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鲁迅的《祝福》

来源 :教坛聚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snxj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鲁迅《祝福》这篇作品中,所论述的是小人物的历史必然要求与社会现实的不可能实现,他所写的都是平凡小人物的平凡小事,这也正是他所说的“几近无事的悲剧”,这些小人物既无法抗争,甚至根本上谈不上抗争,因为他们根本,也不可能具有这种意识。下面我就对《祝福》来个更深层次的解读。
  一、指导目标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二、教学步骤
  1、导入:观看一小节电影《祝福》,从中引出今天的主题。同学们,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鲁迅先生的小说善于通过悲剧性人物去揭示深刻的社会主题,今天,我要指导同学读的《祝福》也正是如此。
  2、指导分析人物形象描写。外部形象不是固定不变的。年龄的增长,自然要使容颜改观;而生活的折磨,精神的刺激,又何尝不引起外貌的变化。因此鲁迅在描写人物肖像时,在突出人物肖像特征的同时,总是联系人物的遭遇把肖像的变化和揭示人物精神面貌的变化结合起来。在《祝福》中,鲁迅对祥林嫂的肖像进行了四次比较集中的描绘。
  (1)她第一次到鲁四老爷家做工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紀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头上扎着白头绳”表示她新寡, “脸色青黄”是痛苦生活的体现,“两颊却还是红的”显示出在她身上还存在着青春的活力和对未来的希望,“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展示出她悲痛、胆怯的心境和沉静安分的性格。只寥寥几笔就活灵活现地勾画出一个勤劳朴实、老实能干、心怀苦痛的农村劳动妇女的形象。
  (2)而她第二次到鲁四老爷家时服饰没有变,但“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眼角上带些泪痕”。这外貌的巨大变化,准确地再现出了被卖再嫁、再次守寡、爱子惨死等深重苦难给祥林嫂带来的巨大苦痛。
  (3)在祭祀时,坦然地去拿酒杯和筷子遭到拒绝,“她象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到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所有这些正是她内心受到极度煎熬的真实写照。
  (4)最后,当祥林嫂身陷绝境的时候,她的外貌、眼神的变化更加令人颤栗,“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表示她是一个活物”。鲁迅先生四次描写祥林嫂的肖像,每一次都不同。从“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到“眼睛窈陷下去”,再到“眼珠间或一轮”;从“脸色青黄”,到变作“灰黑”,再到“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这种对肖像的变化描写,深刻地展示了祥林嫂一生的苦难历程。作者通过肖像描写首先显示出的祥林嫂的性格特点:勤劳,朴实,善良,温顺,要求极低,易于满足。但再到鲁镇时,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而第三处则显示其遭遇悲惨,乞讨无路,陷于绝境,内心深处受到摧残,精神麻木,已是濒于死亡。
  3、结合作品指导分析其他几个人物形象。
  (1)鲁四老爷。鲁四老爷对雇用样林嫂最初的态度是——皱眉,讨厌她是寡妇;祥林嫂被抢走时,鲁四老爷反应可以用两次“可恶”和“然而”来概括;第一部分中有一部分鲁四老爷的大骂新党及其书房的描写。这一切都能可看出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顽固,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对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授意或得到他默许的,是他通过“祝福”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他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人物。
  (2)婆婆和大伯。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旧社会劳动妇女没有人身自由,丈夫死了还得受制于婆婆。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以八十千的价格“卖”掉了。祥林嫂的出格反抗也不可能改变她的命运。从中我们还可看到一个矛盾:婆婆卖媳妇是应该的,甚至人们还夸她精明,祥林嫂的反抗是木应该的。在这个角度上,封建思想是支持她婆婆的,婆婆可以支配媳妇的命运。但改嫁又偏偏是祥林嫂最大也是唯一的罪名。在这个方面,封建思想又不可能原谅祥林嫂的“罪”。在这个矛盾社会,我们看不到祥林嫂的活路。
  (3)鲁镇上的人们。鲁镇上的人们对祥林嫂的遭遇没有任何的同情,他们一开始只是用祥林嫂的悲剧满足一下自己的猎奇心理,等到厌倦了,便对之嘲笑唾弃,表现出一种冷漠厌烦的态度,他们也是深受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思想毒害的人,正是由于这种思想统治了他们的灵魂,所以,他们鄙视祥林嫂,他们的态度,也增加了祥林嫂精神上的痛苦,他们和鲁四老爷一起,把祥林嫂逼上了死路。
  (4)作品中“我”的形象。作品中的“我“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反感鲁四老爷,厌恶封建礼俗,同情祥林嫂,但另一方面又是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在小说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反映,“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其他文献
金融控股公司是我国实现混业经营的有效途径,同时,由于其本身的特性也将带来诸多如风险传染、资本重复计算、透明度、利益冲突等金融风险,因此,对其的规制和监管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   各国的金融管理体制分为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和混业经营、综合管理两种不同体制。所谓分业经营制度就是通过立法对金融机构经营范围作出限定,其核心是对银行机构和证券机构相互间经营彼此业务的限制,同时也包括银行、保险、证券和信托机构相
