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传统的地瓜干到又甜又软的地瓜月饼,再到南方航空公司指定的航班专用小食品,小小的地瓜上演了一出脱胎换骨的连环好戏,而导演者林云功也向人们展示了他的从容与自信,因为他也曾被人风言风语,恶语中伤。
迫不得已,走上了创新之路
福建省连城县是中国红心地瓜之乡,每年种植的地瓜多达30万吨。丰富的原料资源促使当地迅速掘起了不少加工地瓜的家庭式作坊。林云功就是当地加工地瓜干的其中一员。
然而,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原有的加工设备越来越陈旧,加工技艺也每况愈下,产品也越来越单一,林云功开始琢磨着做出一些新改变。
2000年7月份,林云功把原来的家庭作坊彻底淘汰了,拿出几年来积攒的80万元积蓄在县里建起第一家标准化生产地瓜干的厂房。可是,对于有着上百年地瓜干加工历史的县城来说,在不少村民的眼里,标准化建厂就是在挑战传统,就是在抢他们的饭碗。于是,不少村民千方百计对林云功百般刁难。初建的厂子,具有操作技能的工人是生产的关键,可偏偏这个时候,由于村民四处散播谣言,说林云功的工厂迟早要倒闭,告诉附近的村民不要去那里上班。
村民的敌意让林云功的事业刚起步就显得举步维艰,看着刚建起的新厂房因为找不到工人显得空荡荡,林云功和妻子内心无比酸楚,无奈之下,他们只能从外地高薪聘请了十几个工人。
2001年3月份,所有准备工作就绪后,林云功的第一条标准化地瓜干生产线正式启用。干净整洁的生产车间,暂新高效的生产设备,让人耳目一新,原来的脏、乱、差的家庭作坊已经荡然无存。而且,从生产程序上,林云功都有一套标准的模式,从洗、切、泡、蒸煮到烘干,每一道工序都井然有序。
一个月后,运用新工艺生产的第一批地瓜干终于问世了。林云功急不可待地品尝他辛苦的结晶,可是,这一尝却让林云功的心一下子紧绷了起来。原来,自己精心加工出来的地瓜干吃起来很硬,口感比老设备加工出来的差得多。这就意味着和农民家庭作坊生产的地瓜干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同时也昭示着上百万元的投入变得毫无意义。怎么办?是睁一眼闭一眼将这些产品推向市场,还是再进行一番试验,完善产品?片刻考虑后,林云功决定一边研究一边生产。
林云功是个追求完美的人,产品稍有些瑕疵,就不敢轻易发货出去。时间一天天过去,仓库的货一天天增多,可是地瓜干的口感并没有因此好转,而每天锅炉一开,就有差不多一万元的入,林云功和妻子的心也开始焦虑不安。
与此同时,厂房盖好了、工人请到了,可就是迟迟生产不出产品,这更是让村民的谣言满天飞。就连公司技术顾问都开始对林云功持怀疑态度,认为林云功的厂子倒闭是迟早的事。一边是产品大量的积压在仓库里,一边是村民如针如刺的冷嘲热讽,林云功彻底感受到什么是煎熬的滋味。
那段时间,林云功越想越着急,越着急越上火,最后吃都吃不好,睡觉也睡不着了,整个人也一天天消瘦下来,从70公斤瘦到60公斤。
屋漏偏逢连阴雨。就在这关键时刻,林云功的厂里又出了很大变故。原来,林云功委托帮他收购地瓜的人,在林云功身上看不到一丝希望,竟然把地瓜收购款全都拿去赌博输掉了。
面对一件件突如其来的事故,林云功和妻子对外采取硬扛着,一件一件地处理;对内,把精力全部集中在产品的试验上。在工艺上,将原来的5个小时浸泡时间改为10-12个小时不等,在配料上,按照比例,将原来20-40%不等改为30-60%,并严格按照这个比例来做。2001年6月份,经过3个月的试验,浪费了上百吨的地瓜干,林云功终于生产出口感较软的产品。这一天,林云功和妻子兴奋地一夜都没合眼。
