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我一笔一划写下“八十不老”这四个字的时候,脑海里首先浮现的便是姥姥步履蹒跚却执着倔强的背影,一头银发镀了夕阳的余晖,熠熠的光芒成为点亮整个画面的星火,而我对着这个渐渐明晰的背影,渐渐感到了沉重,一丝牵念被心拉长。
姥姥今年已是八十三岁的高龄,满头白发是岁月褪去华彩的素朴,脸上深深浅浅的皱纹是时间无情的辙痕,眼睛看不清了,耳朵也听不见了,与家人聊天往往是一个喊,一个叫,似乎是吵架一般,却很温馨——说的人兴致勃勃,听的人心里也泛着温暖。姥姥的脊椎有些弯曲,身板又单薄瘦小,走不远的一段路便累得喘气。我总是很担心,时时搀扶着,而搀在我手里的那一双干枯如老树皮,被岁月熏黑的手,就那样颤巍巍得抖着,即使这样,她的脚步依然不停,向着田地里。
八旬高龄,怎么会不老?褪化的身体机能早已下了定论。我所见过的八旬老人,或是安安稳稳地含贻弄孙,静享天伦;或是享受那些在苦难岁月里连想一想都奢侈的衣食,感念着党的恩情;亦或,晒着午后的阳光,和三五个老头老太太聚在一起,说说家长里短,谈谈过去、现在……各种各样安度晚年的方式显现着的一片安详与和谐,只有姥姥,选择了众人最不能理解的,让我们晚辈心疼而又无奈的方式——种地。舅舅们因这件事对姥姥很有些“恨铁不成钢”的意味,不是儿女不孝,也并非经济拮据,明明有能力过优裕舒适的生活,却非要受苦受累地种地,任谁都劝不动,这一度让舅舅们觉得无比挫败。而我,在同姥姥一起收完庄稼之后更加对她肃然起敬,却也汹涌着心疼。二亩玉米,一亩小米,一亩土豆,半亩黄豆,除此之外还有零散的白菜等等,我们整整收了四天,手提肩扛,腋下还要夹着。
刨土豆的那一天,最累,全身筋骨要散架了一般的疼。那么重的镢头,刨进黄土里,用力一带,便能刨出两三个新鲜的土豆,而整个过程都需弯着腰,力道、方向都必须准确无误,力道不够,刨不出来,方向不对,又会砸坏了土豆。除了姥姥,几个负责刨的都是身强力壮的年轻人,而我不会刨,只负责捡,一弯一起,到最后简直是跪爬着捡,即使这样,不一会儿也撑不住要休息,或坐或跪,全然不顾任何形象,其他人也是同样的状态,真是“背灼炎天光”,一个个因疲惫而满脸愁容,唯独姥姥,仍是一刻不停地挥着镢头,每一次都专注而满足,仿佛还带着隐隐的喜悦,累了便站直了休息休息,连坐都没坐一下,还一个劲儿让我们这些后辈多休息,喝点儿水。与她相比,我觉得自己反而是一个八旬老人,而她则是二十岁的大好青年。好像一个战士,上了战场便要不停战斗,放下手中的枪便意味着死亡,对姥姥来说,手里的农具可能就是那支枪,毕竟在那样艰苦的岁月,放下农具,全家人就要挨饿了。
我知道她究竟有多累,也许她自己也知道,只是不肯停,也不想停。这么多人帮忙收秋,个个都累得不想再動一下,我不敢想象,那么多亩地,她一个八旬老人是怎样种出来的,而且还种得那样好,那一个个金黄的玉米,都是一个个穿着黄衣服、咧着嘴笑的胖娃娃,看着那一个个胖娃娃,她笑得那么灿烂,那幸福而满足的笑熨平了她脸上的皱纹,仿佛之前的所有劳累都值得。我捧着那些胖娃娃,好像捧着她的心血,既欣慰又心疼。
看到路上遗落的一粒黄豆,一粒玉米,她总会弯下腰捡起,看不清东西的眼睛总会在这一刻变得视力奇佳,连一向以视力好自称的我都自叹不如。这一季耕耘付出了多少心血,只有她知道,她与这些遗落的小家伙有着血缘一般的亲情,一年一度,她把这一辈子都倾注到了这片无言的土地中。盘中之餐,粒粒辛苦,何况是这样一位高龄老人的心血?
