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在中小学课堂教学,几乎每位教师每节课都在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其中有很多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是在合作学习中还存在许多误区,导致合作学习的形式化。小组合作学习是开放教育中的教学组织形式。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拉近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合作学习有利于因材施教,弥补了教师由于班额大而不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不足,实现了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及实践和发展的目的。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在中小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已经开始在很多学校得到很好的运用和发展,但是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深入研究还刚刚开始,小组合作学习理论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而本课题的研究将从中小学学生学习的特点与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的细节出发,去审视小组合作学习,力图发现和找到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从而为丰富小组合作学习研究的理论成果和完善合作学习的理论体系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2.实践意义
虽然合作学习已经在很多学校得到很好的应用,但是中小学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过程中还有很多地方需要进一步提高。以展示环节为例,以往教师一般将合作讨论的环节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核心,忽略了展示环节在小组合作学习当中的重要意义,导致小组合作学习的讨论的成果未能得到最充分的展示和升华,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受到极大的限制。而研究这一课题,有助于教师不断改进和丰富学生在展示环节的展示方式,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思维,培养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和学习的主人翁精神,使小组合作学习的课题成为真正高效的课堂,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更加健康有效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形成一整套提高学生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并在实践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具体目标:1.调查分析目前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的原因,寻找对策,探索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2.科学的、合理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四、课题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的研究,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参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反馈后在进行研究,将研究成果重新再活动实践中进行再次的实践检验。
文献资料法。整理收集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的文献资料,进行相关理论的学习,梳理有利于本课题研究理论资料,应用于研究活动的开展。
调查研究法。在课题研究之初,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状态进行前期调查,分析得出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的症结所在,有针对性地制定研究方案。研究过程中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及时调整研究方法和策略。研究总结阶段,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进行后期的调查测量,对研究的成果进行有针对性的总结和分析。
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对实践中的具体情况及时地进行归纳和分析,找出实际经验中的规律,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从而更好地,更加理性地指导教学实践。
有关理论依据的研究及国内外相关经验的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课堂实践、教学研讨等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在研究教学策略和评价的过程中主要用个案研究法;研究成果总结主要采用经验总结法。
五、课题研究成员及步骤
(一)课题成员介绍
课题负责人:归桑拉旺 西藏那曲市第一小学
课题组成员:尼玛次仁 西藏那曲市第三小学;何开跃 西藏那曲市第三小学;曲珍 西藏那曲市第一小学;央金措姆 西藏那曲市第一小学;尼玛顿珠 西藏那曲市第一小学;白玛措珠 那曲市比如县中学;旺堆 那曲市第一小学;尼玛吉 那曲比如县中学;才吉卓嘎 那曲比如县中学;尼玛次仁 比如县第一中学;卓嘎拉错 那曲县那曲镇中心小学;国吉 那曲市浙江中学;巴桑卓玛 那曲市第一小学;吴占萍 那曲市第一小学;徐静 那曲市第一小学;索朗仁青 那曲市第二小学。
(二)课题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6.1---2016.6)1.确定课题研究内容。2.制定课题开题报告、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6.7--2017.7)
1.调查阶段(2016.7--2016.9)
(1)深入课堂,进行观察,走访教师和学生,了解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
(2)对调查情况进行分析,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低效现象加以分类和总结。
2.小组合作学习低效性研究阶段(2016.10---2017.2)
(1)对各层次学生群类进行分类研究,从智力因素、心理因素、知识基础、学习方法以及教师因素等各个角度分析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的状况及成因,提出对策。
(2)写出“小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学习低效的现状及成因”研究报告。
(3)提出“提高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的具体策略。
3.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实施阶段(2017.3---2017.7)