更让林云功感到高兴的是,在看到自己的成功后,厂里的职工们包括技术顾问也兴奋不已,表示要在他的带领下大干一场。
放手一搏,打开了无穷市场
地瓜干的消费人群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下,对于那些曾经经历过60年大饥荒的不少老年人来说,地瓜给他们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那个时候,一天三餐,两餐半都吃地瓜。于是,林云功把地瓜干主要定位在年轻人消费上。同时,由于老百姓自己家里做的地瓜干,色泽口感以及卫生方面都不怎么好,所以以往地瓜干只有在小商小店卖,而林云功决定把自己的地瓜干直接卖到超市,而且价格要比普通的地瓜干每斤高出一元钱。
尽管价格贵,但是林云功的地瓜干因为口感好很快就打开了市场。相比林云功的地瓜干,那些家庭作坊产品只能静静地躺在农村小商店里。
林云功的产品进入商超后,其他同行再也坐不住了,新旧代替这个社会发展潮流也渐渐被他们所共识,于是,2002年开始,城县不少家庭作坊被迫开始走标准化生产。在以后不到3年的时间里,当地的小型加工企业一下子就增加到上百家。不少厂家都开始模仿林云功的产品,使得产品销量一天天开始萎缩。原来林云功一个月的销售量能达到100吨,而现在却下滑到了二三十吨。这样的对比,让林云功有些高兴不起来了。
此时,有不少年纪大点的消费者找上门来,建议他将地瓜干再做得软一些。原来,尽管林云功的地瓜干已经基本解决口感坚硬的问题,但是对于不少年纪大的消费者来说,咬起来还是比较费力。可是怎样解决这一技术难题呢?技术顾问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把用咬牙的工序,先用机器给代替了,然后再利用黏合剂重组一下,既有地瓜干的原味,营养物质也保留,又能让中老年人牙齿不好的人容易食用。林云功觉得这的确是个好办法。
在技术顾问的帮助下,2005年7月份,林云功就把地瓜捣成了地瓜泥,可是用什么当黏合剂,既能保持地瓜的原味,又能使其口感彻底变软,林云功这下又犯了难。
林云功不断试验,面粉、糖粉想到一个试一个,可有的保持了地瓜的风味口感却发硬,有的口感变软了但地瓜的风味却失去了。2005年9月份,正当他搅尽脑汁时,一天,在超市里无意间看到了金丝猴软糖,一下子就来了灵感。既然它能做得那么软,运用它的一些原料,会不会也能做出柔软的地瓜干?原来之所以金丝猴软糖那么软,是因为加了淀粉糖浆在里面。
经过试验,加了淀粉糖浆的地瓜干果然又甜又软,解决了口感和原味的两大难题。随后,林云功把地瓜泥加工成小甘署、地瓜月饼、地瓜软糖等各种口味,2006年3月份,林云功的新产品一上市,在超市就卖得很火,一天能卖几十件货。
重新加工后的地瓜干,因为工艺多了,附加值也就大大提高了。原来一斤只卖3-4元的地瓜干,现在卖到10元左右。而林云功的名气也一时大噪。2006年8月份,南方航空公司慕名找到了林云功,请求合作。原来航空公司销售的产品过于单一,仅限于糖果之类,尚未涉及到薯类产品。为了能够增加新品种,航空公司打算代理该产品在机场的销售权。林云功当时就惊呆了,机场可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如果能进驻,不仅产品销量会大增,品牌也将很快被宣传到世界各地。如此好的机会,怎么轻易放弃呢?林云功想都没想,便很爽快的答应了。这样,林云功的地瓜产品便被南方航空公司指定为航班上的专用小食品。
如今生意越做越大的林云功没有了当初怕风言风语的顾虑,更是的是从容和自信。下一步林云功打算把地瓜加工成地瓜饮料、地瓜面粉等产品。短短的7年时间林云功从一个经常被人冷嘲热讽的小人物发展成为当地地瓜行业的佼佼者,一年营业额高达3000多万元。