整个过程中,姥姥看到每个人都被这一地的庄稼“折腾”得筋疲力尽,十分不忍,便一直满怀歉意地念叨着“明年可说啥也不种了!看让孩子们跟着受罪的!”我听了松了一口气,觉得她老人家总算想通了,终于能够停下来安享晚年,可妈妈这时候一语击碎我的欣慰,她说:“你姥姥是看你们太累才这么说的,明年肯定还会种,你不信看着!”果不其然,收完庄稼之后,看着堆了满满一院子的粮食,姥姥便又满怀豪情地自言自语道:“明年纠地(即犁地)的时候还得让人家小六子来……”我顿时折服。
钦佩之余,我一直好奇姥姥这样脚步不停的动力到底是什么?如果说在衣食无着的艰苦岁月里是为了活下去,那么到如今,在即使不用耕种也能生活得很好的情况下,她以年迈之躯不停奔波在黄土地中又是为了什么?我想,那可能是她心中的不服,不服岁月,不服命运,不服高龄就要沉寂的常理,不服年迈就要退步的规则,不服苍老就要停止的结局,她永远是年轻而奋斗着的。在我的印象中,她似乎没有失落的时候,她总是高亢奋进、豪放激昂的,不只是她,连她身边的人似乎也都感染了这种力量—— 停下,或是认输,都是对生命的亵渎。
能改变人年龄的,或许不是时间,而是人心中的信念,如今的少男少女倾力保养皮肤,自拍萌照,期望通过这种浮华的途径证明、留住自己的青春,而心中的信念早已荒芜,等到有一天皮囊战胜不了时间,所有世界便瞬间坍塌,顷刻衰老,我反而觉得姥姥沟壑纵横的脸,佝偻的背,蹒跚却始终不停的脚步,是最美的青春,是不老的存在,生命内在的活力和生生不息的信念,才真正是岁月的天敌。
姥姥今年已是八十三岁的高龄,满头白发是岁月褪去华彩的素朴,脸上深深浅浅的皱纹是时间无情的辙痕,眼睛看不清了,耳朵也听不见了,与家人聊天往往是一个喊,一个叫,似乎是吵架一般,却很温馨——说的人兴致勃勃,听的人心里也泛着温暖。姥姥的脊椎有些弯曲,身板又单薄瘦小,走不远的一段路便累得喘气。我总是很担心,时时搀扶着,而搀在我手里的那一双干枯如老树皮,被岁月熏黑的手,就那样颤巍巍得抖着,即使这样,她的脚步依然不停,向着田地里。
八旬高龄,怎么会不老?褪化的身体机能早已下了定论。我所见过的八旬老人,或是安安稳稳地含贻弄孙,静享天伦;或是享受那些在苦难岁月里连想一想都奢侈的衣食,感念着党的恩情;亦或,晒着午后的阳光,和三五个老头老太太聚在一起,说说家长里短,谈谈过去、现在……各种各样安度晚年的方式显现着的一片安详与和谐,只有姥姥,选择了众人最不能理解的,让我们晚辈心疼而又无奈的方式——种地。舅舅们因这件事对姥姥很有些“恨铁不成钢”的意味,不是儿女不孝,也并非经济拮据,明明有能力过优裕舒适的生活,却非要受苦受累地种地,任谁都劝不动,这一度让舅舅们觉得无比挫败。而我,在同姥姥一起收完庄稼之后更加对她肃然起敬,却也汹涌着心疼。二亩玉米,一亩小米,一亩土豆,半亩黄豆,除此之外还有零散的白菜等等,我们整整收了四天,手提肩扛,腋下还要夹着。
