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12月31日24时,《金陵十三钗》斩获4.6亿多元票房,登顶年度国产电影票房冠军。截至2012年1月8日,该片累计票房突破5.5亿元。面对此成绩,不仅喊出“10亿元”票房的片方不满意,业界更是痛惜2011年年底的贺岁档“不给力”。观众和媒体对此片的态度更是五味杂陈。在艰难“夺冠”背后,《金陵十三钗》带给各方面的反思大于惊喜。
口碑两极分化
被视为“第五代”领路人的张艺谋,自2002年《英雄》开始,以“国产大片”模式,迅速赢得商业上的巨大成功。但与高达2.5亿元票房一起而至的,还有观众对其执导影片“画面绚烂,内容空洞”的质疑和不满。之后,被称为复制相同模式的《十面埋伏》和《满城尽带黄金》均重复着与《英雄》同样的命运。2009年年底上映的《三枪拍案惊奇》,更是让很多观众对张艺谋“失望之极”。
但观众此次对《金陵十三钗》的态度呈明显的“两极分化”。在某专业网站上,《英雄》所获评分为6.1分,《十面埋伏》为5.1分,《满城尽带黄金》为5.0分,《金陵十三钗》则获8.1分的成绩,成为张艺谋近两年执导的口碑最好的电影。有文化批评人士指出,导演张艺谋在该片中表现出一定的水准:“《金陵十三钗》是张艺谋自《活着》以来最好的电影,只有《霸王别姬》能够与之相媲美。”
与此同时,影片的负面评价也不在少数,一位南京学者认为该片“没有正面反映南京保卫战,反而编造一个妓女的故事,削减了这一严肃、庄重历史事件的严肃性。”国内某知名文化学者在《南方都市报》上撰文《消费苦难为情色爱国主义》,直斥《金陵十三钗》用“爱国”勾兑“情色”。部分业内人士和观众指出,此片选材过于沉重,与贺岁档的观影氛围背道而驰。
国外媒体同样指出,“张艺谋制造的一个混乱、严重缺少平衡、过度炫耀某些场景的电影大杂烩。”《纽约时报》专栏作家麦克·黑尔认为,《金陵十三钗》“似乎唯一向人们证实的是每一个生命的无意义的牺牲换来了廉价的眼泪,它的代价是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实被轻率地淡化了。”《纽约邮报》更以嘲谑的口吻评价《金陵十三钗》为“一部荒谬绝伦的肥皂剧”。
当然,并不是所有西方媒体都热衷于贬低该片。知名影评人洛维斯·维特尔在观赏这部电影时感动得落泪,并撰文称《金陵十三钗》:“在庞大的叙事中具备近似于教科书般不容忽视的严肃性。”还有媒体则对这部电影的摄影、服装、音效以及张艺谋“无法令人忽视的创造性”难抑赞美之情:“将作为同类别电影中的一次巨大胜利而被铭记。”
饥饿营销:饿了媒体,也饿了影院
张伟平曾向媒体表示:“我了解老百姓,了解电影市场,了解观众。不管张艺谋的萝卜种成什么样,我都有本事把它卖出去,还能卖个好价钱。”但回顾《金陵十三钗》的整个营销推广,张伟平这次“卖萝卜”的手段却鲜有新意。
“饥饿营销”与“话题制造”,是张伟平惯用的两大手段。影片开机前,片方迫不及待召开盛大发布会,公布男主角的人选是克里斯蒂安·贝尔,并着重渲染该片的高投资、国际团队和精神内涵。随后便开始了全封闭拍摄,不许任何媒体探班,并很少发布相关资料。
与此同时,张伟平也不失时机地策划宣传攻势,如影片开机、贝尔获奥斯卡奖、赴戛纳电影节售卖《金陵十三钗》、在国内超前放映、对阵八大院线提高分账比例等。每一次都利用热点新闻炒作,以达到宣传影片的目的。
