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货币市场资金趋紧导致市场利率攀升是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提高的主要原因。
2011年上半年的银行理财市场,用“火爆”二字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由于加息和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叠加效应,银行体系流动性空前紧张,发行大量短期理财产品并竞相提高产品收益率以留住存款,成为商业银行缓解资金压力的普遍做法。这使得今年上半年银行理财市场呈现出产品发行量爆发式增长以及收益率节节攀高的显著特点。
理财产品发行量爆发式增长
普益财富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商业银行共发行8497款理财产品,发行规模达8.51万亿元,已经超过去年全年的发行规模7.05万亿元。发行规模前5位的银行分别是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招商银行。
业内人士认为,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的猛增,源于商业银行自身需求。首先,在监管层对商业银行月末、季末以及年末考核时,银行理财产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银行考核压力。其次,在以利差为主导的银行盈利模式中,中间业务收入受到商业银行越来越多的重视,理财产品销售火爆,对于中间业务收入贡献良多。最后,在商业银行信贷额度趋紧的背景下,作为表外业务的理财产品逐渐成为信贷的一种替代品。
值得注意的是,短期和超短期理财产品占据了发行的主力位置。据统计,在上半年发行的理财产品中,3个月以下期限的理财产品占了绝大多数,比例高达62.08%。而1个月以下期限的超短期理财产品就占了32.8%,成为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最大的期限品种。
“在强烈的加息预期下,投资者更倾向于短期理财产品,以在保持较好流动性的同时提高收益率、规避通胀。”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研究员肖芳表示。此外,由于今年的宏观调控使金融市场资金面趋于紧张,尤其是资本市场中的短期资金需求显得更为迫切,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也体现了这种趋势。
收益率节节攀升
在发行量“井喷”、销售火爆的同时,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也呈节节攀升之势。7天超短期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达到5%;1个月期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在4%以上;半年期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多数也达到4.5%。而在去年,投资期限为半年的理财产品,收益率较高者只有4%左右,而1个月左右的理财产品,收益率大多为3%。
分析人士认为,货币市场资金趋紧导致市场利率攀升是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提高的主要原因。此外,由于监管层的月末、季末考核依然存在,因此在月末、季末发行高收益、超短期理财产品,并且竞相提高理财产品收益率以吸引客户、留住存款成为商业银行渡过难关的另一种途径。
“目前3个月期以下的产品占比已经达到三分之二。临近6月底,短期理财产品包括7天以下的超短期理财产品收益率非常高,有些已经达到7%,这引起了监管层的注意。例如新出台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就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制定有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措施和应急预案,必须清楚产品的风险收益特性,通过理财产品对应的资产能独立测算出理财产品成本,在产品销售时要充分揭示风险,在产品存续期间和终结时,进行充分的信息披露。”肖芳表示。
另外,尽管上半年国内通胀一直处于高位,不少银行把抗通胀作为噱头吸引投资者,但是理财产品收益率真正跑赢通胀的仍然是少数。数据显示,上半年到期的7731款理财产品中,到期收益率跑赢5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增速5.5%的理财产品只有186款。
2011年上半年的银行理财市场,用“火爆”二字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由于加息和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叠加效应,银行体系流动性空前紧张,发行大量短期理财产品并竞相提高产品收益率以留住存款,成为商业银行缓解资金压力的普遍做法。这使得今年上半年银行理财市场呈现出产品发行量爆发式增长以及收益率节节攀高的显著特点。
理财产品发行量爆发式增长
普益财富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商业银行共发行8497款理财产品,发行规模达8.51万亿元,已经超过去年全年的发行规模7.05万亿元。发行规模前5位的银行分别是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招商银行。
业内人士认为,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的猛增,源于商业银行自身需求。首先,在监管层对商业银行月末、季末以及年末考核时,银行理财产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银行考核压力。其次,在以利差为主导的银行盈利模式中,中间业务收入受到商业银行越来越多的重视,理财产品销售火爆,对于中间业务收入贡献良多。最后,在商业银行信贷额度趋紧的背景下,作为表外业务的理财产品逐渐成为信贷的一种替代品。
值得注意的是,短期和超短期理财产品占据了发行的主力位置。据统计,在上半年发行的理财产品中,3个月以下期限的理财产品占了绝大多数,比例高达62.08%。而1个月以下期限的超短期理财产品就占了32.8%,成为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最大的期限品种。
“在强烈的加息预期下,投资者更倾向于短期理财产品,以在保持较好流动性的同时提高收益率、规避通胀。”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研究员肖芳表示。此外,由于今年的宏观调控使金融市场资金面趋于紧张,尤其是资本市场中的短期资金需求显得更为迫切,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也体现了这种趋势。
收益率节节攀升
在发行量“井喷”、销售火爆的同时,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也呈节节攀升之势。7天超短期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达到5%;1个月期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在4%以上;半年期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多数也达到4.5%。而在去年,投资期限为半年的理财产品,收益率较高者只有4%左右,而1个月左右的理财产品,收益率大多为3%。
分析人士认为,货币市场资金趋紧导致市场利率攀升是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提高的主要原因。此外,由于监管层的月末、季末考核依然存在,因此在月末、季末发行高收益、超短期理财产品,并且竞相提高理财产品收益率以吸引客户、留住存款成为商业银行渡过难关的另一种途径。
“目前3个月期以下的产品占比已经达到三分之二。临近6月底,短期理财产品包括7天以下的超短期理财产品收益率非常高,有些已经达到7%,这引起了监管层的注意。例如新出台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就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制定有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措施和应急预案,必须清楚产品的风险收益特性,通过理财产品对应的资产能独立测算出理财产品成本,在产品销售时要充分揭示风险,在产品存续期间和终结时,进行充分的信息披露。”肖芳表示。
另外,尽管上半年国内通胀一直处于高位,不少银行把抗通胀作为噱头吸引投资者,但是理财产品收益率真正跑赢通胀的仍然是少数。数据显示,上半年到期的7731款理财产品中,到期收益率跑赢5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增速5.5%的理财产品只有186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