刨土豆的那一天,最累,全身筋骨要散架了一般的疼。那么重的镢头,刨进黄土里,用力一带,便能刨出两三个新鲜的土豆,而整个过程都需弯着腰,力道、方向都必须准确无误,力道不够,刨不出来,方向不对,又会砸坏了土豆。除了姥姥,几个负责刨的都是身强力壮的年轻人,而我不会刨,只负责捡,一弯一起,到最后简直是跪爬着捡,即使这样,不一会儿也撑不住要休息,或坐或跪,全然不顾任何形象,其他人也是同样的状态,真是“背灼炎天光”,一个个因疲惫而满脸愁容,唯独姥姥,仍是一刻不停地挥着镢头,每一次都专注而满足,仿佛还带着隐隐的喜悦,累了便站直了休息休息,连坐都没坐一下,还一个劲儿让我们这些后辈多休息,喝点儿水。与她相比,我觉得自己反而是一个八旬老人,而她则是二十岁的大好青年。好像一个战士,上了战场便要不停战斗,放下手中的枪便意味着死亡,对姥姥来说,手里的农具可能就是那支枪,毕竟在那样艰苦的岁月,放下农具,全家人就要挨饿了。
我知道她究竟有多累,也许她自己也知道,只是不肯停,也不想停。这么多人帮忙收秋,个个都累得不想再動一下,我不敢想象,那么多亩地,她一个八旬老人是怎样种出来的,而且还种得那样好,那一个个金黄的玉米,都是一个个穿着黄衣服、咧着嘴笑的胖娃娃,看着那一个个胖娃娃,她笑得那么灿烂,那幸福而满足的笑熨平了她脸上的皱纹,仿佛之前的所有劳累都值得。我捧着那些胖娃娃,好像捧着她的心血,既欣慰又心疼。
看到路上遗落的一粒黄豆,一粒玉米,她总会弯下腰捡起,看不清东西的眼睛总会在这一刻变得视力奇佳,连一向以视力好自称的我都自叹不如。这一季耕耘付出了多少心血,只有她知道,她与这些遗落的小家伙有着血缘一般的亲情,一年一度,她把这一辈子都倾注到了这片无言的土地中。盘中之餐,粒粒辛苦,何况是这样一位高龄老人的心血?
整个过程中,姥姥看到每个人都被这一地的庄稼“折腾”得筋疲力尽,十分不忍,便一直满怀歉意地念叨着“明年可说啥也不种了!看让孩子们跟着受罪的!”我听了松了一口气,觉得她老人家总算想通了,终于能够停下来安享晚年,可妈妈这时候一语击碎我的欣慰,她说:“你姥姥是看你们太累才这么说的,明年肯定还会种,你不信看着!”果不其然,收完庄稼之后,看着堆了满满一院子的粮食,姥姥便又满怀豪情地自言自语道:“明年纠地(即犁地)的时候还得让人家小六子来……”我顿时折服。
钦佩之余,我一直好奇姥姥这样脚步不停的动力到底是什么?如果说在衣食无着的艰苦岁月里是为了活下去,那么到如今,在即使不用耕种也能生活得很好的情况下,她以年迈之躯不停奔波在黄土地中又是为了什么?我想,那可能是她心中的不服,不服岁月,不服命运,不服高龄就要沉寂的常理,不服年迈就要退步的规则,不服苍老就要停止的结局,她永远是年轻而奋斗着的。在我的印象中,她似乎没有失落的时候,她总是高亢奋进、豪放激昂的,不只是她,连她身边的人似乎也都感染了这种力量—— 停下,或是认输,都是对生命的亵渎。
能改变人年龄的,或许不是时间,而是人心中的信念,如今的少男少女倾力保养皮肤,自拍萌照,期望通过这种浮华的途径证明、留住自己的青春,而心中的信念早已荒芜,等到有一天皮囊战胜不了时间,所有世界便瞬间坍塌,顷刻衰老,我反而觉得姥姥沟壑纵横的脸,佝偻的背,蹒跚却始终不停的脚步,是最美的青春,是不老的存在,生命内在的活力和生生不息的信念,才真正是岁月的天敌。