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并限制使用假释之我见

来源 :未来英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guto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出于人道主义考虑,我国内地1990年开始实施假释制度,但这些规定已出台20多年且几乎未被修订,存在诸多漏洞。据报道,监狱在实际操作中甚至“懒得”通知当地警方和其他有关部门。因此假释制度为富人和“精英”,甚至为势力强大的黑社会人物提供了寻求提前出狱的巨大空间,只要能找到合适的行贿对象。利用漏洞的大多还是那些被判刑后不再被媒体监督的贪官,他们利用在任时打造的强大关系网轻易逍遥法外。近来,普遍存在的滥用假释制度已引发高层关注。针对该种现象,笔者进行了探索和思考,提出了限制我国假释制度的想法。
  一、假释制度的基本理论
  1、我国假释的概念。我国假释制度是指对于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一定刑期以后,由于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而附有条件地将其提前释放的一项刑罚执行制度。
  2、我国假释制度的功能和目的。假释制度作为行刑制度的一种,在西方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它植根于报应理论、目的刑理论、刑罚综合一体化理论的沃土之中;在我国,假释制度以强大而持久的生命力,使其以国家恩惠和犯罪嫌疑人权利的面目出现,体现了鼓励受刑人悔悟、促进刑罚个别化、司法救济、建立犯罪人再社会化的桥梁、促进刑罚更加经济、宽缓监狱压力的功能,发挥着感化失足者、保障人权、节约国家资源的重要作用。正由于其价值、功用,备受近现代刑法学家及司法实践人士推崇,使其成为近代刑法的宠儿。
  二、国外的假释制度
  假释制度之沿革,据考证可追溯自1790年英属殖民地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州行政长官菲利浦,对于因犯罪而被从英国流放到澳大利亚的英国罪犯中,择其表现好的,决定免除其刑期的一部分而予以附条件赦免起,后经英国本国在爱尔兰适用累进处遇制而更加发达,继而此制度传输入美国,为各州立法所采,其中纽约州之爱米拉感化院首于1887年将之与累进制度与不定期制相结合,确立成为一基本模式,迄至1944年全美各州已均有各种假释制;其他西方国家也在十九世纪中叶以后,纷纷仿效,以此作为促进受刑人向上与回归社会之重要狱政手段。
  美国的假释制度是伴随法院不固定刑期制度产生而产生的。1868年,美国制定了假释法,第一次将假释纳入刑罚执行制度的范畴。1930年,美国国会决定成立全国假释委员会。到1944年,美国联邦政府和各州均确立了假释制度。在一些主要的工业州,百分之八十重罪犯人通过假释的途径走出监狱大门。在1997年,美国的假释人数为52.7万,几乎占监狱在押犯的一半。假释制度成为解决监狱拥挤以及使罪犯重返社会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对被判终身监禁的人来说,这几乎是他们活着走出监狱的惟一方式。
  假释作为一项有意义的刑罚制度,它的实质性条件应当在于罪犯是否改造好了,或者说是否对社会不再造成危害了,但这两个乍看之下和谐统一的标准对于现实个体来说却充满了矛盾。假释制度显示出人性化的一面,也解决了监狱人满为患的问题。但这种制度始终是美国刑事法中引起广泛争议的问题。反对假释的人认为。美国在过去15年中采取了严厉的法治政策。这个政策认为我们不能纵容罪犯,他们既然犯了法,就应该在监狱中接受惩罚。α硗饣褂腥巳衔假释制度在实际运作中不是很成功。所以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的假释制度出现大的变革,重新确立的判刑条例要求法官施以固定刑期,而且对很多刑事犯罪都规定了必须有最低刑期,有些假释委员会也被取消。1984年,美国国会通过《全面控制犯罪法》在联邦一级废除了假释制度。根据这项法律,在1987年11月1号之前有过犯罪活动的联邦监狱犯人在服满三分之一刑期后θ匀挥凶矢竦玫郊偈停但是在这之后有犯罪行为的联邦监狱犯人不享受这种待遇。如果他们在狱中表现好,每年最多可以减刑54天。
  三、我国假释制度的现状
  在我国,假释制度作为一种非监禁化措施和行刑社会化的重要手段,具有调动罪犯积极改造的内在力量的激扬功能,对罪犯施行正反馈的鼓舞功能和对于刑罚执行的调控功能,并为罪犯由完全剥夺自由的监禁生活逐渐适应完全恢复自由的正常社会生活架设过渡的桥梁。并且通过核准与撤销扩张其作用,即对被判处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的且已执行过一定期限刑罚的非特定犯和累犯,依照法定程序核准假释;对于在假释考验期间犯新罪,或在假释考验期间发现有漏罪,或者在假释期间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公安机关监管规定的,依照法定程序撤销假释。这种核准与撤销的转化,能够促使适用假释的犯罪分子更加谨慎地接受假释考验。
  但是,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假释适用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适用率畸低,与法律预期之间存在着较大距离;减刑的大量适用,与假释率低形成鲜明对比;由于假释制度自身存在着诸多缺陷,导致其应有的作用得不到淋漓盡致的发挥;思想根源上,传统刑罚观念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程序繁琐,运作机制不合理。而且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着以下缺陷:立法规定的假释条件过于严格和原则,缺少操作性;监督考察制度不健全,再社会化措施匮乏;法律监督措施不尽完善。这些现状和缺陷,导致我国假释制度适用起来比较困难,司法统计数据表明,在司法实践中真正适用假释制度的服刑人员并不很多,而那些通过非法途径获得假释出狱的人往往对我国司法的威望和公信力受到一定损害。因此法律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改进假释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
  四、完善并限制使用假释
  假释制度从其雏形到立法,由于其发展受各种因素纷扰,司法实践中出现一些问题,使得假释制度进步迟缓。调查及研究发现,因立法规定经常变动,假释条件宽严不一,规定不尽科学合理,实践中难以掌握操作,再加上执行上存在错误倾向,出狱监督管束不力,再犯率居高不下,已严重影响假释功效的正常发挥,从而偏离了刑罚执行的预期目的。
  国外的经验为中国的假释制定提供了重大的借鉴意义,在美国多年的司法改革后终于提出了限制其使用的提议。就我国的具体国情而言,减刑也远比假释更加清洁合理、便于操作。在我国现阶段的司法环境下,与假释制度的广泛使用所带来的积极意义相较,恐怕难以抵消藏污纳垢的司法腐败所带来的隐患严重。因此,促进我们建立科学而完善的司法体制和改造制度要求我们在未有完善解决假释问题的根本方法之前限制使用这一制度,从而从根本上遵循正义的原则。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