业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如何呢?我走访了几个厂家,得到的答案如出一辙:表现一般。为了更加客观地反映现实情况,我联系了本校分配的学生,他们也大多自评为一般。由此看来,职业院校学生被推荐到用人单位以后自身适应状况不容乐观,与大学生存在明显的差距。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一现象的呢?根据所掌握的情况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学生的专业能力受到限制
有的学校专业的设置没有和工厂形成零距离,学习内容和工厂的实际操作有很大的差别,学生知识和技能较老化,适应不了企业对新技术的要求;其次有的学生所从事的工作与校园所学专业联系不大,到工厂后根本就不适应;有的学校为了追求就业率,学生学业期未满就被送到了工作岗位,学生在校只掌握了很少的知识和技能,所以很难在短时间内胜任本职工作。
2.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
职业院校学生接受学习的时间有限,知识视野也相应有局限性,所以总体来说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比如说语言综合素质,有的学校语文课形同虚设,原本就没有多大自控能力的学生很少加强基础课的学习,所以“读、写、听、说”能力难以提高。又如英语方面,一些企业现在引进了大型的进口机器,为了能熟练地操作并对机器进行日常维修,技术员工的英语水平至关重要,技术人员若能熟练地用英语表达,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这是很多企业在挑选人才时很注重的一个方面,但是职业院校的学生英语技能普遍偏低。这些现象使学生很难在短期内适应自己角色的转变。
3.学生的生活习惯不好
总体来说,职业院校的课程负担不重,有的学生就此形成懒散的心态,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比如有的学生在校时常旷课,到了工厂后无视工厂的制度,偶有旷工的现象;弄丢出入证也是屡见不鲜;吃饭的垃圾到处乱扔;不爱护寝室的清洁卫生等。
4.学生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较差
有的学生刚踏入社会,比较彷徨和迷茫,因此表现得内向,看见领导就东躲西藏,和同事之间也很少说话,所以生活得很压抑,这自然也影响了工作能力的发挥。
三、影响毕业生职业适应能力的主要原因
以上种种现象表明,虽然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比较良好,但是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还有待提高,一线教师应重视此问题,深思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我认为以下几个反差现象正是学生不能很好适应社会的主要原因:
1.教材与市场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存在差距
大部分职业院校的教材涵盖了有关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技能训练有较强的针对性,其内容基本能满足学校教学的需要,难易程度基本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但教材内容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还有差别,教材知识仍停留在较为落后的技术上,所以毕业生的工作能力较差。
例1,随着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汽车上电子技术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但教材“机”的比重较大,“电”的比重明显不足。另外有的教材已经出版了四五年,其中有的内容已经不能代表我国技能知识的现状,教材的编排形式也显得有些落后。
2.学生的理想与现实情况存在差距
从有关方面获悉,本市企业的人才梯队由不同学历、年龄的人员互相搭配而成。研究生、本科生从事电路设计等技术开发工作;而介于两者之间的技术管理工作如设备维修、参数调整、车间管理等则是高职生的责任;中专、中职院校学生担当流水线上的操作工人。所以,中职院校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但是有的学生好高骛远,整天幻想着不劳而获,羡慕管理阶层的人员,对已有的工作不满意,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现实与理想的差距造成了他们浮躁的心理,这自然影响到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
例如,前年分到重庆二郎某厂的一数控专业的学生,在实习期间,经常埋怨工作时间太长、环境太差、工资太低,所以听信在外地打工的老乡劝说,私自离开了企业到珠海寻求发展。可是去了以后,四处碰壁,难以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所以现在她非常后悔,曾打电话告诉我,希望我把她的经历告诉在校学生,不要再犯类似错误。
3.专业设置和企业需求的脱节
毕业生要想不愁“嫁”,学校必须始终瞄准市场缺口。现在只有部分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而有的学校专业设置和社会需要相违背,这种不平衡造成的结果就是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明显下降。我认为,学校的课程大纲应该由企业和学校相应专业的专家、教授及教育管理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审核,然后交给任课教师实施教学。这种“订单式”培养模式让学生一进校门就与企业零距离接触。理论基础方面也要打破以学科体系为主的教学方式,把各个专业综合成活的模块,使学生具有广泛和扎实的技术和理论基础,能适应各个工作环节。
4.专业课与基础课的比例失衡
在社会上普遍有这样一种想法:来到职业院校就是学习技术,是否学习公共基础科目无关紧要。其实不然,基础科目在职业院校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技术再好,必须学好语言表达,否则讲不出所以然;技术再好,但整体素质偏低,单位怎给你栖息之地。有的学生只求技术精湛,有的认为有一张嘴皮子就行了。这两种表现都太极端。不过,近两年一些院校越来越重视这个问题,努力做到两者平衡,使学生和谐发展。
当然上面列举的只是主要的方面,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还有很多,比如社会的压力、家庭的压力、自身个体的差异。这些都值得教师探讨。作为一个有责任的社会人,我们应该瞄准社会发展的方向,找出解决的办法,完善学校的教学模式,让职业院校这支大队伍在社会主义的建设中更充分的发挥自己,为四化建设做出贡献。
四、提高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几点建议