(1)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研究,帮助学生有效参与合作学习。
(2)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积极参与课堂合作学习的研究。
(3)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7.8---2017.12)
整理研究资料,并对研究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对研究结果进行后期测量,形成研究成果,完成研究报告。
六、课题研究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一)主要观点
上世纪初期,美国的一些学者就开始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研究并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杜威所创办的芝加哥实验学校就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由柏克赫斯特实施的道尔顿计划的三个原则其中之一就是是小组合作。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学者在小组合作学习领域的研究已非常普遍。我国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始于上世纪八十年末、九十年代初,如山东省教育科学“八五”規划重点课题“合作教学研究与实验”、江苏省的“合作教学操作初探”、浙大教育系的合作学习小组教学实验、上海市的“分组教学的构想和实践”等众多有关合作学习的课题,出现一些具有建设意义的理论成果。在这一时期有关合作学习的一些理论专著也开始大量出现,如《合作学习导论》与《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施》等。而本世纪以杜郎口小学为代表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改革实践,为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经验和新的思路。 如今,小组合作学习研究已成为一个热点,国内已总结出了许多合作学习理论,并且对合作学习的理性认识和实施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小组合作学习实践层面上的具体研究还欠缺。通观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过于强调合作的形式。
合作学习形式单一。仅是同桌、前后桌4人临时性合作,缺少实质意义上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交流合作。合作学习并没有从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角度出发,而是盲目地去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只是为了合作而合作,在教学活动中只注重合作学习这一形式而不重视合作学习的实效,使我们的合作学习趋于形式化,浮于表面,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2.没有明确的合作任务或合作的任务缺乏挑战性。
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而直接让学生去合作,无所是事,不知所措。只是几个人围在一起,漫无目的的合作。另一种情况是在学生大家都能直接解决问题的情况下,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合作的内容缺乏挑战性。
3.忽略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不敢放手让学生合作,不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的合作学习还是在教师统一的“安排”下进行的,学生的合作缺乏自主性,在教师的指导下按部就班,充其量不过是一种表面上的假象,只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而在这里的互动中,教师主宰了一切。
4.忽视了对学生合作习惯的培养。
现在有些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有三种极端的表现:第一种情况是,教室里乱成一锅粥,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常规极差,自己做自己的,或者谈一些与合作的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第二种情况是,学生在合作中只是敷衍了事,自己做自己的,只是几个人聚集在一起,做着自己的事,毫无合作可言,与其说是在进行合作学习,不如说是几个学生围在一起进行自学;第三种情况是,一部分学生在大讲特讲,另一部分学生无所是事,不会倾听,把自己排除在小组之外。
5.合作学习中忽视了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
合作小组是几个人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而组合在一起的学习共同体,往往我们在合作学习中只看重某一小组学得怎么样,却忽视了小组的组成——每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获得的发展,忽略了对每个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
6.合作学习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差异性。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与其自身内在因素有很大的联系。学生自己的不同的个人因素,自己原有知识水平不同的层次,学习能力的不同层次,表达能力的不同层次等等,都決定了学生在合作中不同的表现。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学生会在合作学习中迷失自我。
(二)创新之处
本课题实验意在以中小学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课例为载体,通过课堂观察、案例分析、实践研究、经验总结等具有强烈反思意识的行动研究,来探究中小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与实施策略,进而改善师生关系、改进学习方式、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创新之处:努力构建具有效的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和实施策略。
七、本课题取得的理论成果
1.优化小学语文、数学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1)课前在小组长的带领或督促下,组员预习教材,收集资料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2)课堂中老师作必要的导入后,检查或展示小组的预习情况。必要时教师要补充一些重点问题。
(3)以小组为单位,深入讨论有价值的问题。
(4)交流阶段。在老师的组织下进行组间交流和师生交流。
2.总结、提炼出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评价方法等。
(1)小组自评和组与组互评相结合。既自我分析问题总结经验,又取长补短、相互促进。
(2)对合作小组集体评价和小组成员的评价相结合,重点评价合作学习小组,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
(3)可以对小组活动秩序、组员参与情况、小组学习过程、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