有业内人士认为,张伟平这次对于《金陵十三钗》的营销不再那么“游刃有余”:“张伟平一直想玩‘饥饿营销’,但在对手《龙门飞甲爱》的强大攻势之下没敢‘饥饿’到底,提前曝光了女主角的‘拍床上戏体验’,又匆忙搞了一场类似‘旗袍秀’般的首映式,觉得效果不好又和北京电视台合作了一个图书发布会。从影院难得一见的阵地宣传物料可以看出,片方的宣传工作没有做足。”
比如此次对峙“八大院线”,提高最低票价和分账比例,虽在客观上炒作了《金陵十三钗》,但也影响了出品方与影片在普通观众心目中的形象,同时影片也遭到院线和影院的“不欢迎”。
“投资6亿元”惹争议
《金陵十三钗》号称投资6亿元,是“目前投资额最高的国产电影”。但影片上映后,很多观众对投资产生了疑问。对此,新画面的官方回应道,“钱主要花在战争戏、好莱坞特效高手威廉姆斯团队上。特效团队早在今年(2011年)3月15日就来到南京,反复做各种试验。他们用的反应弹全是美国进口的,光一桶爆破用的油就8000元。”
但对片方所称的“大部分投资应该花在了特效方面”,有业内人士以威廉姆斯团队参与的同类型剧集《太平洋》和《兄弟连》相比较:“两片单集的战争场面和精细程度远远大于也多于《金陵十三钗》很多倍,但单集投资(包括演职员片酬、CG特效等所有费用)约1500万美元左右。”此外,也有人指出,《金陵十三钗》的大部分特效镜头,均由曾经担纲过《集结号》《唐山大地震》和《辛亥革命》等电影特效制作的特效公司特艺中国完成的。这家公司从《三枪拍案惊奇》便开始与张艺谋合作。鉴于国内特效公司的普遍价格,其特效团队总监向记者表示,“特效方面的投资大概都用到了英国威廉姆斯团队身上,我们并没有拿到非常高的酬劳。”
此外,《金陵十三钗》很多外景镜头,比如秦淮河全貌呈现,都是由特艺中国后期制作而成而非实景搭建的,省去了很大一部分成本。其他实景搭建则由影片拍摄地溧水石湫影视基地所在的石湫镇政府买单。“剩下的也就一些人工费用,只有贝尔贵一些,一群新演员根本花不了多少钱。”有业内人士表示。
如此算来,《金陵十三钗》的投资究竟有多少,也就只有张伟平与张艺谋两个人知道。
口碑两极分化
被视为“第五代”领路人的张艺谋,自2002年《英雄》开始,以“国产大片”模式,迅速赢得商业上的巨大成功。但与高达2.5亿元票房一起而至的,还有观众对其执导影片“画面绚烂,内容空洞”的质疑和不满。之后,被称为复制相同模式的《十面埋伏》和《满城尽带黄金》均重复着与《英雄》同样的命运。2009年年底上映的《三枪拍案惊奇》,更是让很多观众对张艺谋“失望之极”。
但观众此次对《金陵十三钗》的态度呈明显的“两极分化”。在某专业网站上,《英雄》所获评分为6.1分,《十面埋伏》为5.1分,《满城尽带黄金》为5.0分,《金陵十三钗》则获8.1分的成绩,成为张艺谋近两年执导的口碑最好的电影。有文化批评人士指出,导演张艺谋在该片中表现出一定的水准:“《金陵十三钗》是张艺谋自《活着》以来最好的电影,只有《霸王别姬》能够与之相媲美。”
与此同时,影片的负面评价也不在少数,一位南京学者认为该片“没有正面反映南京保卫战,反而编造一个妓女的故事,削减了这一严肃、庄重历史事件的严肃性。”国内某知名文化学者在《南方都市报》上撰文《消费苦难为情色爱国主义》,直斥《金陵十三钗》用“爱国”勾兑“情色”。部分业内人士和观众指出,此片选材过于沉重,与贺岁档的观影氛围背道而驰。
国外媒体同样指出,“张艺谋制造的一个混乱、严重缺少平衡、过度炫耀某些场景的电影大杂烩。”《纽约时报》专栏作家麦克·黑尔认为,《金陵十三钗》“似乎唯一向人们证实的是每一个生命的无意义的牺牲换来了廉价的眼泪,它的代价是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实被轻率地淡化了。”《纽约邮报》更以嘲谑的口吻评价《金陵十三钗》为“一部荒谬绝伦的肥皂剧”。