期刊
“劳动者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不高将成为影响综合国力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江泽民同志的讲话告诉我们对初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应成为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将创新教育落实于英语教学中?我们知道知识是创造才能发展的基础。学生创新能力是在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在运用知识的活动中表现出来。因此,英语教学应在加强学生“听、读、说、写”四方面的双基训练的过程中,重视学
期刊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创新素質,具有独特的优势。地理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多方面的知识,能激起学生质疑、探究、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因此,只要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地理才能,而且能养成学生超越自我、勇于创新的品格,从而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大课题,这是摆在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期刊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国际竞争非常激烈,其竞争的实质是科技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而国民创新能力的高低已成为民族振兴的关键。 创新意识是社会进步的源泉,创新能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日新月异的新时代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教育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小学语文是一门最基础的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
期刊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培养创新意识。 创造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没有创造,人类就不会进步。在现实的生活和实践中许多客观事实都证明了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主要是科技领域的竞争,科技领域的竞争又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国家更需要创新型人才。列夫托尔斯泰曾指出:“如果一个人在学校学习时,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么,他一生就只会
期刊
“面对自然,对景写生”这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风景画家柯罗的成功之道。简朴的八个字,无不体现大师对风景写生的重视和从风景写生中尝到的甜头。在世界美术史,还有不少绘画大师,象莫奈、凡高、塞尚等等,无一不是“对景写生”的受益者。在中国,自古以来,绘画理论上的“师法自然”,也充分强调“对景写生”的重要性。色彩风景写生作为高校有关专业的课程内容来说,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陶冶高尚情操  
期刊
生物学科的教学强调实验能力和科学素质的培养,而多媒体技术可以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并且能够拓宽课本知识体系,拓宽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拓宽课堂学习的内涵和外延。因此,多媒体技术在中学生物学科的教学中越来越展现出无可替代的优越性。如何正确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生物学科教学的质量呢?我认为应做到四个明确:  一、明确选择多媒体的基本原则  1、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多媒体。中学生正处在求知欲强,接
期刊
现代成功的管理无一不是以创新为突破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人说是依靠科技进步,在我看来更根本地是取决于教育的发展和进步,因此,注重教育、关注青少年的建康成长还远远不够,还必须从完善教育体制出发,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各种人才。作为完善教育体制的关键1步就是改革教育管理,实现教育管理创新。教育管理的创新应该侧重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以实现教育的社会效益最大化。  一、教育管理要注重实效性 
期刊
在语文教育中,要让学生领略中国语言的文字美,要对学生的精神世界进行熏陶,使学生想学、乐学、能学,就必须在语文教学中贯彻阅读教学,让学生多读。随着社会的发展.阅读的重要性更为突出。语言的学习、思想的传达、文化的继承、文明的创造,都要通过阅读来实现。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越来越深刻地感到: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广泛阅读功不可没,而阅读须用功,涵咏兴味长;课堂内外须博览群书。  一、阅读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期刊
近年来,随着高考和新课改的逐步深入,在高考命题方面突出表现在:一是大大加强了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特别是历史思维能力考查的比重和力度,试卷中旨在考查历史思维能力的试题居于主体地位;二是强调知识更新,打破了中学课本的“绝对权威”,试题设计和答案拟定不再拘泥于教材,无论史实的表述还是观点的分析,都力求更科学;三是反映学科的基本规律、基本特征和内部联系,即侧重于对知识结构、学科理论和学科体系的考查,尤其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