新的世纪将是一个知识创新的时代,是一个综合国力竞争的时代,把技术工人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是职业院校责无旁贷的责任。我纵观现实,认为以下几点可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
1.贯彻“以教学质量为中心,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的办学思路
学校要全力贯彻“以教学质量为中心,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总体办学思路,在大力拓展就业安置市场同时,坚持把教学质量放在首要位置,走质量兴校之路。学校领导要不断规范教学管理体制,把教学质量管理贯穿于从授课计划及教案编审、教学文件检查及教学过程的每一环节,对教学质量实行全过程、全员管理,有力地促进和保证教学质量。企业可与学校建立对口的实训基地,学校则可根据各个用人单位的需要调整课程,进一步细化专业,对口培养技术型人才,了解先进技术的发展动态,缩短磨合期。
2.加大教学设施和设备的更新力度,进一步改善实习条件和环境。
学校应该建立具有较高层次的实验室和实习车间,并每年投入资金用于添置实习教学设备。这样做的目的是:在搞好基础理论学习的同时,突出实践教学,进一步增加实习手段,丰富实习内容,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更多、更扎实地掌握其所学的专业技能,尽可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3.不断强化学生的管理工作
学校要坚持“教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方针,注重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让学生一进入校园就有一个良好的开端,除了认真学习以外,还要帮助学生完成思想上的改变。任何束缚只能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要给学生一个广阔的空间,发挥他们的天赋,让他们展示最完美的一面。比如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说理疏导、榜样教育、对比教育、个别教育、实践锻炼等。
4.提高素质教育,达到全面发展。
学校既要重视专业教学,又到重视基础教学,因为基础教育是一个人能否成材的关键,就像一座大厦,必须要有坚实的地基,空中楼阁只是幻影而已。很多职业院校只重视专业课,基础课只是一种形式。其实这种教学观念是错误的,学生的人文修养是各方面的总和,人的能力也是各知识相互促进的结果。现在有的单位很重视综合水平,在面试时注重应聘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可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学校教学的参考基数。如:在教育中,加入“沟通课”。学生到工厂以后难以和老工人沟通,因此影响工作能力的发挥,自然也影响了适应能力的转变。在开设的课中适当的点拨学生很有必要,多和他们进行心的交流,既提高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也及时地掌握了学生的心理变化,预防新的不良情况发生。
5.强化教师队伍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任重道远,肩负伟大的使命,职业院校的教师也是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力量,是培养合格技术人才的关键。但是有的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力量不够强大,学校应该多给老师进一步学习的机会,并通过开展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的教师竞赛活动,评选教学能手,同时学校也要订阅相关的资料和杂志,让老师及时了解外面的新信息,更好的促进教学。作为教师,也要端正自己的态度,应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要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要着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等。
6.学校应该做好学生就业后的追踪报道
有的学校把学生送出校园后,就认为与自己无关了,很少去进行追踪了解。有的学生的确不适合某个工作,他不感兴趣而又无能力去改变,因此会埋没自己,那么学校应该追踪了解,加强沟通,对他们表示关注,进行调节和爱护,正确无误的掌握第一手资料,以便改进方法,更好的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7.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事物的发展是外因和内因共同发展的结果,内因起决定作用。前面只从外因来讨论提高学生适应能力的方法。我们也应该从内因来寻求能力的提高,要让学生认识到社会的竞争性、淘汰性、残酷性,使他们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端正择业观念。所以,要让学生认识到:转变观念,强化职业意识,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思想,增强优胜劣汰的竞争意识;有事业心与职业自豪感、责任感、道德感;建立新型人际关系,好学好问,精益求精,创新开拓;要立志创业,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打好坚实的知识基础和技能基本功,培养多方面的能力,使之在激烈的竞争中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和高昂的工作情绪,从学生角色转换到社会角色时,立足于平凡的工作,向前辈人一样,勤奋努力,豪情满怀的走向成功之路。
综上所述只是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其实一个人是在社会中成长,整个社会乃至于一个小环境都对学生的人格魅力、心理健康、生活习惯、理想有重大影响,社会也是教育人、促使人发展的地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年龄尚小,在纷纭复杂的社会中难以认清现象、分辨是非,所以社会应该给予关怀,让他们有一个健康的工作空间和社会环境。简单的说,就是老师、家长、社会要共同关心他们的成长。家长要理解子女,多和他们交流,多了解他们的思想和愿望,肯定他们的职业适应能力;社会也要给学生一个广阔的空间,这样,在这个不可缺少的领域,才会吸引更多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才能够使更多的职业院校毕业生抱有期望,为自己的理想做出最大努力。
参考文献
1 高传杰.就业指导[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