当然,并不是所有西方媒体都热衷于贬低该片。知名影评人洛维斯·维特尔在观赏这部电影时感动得落泪,并撰文称《金陵十三钗》:“在庞大的叙事中具备近似于教科书般不容忽视的严肃性。”还有媒体则对这部电影的摄影、服装、音效以及张艺谋“无法令人忽视的创造性”难抑赞美之情:“将作为同类别电影中的一次巨大胜利而被铭记。”
饥饿营销:饿了媒体,也饿了影院
张伟平曾向媒体表示:“我了解老百姓,了解电影市场,了解观众。不管张艺谋的萝卜种成什么样,我都有本事把它卖出去,还能卖个好价钱。”但回顾《金陵十三钗》的整个营销推广,张伟平这次“卖萝卜”的手段却鲜有新意。
“饥饿营销”与“话题制造”,是张伟平惯用的两大手段。影片开机前,片方迫不及待召开盛大发布会,公布男主角的人选是克里斯蒂安·贝尔,并着重渲染该片的高投资、国际团队和精神内涵。随后便开始了全封闭拍摄,不许任何媒体探班,并很少发布相关资料。
与此同时,张伟平也不失时机地策划宣传攻势,如影片开机、贝尔获奥斯卡奖、赴戛纳电影节售卖《金陵十三钗》、在国内超前放映、对阵八大院线提高分账比例等。每一次都利用热点新闻炒作,以达到宣传影片的目的。
有业内人士认为,张伟平这次对于《金陵十三钗》的营销不再那么“游刃有余”:“张伟平一直想玩‘饥饿营销’,但在对手《龙门飞甲爱》的强大攻势之下没敢‘饥饿’到底,提前曝光了女主角的‘拍床上戏体验’,又匆忙搞了一场类似‘旗袍秀’般的首映式,觉得效果不好又和北京电视台合作了一个图书发布会。从影院难得一见的阵地宣传物料可以看出,片方的宣传工作没有做足。”
比如此次对峙“八大院线”,提高最低票价和分账比例,虽在客观上炒作了《金陵十三钗》,但也影响了出品方与影片在普通观众心目中的形象,同时影片也遭到院线和影院的“不欢迎”。
“投资6亿元”惹争议
《金陵十三钗》号称投资6亿元,是“目前投资额最高的国产电影”。但影片上映后,很多观众对投资产生了疑问。对此,新画面的官方回应道,“钱主要花在战争戏、好莱坞特效高手威廉姆斯团队上。特效团队早在今年(2011年)3月15日就来到南京,反复做各种试验。他们用的反应弹全是美国进口的,光一桶爆破用的油就8000元。”
但对片方所称的“大部分投资应该花在了特效方面”,有业内人士以威廉姆斯团队参与的同类型剧集《太平洋》和《兄弟连》相比较:“两片单集的战争场面和精细程度远远大于也多于《金陵十三钗》很多倍,但单集投资(包括演职员片酬、CG特效等所有费用)约1500万美元左右。”此外,也有人指出,《金陵十三钗》的大部分特效镜头,均由曾经担纲过《集结号》《唐山大地震》和《辛亥革命》等电影特效制作的特效公司特艺中国完成的。这家公司从《三枪拍案惊奇》便开始与张艺谋合作。鉴于国内特效公司的普遍价格,其特效团队总监向记者表示,“特效方面的投资大概都用到了英国威廉姆斯团队身上,我们并没有拿到非常高的酬劳。”
此外,《金陵十三钗》很多外景镜头,比如秦淮河全貌呈现,都是由特艺中国后期制作而成而非实景搭建的,省去了很大一部分成本。其他实景搭建则由影片拍摄地溧水石湫影视基地所在的石湫镇政府买单。“剩下的也就一些人工费用,只有贝尔贵一些,一群新演员根本花不了多少钱。”有业内人士表示。
如此算来,《金陵十三钗》的投资究竟有多少,也就只有张伟平与张艺谋两个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