在中小学课堂教学,几乎每位教师每节课都在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其中有很多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是在合作学习中还存在许多误区,导致合作学习的形式化。小组合作学习是开放教育中的教学组织形式。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拉近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合作学习有利于因材施教,弥补了教师由于班额大而不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不足,实现了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及实践和发展的目的。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在中小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已经开始在很多学校得到很好的运用和发展,但是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深入研究还刚刚开始,小组合作学习理论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而本课题的研究将从中小学学生学习的特点与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的细节出发,去审视小组合作学习,力图发现和找到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从而为丰富小组合作学习研究的理论成果和完善合作学习的理论体系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2.实践意义
虽然合作学习已经在很多学校得到很好的应用,但是中小学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过程中还有很多地方需要进一步提高。以展示环节为例,以往教师一般将合作讨论的环节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核心,忽略了展示环节在小组合作学习当中的重要意义,导致小组合作学习的讨论的成果未能得到最充分的展示和升华,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受到极大的限制。而研究这一课题,有助于教师不断改进和丰富学生在展示环节的展示方式,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思维,培养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和学习的主人翁精神,使小组合作学习的课题成为真正高效的课堂,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更加健康有效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形成一整套提高学生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并在实践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具体目标:1.调查分析目前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的原因,寻找对策,探索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2.科学的、合理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四、课题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的研究,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参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反馈后在进行研究,将研究成果重新再活动实践中进行再次的实践检验。
文献资料法。整理收集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的文献资料,进行相关理论的学习,梳理有利于本课题研究理论资料,应用于研究活动的开展。
调查研究法。在课题研究之初,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状态进行前期调查,分析得出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的症结所在,有针对性地制定研究方案。研究过程中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及时调整研究方法和策略。研究总结阶段,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进行后期的调查测量,对研究的成果进行有针对性的总结和分析。
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对实践中的具体情况及时地进行归纳和分析,找出实际经验中的规律,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从而更好地,更加理性地指导教学实践。
有关理论依据的研究及国内外相关经验的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课堂实践、教学研讨等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在研究教学策略和评价的过程中主要用个案研究法;研究成果总结主要采用经验总结法。
五、课题研究成员及步骤
(一)课题成员介绍
课题负责人:归桑拉旺 西藏那曲市第一小学
课题组成员:尼玛次仁 西藏那曲市第三小学;何开跃 西藏那曲市第三小学;曲珍 西藏那曲市第一小学;央金措姆 西藏那曲市第一小学;尼玛顿珠 西藏那曲市第一小学;白玛措珠 那曲市比如县中学;旺堆 那曲市第一小学;尼玛吉 那曲比如县中学;才吉卓嘎 那曲比如县中学;尼玛次仁 比如县第一中学;卓嘎拉错 那曲县那曲镇中心小学;国吉 那曲市浙江中学;巴桑卓玛 那曲市第一小学;吴占萍 那曲市第一小学;徐静 那曲市第一小学;索朗仁青 那曲市第二小学。
(二)课题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6.1---2016.6)1.确定课题研究内容。2.制定课题开题报告、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6.7--2017.7)
1.调查阶段(2016.7--2016.9)
(1)深入课堂,进行观察,走访教师和学生,了解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
(2)对调查情况进行分析,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低效现象加以分类和总结。
2.小组合作学习低效性研究阶段(2016.10---2017.2)
(1)对各层次学生群类进行分类研究,从智力因素、心理因素、知识基础、学习方法以及教师因素等各个角度分析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的状况及成因,提出对策。
(2)写出“小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学习低效的现状及成因”研究报告。
(3)提出“提高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的具体策略。
3.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实施阶段(2017.3---2017.7)