编辑:陈仓
迫不得已,走上了创新之路
福建省连城县是中国红心地瓜之乡,每年种植的地瓜多达30万吨。丰富的原料资源促使当地迅速掘起了不少加工地瓜的家庭式作坊。林云功就是当地加工地瓜干的其中一员。
然而,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原有的加工设备越来越陈旧,加工技艺也每况愈下,产品也越来越单一,林云功开始琢磨着做出一些新改变。
2000年7月份,林云功把原来的家庭作坊彻底淘汰了,拿出几年来积攒的80万元积蓄在县里建起第一家标准化生产地瓜干的厂房。可是,对于有着上百年地瓜干加工历史的县城来说,在不少村民的眼里,标准化建厂就是在挑战传统,就是在抢他们的饭碗。于是,不少村民千方百计对林云功百般刁难。初建的厂子,具有操作技能的工人是生产的关键,可偏偏这个时候,由于村民四处散播谣言,说林云功的工厂迟早要倒闭,告诉附近的村民不要去那里上班。
村民的敌意让林云功的事业刚起步就显得举步维艰,看着刚建起的新厂房因为找不到工人显得空荡荡,林云功和妻子内心无比酸楚,无奈之下,他们只能从外地高薪聘请了十几个工人。
2001年3月份,所有准备工作就绪后,林云功的第一条标准化地瓜干生产线正式启用。干净整洁的生产车间,暂新高效的生产设备,让人耳目一新,原来的脏、乱、差的家庭作坊已经荡然无存。而且,从生产程序上,林云功都有一套标准的模式,从洗、切、泡、蒸煮到烘干,每一道工序都井然有序。
一个月后,运用新工艺生产的第一批地瓜干终于问世了。林云功急不可待地品尝他辛苦的结晶,可是,这一尝却让林云功的心一下子紧绷了起来。原来,自己精心加工出来的地瓜干吃起来很硬,口感比老设备加工出来的差得多。这就意味着和农民家庭作坊生产的地瓜干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同时也昭示着上百万元的投入变得毫无意义。怎么办?是睁一眼闭一眼将这些产品推向市场,还是再进行一番试验,完善产品?片刻考虑后,林云功决定一边研究一边生产。
林云功是个追求完美的人,产品稍有些瑕疵,就不敢轻易发货出去。时间一天天过去,仓库的货一天天增多,可是地瓜干的口感并没有因此好转,而每天锅炉一开,就有差不多一万元的入,林云功和妻子的心也开始焦虑不安。
与此同时,厂房盖好了、工人请到了,可就是迟迟生产不出产品,这更是让村民的谣言满天飞。就连公司技术顾问都开始对林云功持怀疑态度,认为林云功的厂子倒闭是迟早的事。一边是产品大量的积压在仓库里,一边是村民如针如刺的冷嘲热讽,林云功彻底感受到什么是煎熬的滋味。
那段时间,林云功越想越着急,越着急越上火,最后吃都吃不好,睡觉也睡不着了,整个人也一天天消瘦下来,从70公斤瘦到60公斤。
屋漏偏逢连阴雨。就在这关键时刻,林云功的厂里又出了很大变故。原来,林云功委托帮他收购地瓜的人,在林云功身上看不到一丝希望,竟然把地瓜收购款全都拿去赌博输掉了。
面对一件件突如其来的事故,林云功和妻子对外采取硬扛着,一件一件地处理;对内,把精力全部集中在产品的试验上。在工艺上,将原来的5个小时浸泡时间改为10-12个小时不等,在配料上,按照比例,将原来20-40%不等改为30-60%,并严格按照这个比例来做。2001年6月份,经过3个月的试验,浪费了上百吨的地瓜干,林云功终于生产出口感较软的产品。这一天,林云功和妻子兴奋地一夜都没合眼。
更让林云功感到高兴的是,在看到自己的成功后,厂里的职工们包括技术顾问也兴奋不已,表示要在他的带领下大干一场。
放手一搏,打开了无穷市场
地瓜干的消费人群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下,对于那些曾经经历过60年大饥荒的不少老年人来说,地瓜给他们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那个时候,一天三餐,两餐半都吃地瓜。于是,林云功把地瓜干主要定位在年轻人消费上。同时,由于老百姓自己家里做的地瓜干,色泽口感以及卫生方面都不怎么好,所以以往地瓜干只有在小商小店卖,而林云功决定把自己的地瓜干直接卖到超市,而且价格要比普通的地瓜干每斤高出一元钱。
尽管价格贵,但是林云功的地瓜干因为口感好很快就打开了市场。相比林云功的地瓜干,那些家庭作坊产品只能静静地躺在农村小商店里。
林云功的产品进入商超后,其他同行再也坐不住了,新旧代替这个社会发展潮流也渐渐被他们所共识,于是,2002年开始,城县不少家庭作坊被迫开始走标准化生产。在以后不到3年的时间里,当地的小型加工企业一下子就增加到上百家。不少厂家都开始模仿林云功的产品,使得产品销量一天天开始萎缩。原来林云功一个月的销售量能达到100吨,而现在却下滑到了二三十吨。这样的对比,让林云功有些高兴不起来了。
此时,有不少年纪大点的消费者找上门来,建议他将地瓜干再做得软一些。原来,尽管林云功的地瓜干已经基本解决口感坚硬的问题,但是对于不少年纪大的消费者来说,咬起来还是比较费力。可是怎样解决这一技术难题呢?技术顾问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把用咬牙的工序,先用机器给代替了,然后再利用黏合剂重组一下,既有地瓜干的原味,营养物质也保留,又能让中老年人牙齿不好的人容易食用。林云功觉得这的确是个好办法。
在技术顾问的帮助下,2005年7月份,林云功就把地瓜捣成了地瓜泥,可是用什么当黏合剂,既能保持地瓜的原味,又能使其口感彻底变软,林云功这下又犯了难。
林云功不断试验,面粉、糖粉想到一个试一个,可有的保持了地瓜的风味口感却发硬,有的口感变软了但地瓜的风味却失去了。2005年9月份,正当他搅尽脑汁时,一天,在超市里无意间看到了金丝猴软糖,一下子就来了灵感。既然它能做得那么软,运用它的一些原料,会不会也能做出柔软的地瓜干?原来之所以金丝猴软糖那么软,是因为加了淀粉糖浆在里面。
经过试验,加了淀粉糖浆的地瓜干果然又甜又软,解决了口感和原味的两大难题。随后,林云功把地瓜泥加工成小甘署、地瓜月饼、地瓜软糖等各种口味,2006年3月份,林云功的新产品一上市,在超市就卖得很火,一天能卖几十件货。
重新加工后的地瓜干,因为工艺多了,附加值也就大大提高了。原来一斤只卖3-4元的地瓜干,现在卖到10元左右。而林云功的名气也一时大噪。2006年8月份,南方航空公司慕名找到了林云功,请求合作。原来航空公司销售的产品过于单一,仅限于糖果之类,尚未涉及到薯类产品。为了能够增加新品种,航空公司打算代理该产品在机场的销售权。林云功当时就惊呆了,机场可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如果能进驻,不仅产品销量会大增,品牌也将很快被宣传到世界各地。如此好的机会,怎么轻易放弃呢?林云功想都没想,便很爽快的答应了。这样,林云功的地瓜产品便被南方航空公司指定为航班上的专用小食品。
如今生意越做越大的林云功没有了当初怕风言风语的顾虑,更是的是从容和自信。下一步林云功打算把地瓜加工成地瓜饮料、地瓜面粉等产品。短短的7年时间林云功从一个经常被人冷嘲热讽的小人物发展成为当地地瓜行业的佼佼者,一年营业额高达3000多万元。
编辑:陈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