(1)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研究,帮助学生有效参与合作学习。
(2)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积极参与课堂合作学习的研究。
(3)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7.8---2017.12)
整理研究资料,并对研究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对研究结果进行后期测量,形成研究成果,完成研究报告。
六、课题研究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一)主要观点
上世纪初期,美国的一些学者就开始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研究并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杜威所创办的芝加哥实验学校就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由柏克赫斯特实施的道尔顿计划的三个原则其中之一就是是小组合作。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学者在小组合作学习领域的研究已非常普遍。我国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始于上世纪八十年末、九十年代初,如山东省教育科学“八五”規划重点课题“合作教学研究与实验”、江苏省的“合作教学操作初探”、浙大教育系的合作学习小组教学实验、上海市的“分组教学的构想和实践”等众多有关合作学习的课题,出现一些具有建设意义的理论成果。在这一时期有关合作学习的一些理论专著也开始大量出现,如《合作学习导论》与《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施》等。而本世纪以杜郎口小学为代表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改革实践,为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经验和新的思路。 如今,小组合作学习研究已成为一个热点,国内已总结出了许多合作学习理论,并且对合作学习的理性认识和实施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小组合作学习实践层面上的具体研究还欠缺。通观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过于强调合作的形式。
合作学习形式单一。仅是同桌、前后桌4人临时性合作,缺少实质意义上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交流合作。合作学习并没有从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角度出发,而是盲目地去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只是为了合作而合作,在教学活动中只注重合作学习这一形式而不重视合作学习的实效,使我们的合作学习趋于形式化,浮于表面,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2.没有明确的合作任务或合作的任务缺乏挑战性。
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而直接让学生去合作,无所是事,不知所措。只是几个人围在一起,漫无目的的合作。另一种情况是在学生大家都能直接解决问题的情况下,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合作的内容缺乏挑战性。
3.忽略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不敢放手让学生合作,不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的合作学习还是在教师统一的“安排”下进行的,学生的合作缺乏自主性,在教师的指导下按部就班,充其量不过是一种表面上的假象,只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而在这里的互动中,教师主宰了一切。
4.忽视了对学生合作习惯的培养。
现在有些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有三种极端的表现:第一种情况是,教室里乱成一锅粥,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常规极差,自己做自己的,或者谈一些与合作的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第二种情况是,学生在合作中只是敷衍了事,自己做自己的,只是几个人聚集在一起,做着自己的事,毫无合作可言,与其说是在进行合作学习,不如说是几个学生围在一起进行自学;第三种情况是,一部分学生在大讲特讲,另一部分学生无所是事,不会倾听,把自己排除在小组之外。
5.合作学习中忽视了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
合作小组是几个人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而组合在一起的学习共同体,往往我们在合作学习中只看重某一小组学得怎么样,却忽视了小组的组成——每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获得的发展,忽略了对每个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
6.合作学习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差异性。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与其自身内在因素有很大的联系。学生自己的不同的个人因素,自己原有知识水平不同的层次,学习能力的不同层次,表达能力的不同层次等等,都決定了学生在合作中不同的表现。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学生会在合作学习中迷失自我。
(二)创新之处
本课题实验意在以中小学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课例为载体,通过课堂观察、案例分析、实践研究、经验总结等具有强烈反思意识的行动研究,来探究中小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与实施策略,进而改善师生关系、改进学习方式、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创新之处:努力构建具有效的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和实施策略。
七、本课题取得的理论成果
1.优化小学语文、数学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1)课前在小组长的带领或督促下,组员预习教材,收集资料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2)课堂中老师作必要的导入后,检查或展示小组的预习情况。必要时教师要补充一些重点问题。
(3)以小组为单位,深入讨论有价值的问题。
(4)交流阶段。在老师的组织下进行组间交流和师生交流。
2.总结、提炼出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评价方法等。
(1)小组自评和组与组互评相结合。既自我分析问题总结经验,又取长补短、相互促进。
(2)对合作小组集体评价和小组成员的评价相结合,重点评价合作学习小组,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
(3)可以对小组活动秩序、组员参与情况、小组学习过程、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